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281部分

帝国风云-第281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务
    事实上,“夜鹰”这个绰号,也正是由此得来
    “夜鹰”的机载雷达,正是安装在机首处,而在“胡兀鹫”上,这处低于驾驶舱的位置安装的是自卫机枪
    当然,在改进成夜间战斗机之后,“夜鹰”的配制也有所变动
    最显著的,就是增加一名飞行员,准确的说是雷达操作员,其位置在飞行员身后,主要工作就是控制与使用机载雷达
    当然,在一九四二年,所有“夜鹰”都是重型战斗机,没有配备机载雷达
    要到一九四三年,第三批次“夜鹰”才开始配备机载雷达,而昼间型的“夜鹰”要服役到一九四四年底,直到最大作战半径达到一千五百公里的单发战斗机问世,才全部改装成了夜间战斗机
    说白了,当时“夜鹰”是中国空军中,唯一一种能够在一千五百公里的作战半径上为轰炸机提供掩护的战斗机
    从瓜达尔卡纳尔岛到努美阿的直线距离接近一千五百公里,而伦内尔岛到努美阿的距离也在一千三百公里以上也就是说,当时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只有“夜鹰”能够为轰炸机提供全程掩护
    正是如此,中国空军才把首批“夜鹰”部署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
    有趣的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主要与“夜鹰”配合作战的,正是同样出自贵飞的“胡兀鹫”式中型轰炸机
    虽然空军在腊包尔、莫尔兹比港等地部署了一批重型轰炸机,但是这些轰炸机主要用来打击澳洲本土,很少参与岛屿作战当时,中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轰炸机,不然也不可能大批提供给德意志第二帝国主要是,重型轰炸机对起降场地的要求高,而且后勤保障的难度大,使其前线部署能力远不如中型轰炸机比如,重型轰炸机需要长度在二千四百米以上的硬质跑道,而在所罗门群岛中,只有霍尼亚拉有一条这样的跑道,而“胡兀鹫”只需要一条长度在一千五百米左右的简易跑道就能起降此外,重型轰炸机每飞行一个小时需要大约二十二个工时的维护量,而“胡兀鹫”只需要八个工时重要的是,重型轰炸机大量采用了铝制结构部件,极易受潮湿的气候影响,机体老化程度非常严重,而“胡兀鹫”上的铝制结构部件并不多,因此受气候影响要小得多
    当然,这也有战术上的原因
    重型轰炸机适合用来打击城市、工业区、交通枢纽、军事基地等大型目标,而且往往采取高空投弹战术,而在西南太平洋上,除了澳洲本土,其他岛屿上根本就没有多少值得动用重型轰炸机的大型目标,反而是中小型目标众多,而轰炸这些目标,适合采用较为灵活的中型轰炸机
    说白了,重型轰炸机的载弹量在大,在西南太平洋战场的岛屿争夺战中也派不上用场(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二百六十二章 疲于奔命
    强大的岸基航空兵,正是第51舰队最有力的强大后盾。
    说白了,只要作战海域离瓜达尔卡纳尔岛的距离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后,顾祝同就能随时呼叫岸基航空兵提供支援。
    这个距离,正好覆盖了新喀里多尼亚。
    也就是说,顾祝同完全可以让舰队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内活动,没有必要去冒险寻找决战机会。
    只是,顾祝同并不这么看。
    道理很简单,美军也知道中国部署在所罗门群岛的岸基航空兵大幅度增强,因此斯普鲁恩斯肯定会有所顾虑。
    更重要的是,顾祝同不想以守成为主。
    虽然在战术层面上,顾祝同的任务非常简单,第51舰队只需要在新喀里多尼亚西北海域活动,就能出动舰载机封锁所有通往努美阿的航线,但是这样一来,也将失去与第31舰队决战的机会。
    果真如此的话,顾祝同还得面对更多的麻烦。
    设想一下,如果在没有歼灭第31舰队的情况下,中**队攻占了新喀里多尼亚,战局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很明显,短期之内,美军不会让第31舰队撤出西南太平洋。
    这样一来,就算占领了新喀里多尼亚,中**队也无法攻打澳洲本土,第51舰队依然得留在西南太平洋上。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后,第51舰队就只有一个目的了,那就是歼灭第31舰队。
    问题是,还能够获得如此好的机会吗?
    要知道,在不用守卫外围岛屿的情况下,主要任务仅仅是阻止中**队登陆澳洲,美军就没有理由让第51舰队离开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单独到大洋深处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舰队却必须进入美军岸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寻找第51舰队决战,从而丧失航空作战能力上的优势。
    可以说。在岸基航空兵面前。舰载航空兵是没有半点优势的。
    别说第51舰队只有五艘舰队航母,就算增加一倍,再把所有小型航母算上,所能动用的舰载机只有一千余架。美军部署在布里斯班与悉尼两地的作战飞机都超过了一千架,而且这些美军战机可以迅速在两地间调动。如此一来。美军能在一场战役中,投入两千架以上的作战飞机。
    可以说,顾祝同非常清楚这一点。
    要想避免在不利的情况下与第31舰队决战。顾祝同就得把握住这次机会。在新喀里多尼亚附近干掉第31舰队。
    当然,顾祝同也相信,斯普鲁恩斯同样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道理同样,只要中**队占领了新喀里多尼亚,那么部署在努美阿附近的岸基航空兵就能覆盖整个塔斯曼海,让第31舰队无处可避。如果中国空军向新喀里多尼亚部署重型轰炸机。还有可能摧毁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主要港口,比如悉尼。让第31舰队无家可归,而在西南太平洋上,除了悉尼等澳洲东南的港口之外,也就只有新西兰的港口能够容纳第31舰队了。
    在此情况下,第31舰队别说在西南太平洋上作战,能不能安全返回本土都是个问题。
    甚至可以说,只要中**队不急于登上澳洲大陆,就完全可以依靠新喀里多尼亚,用对付日本的方式来对付澳大利亚,即通过长期的战略轰炸与战略封锁,让澳大利亚成为美军的坟墓。
    显然,美军必然会用尽办法守住新喀里多尼亚。
    守住新喀里多尼亚的关键,正是夺回制海权,也就得在海战中击败中国舰队。
    顾祝同看得非常清楚,这将是斯普鲁恩斯、或者说美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反败为胜的最后机会。
    错过这个机会,就算美军保住了第31舰队,也将毫无悬念的输掉西南太平洋战争。
    美国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吗?
    虽然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后,连美国总统罗斯福都认识到,澳大利亚是一块鸡肋,打输打赢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美军在此已经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而且向澳洲投入了大量兵力,如果放弃澳洲,在政治上肯定说不过去。
    事实上,在是否坚守澳洲的问题上,美英当局已经形成公识。
    当时,美英双方在对待澳大利亚的态度上,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而且就与马尔代夫海战有关。
    在此之前,英国当局还幻想着能够夺回印度洋的制海权。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一九四二年七月,丘吉尔在写给罗斯福的sī人信件中提到,如果英国皇家海军夺回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就将出兵西南太平洋,向澳大利亚派遣一支规模不低于五万的远征军,而美国则应该在中东战场上增加同等数量的兵力,缓解英国在中东战场上的压力。在回复丘吉尔的信件中,罗斯福基本同意这一安排,并且答应向中东派遣两倍于英军的兵力。
    由此可见,当时英美的最高领导人都非常乐观。
    可惜的是,马尔代夫海战的结果,彻底粉碎了罗斯福与丘吉尔的美梦。
    显然,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别说美国不可能向中东派遣作战部队,连英国都无法增强在地中海以东地区的军事部署。至于向澳洲派遣远征军,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英国根本就无兵可派。
    这样一来,罗斯福不得不郑重考虑是否到了放弃澳大利亚的时候了。
    虽然西南太平洋牵制住了中国的大量兵力,还让中国消耗了大量战争物资,但是总体上依然是中国占了便宜。仅从海军损失上看,中国就占了大便宜。美国海军在这里已经损失了四艘舰队航母与四艘小型航母,而中国海军只损失了一艘舰队航母,让双方的海军舰队规模差距大幅度扩大。
    别忘了,在美国参战的时候,双方海军没有明显差距。如果把其他战舰、特别是战列舰算上,美国海军还有微弱优势。
    在战斗伤亡上,中**队也占了很大的便宜。
    到一九四二年七月底,美军已经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伤亡了近七十万人,其中有近五万是精锐的海军官兵,而中**队的伤亡总数肯定不到二十万,海军官兵的伤亡数字还不到美军的十分之一。
    继续拼下去,美军也不可能占到便宜。
    更重要的是,即便不考虑双方民众对战争的态度,美国承受战争损失与伤亡的能力也不如中国。
    要知道,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国就基本上完成了分三个阶段进行的战争动员,国家全面进入战争状态,几乎所有国家力量与资源都开始为战争服务。美国晚参战一年,因此要到一九四二年底,才有望完成战争动员,也才能够把战争潜力全部爆发出来,而在此之前,美国的战争承受能力显然不如中国。
    如果从交战集团的层面上看,那美国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打到这个时候,还在与美国并肩作战的只有英国与红俄,而且这两个盟友的情况都十分糟糕,红俄不在一九四二年底战败、也会在一九四三年的夏季战败,而英国能否坚持到一九四四年都是个问题。对面,与中国并肩作战的国家多达十四个,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实力算得上强大的还有意大利,此外还有罗马尼亚、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而那些保持中立的国家,比如荷兰、瑞典、芬兰等,大多偏向于中德同盟集团,而且或多或少的为中德同盟集团提供了便利。比如,荷属印度尼西亚的所有油田就无条件的向中国开放,产出的原油几乎全部提供给了中国,而来自荷属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占到了中国橡胶总进口量的百分之四十。除此之外,法国战败所产生的势力真空,也大多为中德同盟所占有。比如,法国在中南半岛上的殖民地就全部被中国控制,该地区的法军全部向中**队投降,而越南为中国提供了百分之五十的天然橡胶与百分之七十的贵重木材。还有,英国势力收缩之后,也让中国占到了便宜。比如马来西亚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一九四零年底被中国攻占,而该地的资源大多为中国所用。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美国的劣势就更加明显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在一九四二年初,中德同盟集团的整体战争实力就超过了美英轴心集团,而到一九四二年底的时候,中德同盟集体员的整体战争实力差不多已经是美英轴心集团的一点三倍了。
    暂且不说这种估计是否正确,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美国正在走下坡路。
    这下,问题就大了。
    在整体战争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美国却需要维持一条比对手长得多的战线,哪有不败的道理?
    要知道,从美国到澳大利亚,需要横渡整个太平洋,到英国要横渡整个北大西洋。
    虽然中德隔着亚欧大陆,而且海运航线还没有打通,但是中德间的物资贸易并不多,主要在技术领域,因此对运输的要求并不高。相反,美英与美澳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物资上的往来。
    也就是说,美国花在运输上的成本就比中国高得多。
    用一个词就可以形容美国的处境,即“疲于奔命”。
    显然,美国要想反败为胜,首先要做的就是缩短战线,减轻运输负担,把资源用到更加重要的地方上。!。
第二百六十三章 参谋长
    虽然罗斯福没有采纳尼米兹提出的战略建议,但是受到了影响,而且认识到了从西南太平洋撤军的必要xìng。跟我问题是,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绝对不是总统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
    以当时的情况,反对撤军的肯定是美国陆军。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尼米兹向罗斯福提出了战略建议之后,麦克阿瑟就联合一帮陆军将领,向当时倾向于撤军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施加压力,让马歇尔拒绝一切与撤军有关的提议。此后,麦克阿瑟还亲自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要求总统慎重考虑任何与放弃西南太平洋、放弃澳大利亚有关的军事建议,并且提到,任何类似的决定,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决定,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也正是在麦克阿瑟的影响下,马歇尔才在由罗斯福召开的军事决策会议上否决了尼米兹的战略建议,并且抨击尼米兹是投降主义者,宣称任何xìng质的撤退都与投降没有区别。
    事实上,马歇尔本人的观点与之恰恰相反。
    可以说,大战期间,美军有两位非常杰出、也是非常具有战略才华的将军,一个是海军的尼米兹、一个就是陆军的马歇尔。
    与尼米兹相比,马歇尔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重要的是,马歇尔不但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政治上也很有眼光,而且非常清楚政治对军事产生的影响。
    问题是,马歇尔的处境比尼米兹更加尴尬。
    不管怎么说,尼米兹只是太平洋舰队司令,一个纯粹的军事职务,因此在考虑问题、提出建议的时候,他根本不需要考虑政治因素,或者说用不着主要考虑政治因素,基本上从军事角度出发。
    显然,马歇尔的职务就没有这么单纯了。
    当时,马歇尔是美国陆军参谋长,地位与海军部长相当。虽然这是一个军事职务,但是有着非常强的政治影响力,特别是在战争时期,马歇尔就是美国陆军的最高军事统帅,替总统指挥陆军作战。
    尼米兹提出战略建议的时候,马歇尔正处于其就职之后最艰难的时期。
    可以说,当时不管谁担任陆军参谋长,都会认为这是一个苦差事。
    对马歇尔来说,西南太平洋根本就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