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马化腾的中国功夫-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就百度C2C战略“从五年到十年”来讲,对他们有很大的市场机会,但是短期来讲不一定很好。目前百度的产品虽然庞杂但重点突出,我认为百度的产品仍会只集中在几个业务上。而从腾讯“拍拍”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腾讯也只是将“拍拍”作为一个未来的战略领域,而非目前的工作重心。
也许,百度进军C2C领域后,市场上依然看不到淘宝、腾讯“拍拍”、百度以及TOM易趣之间硝烟弥漫的战争,市场的格局也不会因为百度的加入而在短期内发生巨变。但百度的加入必将引发市场先入者淘宝、“拍拍”的警惕。
其实近来从IBM发起“去微软软件”计划,到谷歌进入浏览器领域,这一切都在预示着,在这个互联互生的时代,没有人会放过任何一个扩张的机会,同样也预示着没有一个企业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强大。淘宝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当了太久的“大哥”,一个在网络交易占据了80%份额的企业,已经向着垄断地位迈进,而它发展到如此巅峰也是在三年前击败了老牌购物网站易趣所致。至于百度会不会扮演三年前淘宝的角色,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第127节:第四章 腾讯动了谁的奶酪(47)
双雄会
2006年7月份,腾讯CEO马化腾高调出席了百度最高级别的年度盛会“百度世界”,并与百度CEO李彦宏现场对话。这在外界看来,是两家巨头友好相处的最高级别表现。
在全球Alexa网站排名上,排前十名的仅剩两个中文网站,百度排第七位,腾讯排第九位。分列中文网站的第一和第二位。一个是占领中国6成搜索引擎市场的百度,一个是拥有中国70%即时通讯市场份额的腾讯。
业内人士曾如此形容百度和腾讯:百度是矛,因为搜索所具有的超强渗透力,可以在网络资讯的海洋里直接命中目标,无孔不入;腾讯是盾,因为IM所凝聚的社区从未被外来力量攻陷过,而相反,它却可以轻松进入它人领地,无坚不摧。
遇见
当矛和盾相遇的时候,故事该如何演绎?
2008年2月29日凌晨,百度北京总部悄然摆出了“百度Hi有奖抢‘鲜’体验”的内测通知易拉宝,以吸引天亮后上班的员工积极参与IM产品的体验。而在更早的2月20日,百度在其官网上发布了招收即时通讯软件产品经理、软件研发工程师等多个IM相关职位的消息。
百度进入IM的消息传来,引发了IT业界的一场骚动。不过,与以往不同,这次百度推IM的消息源自“百度内部人士”。颇为有趣的是,虽然外界对于Hi的讨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是身为主角的百度却对于Hi的言论一直忌讳如深。
百度人士介绍,从一开始,IM就被百度内部定位成了企业级的战略产品。原负责百度贴吧的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军正式被委以了发展百度Hi的重任。俞军缔造了百度贴吧的辉煌,作为2003年才上线的新产品,百度贴吧在短短几年内即成为了继百度网页搜索、图片搜索两大核心产品之后,为百度贡献流量最大的频道(占百度总流量的8%)。
如此,Hi还未出台,就已经“千呼万唤始出来”。很显然,即时通讯领域是个金矿,它吸引了大批的淘金者。UC,泡泡,Google
Talk以及王志东那款号称两年内打败QQ的Lava…Lava,都曾经希望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抑或是消失在光速般运行的互联网世界,抑或是默默无闻。
长久以来,当舞台中只有一位演员的时候,观众们难免觉得扫兴,中国的即时通讯就是这样一个舞台。因此,百度IM的出现引发了无数人的幻想,何况相比于其他昙花一现的竞争者,百度更具备与腾讯“贴身肉搏”的实力。自然而然,就有了许多人言之凿凿的证明百度想要杀入即时通讯市场,目标直指腾讯。由搜索进入社区、博客,在这二者合力基础上成就出IM。同时进入新闻资讯,成就一个以搜索为基础的新门户、大社区。
第128节:第四章 腾讯动了谁的奶酪(48)
在李彦宏发力即时通讯以前,马化腾对搜索也虎视眈眈。2006年,腾讯已经形成了IM、qq、QQ游戏和拍拍网四大平台,也就是腾讯一直强调的“在线生活”产业布局,围绕已经形成的社区进行全面的业务布局,为社区用户提供信息获取、沟通、娱乐、商务等全方位的互联网内容服务。腾讯会要用搜索来整合这个社区。
在搜索这个领域,后来者目前还都处于很艰难的状态,腾讯为什么要逆流而上自己做搜索?对此,马化腾的解释是:
我们正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与Google等搜索引擎合作,先利用有流量的品牌,然后把结果整合出来,后面我们还将加大投入,因为外面公司所擅长的只是网页搜索,而在腾讯社区内部结构的整合上无法帮忙。此外,在腾讯电子商务业务中搜索物品,在社区、Q…zone里找到人,这些也都需要不同层面的搜索技术。
而我们的思路之一,就是借鉴韩国门户NAVER的综合搜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体现出“沉淀”,如输入“达芬奇密码”关键词,搜索结果除了显示传统搜索引擎的链接之外,还会出现与此有关的“专题页面”,同时配有图片、导演介绍、评论以及社区搜索结果——这种搜索既体现了人力的维护结果,同时又有搜索引擎的配合。
现在大家用搜索引擎,每个人都要一页页地找结果,这个过程没有沉淀、没有积累,其实非常浪费。如果有个团队去运营,进行关键词的整理、运营,人家下次来就可以直接看到结果。不过困难在于需要人和社区的介入,同时还涉及到图书馆情报、百科编纂等信息组织的技术,此外还要平衡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参与度,并防止恶作剧式捣乱行为——因此,需要强大的运营团队支撑,韩国NAVER就有一个700人运营团队。
另外知识搜索也可能成为一个切入点,与新浪“爱问”不同,我们希望IM社区能在知识搜索中起作用,现在基于WEB的知识搜索,能沉淀,但对用户立刻得到问题的回应很不够,比如“去哪个医院、找哪个医生好”等问题,可能找不到在电脑旁正好知道答案的人,或者有的人知道也不想回答,因为太麻烦了。
我们希望能用IM把即时在线的用户串联起来,而且把那种“知道,但怕麻烦不愿发言”的用户串联起来,把程序弄得简单点,让他既可以帮到人,又可以有沉淀,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在搜索方面,第一,创新,我们没有包袱,敢走不同于别人的路;第二,我们如果能更多发挥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区优势,可能略有一些好处。就好像我们做C2C,C2C我们未必要收费,可以就把它当作是我们的一个功能,它能带给我们的无形价值也许比收费更多。
第129节:第四章 腾讯动了谁的奶酪(49)
马化腾并不掩饰自己有雄心进入互联网的中心地带,搜索引擎市场。相对于马化腾的信心满满,李彦宏泼了一盆冷水。“我不认为他搜索会做起来”,接受媒体专访时,面对马化腾正日益逼近百度事业的“起点”,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的回答相当决绝。
2006年3月2日,腾讯推出了旗下搜索网站SOSO网,开始独立承载搜索业务,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丰富和更有竞争力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当时腾讯一再表示自己的搜搜与领先的搜索引擎不同,更加专注于满足年轻用户的需求,这种态度也是想避免百度将之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在侵入搜索领域时,马化腾的态度和腾讯做门户时如出一辙。
不过腾讯还是和百度的竞争对手Google合作,由Google来为之提供搜索技术的支持,到现在,搜搜已经悄然开始提供网页、地图、视频、图片、音乐、论坛等各种搜索服务了。近期,腾讯还启用了问问,这个有着独立域名的网站很明显就是冲着“百度知道”去的。
而在此前,马化腾在2005年2月4日与美国Google达成了业务合作。因为,此时的腾讯还没有具备竞争实力来自己创办一个类似于搜狗、爱问这样的搜索网站,毕竟腾讯赖以起家的长处在于即时通讯。
马化腾曾多次在公开场合阐述其发展战略:为用户量身打造满足各层次需求的在线生活模式,其中网络搜索归属于“信息传递与知识获取”这一层次,用以满足用户最基本的需求。事实上,SOSO网站的上线,正是腾讯重视用户需求,致力于一站式、全价值链在线生活战略的具体体现。
当腾讯遇上百度,结果会如何?艾瑞分析师汪秋君认为,业务扩张对于百度和腾讯而言都是必须而为之的。百度需要以社区的形式组合用户,以人与人的沟通联系弥补机器人搜索不够柔性的缺陷;而引入PC客户端也是大势所趋,加强对用户入口的进一步把控。腾讯也需要以搜索打通业务线,增大用户转移成本,巩固QQ平台的控制力。而马化腾强调,腾讯还需要用搜索来整合这个社区。搜索即神经,在两者的扩张过程中,百度的重点依然是搜索,腾讯的重点也依然是社区,但双方业务线的重合却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对用户而言,只要他们提供的服务相同或者相近,就必然会存在取舍的问题。
如此看来,腾讯遇见百度,是一场宿命。
棋逢对手
尽管做搜索时,马化腾已经相当低调,但今日的企鹅已今非昔比。业内人士用“长牙的企鹅”来形容腾讯的侵略性。2006年年底,腾讯内部有这样一副招贴画,画面上一只表情严酷的企鹅驾驶着一架战斗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穿梭,飞机上已经通红的机枪口正猛烈地喷射着火舌,原来憨态可掬的企鹅已然露出了闪亮的獠牙。2007年4月中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出现了腾讯的巨幅广告,在广告画面中,成群的鹰、鲸鱼、狮子组成了另一个与之相似的巨大形象,“汇聚2。3亿QQ之活跃账户”产生的“大回响、大影响”很是让人有一些震撼。
第130节:第四章 腾讯动了谁的奶酪(50)
尽管企鹅已长成“战斗企鹅”,但李彦宏依然自信。李彦宏的信心来自于他的百度。按日历的年份,这家公司2000年创立,2001年平稳地度过了互联网的冬天;2002,技术年,百度搜索技术真正成熟了;2003,流量年,流量比上一年涨了7倍(2002年和主流门户搜索流量平起平坐);2004年是品牌年,“百度”受到广泛的认可,2005年上市。上市之前,李彦宏非常低调,上市后,外界热情地关注其快速增长的财富,而他似乎并不愿意将自己塑造成“一夜暴富”的代表。总的来说,李彦宏和百度的故事,被简单概括为一次专注的胜利。
这种专注,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的国庆,细心的李彦宏注意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开始有E-mail地址了,大街上有人穿印着“”的T恤了。李彦宏断定:互联网在中国成熟了。那时候的李彦宏,存折上的钱在两到三年如果没有丝毫进账,也可以保证一家人的生活。因此,辞职理所应当。向来不爱开车的李彦宏,那段时间,日复一日的在旧金山沙山路(sandhill风险投资集中地)走街串巷。故事如童话般的续写,所有的付出均有回报。
“中国市场+李彦宏雄厚的技术背景+李彦宏愿意放弃优厚待遇创业的决心”,让本来只要求100万美金的李彦宏多得了20万美金,李彦宏拿到了数额巨大的一张支票,120万美金!随即买机票,在圣诞节之日降落在北京。年底,当纳斯达克指数从2500点跃升至3000点,又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冲至4000点时,31岁的李彦宏正在给自己筹备中的公司起名字。
那个年代,当中国网络公司普遍采用Sohoo、Ctrip、eLong等中英夹杂的品牌时,李彦宏从宋词中选取了“百度”二字。而那一年的马化腾却在遭遇着自己有生以来最大的困窘,公司的账面上只有一万多块钱了,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李彦宏或许是2000年那一拨“知识英雄”里最不为人熟悉的。
有了名字后,下面的事情就是开张。这是一个颇为简单的开始,2000年1月1日清晨,李彦宏把1个会计5个技术员叫到自己和合作伙伴徐勇合住的北大资源宾馆房间,“我们这就开始了,办公室两条纪律,一是不准吸烟,二是不准带宠物。”
再然后就是创业的第一个春天网络泡沫破灭,李彦宏开始找第二笔钱。有压力,但不怕断炊——当初按6个月拿到的钱,李彦宏是按照12个月来花的。说服投资人比年前要难,但也没多难,9月,1000万美金顺利到位。资金的压力缓解了,客户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在使用“百度”搜索的服务。但李彦宏却开始了思考:市场份额已占到80%,还不能挣钱,商业模式肯定不对头。
第131节:第四章 腾讯动了谁的奶酪(51)
2001年8月,李彦宏“固执己见说服董事会”。董事会电话会议,李彦宏一改平素的温和、民主、安静,忽然变得激烈、决绝、大嗓门——深圳总经理办公室外,“百度”的员工们只听见一个人一直在说——董事们终于有保留地投降了:李彦宏,并不是你的道理让我们信服了,而是你的态度——既然你这么坚决这么有信心,我们只能让你去试了!
2001年9月,李彦宏力主百度结束此前将搜索技术提供给各大门户的运作模式,终止与门户合作,并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和竞价排名。他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在中国互联网的冬天,各家网站只想要“最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好的技术”,这让他感觉不佳。
参照一直关注的美国同业overture的经验,李彦宏做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