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初步-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住欧文路”在这里是派不上用场的,它只是一个贮存的观念,是一个“额外真理”。一旦遇到用得上它的情景,比如你忘了回家的路,人家问你住在哪里,“我住欧文路”这个信念就被活跃起来了,额外真理终究还是有用的,“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詹姆士这句屡招非议的话原来并不是要给真理下定义,而是要解释额外真理。他要藉此反驳那些认为真理与人无关的理智主义真理观,他要让人明白即使现在看来与实际无关的额外真理在本质上也是与人的生存分不开的。
那么“观念和实在相符”的“实在”是指什么呢?在詹姆士看来,实在有三方面意义。一是指具体的事实,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感觉到的事物;二是指纯粹意识中观念的关系,即抽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实在的第三种含义是我们所已掌握了其他真理的全部。因此观念和实在相符便有三种实际
447
西方哲学初步34
的情形。第一种是和具体的事物相符。比如,我们在森林中因迷路而挨饥受饿,这时忽然发现了有一条牛蹄脚印的小路。
我们就会产生跟着这条小路走到尽头必有住家的观念,我们当然会顺着小路走下去,并且真的看到了房子,我们的观念得到了完全的证实,我们得救了。第二种是抽象事物间的符合,如1+1=2,白色不是黑色,这些不是原则就是定义,这些对象都是纯粹意识中的对象,它们的真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逻辑和数学的真理就是属于这一类的符合。对于这类抽象关系,我们同样也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它们强迫我们不管喜不喜欢它们的结果,我们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对待它们。加法的规则适用于我们的债权,但也同样严格地适用于你们的债务。第三种是与确证的观念体系的符合。比如说虽然我没去过日本,但我们依然会设定日本存在,因为这个信念和我们已有的信念体系并不相矛盾、冲突。但如说“在我出生之前,地球刚刚存在20年”
,尽管我也不能亲自看到我出生之前的东西,但这个信念与我原来拥有的信念体系与科学常识都是不相容的,我根本无法想象我爷爷在我出生之前20年以前在哪里生活,因而这个信念就不是真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詹姆士才说,真理的大部分是靠一种信用制度存在下去,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只要没有什么东西反对它们,就可以让它们成立,就像银行的钞票一样,只要没有谁拒绝接受它们,它们就可以流通。有几个人去过北极?但我们依然说北极存在;有几个人见过原子?但我们依然说原子存在;有几个人上过月球?但我们依然说月球上面有山谷而无生命。为什么?因为科学家告诉我们是如此的,难道科学家不会有意
448
44西方哲学初步
欺骗我们?科学家是讲信用的,就像银行发行的钞票是讲信用的。当然正像金融系统如无现金储备就会崩溃一样,信念体系如无最终的证实也会最终崩溃。钞票如果没有兑现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信念如果没被最终的效果证实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实在”在詹姆士那里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它并不是人类经验之外的物自体,它只不过是我们经验中存在着的不受我们随意控制的东西。如果它是一个可感的经验,它就会强制我们的注意;如果它是一种秩序,我们就不可能加以颠倒。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必须服从它们,考虑它们。
如果我们把人类具体的经验比作是流动不居的一条河流,那么实在就是河床,河床并不会因一朵浪花、一个漩涡发生变化,但日久天长,河床也会因河流冲击发生缓慢的变化,河流中的一些泥沙经过沉淀也会形成新的河床。人类经验中被证实为真的东西最终也成了实在本身的内容,人类未来的经验也就必须与它相符合,“真理是从事实中发生,但又浸入到事实中而增加事实。这些事实又产生新的真理,如此无限地类推。
那么什么又是“符合”呢?符合就是“引导”
,“与实在符合”就是指我们被一直引导到实在、实在的周围,与实在发生实际的接触。任何观念只要有助于我们在理智上或在实际上处理实在或附属于实在的事物,只要不使我们的前进受到挫折,只要使我们的生活在实际上适应实在的整个环境,这个观念也就足够符合而满足我们的要求了,这个观念也就是实在有效的。有效的观念也就是有用的观念,我们追求它们
449
西方哲学初步54
是因为追求它们是合算的。不真的信念归根结蒂是会起有害的作用的,真的信念归根结蒂是会起有益的作用的,真与善是统一的,假与恶是统一的。
很难给詹姆士的真理观下一定性的结论。它毫无疑问题是符合论的,它强调观念之真在于被证实,在于符合预期的效果;但它又是反本质主义、反反映论的,真理的符合并不是符合观念背后的物自体,1+1=2也并不摹拟某个存在着的理念。反映论所说的真理即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反映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一个“外在标准”
,任何见解只有符合某个外在的标准才能算是绝对的真,但在詹姆士看来,任何外在的标准归根结蒂只能产生于人的经验内部,就此而言它都是内在的,把外在标准永恒化实际上不过把某个时代、某个有限的经验无限化、绝对化、固定化,是把人的经验神化而已。应该说詹姆士的这一批评确实击中了反映论的要害。
詹姆士的真理观也是融贯论的,它坚持真观念之真不是观念和人类总体经验之外的实在之间的关系,而是经验中的概念部分与感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经验中较不固定的部分与较固定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它又是反唯理论的,观念之真并不在于观念本身的清晰明白,而在于它符合预期的效果,在于有用。
詹姆士的真理观也是生存论的,它把真理置于人类生存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将真理的发生定位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真观念即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人类要生存就必得依靠真观念,或者说,只有依靠真观念的那些人才生存
450
644西方哲学初步
了下来。人类所求真理最终并不是出自求知欲,而是出自生存欲,知识即力量即人类生存的力量。
将符合论、融贯论、生存论融汇于一身充分体现了詹姆士在真理观上的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特色,这有助于克服传统真理观的抽象化、绝对化、静止化倾向。强调真理是有用的,这也绝对没错,但说有用即真理这就值得商榷了。
有用是对谁而言,是对某个人有用还是对某个群体有用?是对某个人的某一时刻有用和还是对某个人一生有用?我们总不致于把法西斯主义当作真理吧?尽管它对某个人(比如希特勒)有用,甚至对某个群体也有用,而且与他或他们的信念总体相融贯。就以詹姆士所感兴趣的宗教经验为例吧,他曾说过,只要关于上帝的假设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能令人满意地起作用,那么这假设就是真的。
宗教信仰完全是个气质问题,如果你是彻底硬心肠型的人,你就完全可以忍受感觉世界的扰攘,无神论对你而言是真的;如果你是彻底软心肠型的人,一元论的有神论对你而言即是真的;如果你是刚柔相济的人,多元论的有神论对你而言即是真的。我们很钦佩詹姆士在宗教问题上的宽容与大度,问题是,当有神论者要征服无神论者,而无神论又要消灭有神论者时怎么办?如果有人把在地铁放毒气视为自己的宗教怎么办?詹姆士否认将真理标准外在化本没有错,但如果因此而将标准无限制地个人化、内在化、相对化,这势必会将一切观念都视为真理并因此也就取消了真理。
451
西方哲学初步74
三、动手的哲学家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家中最富有实用主义精神的应推杜威(J。
Dewey,1859—1952)。皮尔士完全是位书斋型哲学家,他念念不忘的是科学信念的确定以及如何使科学观念清楚明白,他并不真正关心实际生活中行动与效果;詹姆士被认为是实用主义中最世俗的一位,不过,他在挂记着世俗的事务,唠叨效果有用的同时,也不忘探出头来向天堂的大门里望上几眼。只有杜威先生既不对书斋生活感兴趣,又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虚无缥缈的天堂上。他的两只脚紧紧踏在尘世,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尘世的问题,他的大脑始终在盘算尘世问题的解决。他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想法,他便立刻动手使这套想法成为现实。
他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亲自动手创办实验学校,推行他的新教育法,什么文学、艺术、历史这些中看不中用的文科的东西通通被他打进了冷宫。
“文科”
一词的李意就是“自由人”的东西,自由人就是游手好闲的贵族老爷,是不动手工作的寄生虫,这种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民主社会中没有市场。与其让学生去读柏拉图的《会饮篇》还不如让学生动手去学烹调,与其让学生花时间去沉思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
,还不如让学生推动脚下的缝纫机做衣服。
他的这套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原理影响甚大。他不是那种只教别人动手自己却把手插进口袋中的人,除了动手创办实验学校外,他还动手改造哲学。当然他还动手写一大堆著作,其中的一本就是《哲学的改造》。
452
844西方哲学初步
好好的哲学为什么要进行改造呢?杜威的理由倒很坦率与简单:传统哲学一直是“思”的哲学而不是“行”的哲学。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就一直轻视动作、行为、制造、劳动从来都是繁重的、辛苦的,受诅咒的,是由奴隶与农奴这个社会受鄙视的阶级承担的,而理智、思想则总和闲暇连在一起,和非物质的精神原理连在一起。
实践的领域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的、偶然的因而是不真实的、不完善的、低级的;理性知识则是绝对的、永恒的、不变的、必然的因而是真实的、完善的、高级的。知识领域与实践领域的分离是西方文化一个渊源流长的大传统。
尽管随着近代科学与近代工业的兴起,实验操作在知识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哲学家只是接受了科学研究的结论,而并没有根据获得这些结的方法中所包含的内容来改造我们对于心灵、认识的传统见解。哲学完全与当时生活隔绝了。哲学中真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还从未发生过,这个大任降在了杜威身上。
杜威进行哲学改造的武器就是与他同平问世的《物种起源》的进化论思想,任何经验与思维都必得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审视,要把它们当作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凡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行动,为了使生命得以维持,生命就得不断行动以适应周围的环境。这种适应环境的调节作用并不完全是被动的,连一个蛤蜊也对环境有所作为,在某种程度上把它加以改变。生命形式愈高,对环境主动改造也就愈明显。在人身上,对环境的作用达到了高峰。因此人的经验并不是周围环境的简单反映,经验首先在于“做的事情”
,经验即是采取动作,从事操作,就是切割、区分、分隔、扩
453
西方哲学初步94
大、推垒、接合、聚集、积累,就是选择和调整事务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它不是静态的知识论的东西。
经验也不是纯粹个人的主观心境。它既包括人们所做的所遭遇的事情,人们所追求的所爱的所相信的事情,也包括人们怎样活动和接受活动。经验既指耕种的土地,播下的种子,割下的收成,日和夜,春和秋,干和湿,热和冷的变化,也指那个耕种和收割的人,那个工作、享乐、希望、畏惧、求助于巫术或化学的人。
因此原始的经验是不确定的、混浊的、非分析的、非认知的统一整体。意识与物质只不过是这一原始经验统一体的两个不同特性而已。物质表达经验的顺序条理,意识表达它们在逻辑上的联系。
经验世界是动荡的,不稳定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碰运气的世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类每一天都要面临新的问题。这时作为直接反应的原始经验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思维的经验便产生了。比如你在一个没有路的地方散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何就根本用不着思想,原有的习惯就足够用了。
这时忽然发现眼前有一条水沟拦着路,你就会在心中盘算怎样跳过去,但在跳之前得先观察一番周围的情况,结果发现沟太宽不能跳过去。于是你就会想一下有没有窄的一点的地方,便沿着水沟看,其他地方都比这里宽,正在无计可施时,却看到了一根木头,你认为它或许能当桥梁用,用来架在沟试一下,正好合适,就这样你顺利地走过了水沟。在这里经验、思维、行动天衣无缝接在了一起。
因此,经验与理性的认识都不过是“有机体的自然反应”
,是一种直接而坚定的行动。
蜘蛛造网并不是为了认识世
454
054西方哲学初步
界而是为了捕捉昆虫,同样人类的思维也并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而是为了人类生存,是人类谋生的一种工具。任何观念本身都是指我们可以从事的一种操作而言的,不管它如何精雕细琢,自圆其说,它只能算是一些“假设”
,是行动的出发点,受行动的检验。它们既然是工具,就同所有的工具一样,其价值并不在于它们自身而在于它们的效用。
如果这些观念、意念、见解、理论帮助我们主动改造了一定的环境,顺利地排除某种困难或苦恼,那它们就是可靠的、有效的、好的、真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