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学幻象 >

第16部分

科学幻象-第16部分

小说: 科学幻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每当我们想起这一类事故,都会十分沮丧。不过这一次或许不同,从犹他沙漠传来消息,已有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马塞尔·拉富勒特(Marcel LaFollette)写道,新闻界这次有了一个好题材,〃里面有戏剧性情节,有英雄,有出神入化的妙技,还有对取之不尽的能源的许诺。〃英雄就是那两位冷聚变科学家,他们是〃平常人,但却用不寻常的方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果通常的高能聚变专家是《圣经》中的勇士哥利亚,那么庞斯和弗莱西曼就像是那杀死哥利亚的英雄大卫。他们向我们保证,〃一立方英尺的海水就可以产生出燃烧10吨煤得到的能量〃,那就是说,〃世界海洋表面几英尺厚的一层海水所包含的(冷聚变)能量,便足以供全世界使用3000万年〃。来自犹他州的一位美国众义员韦恩·欧文思(Wayne Owens)则把冷聚变说成是〃自发明火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不久,犹他大学校长蔡斯·彼得森(Chase Peterson)赶到华盛顿,为成立一个聚变研究中心进一步开展庞斯和弗莱西曼的工作申请2500万美元的基金,虚饰浮夸之风再进一步升级。他的一位顾问艾拉·马格兹纳(Ira Magaziner)谈起了美国同日本国家之间的竞争,他毫不掩饰地向国会解释说:当我此时面对你们发言时,在日本差不多正好是午夜。这一时刻,日本的许多科学家小组正在大学实验室里加紧工作,企图证实这一新的聚变科学。更为紧要的是,还有好几十家工程公司的实验室眼下正在探索把这一成果商业化……(为冷聚变提供资金)是为了美国有力量去战斗,保证在这一轮竞争中取胜……我到这里来请求你们,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美国的下一代,让美国立即行动吧。

    关于那场热闹非凡的浮夸风,在耶鲁大学工作的一位以色列物理学家莫歇·盖(Moshe Gai)的观察可谓一针见血。他说:〃在我看来,冷聚变是美国梦的一个缩影……它是一个新世界,它是一场突发革命,能够在一夜之间暴富,推翻现有的知识和推翻我们科学社会一致认可的一切。〃

    盖的这种见解,来自他的特殊经历。他和他的同事想做一个冷聚变实验来否定庞斯和弗莱西曼的假说。〃这时我从公众得到的反应是:……你们科学家……是科学发展道路上的惟一障碍。正是有你们在,……冷聚变、廉价能源的理想才不会变为现实。最好把你们科学家都清除掉,我们才会有一个美好的社会。……大量信件和电话向我涌来,指责我(破坏冷聚变)。〃莫歇·盖从科学立场提出的怀疑相当明确,诺曼·H·班格特(Norman H。Bangerter)也毫不掩饰地还以颜色。犹他大学这位管理着一个冷聚变研究所500万美元拨款的董事回答说:〃我对那件事一无所知,我十分乐观。〃

    用可视图像支持的简易性

    把科学问题用形象化的方式来说明,通常充其量只能把抽象的观念变成半抽象的表象。一个经典例子就是爱因斯坦思想。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观点可以简单地用公式〃E=mc2〃来表示,但这时需要对E,m和c这些符号作出解释。多少能够代表这个科学问题的一个常用办法,是给出阿耳贝特·爱因斯坦本人或者长相与他相似的其他人的奇特形象,那人正在黑板上书写公式〃E=mc2〃。这个办法对于爱因斯坦思想虽然说明不了什么,但它把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转换成一个人们熟悉的表象而加以人性化了。一个人不必懂得这个公式,但肯定知道那指的是爱因斯坦,即使不懂别的意思。庞斯和弗莱西曼的假说在把抽象思想转换为简单可视图像方面却没有这种困扰,因为在1989年晚春,通常用来表示冷聚变的办法就是把那个简单的小装置展示出来: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里面盛着一种可以看透的液体,有两根电线连接着,一根接入,一根接出。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画面经常在电视或者印刷媒体上出现,根本无需写出数学符号或者画出复杂的曲线图,自然更无需作解释。科学就像圣经的经文,一看即明白的简洁性十分罕见,但却非常宝贵。如果那个并不复杂的图像真的就能够(或多或少)表达出冷聚变概念,那么,这样一种表象便会产生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听说过冷聚变同时又看到过那种小装置画面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便会说:〃唔,我懂得冷聚变的基本思想,我喜欢它。〃也许是这样说:〃我喜欢冷聚变的思想,因为我想我已经懂了。〃

    一种科学思想既有智力上的直接明了,又有视觉上的简单清楚,这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直接汇入了美国人看待科学的最具影响的那几条主流之一:常识哲学。科学本应该好懂和简单,但却不幸被弄得既深奥又复杂。普通人本应该有能力懂得和掌握一个科学概念的精髓,可惜在20世纪末难得有这种情况。因此,冷聚变的那个可视图像总算恢复了一点一百年前的老样,重现了不幸变得过于专业化、过于复杂化和过于神秘深奥的科学的一半原貌。如果说美国人生活的文化底蕴是来自殖民时代和共和国早期的一脉相承,那么,冷聚变由于贯彻了常识哲学,便如同苹果馅饼那样是我们的国粹。第二个效果,如果非科学家的普通人只凭看了电视晚间新闻就能对冷聚变作出评价的话,那么合格的科学家自然更会评价,他们凭借其专业知识应该断定冷聚变是一个伟大思想。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他们怀疑冷聚变,竟然会向一件明白无误的事情(即一个简单实验,只用到一只透明容器、一种透明液体和两根电线)发难。当希望和简单化被如此这般地融合在一个抽象的可视图像中时,人们似乎只能认为,任何胆敢怀疑冷聚变假说的科学家必定是黑了心肠。有那么多人去詈骂莫歇·盖,就是证明。经过选择的科学报道

    在犹他大学的记者招待会开过以后不到24小时,全世界就有科学家开始了两方面的工作:或者重做庞斯和弗莱西曼讲述的实验,或者竭力证明他们的错误。根据《新闻周刊》的披露,至少有1000个实验室在检验他们的声明。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也行动起来,追踪着科学家,急于获得有关这个问题的最新进展。在头三个月,从科学家那里传出五花八门的大量消息,有的倾向确认,有的倾向否定,有的说已完全证实,有的说已部分证实,还有不十分肯定的指责和个人看法,等等。总之,关于冷聚变,众说纷纭。斯坦福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得克萨斯A&M、洛斯阿拉莫斯、佛罗里达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先后公布了他们的肯定结果。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印度、意大利和苏联等国的科学家,也出面予以肯定。但是,密歇根大学、橡树岭和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等处的科学家,却给出的是详细说明的否定性结果。而且,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后来又收回了他们原来的意见,因为他们事后发现他们对中子数的测量大有问题。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和其他一些大学的科学家一直不相信关于冷聚变的那些肯定性报告,他们的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1)根据那些报告的内容,作者没有做过必要的而且十分容易的对照实验;(2)对热量、中子数和证明发生了冷聚变的其他迹象的测量,许多都十分草率,搀有水份;(3)断定发现了冷聚变的那些人误解了有关核聚变的公认理论的实质。1989年5月初,美国物理学会在巴尔的摩召开年会,会上出现了对冷聚变最严厉的批评。两位来自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内森·刘易斯(Nathan Lewis)和史蒂文·库林(Steven Koonin),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冷聚变研究的毫不留情面的评论。库林面对众多的听众激动地说:〃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和我掌握的核聚变知识,我的结论是,犹他的实验是错误的。由于庞斯和弗莱西曼不够资格和采取了欺瞒手段,我们受骗了。〃两个半月以后,能源部组成的一个咨询小组在经过调查后宣布:〃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庞斯和弗莱西曼的方法产生了聚变。面对如此大量信息,新闻媒体不得不进行挑选,看看什么东西值得作为新闻加以报道。这种挑选并非是防止不负责任新闻的那种审查,而是在众多新闻素材中寻找一个好故事的一种新闻传统。如果说选择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问题在于选择持什么态度。《自然》、《纽约时报》和少数其他媒体一开始就对冷聚变持怀疑立场。《科学》和《高等教育记事》(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在头两个月不偏不倚,同时刊载肯定意见和否定意见,大致一半对一半。然而,一般说来,面向大众的媒体,有关报道几乎都不加批判地相信冷聚变,因为报道肯定冷聚变的消息会产生新闻轰动效应,而否定的消息让人乏味。如果对这种普通的报道方式有责难的话,那么新闻记者们只应负一部分责任,科学家也要负一些责任才是。在印刷媒体中,《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Journal)为冷聚变进行喝彩的热情最高。它为了压过美国的其他报纸,在3月23日,即在盐湖城召开新闻记者会的当天,便匆匆忙地发了一条简讯。第二天,这家报纸再以极大的热情补充报道了记者会的详细情况。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曾经发表过某些研究结果,似乎证实了布赖汉姆·杨大学史蒂文·琼斯(StevenJones)的带有很大试探性的聚变研究。《华尔街杂志》立即接过来,把那些结果夸张解释为证实了庞斯和弗莱西曼的争议要大得多的声明。当持怀疑立场的人出来批评冷聚变时,《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社论,申斥那些人态度恶劣,反映了〃当前全国的一种喜欢唱反调的顽固陋习〃。那份日报社在为自己〃走在冷聚变事业的最前头〃很是得意一番以后,最后说:〃具有卓越思想的人(即指庞斯和弗莱西曼那样的人)找到了正确道路已经在思考未来,而站在一旁的其他人却仍旧在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

    约翰·休曾格(JohnHuizenga)分析专为《华尔街日报》跟踪这一事件的记者杰里·毕肖(Jerry Bishop)撰写的那些报道,进行了概括。休曾格说:〃他大量转述相信冷聚变的那些主要人物的看法,仿佛他们就要作出本世纪的重大发现。对于众多科学家得到的否定结果,他却熟视无睹。〃毕肖积极报道冷聚变,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科学新闻奖。对此,学会的许多科学家反应强烈,认为他的报道充满天真幼稚的胡话,绝少科学。接着,这些科学家集体抵制颁奖仪式,给毕肖一个难堪。

    《华尔街日报》即使犯有过失,但也并不比其他媒体严重多少。大多数大众媒体表现出来的对消息来源失去鉴别能力的狂热,只不过稍逊一筹而已。在冷聚变热消退下去以后,过了很久,《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仍然保持了它对冷聚变的钟情。在1992年,这份杂志接连发表三篇社论,让人们觉得又出现了什么支持冷聚变的新情况,而早在一年多以前,犹他大学已经关闭了它的国家冷聚变研究所。关于冷聚变的报道出现偏向的另一个起因,不是记者,而是科学家。那些自以为进一步证实了庞斯弗莱西曼假说的人,总是急匆匆向世界宣布他们的结果,而且常常采用记者招待会的方式。然而,他们的那些得到否定结果的同行,却迟迟不出来说话。原子核研究欧洲中心(the EuropeanCenterfor the Study of Nuclear Research)的道格拉斯·莫里森(Douglas Morrison)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很好的分析:因为他们得到的是肯定结果,那已经发表过……他们不用担心受到批评。因此,他们马上宣布,多半还召开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记者会……而那些认真做过实验却一无所获的人,反而会犹疑,因为公开指出同行的错误要冒风险……因此他们迟疑,不轻易发表。他们需要时间核实,再核实。他们会说:〃唔,也许藏有什么秘密,我得再试试。〃所以,他们就慢了。因此在开始一段时间,你得到的只有被证实一方的消息。

    

    有的科学家把冷聚变当成既成事实,降低了证据要求,而更多的他们持怀疑态度的同行仍旧坚持较高的标准,这种情况当然不好怪罪于新闻记者。提前发表本身,就容易使人相信。坚信冷聚变的人抓住了这种先行优势,所以持怀疑立场的人会在大众舆论的法庭上发现,在提供证据方面,公众对认真科学的要求要比草率科学苛刻得多。导致报道出现偏向的第三个原因,是认定有冷聚变的那些科学家联合起来搞了许多不光采的小动作,而新闻记者们对此却视而不见。电化学学会决定从1989年5月8日起在洛杉矶召开年会,会议主题定为冷聚变。大会的组织委员会只邀请了支持冷聚变的人作报告,而把介绍否定结果的报告排斥在外。同样,也是在1989年5月份,能源部在圣菲召开冷聚变专题讨论会,会议期间召开过好几次记者招待会,在那些记者会上,也是只安排支持冷聚变的人发言,不让怀疑者说话。到了1990年3月,犹他大学在盐湖城举行关于冷聚变的首次年会的时候,新闻媒体对于冷聚变已经产生了许多怀疑。斯坦利·庞斯和马丁·弗莱西曼自然是那次大会的主角,他们多次作大会发言,但是却未安排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尖锐问题。在大会组织的几次记者招待会上,连好些次要的冷聚变支持者都有机会向媒体解释他们的立场,可是,持怀疑立场的科学家仍被排斥,剥夺了接触媒体的机会。

    插科打诨的社会学

    冷聚变风波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从多个不同角度用放大镜来观察冷聚变争端。不论确认派还是怀疑派,都迅速按他们的不同社会角色分成了可以大致分辨出来的不同类别,于是新闻记者、普通老百姓,乃至科学家,都可以编织出一些有趣的说法,用不同个性之间的冲突来解释为什么这一类人会相信冷聚变,而那一类人会反对它。第一种冲突发生在物理学家和化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