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2部分

帝国风云-第12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将,我觉得很有必要制订一份备用计划。”
    “备用计划?”
    “如果西线不能速战速决,就只能把希望放在东线上,以雷霆之势击败俄国,解决腹背受敌的问题,再在西线跟英法决战。”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不可否认,英国的援助会使法国实力大增,但是英国的优势在海上,不在陆地上。如果能够赶在英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击败法国,我们依然能够取得胜利。即便不能,我们也有希望在资源枯竭之前迫使英法媾和。”
    “果真如此的话,就得制订一份更加详细的战略计划,而且不仅仅是军事计划。”
    “上将所言极是,作为帝国军人,我们必须考虑得比其他人更加长远一些,备好完全之策,才能应对不时之需。”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至少法俄现在还没有向我们开战的资本。”
    “伯爵盛名在外,并非虚传。只是伯爵甘愿负责海军,是否有点屈才了?”
    “上将言重了,对于陆军,我还是个门外汉。有上将这样的统帅,帝国陆军必然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两人都笑了起来,施利芬对冯承乾多了几份好感。
第十八章 委曲求全
    受推演影响,腓特烈三世没有批准五十万扩军计划,只是象征性的扩充了十万。
    这件事,也正是促使毛奇元帅辞职的直接原因。
    腓特烈三世没再挽留毛奇,以毛奇健康不佳为由,当即批准辞职请求,任命瓦德西为帝国总参谋长。
    这样一来,等于给俾斯麦发出了警告。
    结果就是,在审议年度财政预算的时候,俾斯麦做出重大让步,不但批准了高达十亿帝国马克的海军军费,还按照腓特烈三世的授意,把陆军军费压缩到一百亿帝国马克,而不是毛奇申请的一百二十亿。
    趁此机会,威廉皇储正式向腓特烈三世提出扩建基尔运河。
    腓特烈三世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关系到国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是钱从哪里来?
    除了钱,还有一个谁也不能忽视的问题,即劳动力。
    不同于英国这样的老牌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新兴工业国,劳动力短缺一直是阻碍发展的大问题。
    当然,最积极的不是腓特烈三世,而是冯承乾。
    扩建基尔运河,受益者除了帝国的资本家,还有帝国海军。
    只是,必须解决资金与劳动力。
    资金的事,腓特烈三世让俾斯麦负责,主要还是通过银行融资,让帝国资本家参与运河修建工作。
    劳动力的问题,冯承乾主动找到了腓特烈三世。
    “引进劳动力?”
    “陛下,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获得足够的劳动力,而不是在乎从哪里获得劳动力。”冯承乾早就有了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找到适当的机会。“我们不是英国,没有像印度那样的殖民地,也就不可能指望从殖民地获得劳动力。可是并非没有补救措施,大清就有不少的剩余劳动力。”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似乎早就料到冯承乾会这么说。
    “陛下也许觉得我有私心,可是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我没有怀疑你,只是大清的那些人……”
    “只要是人,就是劳动力,欠缺的只是适当的培训。”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尝试了。”
    “尝试?”
    “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就雇佣了不少大清的劳工,不然这条横贯洛基山脉的大铁路不可能在短短六年之内完工。”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运河与铁路一样,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劳动力。帝国欠缺劳动力,为何不从大清雇佣劳工呢?再说了,大清的劳工所需的报酬比帝国工人低得多,还能大幅度降低扩建运河的花费。”
    “如果只是雇佣,恐怕难以满足需求。”
    “那就得想别的办法。”
    “你有办法?”
    “大清已经向帝国订购了两艘战舰,为何不借此事向大清提出,可以用输出的劳工抵偿购买战舰的款项?”
    “这……”
    “当然,这属于变相支付,需要银行出面。”冯承乾笑了笑,说道,“大清这几年大搞洋务运动,肯定会采购更多的武器装备。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还能给帝国的军事工业带来丰厚的收入。”
    “这确实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事实上,这也是当前唯一的解决办法。”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我会认真考虑,还得跟首相商量。这件事要办成了,明年的海军军费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陛下多心了,我所做的,都是在为帝国着想。”
    “问题是,那些招募来的大清劳工能用吗?”
    “陛下的意思是……”
    “我对大清也算有所了解,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极度落后,国民愚昧透顶。我担心招来的劳工无法胜任扩建运河的工作。”
    “这确实是个问题。”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只能在招募的时候多加注意,尽量挑选年轻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当然,这些还得等招到劳工之后再做决定。”
    “好吧,你精通汉语,这件事就由你来负责。”
    “陛下……”
    “总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我吧,宰相日理万机,也没有多少精力来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再说了,扩建运河对海军也很有帮助,你理应肩负起一些职责。”
    “我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搞定了这件事,冯承乾总算可以安心休息一段时间了。
    只是,扩建基尔运河,绝非帝国的内部事务那么简单。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英国的高度重视。十月初,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亲自致电俾斯麦,询问帝国扩建基尔运河的意图。虽然俾斯麦承诺,扩建基尔运河只是为了扩展帝国内河航运,属于经济范畴内的基础工程,但是索尔兹伯里依然表示极为关切,因为这条运河同样可以为军队所用。
    英国出面干预,运河拓建工程耽搁了下来。
    因为还不敢得罪英国,所以在此事上,俾斯麦显得极为谨慎。
    关键就在,运河的通航能力。
    这个时代,万吨巨轮还极为少见,内河运输船一般就几百吨、大的也不过千吨,而帝国准备把基尔运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三万吨,甚至有人提出应该提高到五万吨,不然在二十年后还得再次拓建。
    支持提高到五万吨的,正是冯承乾。
    虽然别人不知道,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二十年后,战列舰的吨位将达到三万吨,一些主力舰的吨位甚至超过了四万吨。只有把运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五万吨,才能确保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能经运河在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往返,而不用绕过丹麦半岛,运河也才有足够的军事价值。
    问题是,果真如此的话,扩建运河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根本不用多想,英德关系肯定会急剧恶化,法俄也将趁此机会拉拢英国,俄国甚至会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经过数个月的磋商谈判,俾斯麦最终做出了让步。
    年底,英德签署秘密协议,英国为拓建基尔运河提供一千五百万英镑贷款,参与运河的设计规划工作,运河在拓建之后,能供排水量在三万吨以内、吃水深度不超过七米、船体宽度不超过二十八米的船只通行。
    英国提供贷款,不是在做好事,而是要借此全程参与与监督运河拓建工程。
    从政治上讲,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了维护与英国的友好关系,或者说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做出的必要让步。
    没有妥协,就没有和睦。
    帝国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冯承乾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让冯承乾没有想到的是,《基尔运河拓建协议》公布之后,英国与帝国国内都出现了舆论风潮。
    在英国,评论家把索尔兹伯里说成了卖国贼,认为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拓展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基尔运河等于自掘坟墓,必然后患无穷。虽然政治家都知道,索尔兹伯里为英国争取到了尽可能多的利益,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明事理的人受到鼓动,索尔兹伯里遭遇了第二次组阁之后的首次信任危机。
    在帝国,没有人骂俾斯麦,因为受舆论宣传影响,大家都把俾斯麦看成了受害者。
    帝国民众敌视的不是软弱的宰相,而是借势凌人的英国,因为是英国把这些带有侮辱性质的条件强加到帝国头上,是英国在蛮横干预帝国内政,是英国在想方设法的阻止帝国发展壮大。
    在民间形成的仇恨,最难以消除。
    到此,英德矛盾也浮上了水面。
    在此之前,大部分帝国民众都把英国当成盟友,因为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一战争中英国一直支持普鲁士,为北德统一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之后,帝国民众看待英国的目光肯定会有所改变。
    很多人都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归结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扩张野心,可是又有多少人认识到,正是英国处处逼迫、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壮大,才使帝国走上战争之路,也使得帝国在大战中几乎靠一己之力对抗所有欧洲强国,在综合国力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独独坚持了四年之久。
    一个民族在国家安危上形成了共识,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
    受舆论宣传与民意影响,帝国的银行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到年底就筹集了二十五亿帝国马克。
    资金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就是劳动力了。
    十二月八日,俾斯麦在宰相府召见大清驻得参赞陈季同,询问了“定远”与“镇远”两艘战舰的情况。
    名为询问,实为暗示,帝国能以更加廉价的方式,为大清建造更好的战舰。
    对正在积极筹划海军的大清来说,这绝对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要知道,当初采购“定远”与“镇远”二舰,总共花掉了三百四十万两白银,几乎掏空了李鸿章的腰包。俾斯麦主动提出,可以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抵偿战舰的采购经费,自然大受李鸿章欢迎。
    两天之后,陈季同再次去了宰相府。
    这次,俾斯麦通知了冯承乾,让他去见见来自大清的使节。
第十九章 事在人为
    见到陈季同,冯承乾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因为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见到的第一张与自己相似的面孔。
    只是,冯承乾并不了解陈季同。
    他只知道,陈季同是很有名的外交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与拉丁语,是李鸿章手下的大红人。只是此人生性放荡不羁,娶了一个法国女人,闹出过婚外情,还因为债务问题而官司缠身。
    以后来的标准衡量,陈季同算不上优秀的外交官,也许连及格都达不到。
    虽然俾斯麦在场,但是见面后,陈季同说的是汉语。
    “久仰伯爵大名,正是闻名不如见面。”
    “参赞客气了,区区小名不足挂齿。”
    陈季同笑了笑,改用德语说道:“伯爵可是来自大清,还是……”
    “参赞误会了,我与大清没有半点关系。”冯承乾也笑了笑,他这番话是说给一旁的俾斯麦听的。“虽然早就想去大清看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参赞此次前来,是否与采购战舰的事情有关?”
    “陈参赞就是为此事而来。”
    “这么说,大清首辅李大人对此很有兴趣?”
    “李大人的意思是,如果价格公道,大清还会订购几艘战舰,只是相关事宜要在谈判协商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俾斯麦与冯承乾一唱一合,让陈季同有点尴尬。
    冯承乾笑了笑,对陈季同说道:“价格都好说,鄙人不才,只负责帝国海军建设,有些事情还是能帮上忙。”
    “李大人的意思是,如果有机会,想请伯爵前去面谈。”
    “面谈?”冯承乾的眉头跳了几下,没想到李鸿章会邀请他访问大清。
    “这也是我请你前来的原因。”俾斯麦接过话题,说道,“伯爵负责帝国海军建设,自然得在出售战舰的事情上费点功夫。如果可以的话,就去大清一趟吧。如能促成此事,必然对帝国大有裨益。”
    冯承乾没有开口,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呢。
    “当然,一应花销都由我们承担,伯爵不需操心。”
    “参赞太客气了,只是此事……”
    “我会向陛下禀明,相信陛下也不会反对。”
    冯承乾看了眼俾斯麦,觉得出访大清有点不妥。为了获得腓特烈三世的信任,冯承乾一直在竭力与大清撇清关系。
    “伯爵,你的意思是……”
    “如果陛下同意,我也很愿意走上一趟。”冯承乾没再多想,笑着说道,“当然,其他的事情还得劳参赞费心了。”
    次日,俾斯麦主动向德皇提出,让冯承乾以帝国战争大臣身份访问大清。
    腓特烈三世没有反对,只是提到,冯承乾应借此机会说服李鸿章,让大清从帝国采购更多的军火。
    此事已定,冯承乾就没再多想,开始着手准备。
    按照德皇的授意,冯承乾去大清,除了推销帝国建造的战舰,还要推销其他军火,目的就是让大清花钱从帝国采购军火。
    为此,冯承乾就得另有准备。
    数日后,冯承乾派施密特去了英国一趟,花重金从马克沁手里买下了一挺机枪,并且订购了十万发枪弹。
    按照冯承乾的吩咐,施密特还邀请马克沁来柏林展示他的伟大发明。
    虽然已经有人认识到了马克沁机枪的巨大威力,比如英国的剑桥公爵在观看马克沁机枪的射击演示之后就极为震惊,鼓励马克沁继续改进,但是没有人像冯承乾那样,知道马克沁的发明将彻底改变战争面貌,把主宰战场十多个世纪的骑兵送进坟墓,让战争变成士兵的绞肉机。
    如此重要的发明,自然不能让英国独占。
    当然,还有很多重要的发明,得到了冯承乾的关注。
    比如在几个月前,冯承乾就安排人员前往法国,寻找一个叫维埃里的化学家,设法获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