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地名对照表 >

第13部分

中国古代地名对照表-第13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地名对照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镇)州常山郡。天宝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讳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苏常州本晋陵郡,隋灭陈,改晋陵郡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为晋陵县,唐分出武进,二县同城。明并晋陵入武进,清又增置阳湖,仍为二县。民国合为武进。今有常州市、武进县。 
  常德——宋孝宗时升鼎州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阳——晋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县东北),北魏改治陇城(今泰安东北)。隋废。 
  野王——今河南沁阳,古名野王。战国韩地,汉置野王县,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为治所。隋改野王县为河内县。 
  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从此郢州专指今钟祥,元改鄂州为武昌路. 
  鄂县——秦鄂县即今湖北鄂城。孙权改为武昌。西晋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县,隋再并入武昌。 
  鄂渚——传古时在今武汉市黄鹤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为鄂渚。 
  崖州——史籍所载崖州,均在海南岛,具体位置多变。南朝梁所置,治今儋县西北,在海南岛北面偏西处。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东北部的舍城(今琼山县东南)。宋崖州则以唐振州改置,治宁远(今崖县崖城镇),在岛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处。民国改崖县。今县治在旧崖县东。参见“朱崖”、“琼州”。 
  崇——商代有崇国,为周文王所灭,在今河南嵩县北。 
  悬瓠——在今河南汝南。东晋南北朝时兵争要地。南朝宋移上蔡县治此。隋唐为蔡州治所。 
  逻些——即逻娑,吐蕃国都,即今西藏拉萨。 
  铜堤——春秋晋有铜堤,在今山西沁县南,后置县。历代多有,宋移治今沁县。明与沁州合并。 
  铜瓦厢——在今河南兰考西北黄河东岸,1855年黄河大决处,地已坍入河中。 
  银州——北周置。唐银州治儒林(今陕西榆林东南),有今榆林、米脂、佳县之地。以后为党项拓跋氏所有。 
  符离——秦符离县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唐移至今宿县北符离集,后期移至今宿县。元初并入宿州。 
  笠泽——太湖古名,一说非太湖,系今江苏吴江县一小湖。后作吴江县与吴淞江的别称。 
  斜谷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陕西眉县西南,详见“褒斜道”。 
  猗氏——春秋鲁猗顿经营盐业致富,地在今山西临猗南。 
  象林——汉日南郡属县,在今越南岘港以南武嘉河之南。东汉末区连起兵建林邑国。后西晋复置,北移寄治卢容(今越南顺化附近)。东晋后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岭南所置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於在今河南西峡县境,两地一带即商於。 
  商山——汉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县。历代多有,辖境伸缩不定。民国为商县。 
  章武——西汉黄河人海处,在今河北黄骅西南。北齐废此县。 
  竟陵——秦汉竟陵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东晋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今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在旧县的东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改天门。 
  望海蜗——明初筑堡防倭寇地,在今辽宁金县东北。 
  麻沙镇——在福建建阳西。南宋至明以刻印书籍著名,称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国,即满刺加,见该条。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体即今昌都地区。旧西康省简称康。 
  康居——西域古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康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 
  鹿耳门——在台湾省台南安平港北,昔为船舶出入之口,后因淤浅而废。 
  阏与——在今山西和顺。马服君赵奢破秦处。 
  盖州——唐贞观时置,本为盖牟城,即今辽宁盖县。 
  清口——①即泗口,见该条。②古汶水入济水之口亦称清口,在今山东梁山东南,从此以下的济水亦称清水. 
  清州——宋大观间置清州,即今河北青县。明改青县。 
  清河一一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清江市、淮阴县。 
  清源军——五代南唐所置军号,治泉州(今属福建),领闽南地区,即留从 
  效、陈洪进统治地区。陈洪进归宋后废。 
  鸿沟——战国魏(梁)惠王所开中原运河。从今河南荥阳以北引黄河水,向东流经开封以北(当时的开封离黄河有相当大的距离),再折而南流到淮阳东南入颍水。颍水南流入淮,济、汴、睢、泗等水都可与鸿沟相通,故以鸿沟为中心,黄淮大平原上水道到处可通。开凿时间约在(或约始于)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历时分幽州置。民国改涿县。 
  涿郡——汉涿郡治涿县,即今县。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则为范阳郡。 
  淮西——①唐方镇,全称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据淮西的吴元济。②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常简称淮西、淮东。淮西治寿州(今安徽风台),南宋治庐州(今合肥);淮东治扬州。 
  淮安——①今江苏淮安县,汉置射阳县,晋为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又为山阳。民国为淮安。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军,治淮安,即今县。后改州。元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国废府。⑧隋以显州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阳(今河南泌阳)。 
  淮阳——今河南淮阳,周为陈国都城宛丘。汉于此置淮阳国,后为淮阳郡。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民国改原陈州府治淮宁县为淮阳县。 
  淮阴——东魏置淮阴郡,辖今清江市及淮阴等县。唐有楚州淮阴郡。东魏时郡治怀恩在今淮阴西南。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今淮安),淮阴县为其属县。以后亦为淮安府属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 
  淮南——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凤阳、和县一带。 
  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淤口关——见“三关”。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为合州,治石镜(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县),地在隋涪州之东。元省县入州。清涪州不辖县。 
  涪县——西汉置县,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绵阳东涪江北岸。 
  涪陵——西汉涪陵县在今彭水,刘备在此置涪陵郡。后废。隋于此置彭水县。其地在隋唐涪陵县东南。隋唐涪陵县即今涪陵。 
  淡水一台湾岛西北部沪尾为淡水河口,本为港口,因淤浅衰落。从淡水河口循台湾岛西岸而南,今新竹县,雍正时设淡水厅,光绪元年(1875年)改为新竹县。是年,又于沪尾东南的艋舯,设淡水县,为台北府治所。日占时改为台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属河北)。唐先天时治陆泽(今深县西)。宋治静安(今深县南)。明移治今县,省静安不设。 
  淄青——唐宝应元年(762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南迁青州(今山东益都)。唐授为淄青节度使。其后淄青常有淄、青、登、莱、齐、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诸城。明废。 
  梁门——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后周置梁门口寨。宋为静戎军(澶渊之盟以前名)、安肃军(盟后改)治所,仍有梁门之称。 
  梁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辖地除陕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后世多仅有陕南。魏治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治南郑(今汉中)。唐后期升为兴元府。 
  梁郡——汉建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梁溪——江苏无锡有梁溪,发源惠山,流入太湖,传东汉梁鸿曾居其旁。今以梁溪为无锡的别称。 
  隋一一周时的姬姓国,在今湖北隋县。春秋后期为楚附庸。 
  隆兴——宋孝宗升洪州为隆兴府,治今南昌。参见“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东汉末诸葛亮隐此。或传隆中在今河南南阳。南阳汉时为宛,汉末在曹操手中,诸葛亮若在南阳,决非刘备所能罗致。 
  维州——唐维州在今四川理番县。州治薛城在今县东北。入吐蕃为无忧城。宋为威州。 
  维扬——《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之语,“惟”通“维”,遂以维扬为扬州别称。明初曾称扬州府为维扬府,后改。 
  绵山——传晋介之推隐绵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东南,亦称介休山、介山。 
  绵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绵阳东)。元废巴西县入本州。清绵州辖有绵竹、德阳、梓潼等县。民国废,以州为绵阳县。 
  绿林山——新莽末绿林军起义处,在今湖北当阳东北。近人又有为大洪山之说。 
   
  琼州——明清琼州府包括海南岛全部,治琼山(今海口市)。明以前建置甚复杂。汉有珠崖、儋耳二郡,均在岛之北部,旋撤销。吴置珠崖于徐闻,对海南岛不过遥控而已。晋并珠崖而省。南朝梁在海南恢复珠崖郡。隋置珠崖(东部)、儋耳(西部)、临振(南部)三郡。唐始从崖州分出琼州,领今海口市、琼山等地。又设儋州(隋儋耳)、振州(隋临振)、万安州(东南部、从崖州分出)。宋置琼州(大体包括唐琼州、崖州)、昌化军(相当儋州)、朱崖军(相当振州)、万安军。元于琼州置乾宁安抚司,另设南宁军(今儋县西北)、吉阳军(相当宋朱崖军)、万安军(名仍旧而地减)。明始以全岛为琼州府。 
  琴川——江苏常熟的别称。以旧有七港注运河(一作五浦注海),状似琴弦而名。 
  博州——隋唐宋金博州均治聊城,惟隋唐在今县东北,五代后晋在今县东,宋始在今县。元改名东昌。 
  博陵——东汉博陵在今河北蠡县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县。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县为博陆县。西晋置博陵国,治安平(今属河北)。北魏为博陵郡。隋唐有定州博陵郡,并非晋博陵旧地(旧地在瀛州、深州境)。 
  博望——汉至南朝宋有博望县,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南。 
  棣州一—隋置。地在黄河下游出海之处。初置时在阳信(今山东阳信南),唐迁厌次(今惠民东南)。宋治今惠民。 
  韩州——辽金韩州在今辽宁昌图,治所在今县北。 
  朝歌一一商别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 
  散关——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彭城——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 
  彭蠡一—指今鄱阳湖。 
  彭郎矶——江西彭泽县西北沿江有一石矶,名彭郎矶,与江中小孤山相对。 
  蒋山——即南京钟山,因汉末秣陵尉蒋子文葬此得名。 
  蒋州——隋文帝在今南京置蒋州,炀帝改丹阳郡。 
  葭萌——古蜀王弟葭萌为苴侯,秦用人名为地名,置县于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为汉寿。 
  葵丘——齐桓公会诸侯处,宋地,在今河南兰考县境。 
  粟末水——古粟末水即今吉林第二松花江。 
  惠州——宋改祯州为惠州,治归善(今广东惠阳东)。明清有惠州府。民国废府,府治为惠阳县。今有惠州市、惠阳县。 
  越州——隋炀帝时改吴州为越州,治会稽(今绍兴)。参见“绍兴”。 
  雄州——周世宗取契丹瓦桥关置。明改雄县。 
  雁门关——今雁门关在代县西北,系明代所置。古雁门关在关西雁门山上,又称西径关。元废。 
  辋川——唐诗人王维有别业在辋川。即辋谷水,在今陕西蓝田南。 
  雅州——隋雅州以严道(今四川雅安)为治所。清雍正时设雅州府。民国废府。 
  雅克萨——在今黑龙江呼玛县西北漠河东黑龙江北岸。 
  紫荆山一—在广西桂平北,金田村即在山前。 
  景德镇——本名昌南镇,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因烧瓷作贡品闻名,乃改称景德镇。本属浮梁县,解放后分出置景德镇市。 
  鼎州——宋真宗时改朗州为鼎州,参见“常德”。 
  黑水都督府——唐在黑水靺鞨地置,辖黑龙江中下游流域。治所今为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犍为——汉犍为郡初置时治所在今贵州遵义西,后迁今四川宜宾西南、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地有今川南及滇黔各一部。南朝梁废。隋有戎州键为郡。 
  犍陀罗——古国名,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