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雪重-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手机访问 m。………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故城雪重
作者:蓝白条背心
【文案】
叙事版文案及阅读提示
林鸿文年少时随父亲和兄长一起闯关东,原以为冒死闯过来能够偏安一隅,却不想国家千疮百孔,东北也同样危机重重。
随着父亲和兄长的离去,林鸿文逐渐明白,想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生存下去,只能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杀伐决断、重利轻离别的商人。可时事瞬息万变,机关终究算不尽,他将如何在千里冰封,遍地荆棘的北国走出生关?
内容标签:时代奇缘 民国旧影 恩怨情仇 励志人生
搜索关键字:主角:林鸿文;徐卿之;何穆,周时英,袁婷,贺瑶 ┃ 配角:徐世淮,贺贵,田嫂,陈泥鳅,丁四儿 ┃ 其它:清末民初,哈尔滨
☆、1。第一章
故城雪重之荆棘满途
1。
林鸿文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迅速向后退去的皑皑白雪,脑海中的往事也跟着一幕幕闪过。他想起自己当初是跟着一群人来到这个城市,如今离开,却只剩他孤身一人。他想起很多人,活着的,死了的。他想起很多事,一桩桩,一件件。这些事让他遇到了那些人,最终也让那些人离开了他。他回想当年那个赤着脚站在雪地里的少年,却怎么努力都看不清他的脸。列车飞驰,所有的人和事都混着呼啸的风雪,连同那座城一起模糊在视线里,最终变成了一抹化不开的冰留在了心尖上……
所有的事情要从十年前1898年的早春说起,当林鸿文把那个人推进水里的时候,一切似乎就开始走向那个注定了的结局……
推人入水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他瘫坐在地上,下意识地想缩成一团。手不自觉地抓着地,指甲里全是泥土,小河里的水渐渐恢复了平静,他忽的回过神来,疯了似的往家跑去。
林省身听他磕磕巴巴的说完了整件事情,只用了不到半袋烟的工夫就做出了决定,跑。林鸿文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父亲,那个一向老实巴交的人不轻不重的扇了他一巴掌,“发什么愣,赶快收拾东西。”
“那大哥呢?”林鸿文问道,“要不要去找他?”
林省身看了看天色,“你大哥本来一会儿也收工了,你这时候去找他,反而惹人注意,快去收拾。”
果不其然,过了没一会儿,林鸿鸣就回来了,看见林省身在收拾行李不禁问,“爹,咱们要去哪儿?”
“先去烟台”,林省身说着塞给他一个包袱,“看看还有没有什么要带的?”
“怎么这么急?”林鸿鸣问,“租子不还了?”
“还不起了”,林省身说,“赶紧拾掇,天黑就走。”
林鸿鸣看了眼林鸿文,见他眼神木讷便问,“鸿文怎么了?”
林省身看了眼说,“舍不得。”
林鸿鸣走过去搂着林鸿文肩膀说,“不怕,以后有钱了,盖个更好的大房子。”
林鸿文哆嗦了一下,又点点头,继续往包袱里塞东西。
夜幕降临,三人悄无声息地走出了村子,林鸿文想回头看看,林省身扣住他的脖子说,“别回头。”
“爹”,林鸿文求救一样地看着林省身。
“什么也别想,一直往前走”,林省身低声说。
林鸿文转过脸看着前面,前面却漆黑一片……
2。
——两个月后烟台——
正午,林省身父子在杂市儿里找了个阴凉地儿吃饭。这是他们来烟台的第三天,找不到其他活儿干,就帮杂市儿里的商贩搬货物。好在爷仨儿有的是力气,这活儿虽说一天赚不到几个钱,但好歹能吃饱饭。
最后一个馒头还没咽下,忽然见一群人一窝蜂地往告示栏那头儿跑去。林省身站起来,仗着自己长得高往最前面看去,告示栏那儿全是人,一群黑脑袋瓜儿中间居然还夹着几个黄脑袋瓜儿。林省身琢磨了一下,低头跟两个儿子说,“我过去看看,你们吃完了就在这儿等我。”
说着就挤进了人群,费了半天力气从后面挤到前面,林省身终于看见了那张告示。
“诶,兄弟,这上面说的什么啊?”一个站在他旁边的人问道。
林省身认识的字也不多,这会儿只能慢慢的从头看起,虽然有些字不认得,但好歹看出来这是份招工的告示,于是便转头跟那人说,“招工的。”
“招工的?招什么工?”
“修铁路”,林省身答道。
“上哪儿修?”
“关东。”
“你这人,问一句答一句,你就不能多说点?”
林省身没言语,告示前两个黄头发的外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最后那个中国人转身清了清嗓子,“各位,各位,咱们贴这告示呢,是要招人去关东修铁路。诸位只要身体健壮,都可以来试试。工钱呢,咱这是按天算,一天三十戈比①,不少啦,想来的,到我这儿登记。”
人群里有人不屑的嘁了一声,林省身偷偷看了眼那人,黑瘦黑瘦的,套着一件破布衫,背着一袋子鼓鼓囊囊的东西,三十岁上下,相貌平平,唯独眼睛透着精明。林省身挤到那人身边,“这位兄弟,你知道他这三十戈比是多少钱吗?”
那人看了一眼林省身,压低声音说,“老毛子这是忽悠人呢,他们的钱叫卢布,一百戈比,才是一卢布,他一天才给咱们三十戈比。”
“那一卢布又是多少钱?”林省身还是不明白。
“这么说吧”,那人想了想说,“在他们那儿干四五天,大概是一个银元。”②
林省身一听吓了一跳,“这也不算少了啊。”
那人一笑,“他们雇咱们是这个价,如果是雇他们自己人,两倍都不止。”
“那你说,这招工到底值不值得去?”林省身问。
那人思量了一会儿说,“反正我去。”
“怎么说?”
“工钱多不多少不少且不说,至少没听说关东那边有饿死人的。倒是关内这些年大灾小灾不断,年年有逃荒的,就差没吃人了”,那人拍了拍身上的灰,“看你和我也差不多,来了多长时间了?”
“三天了。”
“家里又遭灾了?”
“发大水”,林省身叹了口气,“这几年不是旱就是涝,收成就没好过。”
“看你应该也是没找到什么称心的活儿”,那人说,“老毛子的钱给的是不多,但你想,这总比咱们自己去闯关东要强得多。”
“那边到底啥样儿?”
“啥样儿,不就是冬天冷点儿”,那人笑笑,“但是只要到了那儿,活路肯定比这边多。”
林省身低头想了一会儿,再抬头,那人已经往登记的地方去了。外国人似乎嫌他太瘦了,谁知他叽里咕噜的说了两句谁也听不懂的话,那些外国人居然就让他登记了。
林省身回头找到两个儿子,父子三人背着包袱又挤回登记的地方,按了手印儿,领了几张他们从来没见过的纸币。
“爹,咱们这是要去哪儿啊?”大儿子林鸿鸣问。
“去关东。”
“去那儿干啥?我听说那边冷得都能冻死人。”
“别听别人瞎说”,林省身说,“冻死也比饿死强。”
小儿子林鸿文倒是没说话,只是盯着告示看了好一会儿。林省身朝四周望了望,最终又找到了那个黑瘦黑瘦的身影,便跟了过去,“还不知道你怎么称呼?”
“赵顺,你呢?”那人说着打量了一下林省身的两个儿子。
“我叫林省身,这是我大儿子,叫林鸿鸣,这是小儿子,叫林鸿文。”
“幸会幸会”,赵顺看了看三人背上的包袱,心说这爷仨儿名起的不俗,可看这打扮,又不像是有学问的,相貌堂堂却一身破烂,也真是奇怪。
招工持续了几日,这段时间里林省身父子依然在杂市儿里搬运货物。杂市儿的人越来越多,都是奔着招工来的。也真让赵顺说着了,这帮人好多也不图别的,就是在关内过不下去了想去闯关东。
赵顺在杂市儿也混得风生水起,他本就会说几句俄语,这两天又跟招工的两个俄罗斯人混了个脸熟,帮着忙里忙外,来找活儿干的都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的存在。这人也确实有点能耐,一张嘴能把死人说活了,甭管是哪儿来的,以前干嘛的,他都能跟人侃上半天。
招工结束的第二天,林省身他们就动身上路了。走的时候林省身不动声色的跟在了赵顺的身后,他想这人能靠一张嘴把这么多人摆平,也是有些本事的,况且在杂市儿这几天也只见他帮人,倒没见他坑谁,可知这人的心肠不坏。关东那地方人生地不熟,跟着这样一个人,总不至于太吃亏。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刚开始精神头还都挺足,有的还扯开嗓子唱上两句,荒腔走板的给林鸿鸣听得直乐。队伍里有人问赵顺,“关东那么大,咱到底是要去哪儿啊?”
赵顺压低声音说,“老毛子说了,咱们要去的地方是哈尔滨。”
“哈尔滨?”那人想了半天,“在哪儿啊,听都没听过啊?”
“在松花江边上”,赵顺说,“我也没去过,只听说是个小地方,都是些村子屯子。”
“这老毛子怎么想的”,那人挠了挠头发,“修铁路找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修。”
“你管他怎么想”,赵顺说,“他们又不傻,还能让自己赔了?”
“说的也是哈”,那人看了看队伍前面那几个俄罗斯人,“这老毛子一个个都精着呢。”
赵顺瞄了眼身后的林省身,脚步慢了下来,和他们爷仨儿并排走着。林省身转头看他,“有事儿?”
赵顺思量了一下开口说,“我听你们爷仨儿这名起得像读书人,怎么就……”
“祖上有人做过官”,林省身说,“不过到了我这儿,也就能识得几个字了,这俩小子倒是念过几年私塾,让你见笑了。”
“这有什么见笑的”,赵顺说,“这年头,能吃饱不饿死就不错了。”
“我那天听见你会说老毛子的话?”林省身说,“难不成以前家里也有做官的?”
赵顺笑笑摆摆手,“没有,老毛子在西伯利亚修铁路,人不够招工,我爹带着我就去了。那边天寒地冻,没几年,我爹就病死了,再后来我和几个人偷偷跑了回来。”
林省身皱着眉头,他们爷仨儿去东北是没有办法,而这赵顺明知道这一趟凶险非常,怎么还要往火坑里跳?
“你想问我为什么去找死?”赵顺笑笑,“这趟不是找死,是找活。”
“赵叔,关东那边真的能冻死人吗?”林鸿鸣凑过来问。
“能啊”,赵顺笑着说,“一到三九天,街上都是冻掉的胳膊腿儿。”
林鸿鸣吓得目瞪口呆,林省身拍了拍他脑袋,“傻小子,逗你玩呢。”
“我说呢”,林鸿鸣往林省身那边靠了靠,“哪能那么冷呢?”
赵顺微微眯着眼睛端详着林省身的两个儿子,大儿子跟林省身一样,浓眉大眼,又高又壮,不过和他爹比起来,他的话实在是太多了。倒是那小儿子,也不知道随谁,眼睛也不小,可眼尾却细而略弯,身子骨有些单薄,跟林省身一样沉默寡言。
“冷不冷的,得看和哪儿比,和老毛子的西伯利亚比,关东倒也不算冷了”,赵顺紧了紧身上的破布衫,虽然从那儿逃回来好几年了,但一想起来,即便是在夏天,也忍不住地打冷颤。
————————————————————————————————————
①中东铁路工人工资状况参考《俄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中东铁路的修筑》,作者马蔚云,《俄罗斯学刊》,2013年2月
②此处所说银元为光绪年间铸造的“光绪元宝”,每枚含银七钱二分。而当时流入中国的卢布(其中一种称为羌帖),根据《哈尔滨市志。金融篇》所述,当时一卢布可兑换银币五钱八分。因此粗略推算当时中国铁路工人工资约为每日银一钱七分,五日工资约为八钱七分,也就是一个银元多一些。
☆、2。第二章
3。
话分两头,当林鸿文跟着赵顺等人日夜兼程赶路的时候,关东哈尔滨原本的宁静也被打破了,这一切要从一条铁路说起。
1896年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俗称《中俄密约》。条约一共有两个主要内容,第一,如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第二,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在中国东北修建一条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①
这条铁路就是后来的中东铁路,它连接了西伯利亚铁路,使乘火车横穿欧亚大陆变为可能。但在《中俄密约》签订之时,这条铁路的具体路线尚未确定,成批的俄罗斯勘测人员越过中俄边境,对东北进行地理勘测,每年冻死的皇家学者不计其数。而在1898年4月,有一批特别考察队,到达了哈尔滨。
——1898年4月清晨傅家店②江边早市——
田嫂拿着抹布擦干净洒在桌上的粥,收起碗筷放在盆里,那里已经堆了好几副,但客人多,她一时半会儿还顾不上收拾,撂下碗筷就赶忙从最上面的蒸笼里拣出两个包子端给食客。那食客也是个急脾气,看见包子来了就上手抓,结果烫的一下就缩了手,田嫂乐了,“热着呢,别着急,先喝口粥。”
那食客自己也乐,说“昨天就忙活一天,饭都没好好吃,这一大早上饿的眼睛都要绿了。”
田嫂说,“再忙也得顾着吃饭,不然身体可扛不住。”
正说着,忽然听卖鱼的陈泥鳅喊,“快看,有老毛子!”
田嫂顺着声音看过去,只见陈泥鳅一手指着江里一边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