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

第87部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87部分

小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的。他们奋力争取建立一个联合政府,并欢迎乔治〓C。马歇尔将军的调停。
这次调停始于1945年12月,1946年又持续了一年。然而共产党人同时又担
心美国、英国,甚至苏联可能默许国民党控制中国,并且相信甚至在支持国
际合作这个主题时,巩固和扩大他们在满洲和华北的根据地也是重要的。①
当马歇尔将军努力调停无效而内战加剧时,共产党终于公开指摘国际合作思
想是掩盖美国帝国主义野心的假面具,并谴责国民党人牺牲国家利益以迎合
这些野心。而国民党人方面则越来越转向美国,寻求支持以对付共产党人。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伙伴地位的理想被两个大国集团之一的成
员地位所掩蔽,这两个集团当时分裂了一度合作的大国联盟。
国际合作主题的消失,或者换个说法,美苏冷战的开始,很容易理解,
如果人们回忆起战时合作曾包括三个成分:人民阵线、民主联盟以及重新结
合主义。对德国和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削弱了人民阵线的理论,尽管国家领导
人继续空谈它的反法西斯斗争基本原则。现在要把这个构想用于战后和平协
① 《中央日报》,1945年9月12日,11月21、25日。
① 见冈边和中岛的论文,载永井阳之助和入江昭编:《亚洲冷战的由来》。
商以保证根除轴心军国主义。但它难以应付原子武器和反殖民主义之类战后
新问题。在这些问题以及有关问题上,出现了一种返回英美民主联盟的倾向,
它强调西方民主的共同利益和方向。在美国和英国两国,英、美合作,而不
是英、美、苏合作,再现为最合理的战后政策框架。与此同时,既然各国政
府最为关心的是战后废墟的重建,重新结合这个主题的影响扩大了。恢复经
济需要战时保持甚至增加了财富的美国的大力帮助;而美国官员劲头十足地
制定关于地区的统一和发展、全球贸易的恢复和扩大以及世界财政的重新稳
定等原则。到1946年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话题:欧洲经济的联合,亚洲地
区的发展,德国和日本的重新结合。这些话题强调德国和日本的恢复和重新
结合,使人回想起以前的绥靖政策同样强调发展先进工业国家的全球性网
络,在它们之间自由交换商品和资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冷战意味着人民阵线的衰落及其因另外两个话题——
英美合作和重新结合(绥靖主义)——而显得无足轻重。显然,就人民阵线
曾经就是反法西斯的概念而言,它的衰落和绥靖主义的重新出现就不是偶然
的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冷战意味着用美、英、德、日间的新的联合取
代美…苏…英联盟。
这种发展将中国置于何地是相当清楚的。诚然,在美…苏对抗意义上的冷
战起初并未冲击亚洲。中国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怠于把这种框架用于他们
的国家。至少到1947年,国民党人仍强调全球合作的主题,他们显然相信美、
英、苏、中之间的合作框架仍为亚洲的安全和国民党的生存提供最佳保证。
当然,这种合作的一个关键是苏联遵守1945年条约。①就共产党人而言,它
从未甘心接受让莫斯科承认国民党政权为中国合法政府的这个条约。尽管他
们并不掩饰他们在意识形态上同苏联一致,但他们不能确定在多大程度上他
们能指望苏联支持以反对国民党人。因此,假定苏联将卷入中国作为与美国
全球对抗的一部分,从而制定他们在中国内战中的战略,那是不现实的。如
冈边辰巳曾指出的那样,共产党领导层想出一个两强之间中间地带的理论,
认为它正在为摆脱美帝国主义而斗争。根据共产党的看法,正是这种斗争,
而不是冷战,提供了中国内战的直接背景,并证明了全面进攻蒋介石军队在
战略上的正确性。②
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双方的假定都是正确的,他们假定冷战对中国或对
整个亚洲都没有直接关系。美苏竞争和对抗在伊朗、希腊和土耳其等国表现
最为明显。在这些地区,美国正逐渐取代英国作为与苏联对抗的主要力量。
此外,在1947年以后,西欧的恢复和集体防御成为美国政策的主要目标,而
苏联则以巩固它对东欧的控制对这些动向作出反应。在这种形势下,亚洲大
都处于附庸地位。战后遍及世界不发达地区的国家主义浪潮使时局变得复
杂,而这一浪潮在亚洲表现得最为显著。但是亚洲的国家主义同苏联的战略
只有松散的联系,而与英美的牵制战略也不能适当配合。如伦敦外交部副大
臣的干事在一份富有洞察力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面临强烈的国家主义,它在国际关系中是棘手的。尽管原来由日本倡导的泛亚细亚思
想产生东方与西方分裂的危险,但事实上亚洲国家间几乎没有凝聚力,或许可以这样说,和亚
① 《中央日报》,1947年9月6日。
② 冈边的论文,载永井阳之助和入江昭编:《亚洲冷战的由来》。
洲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相比,亚洲邻国之间的恐惧、不信任甚至厌恶更为强烈。然而,亚洲国
家主义对有西方统治或指导气味的任何事情都异常敏感……很不幸,东南亚及远东各国正当苏
联寻求控制整个欧亚大陆的时候,将经历它们的这一发展阶段。①
这种情况使美国和英国很难设计出一个与亚洲国家共同抑制苏联的有效
策略。事实上,早在1947年英国允许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这是英国作为
亚洲强国地位下降的征兆——减少了它在该地区的承诺。美国犹豫不决,因
为它担心会被看成是殖民主义的支持者。美国在东南亚除鼓励欧洲国家让给
当地人民更多的权利外,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在这种环境下,英国和美国对
待中国内战的方针几乎没有结合。在那里这两个国家从来没有像它们在欧洲
或中东那样密切协调它们的行动;事实上美国在中国完全是单边行动,常使
英国官员感到烦恼。
到1949年,当共产党人在北京建立了政府并宣布它代表整个中国的时
候,美国的“彻底失败”,像一位英国官员所说的,已很明显。美国既不曾
阻止共产党取得政权,也没有为接受既成事实而准备条件。事实上是没有政
策。相比之下,英国已经开始调整它的方针,并考虑承认人民共和国。在1949
年11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伦敦的官员以及他们在亚洲的代表同意,“英国
在中国和香港的利益要求尽早从法律上承认中国的共产党政府”。外交部通
知美国:“国民政府是我们过去战时的盟友,并且在联合国中曾经是有益的
朋友。今天他们只代表统治集团,而且他们对剩下的城市地域的控制是脆弱
的。”英国必须接受事实,并通过承认新政权,为中国和苏联出现分裂的那
天做好准备。①在这里,英国的政策再次没有像在欧洲那样以英美合作反对苏
联为转移,而是以在同中国紧密连结的可能框架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意向为转
移。与冷战本身无直接关系。
马歇尔的使命失败以后,美国政府继续对蒋介石提供少量的援助。但这
更多地是为应付国内的压力。在美国,某些人民阵线往昔的倡导者(马克斯〓伊
斯曼,惠塔克〓钱伯斯,弗丽达〓欧特利等)正以冷战斗士的面貌出现,并
指控其他人(阿尔杰〓西斯,欧文〓拉铁摩尔等)曾受苏维埃共产主义愚弄,
或者更糟,曾是苏共的代理人。杜鲁门政府为了使这种反共不力的指责无效,
扩大了对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共计35亿美元。但是这一援助计划
并不意味美国站在国民党人一边大举卷入的承诺。在人们认为集中力量保卫
西欧和中东部分地区现状最为重要的时候,无论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或是国
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1947年),都不愿意将国家资源分散。
苏联对中国局势的发展也非常谨慎。似乎是为了避免给人以莫斯科与中
国共产党人共谋的形象,苏联继续把国民党人作为中国政府对待,当国民党
人被逐出南京后,苏联大使与他们一道去广东。为了怕激怒美国,斯大林不
愿公开支持共产党人。和杜鲁门或艾德礼一样,他不愿意把冷战扩大到中国。
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苏联政府企图与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建立联系,以
保护苏联在中国东北(满洲)的利益。①
上述事态的发展意味着1945年后本应在亚洲,甚至世界事务中起领导作
①  F17397/1055/6109,见FO371/76030,外交部文件。
① F16589/1023/10,见 FO371/75819,外交部文件。
① 中岛的论文,载永井阳之助和入江昭编:《亚洲冷战的由来》。
用的中国进入了衰落期。从1945到1949年,中国一直处在以美苏冷战为中
心的国际政治主要舞台之外。它不与任何一方结盟,而两个超级大国也不希
望把它们之间的争斗扩大到这块被内战撕裂的土地上。与此同时,国民党领
导人未能利用抗战胜利的时机。他们既未得到美苏的合作,也未同其中一方
结盟来反对另一方——这些可能性本可较好地保护其地位。
更确切地说,是由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对付日益自信的共产党人,后
者采取攻势。1949年,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带着大国地位的梦想去了台湾
岛。也许再过20年,中国在一个不同的领导下,会以‘第三世界’领袖的角
色重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相比之下,日本比它以前的敌人,甚至比日本人自己所预料的更早地被
带回国际舞台。如上所述,按照定义冷战的意思是舍弃人民阵线以求重新结
合,这等于恢复绥靖德、日的框架。事实上,由于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德
国和日本与英国和西欧一起已成为国际稳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苏联及其伙
伴将无法破坏现状。到1949年,美日纽带正在取代美、中联系,成为亚太事
务的关键。
1931至1949年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展示了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与其
抗衡的对策,使中国从一个受侵略的弱小牺牲品逐渐转变为一个世界强国,
确定和平的稳定框架中的一个伙伴。但这段历史也揭示,确定一个国家的地
位,在和平时期比在战争时期困难。如克劳塞维茨很早以前指出的那样,在
战争时期,知道谁是敌人就可制定国家的政略和政策。而在和平时期,就不
容易说谁是潜在的敌人。国民党人给其后继者留下了一个提高了的国家地
位,但也把确定和平时期国家外交政策目标的任务留给了共产党人。20世纪
是一个曾被战争和革命所震撼的世纪,在对它的长期观察中,仍有待于发现
在没有战争时,国家的政策是否能被确定和巩固。国民党人没有机会回答这
个回题。但这并不全是他们的过错。
第11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
战争持续了八年。它的直接或间接结果是大约1500万至2000万中国人
死亡。①财产损失难以数计。而且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精神疲惫,
风纪败坏。因此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并直接有助于1949
年共产党的胜利。同日本的这场战争,确实是中华民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① 确凿可靠的数字并不存在。有两种官方的估算:(1)蒋介石1947年说军队和 平民的“牺牲”是“一千万”,
明显地是个粗略的近似数,见《国家总动员》, 第4页。(2)官方认可的《蒋总统秘录》,第13册,199
页记载,官兵“伤亡 数”是3311419人(经查《蒋总统秘录》,原书记载为:官兵伤亡三二一一四 一九
人——译者),非战斗人员伤亡数为842万人以上。死于与战争相关的原 因——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
蔓延、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无疑是 很大的。何炳棣估计1500—2000万人死亡,似乎是可信的(《中
国人口研究, 1368—1953年》,第252页)。陈启天提出死亡总数为18546000,但未指明出 处(《我的
回忆》,第235页)。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最近提出“伤亡数”为 战斗人员320万,平民“大约二千余万”
(《悼敬爱领袖》,第2部分,载 《中国邮报》,台北,1977年10月29日,第4版)。
最初的战役和战略,1937—1939年
战事是在1937年7月7日午夜前不久的黑夜中开始的。按照庚子协定,
从1901年起,日本就已在华北的北平和天津间屯驻了军队。而在那个和煦的
夏夜,一中队日本军队在距北平15公里的卢沟桥(马哥孛罗桥)附近举行野
战演习,那里是控制所有与中国南方交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所在
地。日本人突然宣称,他们遭到中国士兵射击。①紧急点名发现,他们的一名
士兵失踪了。于是,他们要求进入附近中国人驻防的宛平城搜寻。中国人拒
绝后,他们妄图猛攻这座城镇,未能得逞。这就是战争的最初冲突。
日本终究必须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是不成问题的。起码从1915年“二
十一条”要求起,特别是从1931年攫取满洲起,他们侵略中国的记录是声名
狼藉的。然而,在卢沟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仍然是有
争议的。通常中国人争辩说,日本人蓄意挑起战端。据称日本的目标是将华
北从南京政府的管辖下分离出去;通过夺取对卢沟桥——宛平地区的控制,
他们就能控制通往北平的通道,从而迫使二十九军军长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
员长宋哲元将军变成一个顺从的傀儡。再则——接下去的论据是——日本人
眼看中国人日益团结,打算趁国民党人变得强大前建立起他们对中国大陆的
统治。
支持这种论点的证据是不缺乏的。例如,1936年9月,日本人曾利用一
次类似的事件,占领了横跨北平至天津铁路的丰台。同年晚些时候,他们曾
枉费心机地试图购买宛平附近约1000英亩土地以建造兵营和机场。1937年
春,日本的军事指挥官们也曾担心宋哲元正进一步受南京影响,从而威胁他
们在华北的地位。还有,
事变前一个星期里,北平曾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谣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