中国百科全书-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自景宗时起,喇嘛教在夏国已见流行,朝中达官有的便是喇嘛教徒,后期影响更加扩大。天盛十一年(1159),吐蕃迦马迦举系教派初祖都松钦巴建立粗布寺,西夏仁宗遣使入藏奉迎。都松钦巴派他的大弟子格西藏琐布带着经像随使者来到夏国,仁宗尊礼他为上师,大规模翻译佛经。
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拓片
原碑在甘肃武威;是目前仅存
的汉、西夏两种文字的石碑
夏国也流行道教。景宗的太子宁明从定仙山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法,丧命。大安七年(1081)宋军对夏大举进攻,夏人散逃,西平府城里留下僧道数百人。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夏国地区除偶像教徒外,还有景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及伊斯兰教徒。
夏人笃信巫术,称巫师为“厮乩”,或音译为“厮也”。出兵作战时,总要求巫师卜问吉凶。
学术文化 李继迁、李德明两代是夏国学术文化的发轫时期。西夏景宗建国,经西夏毅宗、惠宗两代,文物渐趋兴盛;及至崇宗、仁宗之世,汉文化影响日益深广。夏国统治者多喜爱汉文化,大量翻译汉文典籍,或依据汉籍编译书籍。夏国涌现出一批对汉文化颇有造诣的学者、文士,如儒学学者斡道冲,诗人濮王仁忠,撰修夏国《实录》的焦景颜、王佥,编纂《番汉合时掌中珠》的骨勒茂才,写作《夏国谱》的罗世昌等。
文学艺术 夏国的文士多有诗词之作。一些通俗的劝世行善作品,也常采用诗体形式。宋词人柳永的作品在夏国广泛流行。大德五年(1139),夏国攻占府州(今陕西府谷)时,崇宗亲作《灵芝歌》,与濮王仁忠相唱和。诗篇的石刻曾保存在兴庆府的孔庙里。佛教艺术在夏国有较突出的发展。现存的夏文物中,佛画以佛、菩萨的画像为多,画风精致巧丽,与敦煌艺术有着某些共同点;在姿态容貌的表现手法上,则与吐蕃画风相似。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等处都保存有夏国时期的艺术作品(参见彩图插页第78页)。榆林窟第一窟内的夏国“水月观音”壁画,是造型艺术中的杰作。榆林窟内还有一些反映夏国人民生活状况的壁画,如《打铁图》、《酿酒图》、《农耕图》等。党项人早期使用的乐器有琵琶、箫、笛等,以击缶为节。羌笛悠扬清越,最为流行。党项人也十分喜爱汉族歌曲。宋沈括有“万里羌人尽汉歌”句。唐僖宗曾赏给拓跋思恭一部鼓吹乐(即军乐),这是夏人有完整乐队的开始。景宗时,汉族音乐在夏国仍有相当的影响。人庆五年(1148),夏国乐官李元儒曾参酌汉人乐书(歌谱集)更定音律。哈拉浩特出土了《刘知远诸宫调》残本,说明金朝汉人的说唱艺术也传到夏国。
供养菩萨像 敦煌莫高窟328窟西夏壁画
玻璃鸱吻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出土
建筑雕塑 党项人多住毡帐。定居的屋室,只有有官爵者才得覆瓦。建国前后,大批汉人工匠来到夏国与党项工匠一起,修建了宫殿寺庙。皇帝陵墓也具有很大的规模。1972年清理的夏王陵八号陵(它被推断是夏神宗遵顼的陵墓)由阙、碑亭、月城、内城、献殿、灵台、内神墙、外神墙、角台等建筑组成。它们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展开,严格地遵从了唐、宋建筑的格式,但也显示了党项的某些民族特点及其他民族葬俗的影响。现存天祐垂圣元年(1050)建造的承天寺塔(在今宁夏银川)和天祐民安五年(1094)重修的凉州护国寺感应塔(在今甘肃武威),虽经后世重修,仍现当时建筑的宏伟。
残竹雕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出土
甘州卧佛寺的大卧佛,体形魁梧,仪态庄严,是雕塑像中的杰作。夏王陵区出土的石马,通体圆雕,神态生动。王陵碑亭遗址发现的石雕人像的造形奇特,线条粗壮,面部和肢体都突出地表现出强力感。在同一地区发现的已残损的竹雕上,有庭院、松树、假山、花卉和人物,布置适宜,形态优美。
历法和医药 党项人中,沿袭古代北方民族的习惯,以十二生肖纪年;藏历对他们有着明显的影响。宋朝每年要向夏国颁发新历,在夏国行用。西夏建国前,党项人患病,便延请巫师驱鬼,或把患者迁避到另一间房内,以图躲避灾祸,叫作“闪病”。西夏建国以后,《千金方》、《神农本草》等汉人医书传入夏国。夏国统治者还多次向金朝请求医药。1971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药方残页里,有治疗伤寒病的药方,药物有牛膝、椒、■米等,明显地反映了汉族医药的影响。
婚姻丧葬党项人从隋唐以来,盛行收继婚制,允许娶庶母、伯叔母、兄嫂、子弟妇,只是不娶同姓。富有家庭的男姓家长可以收养众多的妇女,实行多妻制。党项人旧俗,死则焚尸,名为火葬。西夏建国以后,皇室、贵族多改行土葬,并仿汉人制度修建豪侈的陵墓。
西夏人庆二年(1145)历书甘肃武威出土
参考书目
吴天墀:《西夏史稿》(增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3。
蔡美彪、周清澍、朱瑞熙、丁伟志、王忠:《中国通史》第6册,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1984。
(吴天墀)
西夏崇宗李乾顺
西夏崇宗李乾顺
(1083~1139) 西夏第四代皇帝。夏惠宗死,乾顺年三岁嗣位。母梁氏,乙埋女,尊为太后,与弟乙逋擅政,连年进侵宋边。乙逋骄矜跋扈,被大首领嵬名阿吴、仁多保忠等杀死。梁太后携崇宗率大军五十万攻宋,破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北),献宋俘于辽。宋军沿边筑寨,紧步逼攻,夏兵败退。西夏卑词求和,宋朝罢兵。永安元年(1099),梁太后死,崇宗亲政,年十七,谨事辽朝,出兵助平叛辽的拔思母部。又向辽乞婚,辽以宗室女封公主许嫁。宋童贯总领陕西六路大兵攻夏,双方互有胜败。金灭辽前夕,他曾出兵援辽,支持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后臣附于金。他爱好汉族文化,创办“国学”以传授汉学,培养官员。制定按照资格任官的法令,对文学优长者特加奖擢。曾撰《灵芝歌》,与大臣唱和,歌词刻石置于学校。西夏在他统治时期,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颁布等级制的官阶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备。大德五年(1139)死。谥圣文皇帝,庙号崇宗,陵号显陵。
(吴天墀)
西夏货币
西夏货币
西夏建国后始铸钱币,但铜铁原料缺乏,铸造极少。西夏货币有夏字钱和汉字钱两类。迄今发现的夏字钱有西夏毅宗李谅祚时的“福圣宝钱”、西夏惠宗时的“大安宝钱”、西夏崇宗李乾顺时的“贞观宝钱”、西夏仁宗李仁孝时的“乾祐宝钱”和西夏恒宗时的“天庆宝钱”等五种。可以确认的汉字钱,有崇宗时的“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和“大德元宝”,仁宗时的“天盛元宝”和“乾祐元宝”,桓宗时的“天庆元宝”,襄宗时的“皇建元宝”,神宗时的“光定元宝”等八种。用料又有铜、铁之别。铁钱较少,迄今只见到“天盛元宝”和“乾祐元宝”两种。夏国也曾铸造大钱,如汉字钱“元德通宝”和夏字钱“大安宝钱”俱有大小两品,换算比例不明。夏国钱铸造数量不多,但轻重、厚薄、体型一致,制作精工。
西夏文铜钱
皇建元宝
天盛元宝
(吴天墀)
西夏景宗李元昊
西夏景宗李元昊
(1003~1048) 西夏第一代皇帝。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李德明长子。通汉文。年二十六岁,奉父命领兵攻破甘州回鹘,被立为皇太子。1031年,李德明死后嗣位,宋授为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西平王。辽封他为夏国王。1032年,他废弃唐、宋所赐李、赵姓氏及拓跋旧姓,改姓嵬名,自称兀卒(“青天子”之意)。1034年,建年号开运,下秃发令,臣民限期三天,违者处死;升兴州(今宁夏银川)为兴庆府,扩建宫城,修殿宇;更新官制,分立文武两班,由蕃、汉人分任,另设“专授蕃职”,限党项人充任。定服制、朝仪,官员每六日一朝,称“常参”,九日入朝,称“起居”,并下令废除唐宋的繁琐礼制,改九拜为三拜,革五音为一音。亲自主持创制西夏文;大庆二年(1037),设立夏、汉字院,建立“蕃学”(党项学),并以夏字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汉文书籍作为教材;选拔蕃汉官僚子弟入学学习,以培养官僚后备队伍。广运二年(1035),领兵攻打住居湟水流域的吐蕃唃厮罗部,镇压散居肃(今甘肃酒泉)、瓜(今甘肃安西东)、沙(今甘肃敦煌东)三州的回鹘叛部。回师占领兰州(今属甘肃),筑城戍守,隔断吐蕃和宋朝的交通。他实行征兵制,扩充兵员,并把全国分为左右两厢,创设各地监军司,军队沿用部落组织形式,各有固定驻地,形成以首都为中心,列兵四向的兵力配置。全国可征兵额总计约五十万人。
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他更名曩霄,建国号大夏,自称皇帝。进表宋朝,要求承认建国称帝的既成事实。宋朝下令削赐姓官爵、禁断互市贸易。双方随即发生战争。夏军在三年、四年、五年连续发动进攻,取得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及定川寨(今甘肃固原西北)等战役的胜利。七年,双方重新媾和。西夏景宗进誓表以夏国主称臣,宋朝同意每年给予银、绢、茶、采共二十五万五千两、匹、斤,并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置榷场互市。
夏宋媾和,夏辽矛盾随着激化。西夏景宗与辽兴平公主婚后失和,再加这时辽境内的党项部落多叛附西夏,纠纷益形扩大。七年,辽兴宗亲率大军西征,为西夏景宗所败。从此夏、宋、辽三方鼎峙的局势形成。
在西夏内部,皇权急剧扩张,激化了和党项贵族势力的矛盾。西夏景宗实行“峻诛杀”的政策,先后镇压了一些反对势力。他夺娶太子宁凌噶妻没■氏,号称“新皇后”。在天都山兴庆府及贺兰山等处修宫苑,纵情声色。在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正月十五,宁凌噶入宫行刺,西夏景宗受伤而死。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陵号泰陵。
(吴天墀)
西夏仁宗李仁孝
西夏仁宗李仁孝
(1124~1193)西夏第五代皇帝。西夏崇宗李乾顺长子,母汉人曹氏。即位时年十六岁。他对金朝采取恭顺态度。在内政方面,重视文化教育,全国州县普设学校;在宫廷里建立皇家小学,重视宗室子弟的学习教养,还亲身参加训导;并在京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设置太学,隆重举行“释奠礼”;在各地修建孔庙,追尊孔子为文宣帝。人庆四年(1147),立“唱名法”,开创了西夏的科举制。又成立“内学”,选名儒讲学。又设立翰林学士院,编撰国史实录。他也提倡佛教,从汉地罗致大批佛典,从高昌延请回鹘僧译经说法,并虔诚供奉来自西藏的喇嘛教徒,尊为国师,传授密法经义和轨仪。在他统治时期刻印了大量佛经,乾祐二十年(1189)在大度民寺作大法会,散施夏、汉《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十万卷,汉《金刚普贤行愿经》、《观音经》五万卷。大庆四年(1143),哆讹等领导蕃部人民起义,后被外戚任得敬镇压。任得敬以功任国相,仁宗被胁迫“分国”。依靠金朝的支持,他诛杀任得敬及其党羽。乾祐二十三年死。谥圣德皇帝,庙号仁宗,陵号寿陵。
(吴天墀)
西夏文
西夏文
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1036),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称为蕃书或蕃文。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天赐礼盛国庆年间西夏文审案记录 北京图书馆藏
西夏文创制后,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很广。还特设蕃字、汉字二院。汉字院掌管与宋朝的表奏,中书汉字,旁列西夏文;蕃字院掌管与其他王朝的文字往来,用西夏文书写,附以该王朝使用的文字。目前已发现的文献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猪年新法》和卷子式西夏官阶表。历史著作有《太祖继迁文》。官私应用文书如天赐礼盛国庆元年至二年(1069~1070)的瓜州审案记录、天盛二十一年(1169)卖地契、天庆元年(1194)会款单、光定元年(1211)谷物借贷文书、乾定二年(1224)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辞典字书如《文海》、《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圣立义海》、《义同一类》、《五音切韵》及《杂字》数种。此外还有大批金石碑刻和汉文典籍以及大量的佛经译本。
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继续使用。元代称为河西字,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并有活字印本。元至正五年(1345),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内的六体文字石刻中,西夏文是其中一种。明初曾刻印西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