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63部分

中国百科全书-第63部分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卷为徐氏与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T。Pedrini)所作,专论外国音乐。

  (陈增辉) 
 


    
徐润
    徐润

  (1838~1911) 清末买办和工商业活动家。字雨之。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家族为买办世家。十四岁时到上海,在伯父徐昭珩(钰亭)担任总理行内办房事务的宝顺洋行学艺办事。1856年(咸丰六年),被提升为买办副帐房。后开始于洋行之外自营商业。1859年,与宝顺洋行另两名买办在上海伙开绍祥字号,包办各洋行丝、茶、棉花生意,并与人合股开设敦茂钱庄。1861年,任宝顺洋行副买办。1859~1864年的短短五年间,先后设立经营出口茶、丝和进口鸦片的行号及钱庄十多家,分布温州、宁波、河口等处。同时,大规模地进行房地产和其他投机活动,迅速积累资本。1868年,离开宝顺洋行,自设宝源祥茶栈,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遍设茶号,成为饶有资产的独立商人,并受到洋务派封疆大吏的倚重。1873年,受李鸿章札委,会同唐廷枢接办李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曾为招商局招揽大批股本,积极添置轮船,扩建码头、栈房,创办自保船险。1884年,因挪用招商局公款投机地产失败被免职。1887年后,由李鸿章、刘铭传委派,先后办理平泉、鸡笼(今台湾基隆)、开平、贵池等矿务,但未有所作为。晚年转而投资民族工业,1902年创办上海景纶纺织厂,并在全国许多企业中拥有股份,总计资本不下一百二三十万两。1903~1906年,由袁世凯委任重返招商局,为代理总办。1911年3月9日(宣统三年)病卒于上海。著有《上海杂记》一书,对上海开埠后的变化,颇多著录。

  (汪敬虞) 
 


    
徐世昌
    徐世昌

  (1855~1939)  清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总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1885年10月20日(清咸丰五年九月十三)出生于河南省汲县一个小官吏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衰落,成年后任县署文书或家馆塾师。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兼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等职。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奏请徐世昌以翰林兼管新建陆军营务处,成为袁的重要谋士,此后累获擢升。1901年升任国子监司业,1903年为商部左丞,1904年署兵部左侍郎,次年初以兵部侍郎兼会办练兵事宜,同时授军机大臣、督办政务大臣,旋调任巡警部尚书。巡警部改为民政部,仍任尚书。1906年奉命与载振同赴东北考察政治,上《密陈通筹东三省全局折》。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曾多所举措,冀能巩固清政府在东北地区的统治。1909年春内调,任邮传部尚书兼津浦铁路督办大臣,次年去部职复任军机大臣,旋授体仁阁大学士。1911年5月,清廷裁军机处改设皇族内阁,徐任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徐力主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同年11月袁组织责任内阁,徐改任军谘大臣、加太保衔。1912年3月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徐以“国变忧愤”力辞太保,避居青岛观望时局的变化。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快了复辟帝制的步伐。1914年5月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次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徐以局势难卜求去,以备于事机不顺时以在野身分为袁转环,随后徐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

  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徐为国务卿。徐在公私两方面为袁尽力。因要求过袁护国军停战议和遭到拒绝,徐任职仅一月力荐段祺瑞继任。袁世凯死,徐为之料理后事完毕又回水竹村。1916年11月,徐以北洋元老资格应邀抵京,调解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事后移居天津窥测时机。徐曾一度图谋通过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来掌握实权,后知事不可为乃幡然变计。1917年7月张勋复辟,徐被任命为弼德院院长,他托故未就。直系首领冯国璋任总统后,与总理段祺瑞矛盾转剧,徐又以调入自居。1918年10月冯国璋总统任满下台,段祺瑞亦去总理职,徐世昌经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11月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以缓和全国舆论的反对。为了阻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徐极力鼓吹“尊孔读经”以为抵制。

  在北洋军阀各派系的斗争中,徐世昌惯以元老身分和居间调和者的角色因势操纵,借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直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打破了北洋各系平衡的局面,曹锟、吴佩孚用恢复旧国会和由黎元洪复任总统的办法逼涂去职。同年6月2日,徐被迫辞职回天津英租界私宅。晚年,借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二十余种。1939年6月5日,病逝于天津。

  参考书目

  李宗一:《徐世昌》,《民国人物传》第1卷,中华书局,北京,1978。

  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1979。

  (朱信泉) 
 


    
徐寿
    徐寿

  (1818~1884) 清代化学家。江苏无锡人。字雪村。早年习举业,后以不切实用转而讲求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咸丰间,旅居上海,在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开办的墨海书馆向当时著名的算学家李善兰请教质疑,吸收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后阅读了墨海书馆刊印的《博物新编》,开始钻研西方化学知识。返乡后,据以致力于化学实验。同治初,入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参预筹建安庆、江宁机器局,并与华蘅芳等试制成中国近代第一艘火轮“黄鹄”号。后复至上海,组建江南制造局,创议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书籍。同治末,与英人傅兰雅设格致书院于上海,讲授化学知识,演示化学实验。晚年专意译书,主要译著有《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西艺知新》、《西艺知新续刻》、《宝藏兴焉》、《汽机发轫》、《营阵发轫》、《测地绘图》、《法律医学》等十三种百余卷。其中尤以《西艺知新》和《化学鉴原》及其《续编》、《补编》最为著名。他制定统一化学元素定名是取用外文第一音节来造新字的办法,定钠、钾、钙、锰、镍、锌等译名,一直为后世所采用。日本的化学译名也因此多有与中文名称相同者。由于对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系统传播,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化学学科建设的先驱,对于日本近代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有益影响。

  (陈祖武) 
 


    
徐寿辉
    徐寿辉

  (?~1360)元末天完红巾军领导人。一名真一(或真逸)。罗田(今属湖北)人。布贩出身。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与麻城铁工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部众以红巾为号,故称红巾军。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建都蕲水,以邹普胜为太师。十二年,遣将丁普郎、杨普雄、项普略、况普天、欧普祥、陈普文、赵普胜等分兵四出,先后攻克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的许多城市和地区。所到之处以“摧富益贫”、“弥勒佛下生”等口号发动群众,得到贫苦人民的广泛响应,沉重打击了各地官府和地主富豪。但因兵力分散,流寇主义严重,得地大多不能坚守,逐渐被元军和地主武装击败。十三年底,元军反攻获胜,蕲水失陷,徐寿辉等避入黄梅山及沔阳湖中。

  徐寿辉起义军铜印“管军万户府印”

  河南光山出土

  十四年,元军慑于刘福通、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壮大,抽调长江中游兵力前往镇压。天完兵势复振,于次年再次攻取湖广、江西的许多地区。十六年正月,天完迁都汉阳,但徐寿辉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纵,虚有帝名。次年九月,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降元,事败,被部下陈友谅杀死,天完实权转归陈友谅掌握。十八年夏,陈友谅攻克龙兴(今江西南昌),徐寿辉欲往,陈友谅不从,遂止。次年十二月,徐寿辉仍欲往龙兴,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伏兵城外,尽杀其左右部属。陈友谅即以江州为都城,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一揽大权。二十年闰五月,徐寿辉被陈友谅杀于采石,天完亡。

  参考书目

  杨讷:《天完大汉红巾军史述论》,《元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北京,1982。

  (杨讷) 
 


    
徐松
    徐松

  (1781~1848) 清代地理学家。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字星伯。嘉庆十年(1805)进士。由翰林督学湖南,因事遣戍伊犁,赦还,官至礼部郎中、陕西榆林知府。其学博洽,精析史事,尤长于地理之学,以博雅名重一时。在翰林院时,入《全唐文》馆,任提调兼总纂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会要》五百卷,虽未及排比整理,然功不可没。西域水道,向无专书,遣戍伊犁期间,遍游天山南北,详记山川曲折,博稽载籍案牍,成《西域水道记》,并附之以图,对研究新疆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情况极富参考价值。又撰《新疆事略》,于城垣建置、关隘险要、满汉驻防、钱粮兵籍,言之甚详,后世赞为“千古未有之书”。所著《〈汉书·地理志〉集释》、《〈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等,均为学者所推重。其他著述尚有:《唐两京城坊考》、《唐登科记考》、《宋元马政考》等。后人集其遗文为《徐星伯先生小集》。

  (陈祖武) 
 


    
徐锡麟
    徐锡麟

  (1873~1907)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字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父亲徐凤鸣是附生,做过山阴县吏,并开设绸社。徐早年在家读书,1893年(光绪十九年)中秀才,中日甲午战争后,萌救亡之思想。1901年被聘为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后任副监督。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受拒俄事件影响,产生反满革命思想。次年冬,在上海与蔡元培、陶成章共组秘密革命团体光复会。1905年,游历浙江诸暨、嵊县、东阳、义乌等地联络会党。并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作为革命活动据点。不久,同陶成章、龚宝铨等议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回国后掌握兵权实行革命。遂即捐得道员,于1906年1月前往日本。抵东京后,受到清方阻难,又因眼属近视,未能实现学习陆军的愿望。5月下旬归国。曾往来上海、绍兴、武汉、北京、东北等地, 12月依靠表伯俞廉三(时任山西巡抚)的推荐,以道员分发安徽,得安徽巡抚恩铭的信用,先任陆军小学堂会办,次年改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兼安徽巡警处会办。在学生中积极活动,并联络新军,准备起义。原与秋瑾约定皖、浙同时举事,后因风声走漏,引起恩铭注意,被迫提前发动。事前起草《光复军文告》,指出中国正面临“强邻日逼,不可终日”的严重局势,热烈希望“重建新国,图共和之幸福”。7月6日,借恩铭参加巡警学堂学生毕业典礼的机会,在陈伯平、马宗汉配合下,枪杀恩铭,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所,失败被俘。审讯时慷慨陈词,挥笔直书,谓“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次日凌晨,英勇就义。

  徐锡麟墨迹

  (胡绳武)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见徐弘祖。 
 


    
徐中舒
    徐中舒

  (1898~1991)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925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诗十九首考》一文受陈寅恪赏识,1930年经其推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八年,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30年代初期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颇著成绩;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周史料”。1934年与容庚等共同发起成立考古学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40年代起,他先后还在乐山武汉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执教。1949年以后除继续担任川大教授外,并兼西南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徐中舒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是其主攻方向,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显著贡献。他在治学方法上,除继承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外,扩大研究视野,力求掌握全面,尽量利用有关学科的科学知识,联系补充,以体现历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献,既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资料,又具有宏观素养,善于把田野考古、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工艺学诸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反复论证,力求其是。他强调研究古文字学应和古史研究相结合。他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有《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再论小屯与仰韶》、《〈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战国策〉的编写及其有关苏秦诸问题》、《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