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初步 >

第25部分

西方哲学初步-第25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就个人人品来说,莱布尼茨可就不那么令人起敬了。相比于不畏强权、勇于直陈真理的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好歹只能算个工于心计、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他生前发表的许多作品,大多都为有意博取王公后妃们欢心的东西,而真正深刻、有独立见解的著作,他则因担心不会给他带来名望、甚至会招来非议而束之高阁,直到死后才为人们整理发表。

    于是,人们便看到两个莱布尼茨:一个是活跃于人生舞台上的庸人,满口赞歌、曲意奉迎,为了证明当今权贵的合理性,而蓄意杜撰“现实世界是上帝选定的最好的可能世界”这种理论谎言。这个莱布尼茨,便是法国作家伏尔泰在名著《老实人》中,以漫画化的笔触所针贬的那位迂腐媚俗的邦葛罗斯博士。而另一个莱布尼茨,则是隐匿在内心世界里的自由哲学家,他视野开阔、思想精湛,名列于古今大思想家之林而毫无愧色。我们在此不妨放庸人一马,而专心去探讨一下之所以成为大哲学家的莱布尼茨的思想秘密。

    与笛卡尔、斯宾诺莎这些唯理论者一样,莱布尼茨也热

 194

    091西方哲学初步

    衷于构造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也同样把实体作为这个体系的核心概念。但他不同意笛卡尔的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心物平行论。理由是,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和机械性(靠外物推动才能作机械运动的特性)

    ,而广延就意味着是可分的,能够无限地分割下去的东西,不可能作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实体;因此,笛卡尔把物质实体的本质归结为广延性,斯宾诺莎把广延性视为自然实体的两大属性之一,都是与作为世界万物统一性基础的实体的本质相悖的。实体必须是单纯的、不可分割的、无广延的,同时也必须是能动的、而非被动的,而物质又总是被动的。

    如此说来,实体不能是物质的,而必然是精神的。莱布尼茨将这种实体称之为“单子”。

    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本原,即实体。它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单纯实体,没有形状和体积,没有广延,看不见摸不着,自身具有能动性和可变性,并且有知觉。世界上单子的数量无限,但每个单子都是自行封闭的实体,不能由外来的原因造成其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单子之间不能发生作用,不过,单子之间并非绝对孤立的,每个单子都能在自身中反映全宇宙。显然,单子纯粹是一种精神性的、能动的东西,说穿了就是灵魂。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创造了单子之后,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像一部无形的自动机,按照自己的知觉、意识和欲望进行活动。

    当然,单子之间的知觉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程度知觉的单子构成不同的事物。最低级的单子,只有模糊昏暗的微知觉,构成无机物和植物;高级一点便有嗅觉、触觉与记忆,因此成为动物;更高一级的单子就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能运用概念进行

 195

    西方哲学初步191

    判断和推理,达到必然性的认识;最高级的单子乃是上帝,它是绝对完满、全知全能的,具有至高无上的能动性,其他一切单子全都是上帝的发散物。总而言之,上帝创造单子,单子组成世界,这就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基本理论。你可以一眼看出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学说。

    明眼人从单子的性质中很容易看出一个矛盾:既然每一个单子都是不可分割、自行封闭的实体,即一个独立的“小宇宙”

    ,各个单子是彼此孤立存在的;但为什么现实世界却向人们展示出一幅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协调、一致发展图景呢?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莱布尼茨,因为他对自己的“预定和谐”的理论早就有了预先的设计。

    根据这一理论,单子与单子虽然是彼此独立的,然而上帝在创造万物之初,就预先安排好了单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每一个单子与其他单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发展可以和谐协调地进行,从最低级、最简单的单子到最高级、最复杂的单子,构成一个无限系列的链条,从而组成一个完满和谐的宇宙。

    当一个单子产生变化时,其他的单子便会相应地、自动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预定和谐”的理论。上帝使一切单子能和谐协调的发展,就仿佛一位精明灵巧的钟表匠那样,把两个钟造得完全一样准确一致,纵使它们之间没有制约、不能互相影响,但彼此报时的钟声却始终吻合一致。

    这与音乐的协奏也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演奏者根据同一个乐谱分别奏出自己的旋律,共同汇成一曲和谐优美的乐章。

    从这个理论很自然会引伸出另一个隐含着的结论:既然现存的宇宙秩序是上帝早已安排好的,那就说明上帝是从许

 196

    291西方哲学初步

    多个可能的宇宙中根据充足理由而选定目前这一世界的。反过来说就是,当前世界应该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是对“最佳者的选择”。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上帝之所以作这样选择的充足理由,我们就能建立起一个“最完善的君主统治下的尽可能最完善的国家”。

    这就从单子论的形而上学,过渡到社会政治理论,成为一种为当前时政辩护的思想。

    莱布尼莎的单子论和预定和谐论,包含克服笛卡尔心物二元论和斯宾诺莎凡物平行论的企图。它试图说明,一元性的单子在上帝的统一安排下,构成一个溶融贯通、和谐完满的整体宇宙,从而抚平了物质与意识、肉体与灵魂、存在与思维之间格格不入的矛盾,克服了二元论和平行论的局限。

    从逻辑上讲,莱布尼莎的一元论因为只承认单子这种唯一的实体,而单子之间只有等级的差异而无根本实质上区别,在理论上不存在彼此对立的可能性,因此确实要比笛卡尔的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平行论优越一些。至于这种理论最终仍然不得不以上帝为最后的依据,这我们大可不必横加指责,因为这种形而上学中上帝只是某种关于事物本性的最后注脚,也就是人的理性因暂时的无知而不得不落脚的那个终极概念或第一公理,例如牛顿力学中的第一推动力;它并不诉诸人的信仰和感情,与《圣经》中的上帝也毫无关系。当然,不必否认莱布尼莎本人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

    无可否认,单子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学说,不过,它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单子不为外力推动,而是由自身原因发生变化,这与当时盛行的将物体运动归结为纯粹的外物作用的机械论是格格不入的;肯定各自独立的单子相互联系、

 197

    西方哲学初步391

    相互运动,世界的变化是连续有规律的,事物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等等观点,都是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它们被称为唯心的辩证法。当时科学的一些发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这种想法。雷汶胡克(1632—1723)已经发现了精虫,而一滴水中充满了细小的有机体这一论断也已得到了证实,具有无穷小量的新微积分似乎也指向这个一般方向。

    这类发现无疑在某种意义上可为单子论提供佐证,莱布尼茨注意到了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的有机特性这一特点,从而导致他把单子看作是最不可广延的、形而上学的、灵魂的栖息地的看法。尽管如此,物理学在整体上却是遵循伽利略和笛卡尔的机械原理而发展的。这确实是令人奇怪的事情。

    莱布尼茨在认识论上进一步地贯彻的他的单子论,从而维护和发挥了笛卡尔开创的唯理论的基本原则。既然认识的主体,即灵魂或心灵,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单子,而单子又没有可供外界事物出入的窗户,不能接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影响,因此,认识不可能有客观来源,不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是基于这种立场,他极力反对洛克的经验论,尤其是“白板说”。他的《人类理解新论》正是针对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而写的。

    他说,单子的基本特性就是知觉,心灵作为一种高级单子,无时无刻不在知觉状态中,只是因为这些知觉印象太小而数量又太多,或者彼此联系得过分紧密而不被人觉察罢了。

    因此,人的心灵绝不像洛克说的那样是一块空无一物的白板,而像是一片有天然花纹的大理石,经过艺术家(即理性)的精心雕琢,便可成为一个完整清晰的形象;而某种花纹的大

 198

    491西方哲学初步

    理石能雕成什么形象,则是由大理石固有的花纹决定的。这个比喻隐含的推论是:观念和真理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而天赋在人的心中的。

    然而,莱布尼茨目睹了洛克等经验论者对天赋观念论的猛烈批判,明白笛卡尔式的天赋观念是太过赤裸裸了,所以,他改换了一种更为婉转的说法。他说,如果认为我们的心灵可以像读一本打开的书那样轻易地读到理性的永恒法则,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当感官与外界对象相遇时,潜在的天赋观念和真理就像火花一样迸发出来,由潜在能力一下子变成为清晰确定的观念,于是就产生了认识。

    显而易见,莱布尼茨在这里用他的“潜在能力”取代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承认了外界对象对感官的刺激作用是诱发认识的一种媒介作用。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笛卡尔的观点是有所不同的,这可以说是对经验论作了一点让步。

    在某种意义上说,将人心归结为先天(遗传)的认识能力,而非一种现成的观念,这是认识论上的一大进步。因为根据现代的格式塔心理学,人的大脑确实存在着一种能整合感觉经验以形成知觉的知觉结构,这种结构也被归结为大脑和神经组织与生俱来的东西。这种知觉结构被称为完型心理结构,它是进行认识的主体基础,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只不过是将思想材料填充进去,在里面重新组织调协而已。当代著名的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也指出,主体中存在着一种更为广义的认识结构(即心智操作结构和思维的逻辑结构)

    ,这个结构不仅与先天具有的遗传心理基质有关,而且是在经验认识过程中不断发育、修整和完善的。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此基础

 199

    西方哲学初步591

    上更深化了一步,它不仅肯定了主体中的认知结构,并且试图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其各种成分的精细结构(如概念的网络结构、语义结构等)及其对认识内容的整理和加工机制。所有这些科学成果都提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人类的认识首先必须依据于人自身的内在认知结构,离开了它认识便无从产生。莱布尼茨肯定人天生的潜在能力,这是一种合理的猜测,但他仍然保留了某些笛卡尔的思想尾巴,把潜能几乎等同于潜在的天赋观念,从而难以避免落入先验论的陷阱。

    莱布尼茨与笛卡尔一样,推崇理性,相对轻视感性。感觉经验作为媒介对认识是绝对必要的,然而它终究不能为人提供普遍必然的知识。原因就在于,感觉永远只能给出一些个别的例子,而要达到一个普遍必然的真理,即便是无数的例证也是无济于事的。譬如,你要证明“世上的天鹅都是黑的”这个一般性命题,纵使你找到无数只黑天鹅,但只要有人发现一只白天鹅,你这个命题就被否证了。另一方面,经验只能印证理性,而不能代替理性,恰如一个小学生扳动手指来检验算术运算正确与否那样。任何一个经验论者,无论年纪多高、经验如何丰富,也难免犯错误,只有善于运用理性,了解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人,才会少犯错误。为此,他将真理划分为两种:事实真理和推理真理。前者借助经验的方法,通过归纳而确定,具有偶然性和个别性,自然科学的知识就属于这一类;后者完全是依据逻辑的规律性推导出来的,具有普遍必然性,逻辑学和数学知识等就属于这一类。

    莱布尼茨对两类知识的划分,对后世哲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稍后的英国经验论者休谟接过这一划分,将事实知识

 200

    691西方哲学初步

    的偶然性推到极端,从而得出经验认识不能理解世界的不可知论的结论。而德国的康德则试图拯救被休谟彻底否定的经验知识,并在两类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人类认识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大陆唯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唯理论虽然也是一种反对经院哲学的思潮,它高扬着理性的旗帜,无情地批判中世纪残留的信仰主义余孽。不过,在思想渊源上,人们仍然可以寻觅出它与中古思想的内在血缘和脉络关系,它在理论倾向上继承了实在论的传统路线,强调一般实在,否认感觉经验能够提供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因而在认识论上着力阐发了理性思维的功能,力图在理性自身范围之内解决人类认识世界的问题。

    唯理论出现在欧洲大陆而非英国,似乎也有某种必然性,因为经院哲学在大陆的势力和传统要比在英伦三岛强大和持久得多。大陆各国的哲学家和英国哲学家一样,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十分重视对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以便从哲学上对科学作出理论说明,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然而,由于他们偏重总结自然科学中数学演算法的成就,更多地关心探讨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重视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唯理论,在方法论特别强调了演绎法。

    我们看到,唯理论的理论并非是在孤立的情况下发展的,事实上,它通过与经验论的不断论战而逐步修正自己的观点,甚至渐渐地向经验论靠拢。笛卡尔在火炉边不断地反思,通过普遍的怀疑导出他的天赋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演绎推

 201

    西方哲学初步791

    理,在上帝、物质和心灵这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