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科学探索-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律性带来特殊的困难。但上述猜测不是没有依据的。
在上文提到的关于淹死的案件审判结束后,有关专家
曾分析过为什么那位侦察员会突然产生正确的侦察直觉的原
~
第 249 页
因他们注意到该侦察员曾在刑事侦察学的文献中碰到过
类似的情况,这方面的知识起了作用。
口论
还有,为什么达尔文和华莱士都是在阅读马尔萨斯“人
时突然悟出了“自然选择原理”呢?难道这仅仅是出
于某种神秘的偶然性吗?我们认为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一定
隐藏着必然性。正是由于“人口论”中所描述的“适者生
存”的社会现象与他们正在思考着的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之
间存在着相似性。所以才并非偶然地同时诱发了他们两个人
的顿悟思维。
函数的变换方法
彭加勒关于他的数学直觉的追述也同时发人深思。他
说,有一次,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紧张的数学研究之后,他到
乡间去旅行,不再去想工作了。“我的脚刚踏上刹车板,突
然想到一种设想??,我用来定义
并
同非欧几何的变换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又一次,在想不出
一个问题时。他走到海边,然后想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一天,在山岩上散步的时候,他突然想到,而且又是想得那
样简洁、突然和直截了当,不定三元二次型的算术变换和非
欧几何变换方法完全一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关于非欧
几何变换方法的已有知识单元竟然诱发了两次顿悟思维
且每次找到的变换方法都同非欧几何的变换方法完全一样!
可以想见,正是新问题老问题之间的相似性,使彭加勒产生了
数学直觉。彭加勒的例子在所谓“数学直觉”的现象中很有
说:
代表性,难怪高斯在谈到一个求证数年而未能解决的问题时
终于在两天以前我成功了??象闪电一样,谜一下子
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
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
第 250 页
斯丹伯格研究顿悟颇有
贝弗里奇在谈到捕获直觉的方法时,曾提到与同事特别
是与外行的讨论,以及阅读与本题有关特别是无关的论文是
有益的。维纳则认为对创造特别有用的条件之一乃是广泛而
持久的记忆力。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一个求诸于外,一
个求诸于内,实际上都是在肯定大脑中的相似块越多,越能激
发顿悟思维。顿悟思维的相似律足以说明在“科研竞争中博才
取胜”的道理所在。由此看来,阿波罗登月的指挥者克拉夫特
大谈其早年球场经验的潜在作用,完全不是什么无稽之谈。
鲁大字心理学家罗伯特
特
成就,美国心理学会称他“对我们理解人的智力与心理能力做
出了重大的理论贡他在与珍戴维森合著的
《顿悟与智力》一又中写道:“究竟什么是悟
任何一种顿悟方式在各种方式
由于没有
均是可行的,因此人们在研
究各式各样的顿语中,尚未发现其中的共同因素 ”由此可
用了“顿悟问题”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
以看出寻找顿悟思维的规律性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
他在文中
义如果问题的解答所要求的并不是有关该题的基础知
顿语
识或繁赘运算,而是瞬时的顿悟或“逻辑的飞跃”,则可称
问题题。顿悟问题是一个相对概念。同一问题,一
有,在文中所举的十二个典型
个人可能以顿语而另一个人则可能以非顿悟思维来求解。再
悟问题”中有的解答过程
根本用不着顿悟思维。如“某农民有只羊,除掉
栅栏缺口逃走。问:该农民剩下几只羊
只都从
”一题,要求的仅
仅是正确理解“除掉只”的语义。由此可见,“顿悟问题”
这一概念很不严格,我们建议最好不用这一术语。从顿悟思
维本身而不是从“顿悟问题”来着手研究,似更能把握住问
第 251 页
现在,意见不
、选
题的实质。
问题解决
该文还提出了三种顿悟方式,并认为:“不管过去还是
有关方面的文献‘众说纷纭
顿
一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这三种顿悟的存在以及这三者
之间的区别。这三种顿悟似可用来解释人们通称之为
悟,的整个心理过程,无论解答游戏问题或是从事重大科学
研究的突破,似乎都脱离不了这三种顿悟方式。”他提出的
三种顿悟方式为: 选择性“编译或称信息加工
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他还列举了各类顿悟方式的代
表实例。姑且不论这些例子是否全都要通过顿悟来求解,也
不论这三种顿悟方式是否真能概括、综合得了所有的顿悟思
维,问题在于,单纯从顿悟思维形式上的差异来分类难以寻
找所有顿悟思维都遵循的统一的规律。研究顿悟思维的主要
目的恰恰在于找出这种规律。作为一种尝试,本文提出了顿
悟思维的相似律,它不可能是顿悟思维的唯一规律,但却很
有可能是这些规律中的一个。
中国古代哲人曾说:“人皆可以为圣贤”,善哉斯言。
钱学森教授则认为,灵感和顿悟思维的研究成果很可能有助
于使每个人都成为天才,壮哉斯言!
为着实现这一壮美的科学理想而踏上漫长的求索之路,
是十分值得的
第 252 页
顿悟思维是区别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
式,也称灵感思维”。钱学森在论述思维科学时指出灵感
思维比其它两种思维方式都更为复杂
何庆年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在科学发展史上,
原子,碳原子为四价,
苯的分子结构式的发现,是顿悟思维卓有成效的一个实例。
苯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
而氢原子是一价,按照当时已知的开链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
构筑
构模式,运用逻辑思维当初推导不出苯的分子结构究竟如何
正当这位科学家久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有一次他面
对壁炉静坐,蒙胧中忽见六条火蛇相逐飞舞,连环首尾相
接。他猛然悟出苯分子结构正是这样一个环形,于是揭开了
这个谜。这种“灵机一动”的思维方式包含着复杂的加工过
程,它既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而又需要有新的突破,既需要借
助形象思维而又需要加上复杂的联想。一般地讲,人头脑中
储存的可供提取的信息越多、“灵机一动”所赖以实现的条
件便也越优越。对这些条件究竟应如何加以分析?本文拟结
合气功入静的实践,来探索一下大脑的功能状态(以脑电的
测量为指标)与顿悟思维之间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第 253 页
节律不受抑制,而且答案也正确。作
二、气功入
一、在气功入静状态无所追求的情况下,顿悟思维是否
更易于涌现?
作者本人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脑电图室接受脑电监测时
(由王德坤、李慎英测试),发现当紧张追求心算的结果、
节律增多)。在这个基础上再沉心静气进
唯恐算错一步的情况下,大脑的工作状态反倒不佳,脑电呈
现出异步化过程。此时由于十分耽心算错,其它思绪无暇顾
及,更谈不到“灵感”的出现。相反的是,在气功入静(即
排除杂念使大脑保持恬淡而无所追求)的情况下,脑电呈现
出同步化增强
行心算时,不仅
者本人在日常静坐练功时的体会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
恬淡自如无所追求,大脑并不是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而是呈
现为更加有序的活动,脑电的监测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摒除
杂念的情况下,平日工作时间内有些反复考虑而难得解决的
问题,偶而灵机一动映入脑海,腾然似有所悟,过去积存在
大脑中的信息也得到综合利用,形成了相对满意的答案。在
经年累月的练功过程中,这种偶然现象又不止一次出现,从
而引起了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能为顿语思维提供有利条件
心如
气功入静一般有个过程,即由浅入深。初始阶段常常入
静较浅,大脑中的思绪有如清波荡漾。作者本人采取了任其
自然的态度,即“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逐步走入
潭水静无风”的境地,此时大脑的活动似不受其它紧张因素
的干扰。很可能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形成了对大脑中过去所
第 254 页
。
储存信息进行综合利用的有利因素,从而更便于顿悟思维的
呈现。这种思维活动常常来得迅速(大脑加工信息的效率很
高)而又瞬间即逝,使人具有恍然大悟之感,心境更加豁然
开朗。因此,这种思维活动似乎又是入静过程的一种特殊表
现形式,当然,它的出现也是相当不易的,至今尚未能捕捉
到顿悟思维过程的脑电表现。只是作者在接受脑电监测的同
时,曾经即兴默诵新作诗歌一首,这当中虽然没有凭借什么
灵感,但呼吸之间,思绪浓聚,大脑中情景交融,借形象思
维而又加以联想、比喻,引逻辑思维而又加以拓展,发挥,
区区数语,寓意万千。这种短时间内大脑复杂加工的过程,
和顿悟思维亦颇有类似之处。此时所测得的脑电,其同步化
的过程和本人练功入静十五分钟时的表现相当接近。这可能
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气功入静与顿悟思维之间似有一定的相通
之处。由于这方面的探讨刚刚开始,尚未达到详细占有实验
材料的阶段,因此上述论述仍带有一定的假设性质,这种假
设可表达为:气功入静由于排除了干扰,使大脑的活动达到
了相对协调的状态,从而为顿悟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
究竟是否如此?尚需进行更多的验证。
参 考 文献
①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自然杂志》,
, 。《自然杂志
, ③王德坤等: 算( 连减)时脑电观测结果
第 255 页
陶 伯华
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灵感,是一种宝贵的创造性思维认识活动,是人类心理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方式。本文试用如
下的一般模式,来描述灵感激发系统。
从这个模式中,我们看到,灵感的激发过程大致可分为
创造性课题的提出,诱发势态的形成,触发信息的产生,以
及顿悟解题等几个阶段。
对灵感激发系统的这个一般模式,需要提出来加以强调
的是:
第一,这个一般模式吸取了前人研究灵感的积极成果。
西方不少唯物主义者用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反映论观点
来说明灵感现象。因此,这个一般模式把整个灵感激发系统
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无论是创造性课题的产生、触发信息
的来源、创造者主观灵性的形成,还是灵感成果的最后检
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强调实践第一的前提下,这个一
般模式也吸取了西方唯心主义者在精神、思维能动性上的研
究成果。创造者的探求精神对创造性课题的形成、循轨思维
对大脑诱发势态的形成、大脑诱发势态对触发信息的引发、
主观灵性对触发信息的领悟和创造性成果的形成,可以说灵
第 256 页
第 257 页
稳步地揭示
找到正确的答案
感激发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同时包含了创造者主观世界的
动作用。因此,我们指出触发信息的两个来源:外部的偶然
机遇和内部的思想闪光,这样就把现代心理学所强调的潜意
识问题放到了应有的重要地位。
第二,这个一般模式标出了灵感与其它思维方式的主要
区别。
来表示,答案
按照托姆提供的判别原则,我们可以把事物的质变方式
区分为渐变和突变两种方式。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质变也是如此。当大脑中积累的感性材料已丰富到足以揭示
事物的未知本质联系时,我们的思维就可以严格按照形式逻
辑的推演轨道,从感性材料中一步深一步地抽取出理性认识
来。这就是循轨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收敛思维)的渐变
方式,可以用公式就直接蕴含
在已知材料
反映的现象
之中。与此相反,当大脑中积累的已知材料
不足以揭示事物未知的本质联系,或已知材料
恰恰是与本质相反的假象时,我们就不能用循轨思维从中
逻辑思维、扩散思维)跳出已知材料
。这时,只有用反常越轨思维方式(即非形式
,才有可能借助与
不同的信息与之间没有稳定的
过渡态,因有这种质变要么不能实现,要实现一定表现为突
变或飞跃形式,表现为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一般过程可用公
式表示。
控制下的自觉的越轨思维,即在
实现认识突变的心理机制又有两种。一种是在意识机构
遭到失败后,
并从中推出
就自觉地借用类比推理等方法,主动寻找有希望的信息
。其公式可用:
第 258 页
另一种就是灵感活动,在灵感活动中,激发信息不是
自觉的越轨思维有意识地去寻找的,而是由长期紧张的循轨
思维所造成的大脑诱发势态去引发的,它表现为一种非自觉
的突发的心物沟通,心灵感应活动,可用公式
灵感激发系统的一般模式正具体展开了这一公式,并清楚地
把它同循轨思维的渐变形式以及自觉越轨思维的突变形式区
别开来了。
第三,这个一般模式揭示了人脑系统的最优信息处理过
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这个复杂巨系统
所用的信息处理方式正是分解与协调相结合的多级递阶控制
方式。从灵感激发系统的一般模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
会实践提出的创造课题,人们一般首先借用以往的知识,运
用循轨思维方式去解决。这种办法可以解决大量的循常课
题,所花的力气又比较少。经过循轨思维的筛选,剩下的少
量反常课题就可以用费力的探索性的突变方式去解决了。而
循轨思维对反常课题的反复研究虽得不到突破性成果,然而
却造成了大脑的诱发势态。这种诱发势态能引发反常的越轨
信息,从而造成灵感顿悟,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成果。这两
种不同的认识方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就使人脑系统获得
了最优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从总体看,灵感这种复杂的
第 259 页
在第二境界中,诱发势态的
认识方式完全是有坚实的前提条件和合理
存在依据的。
第四,这个一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