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77部分

中国百科全书-第77部分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炀V荩ń窈苯辏┳芄埽糅ê蟾脑焦倌裳浴⒛谑妨睢J辏沙戮衬谏蛐觥⒏咧腔鄣刃矶嗟胤绞屏ζ鸨阉濉N牡垡匝钏匚芯芄埽鹨惶制剑塘四媳蓖骋坏木置妗J辏惺橛移蜕洌敫唢G专掌朝政。次年,受命监造仁寿宫,督役严急,死役者甚众。十八年,为行军总管,大败西突厥达头可汗;仁寿二年(602),又率兵大败东突厥思力俟斤于云内(今山西大同),使突厥势力退出了碛南。文帝废太子勇,立次子广为太子,杨素参与其事。四年,文帝病重时,察觉杨广行为不端,欲重立杨勇。时杨素侍疾宫内,闻讯即更换宿卫,控制宫中出入。七月,文帝死,隋炀帝扬广即位。文帝之死,或疑是杨广勾结杨素等所下的毒手。八月,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炀帝以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讨平汉王谅。大业元年(605),杨素为尚书令,与宇文恺等奉诏营建东部。次年又进位司徒,改封楚公,同年病死。杨素贪财货,营求产业,邸店田宅以千百数,东西京居宅侈丽,家僮数千,姬妾众多。杨素工草隶韦,善属文,有集十卷,今不存。子杨玄感,大业中反隋,兵败被杀。

  (胡守为) 
 


    
杨秀清
    杨秀清

  (1821~1856)  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者。广西桂平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失双亲,由伯父杨庆善抚养成人,靠种田烧炭为生。后因阅历较广,足智多谋,为冯云山赏识,邀入拜上帝会。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冬,冯云山被捕入桂平县监狱,洪秀全返广州设法营救,拜上帝会主持无人,杨秀清即假托天父附体,取得代天父传言的地位,并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为异姓兄弟,称天父第四子(洪秀全为天父次子)。

  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任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大权,节制其他各王。次年指挥太平军由广西永安突围,进入湖南,和西王萧朝贵联名发布《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三篇檄文,揭露清朝政府的黑暗腐败,阐明太平军志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公平正直的太平新社会,号召群众“各各起义”响应。旋与洪秀全等商定循江东进、夺取南京的战略方针,率军攻克湖北汉阳、汉口和武昌。1853年3月(咸丰三年二月)占领南京后,提出就地建都的主张,使太平天国政权正式建立。其后,策划组织了北伐、西征等重要战役,成为太平天国起义前期的实际指挥者。

  随着起义的发展,杨秀清逐渐自恃功高,专擅跋扈,与天王洪秀全明争暗斗,常以天父名义,否定洪秀全的主张。建都后,洪秀全发起完全否定孔孟及诸子百家学说,他则宣布四书、十三经不必废,对经书给予积极评价。洪秀全刊印新、旧约圣经,他下令中止,还以洪秀全苛待宫中女官之细故,要杖责洪秀全。对同僚如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兴国侯陈承镕、卫天侯黄玉昆等,也苛责挫辱,加以压制。这使他在领导集团中一方面位高权重,一方面处境孤立。1856年春,太平军解救镇江之围,又乘胜击溃屯兵天京城下三年之久的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胜利的形势下,他志得意满,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一说没有逼封)。洪秀全密召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带兵回京图之(一说无密诏)。韦昌辉带三千多人从江西入天京,9月2日凌晨攻入东王府,刺杀杨秀清。杨秀清大批亲信、部属也在交战中被杀或被诱杀。这一事件引发巨大内讧,使太平天国大伤元气。

  太平天国以宗教立国,天父代言人被杀后如何宣告于众,文献残缺,现无可考。据现存史料,至迟至1857年11月,太平天国已恢复了杨秀清的地位和爵号。1859年,洪秀全将其死日定为“东王升天节”,以志纪念。

  (贾熟村) 
 


    
杨玄感
    杨玄感

  (?~613) 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父杨素,曾协助炀帝夺取皇位与平定汉王谅的叛乱,假楚公,位至司徒。玄感以父功为柱国、礼部尚书,自以为家世显贵,朝臣中多其父故吏;又见朝政紊乱,炀帝猜忌大臣,他内心不安,遂和诸弟阴谋推翻炀帝的统治。

  大业九年(613)春,炀帝二征高丽,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督粮。这时,隋末农民起义已经爆发,义军星罗棋布,遍及全国。玄感见有机可乘,于是滞留漕粮,召集亲故,于六月三日率兵据城,置官属,造兵甲,征丁夫;又伪称征辽东的水军总管来护儿谋反,传书傍郡,令发兵会黎阳。李密自长安应召至军,为玄感谋主。李密认为:北据幽州,断炀帝后路,为上策;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为中策;就近攻洛阳,胜负难测,为下策。玄感以下策为上计,引兵从汲郡(今河南淇县东)渡河,围东都洛阳。玄感以“为天下解倒悬之急”为号召,从者如流。余杭民刘元进等也举兵响应。玄感起兵,是隋统治集团的大分裂,贵族官僚子弟如观王杨雄子恭道、韩擒虎子世谔等四十余人都来军中,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也与他通谋。玄感起兵给隋政权震动很大,炀帝闻讯后仓皇从辽东撤军南下。玄感屯兵洛阳城下,久战不克,隋援军到来,玄感腹背受敌,被迫西撤,为追兵所及,大败,奔上洛(今陕西商县),八月初,死于葭芦戍。玄感起兵为时虽短,但它削弱了隋统治势力,促进了农民起义。

  (黄惠贤) 
 


    
杨炎
    杨炎

  (727~781)  唐代宰相,两税法的创制者。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初以文章知名。

  唐代宗大历时,杨炎官礼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掌诏敕的撰写,其文笔受到朝士的赞许,称为“常、杨”。大历九年(774)杨炎升为吏部侍郎。与当时宰相元载有戚谊,又受到元载的赏识和提拔。十二年,元载得罪被杀,他也遭到牵连,被贬为道州司马。十四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崔祐甫推荐杨炎可以重用,因而从贬所召回,任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中央财赋,本储存太府寺所属的左藏库。安史之乱后,移贮宫廷的大盈内库,由宦官掌管。宦官中饱私囊,帐目混乱,不可究诘。杨炎入相后,首先提出国家租赋不能变成皇帝私产,建议把大盈内库财赋仍拨归有关部门管理。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建中元年(780),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

  建中二年,卢杞入朝为相,杨炎与卢杞不合。同年十月,遭卢杞诬陷,被贬为崖州司马。途中赐死。

  (赵守俨) 
 


    
杨业
    杨业

  (?~986) 北宋抗辽名将。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父信,为后汉麟州刺史。杨业青少年时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951年,刘崇割据太原,建立北汉政权,赐名为刘继业,擢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长期守代州,抵御辽朝的侵扰,屡立战功,时称“刘无敌”。

  开宝二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围太原,杨业曾力劝北汉主袭取辽朝援兵,籍河东之地归宋,但未被采纳。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炅亲率大军围攻太原,杨业随北汉主降宋,遂复姓杨,名业,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不久,知代州(今山西代县)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次年,辽军犯雁门,杨业领麾下数百骑抄小路绕至敌后,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敌兵,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雍熙三年(986),宋军分三路北伐辽。潘美为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县)等州都部署,杨业副之,率兵连克寰(今山西朔县东)、朔、应、云四州。但因东路军失败,奉命撤军,并护送云、应四州之民内迁。此时,辽朝兵势甚盛,杨业提出一个可保万全的作战计划,遭到潘美和王侁等人的反对及诬蔑,被迫冒险迎敌。杨业临行,泣求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接应,不然,将会全军覆没。潘美等以为辽军败走,擅离谷口,不久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逃跑。杨业遭到辽军伏击,拼死血战,自日中至暮,辗转退至陈家谷口,见无援兵,再率部下力战。他受伤数十处,士卒也死伤殆尽,最后因坐骑重伤不能行走,被俘,英勇不屈,不食三日而死。杨业之死,使北宋朝野震动,宋太宗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潘美削三任,王侁等除名编管。

  杨业勇而有谋,与士卒同甘苦,英勇抗辽,功绩卓著,不愧为北宋名将。其子延昭(即延朗)、孙文广等抵御辽和西夏也多有战功,故后人称为“杨家将”。

  参考书目

  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北京,1977。

  聂祟岐:《麟州杨氏遗闻六记》,《宋史丛考》,中华书局,北京,1980。

  (张希清) 
 


    
杨一清
    杨一清

  (1454~1530)  明朝中期大臣。字应宁,号邃菴,时人称为石淙先生。云南安宁人,后徒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八岁以奇童荐为翰林院秀才,成化八年(1472)进士。初任中书舍人,继任山西按察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等。弘治十五年(1502)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清牧地,整顿茶马贸易,使当地的苑监官牧出现复兴局面。次年受命经略边务,兼巡抚陕西,选卒练兵,罢斥冗官贪吏,军纪肃然。正德元年(1506)改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升右都御史。为加强战备,他提出修浚墙堑、增设卫所、经理灵夏、整饬韦州等安边四策,但不附当权太监刘瑾,未得实施。次年被迫离职。五年安化王朱寘鐇之乱起,受召总制军务,与太监张永前往宁夏讨之,未至而乱平,劝说张永入京揭发刘瑾罪恶。刘瑾被处死后,以张永荐,被召入京,拜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六年改任吏部尚书。寻以积极谋划镇压中原农民起义,加少保、太子太保。后进少傅、太子太傅。十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十一年,因受佞倖钱宁等排挤,解职家居。嘉靖三年(1524)诏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他认为防边“无事时当如有事时提防,有事时当如无事镇静”,经常率领诸将演习行阵,故使西北边防安堵。时人比之为唐郭子仪、姚崇。不久诏其还京,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寻加少师,仍兼太子太傅,又加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又加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六年二月任首辅。八年九月,受阁臣张璁等攻讦而致仕。次年,被削官闲住。以忧恨疽发于背而死。

  杨一清博学善权变,为政通练,尤晓畅边事,曾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一生四次在陕甘一带任职,对整饬西北边防有很大影响。卒后三年复故官。二十七年赠太保。著有《关中奏议》、《石淙类稿》、《西征日录》、《车驾幸第录》等。

  (南炳文) 
 


    
杨遇春
    杨遇春

  (1760~1837)  清嘉庆时名将。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人。六岁入家塾,十七岁时因家道中落转而习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武举人,次年拣选入伍。后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及贵州、湖南苗民起义,深受福康安的赏识。嘉庆二年(1797),开始参与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为经略大臣额勒登保所倚重。五年,以提督率军独立作战。起义军著名领袖覃加耀、罗其清、冷天禄、阮正隆、王廷诏等多人先后被其杀害或俘获。嘉庆十一年六月,陕西宁陕镇驻兵因减发银两而哗变,变兵攻城劫狱,杀死官员,发展到一万余人,清廷派德楞泰、杨遇春等率军平定。嘉庆十八年,杨以参赞大臣率兵镇压了天理教起义后,又镇压了陕西南山厢工起义。道光五年(1825),署理陕甘总督。该职此前很少由汉人承当。六年,平定张格尔叛乱。八年,实授陕甘总督。十五年,以一等昭勇侯致仕。十七年,卒,谥忠武。追赠太子太傅。

  (许曾重) 
 


    
杨增新
    杨增新

  (1864~1928)  1911~1928年新疆军政首领。字鼎臣。云南蒙自人。1864年3月6日(清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八)生。1888年中举,次年联捷进士。初署甘肃中卫知县、河州知府,1900年任甘肃提学使兼武备学堂总办。1907年入疆任新疆陆军学堂总办,兼督练公所参议官。1911年升任镇迪道兼提法使。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袁世凯任为新疆都督兼民政长,拥护袁世凯称帝,并受封一等伯爵。袁死后,长期担任新疆省长。杨主政新疆先用以柔克刚的“和平谈判”手段,取消在辛亥革命中成立的伊犁临时革命政府,以新疆都督兼行伊犁将军事;嗣后派兵击败帝俄侵略军,平息乱事,改阿勒泰特区为阿山道,完成了新疆的统一。杨在新疆十七年,笃信李聃“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奉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整顿吏治以“消患未萌”,裁减兵员,奖励垦荒,提倡封建迷信,阻挠兴办学校和传布科学文化,鼓吹“纷争莫问中原事”、“浑噩长为太古民”,以闭关自守和愚民政策统治各族人民,使新疆地区各方面均停滞不前。对于不时觊觎边陲的外国侵略势力,则折冲肆应,力求自保,维护了边疆的和平。1928年他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易帜归附,7月1日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职。同年7月7日被政敌刺杀。著有《补过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