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不屈不挠的意志,在轰炸持续期间一直是坚定的,只是到1941年晚些时候
轰炸停止后才有所衰退。封锁未完全收效,部分是因为国民党人在1939年7
月已经使从日本占领区运来多数货物的交易合法化,后来又对这种交易积极
促进。日本人无法停止这种贸易。他们不可能在中国占领区与未占领区间二
③ 因国际时差,中国记载珍珠港事件,日期为12月8日——译者。
① 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202—203页;秦郁彦:《日中战争史》,第296—297页;卡尔逊:《中
国军队:其编制和军事能力》,第73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第573—574页。
② 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共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第152页。
① 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第587—588页。
千多英里边界的每一英尺,哪怕是每一英里都加以监视。许多日本人也在这
种贸易中主动勾结。因此,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国输入品中,相当大而又无法
确定的一部分是通过这种所谓走私交易进来的。②
1940年7月,日本内阁的一场重大争论也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活动。日
本领导人发觉,除非他们获得东南亚的丰富自然资源,在中国取胜将依然无
望,而且他们确信西方列强全神贯注于欧洲的战争,他们商定把帝国扩张的
范围扩大到中国战场以外去。他们希望——虽然不是确信——通过外交途
径,他们能够在南方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一决定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对华战争
的特征,也导致了在一年稍多一点的时间内进攻珍珠港。③
在中国方面,战略和政治上的考虑已经使国民党领导人相信要打一场消
耗战。蒋介石宣称,日本人在中国辽阔的地域推进,把他们的人力资源和装
备摊得太开了。“我们的敌人打的时间越长,它陷入的困难也就越多;我们
打得越久,我们就更坚强,更有决心。”①像日本人一样,蒋也希望避免决战,
因为他预料西方盟国最终会被拖入反对日本的斗争。开始,他只期待盟国的
物质援助和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但是,在珍珠港事件(这个消息在重庆受到
兴高采烈的欢迎)后,他期待英国,特别期待拥有巨大技术资源的美国,会
承担打败日本的主要责任。到1943年,美国驻华大使克拉伦斯〓E。高思评论
说:“中国人使自己相信,他们太疲惫,过于精疲力竭;装备也太差,不能
出更大的力了,尤其是在无需再如此努力的时候;而且他们可以保持他们所
有的抗日的东西,坐下来歇口气,并把注意力集中于规划中国战后的政治和
经济问题。”②
把国民党的注意力从日本人那里引开的主要政治问题,是与中国共产党
人不断增长的磨擦。1941年1月新四军事变③(见第12章)后,统一战线实
际上已不复存在。有影响的国民党领袖们——最著名的有军政部长何应钦和
党务工作者陈立夫——多次刺耳地鼓吹发动一场根绝赤祸的运动。蒋介石顶
住了这些压力,主要是因为他害怕盟国将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如果它
公开卷入内战的话。然而,自1939年年中起,他就调动他的许多最精锐的部
队——不同的时候在15万至50万人之间——去封锁共产党人在西北的根据
地。④
虽然国民党人与日本人双方从1938年后期起都甘愿打一场消耗战,但这
并不意味着战斗已全面减少。日本人偶尔也发动一场攻势以达到有限目标。
例如,1940年6月,他们攫取了重要的长江口岸宜昌,以阻断华中粮仓各省
与重庆之间的货物流通,以及取得一个更靠近国民党地区的空军基地。1942
年夏,在詹姆士〓杜立德将军轰炸东京后,日本人以10万军队攻入浙江和江
② 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948年的历史综合分析》,第148—149页。
③ 布托:《东条英机与战争的来临》,第153页;博伊尔:《中日交战,1937—1945年》,第300页;藤
原彰:《日本陆军的作用》,载多萝西〓博格和冈本俊平合编:《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变:1931—1941年
的日美关系》,第191页。
① 蒋介石:《抗战建国》,第108页。
② 《美国对外关系:1943年,中国》,第142页。
③ 即皖南事变——译者。
④ 查尔斯〓F。罗曼努斯和赖利〓森德兰:《史迪威指挥问题》,第303页;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
第205页;L。P。范斯莱克编:《中国共产党运动:美国陆军部报告,1945年7月》,第71—72页。
西,捣毁可能在将来用以对其本土岛屿进行轰炸的空军基地。他们也定期向
国民党战线发起进攻,相比之下,他们较少占领新的土地,而较多蹂躏农村,
掠夺或毁坏新近的收获,阻止国民党人积聚具有潜在危险的精选的部队,或
者在实战中训练新兵。①在所谓相持的这几年内遭受的伤亡——特别是早期—
—是重大的。中国人承认死亡人数1940年为34万,1941年为14。5万,1942
年为8。8万,1943年为4。3万。②但是从1939年到1944年初,战线并无重
大变动。敌对双方之间的战略平衡,在将近六年中变化甚微。
在战争后半期,国民党军队人数在350万以上。③但是,它不是一支统一
的国家军队,而是对中央政府忠诚程度不同,训练、装备和作战能力各异的
军队联合体。这个参差不齐的集合体的中心是“中央军”。1941年,在全部
国民党军队三百多个师的总数之中,中央军约有30个师近50万人。在战争
进行过程中,蒋扩充了这支武装,以至到战争结束时,中央军约有65万人。
在1937年,中央军的军官是中央军官学校的毕业生,这是有代表性的。他们
学习过现代军事技术——30年代时常由德国教官传授。政治灌输在他们的训
练中显得很重要;军官们高度效忠于蒋介石。①
然而,大多数国民党武装是军阀部队的直接衍生物,由不受中央政府节
制的名声显赫的人物指挥。因此,他们的忠诚是有条件的,淡薄的。他们妒
忌和害怕蒋介石的日益增长的权力。例如,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抵制中央政
府对他的省内权力的侵犯,并为批评重庆政府的知识分子提供一个避难所。
华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像
一位拥有自主权的总督那样统治着他的故乡山西。他阻止中央军进入他的战
区,并保有自己的政党(民主革命同志会②)以对抗国民党。确实,从1941
年起,阎甚至与日本人保持密切而和好的关系。其他具有省籍渊源的将军们,
如李宗仁(广西)、薛岳(广东)、于学忠(满洲)和傅作义(绥远),均
已失去他们特殊的地方性根据地,但仍对那些宁愿效忠他们,而不愿效忠蒋
介石的军队保持着指挥权。③
那些非中央军的指挥官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因战争爆发而起了变
化。在南京十多年中,地方军阀的权力已经衰微。蒋的权力日益增长,最关
紧要的是他已控制一支政治上忠实并且比较熟练的军队。但蒋的最好的军
队,包括他那由德国教官训练的精锐师大部在上海溃灭,造成了国民党军队
① 史迈士致国务院:《1940年在中国的和有关中国的重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进展状况》,美国国务院
档案893。00/14662,1941年1月29日,第7页;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203—204页;白修德与
贾安娜:《中国雷鸣》,第62页;齐锡生:《战争中的国民党中国:军事失败和政治崩溃,1937—1945
年》,第40—82页。
② 中国官方关于战时伤亡的数字为3211419人,包括死亡1329958人,《中华志,1950年》,第182页。
③ 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表9,不过可能没有一个人知道国民党军队的精确数字。张嘉璈《恶性
通货膨胀》第127页记载,军队从1940年的250万人增加到1941年近450万人。《中华志,1937—1943
年》提出了一个600万的数字。
① 查尔斯〓F。罗曼努斯和赖利〓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35页;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
112—113页。
② 应为“民族革命同志会”——译者。
③ 易劳逸:《地方政治与中央政府:云南与重庆》,载薛光前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第329—355
页;齐锡生:《战争中的国民党中国》,第83—131页。
内部的军事天平向非中央军的指挥官们倾斜。蒋的政治权威相应减弱。
在整个战争期间,蒋通过在各省部队中安插国民党干部,用新近训练的
军官和现代装备重建中央武装力量等手段,竭力矫正他本人与地区指挥官之
间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衡。这些努力激起了地方将军们的猜疑和敌意。他们
抱怨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把他们的师送去与日本人进行毁灭性的战斗,而蒋
却安然保存自己的部队。他们因补给品分配不公而愤怒,因为蒋把从美国得
到的武器弹药,包括根据租借法从美国得到的装备,大部分分配给他自己的
部队,而不给不大可靠的地方部队。①
简言之,国内政治支撑着蒋对战争的指挥,而蒋则借此增强他的中央权
力。当然,如蒋的支持者们所申辩的那样,没有哪个现代国家能够轻易容忍
它的军事指挥官们起着破坏作用的独立态度。不过,蒋所采用的增强其中央
政府权力的手段,本来就不可能是最有效的。不管怎么说,各省军阀们的不
满随着战争的进展而越来越激烈。在1944年,主要的地方军阀结成了一个联
盟,实际上阴谋推翻蒋的政府。②当时许多非中央军的指挥官干脆叛逃到日本
人那边。这些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
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
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③
国民党军队最严重的缺点之一是军官团的素质差,这个缺点在战争期间
加剧了。美国在华高级军官艾伯特〓C。魏德迈将军,在1944年10月后把国
民党的军官们描述为“无能,愚蠢,缺乏训练,偏狭……全然不称职”。①
这也是非中央军高级指挥官们的特色。他们中间大多数人获得荣誉和地位,
并不是由于他们军事技能娴熟,而是由于他们在派系斗争中的机敏和及时转
输忠诚。不过,即使是毕业于中央军官学校的高级军官们,也非常缺乏军事
领导所需要的素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20年代黄埔军校前四期的毕业生,
那时训练是初步的,而且只持续几个月。在他们因对蒋介石效忠而被提升到
师和军的指挥官时,他们对军事科学技术的理解往往是狭隘而过时的。在30
年代,这些高级军官本来可以趁机在参谋学院②里受先进的德式训练。然而,
那时他们已经有这样高的军阶,以致他们认为再去当学生会有失尊严。③
当然,也有些高级指挥官超越这种体制。例如,陈诚、白崇禧和孙立人,
由于他们智慧,廉洁,具有军事才能而出类拔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白
崇禧也好,孙立人也好,都不是蒋介石核心集团成员。蒋使用他们的才干,
但把他们紧紧地拴住,因为他们不是中央军的人,并表现出了一种倔强的独
立精神。蒋的一个亲信陈诚,由于在与自负而平庸的军政部长何应钦派系纷
争中的失败,战争期间大都在政治风云之中度过。④
①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34页。
② 参看本章《政治上的虚弱》一节。
③ 战争结束时伪军人数达到近100万,因为有许多部队是在占领区征募的。易劳逸:《矛盾关系面面观》,
第284—292页。
① 查尔斯〓F。罗曼努斯和赖利〓森德兰:《中缅印战区的时机消失》,第233页,引用材料时有删节;并
见魏德迈:《魏德迈报告!》,第325页。
② 即陆军大学——译者。
③ 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55—58、81—89、145—152页。
④ 唐纳德〓G。吉林:《中华民国的中央集权问题:陈诚与国民党个案》,《亚洲研究杂志》第29卷第4期
战争开始时,总的说来下级军官比他们的上级更能胜任。1929—1937年
间,中央军官学校平均每年有3000名学员毕业,并且有大约2000名参谋接
受过高等训练。但是,战争深深地斫伤了下级军官团。他们中有一万人在最
早的上海和南京周围的战斗中就牺牲了。这些损失绝不会完全得到补偿,因
为战争期间由于降低入学要求以及缩短学习课程。军官训练大大地退化了。
确实,在一个正规的步兵营里,军校毕业的军官所占的百分比,从1937年的
80%降到1945年的20%。①由于好的军队莫过于有一批好的下级军官,这些数
字为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的退化提供了一个粗略的指标。
然而,退化在最下层,在应征入伍者中间最为明显。战时中国军队大部
由征兵组成。所有男子,凡在18—45岁之间——除去学生、独生子和严重疾
患者——均得服从征召。按照法令,他们以抽签的方式公平地被挑选。事实
上,有钱有势的人逃避征召,而无钱无势的国民被强征入伍。征兵的军官们
往往甚至连抽签的手续都不顾。有些农民简直是在田里劳作的时候被抓去
的;另有一些则是被捕去的,那些不能买通路子出来的人于是就被编入军队。
服兵役是一种可怕的经历。没有运输车辆,新兵常常行军数百英里到他
们被指定的部队——有意远离新兵家乡,以减少开小差的诱惑。新兵常常被
用绳索套在他们的颈子上缚到一起。夜里,他们可能被剥光衣服,以防他们
私逃。就食物而言,他们只得到少量的米,因为征兵的军官们为了一己私利,
惯常“克扣”给养。就水来说,新兵可能不得不从路边的泥水坑里饮水——
这是引起腹泻的一个普通原因。疾病很快在应征新兵队中流行开来。然而,
他们得不到医疗,因为新兵在加入他们被指定的部队前,不被视为军队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