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霸秦 >

第155部分

霸秦-第155部分

小说: 霸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在这日,无敌以国书的形式向周室发出,指明秦国攻蜀是因为蜀王先伤秦使,又送上虎首侮辱秦公,所以秦国只得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就在秦国的国书尚且还在半途的时候,十万大军便已经从华山大营向南郑开拔。
    经过半年多的训练,五万戎狄骑兵已经大致脱去了草原部落的彪悍作风,初步懂得了秦国骑兵的规制和战术,并且也记住了秦军的三条铁律:一、不可抗命。二、不可滥杀。不可**。
    不可抗命是指士兵必须绝对服从命令,不可滥杀是指战士不可屠杀妇孺和不抵抗的平民,至于不可**,也就不必解释了。胖养了半年,这群陇西草原上来的戎狄牧人一个个都给养得膘肥马壮,并且这次秦西秦中的逃民运动也给他们送上了一次难得地练兵机会,虽说此时对他们的指挥还谈不上如臂使指,但在令行禁止方面已经初步达到了要求,而陇西狄垣的戎狄部族也丝毫没有因为无敌的久久不动而焦虑,反正这些儿郎在秦国吃好喝好,每个月还有军饷可拿,这等好事往日何处去寻。
    就这样,十万骑兵带着十万匹备马和五百辆辎重车和组装式打包投石机以日行一百五十里的速度向蜀国杀去。当大军开赴蜀道,路过蚕羌寨时,蚕羌头人蚕和匠人蚕火奉上了五十把新进打造出来的三尺铜剑。有了秦国匠师的帮助蚕羌寨出产的兵器质量大大的提高,也只得出正在地剑来。无敌自然也是大大褒奖,怎料蚕却是提出想要派出一百名蚕羌勇士一道去攻蜀,报昔日被蜀人赶出故国的世仇。
    六月二十九,十万大军进入蜀道,七月初四自蜀地利川(今四川广元)出。越七盘岭,经朝天驿往剑门关,假道葭萌(古苴国国都,今剑阁东北)直奔蜀国都城成都。沿途蜀国民众不知其故,毫无抵抗之意,又见秦军兵甲精良,兵器锋利,甚至以为是秦人南下与蜀博易,不少蜀国边民便以山货贩之。十二日。秦国大军直抵成都城下(古成都位于今成都东北),一脸糊涂的蜀王忙慌乱的穿上周室颁赐的朝服来见。
    无敌一看蜀王,竟是惊讶非常。只见这蜀王身高绝对难有六尺。身材五短,相貌却似中西混血,褐眼、黄须、高鼻,再加上一身隆起的肌肉,让无敌第一时间想到地竟然是铁炉堡里矮人。
    蜀王芦子虽然愚钝,但看到十万秦国大军将小小的一个成都团团围住,也知道来者不善,便取了一把精钢猎叉守在城头,适时无敌派出使者来至门下扣之。蜀王便问:“秦何以挥军至蜀?”
    使者子岸高声喝道:“蜀使至秦。秦公大喜款待。遣使以厚礼馈之。蜀王为何驱虎伤之?”
    蜀王自觉惭愧。便答道:“孤王戏虎。不慎伤之。”
    岸又问:“既是不慎伤之。缘何遣使以虎首辱我国君?”
    蜀王大讶。忙辩解道:“虎伤贵使。孤王杀虎谢之。”
    岸哪会理他辩解。呛声喝道:“哼!我大秦国君岂容尔等蕞尔小国辱之。今日尔等若不献城谢罪。必破之!”言毕当即打马退走。独留蜀王一人在城上发呆。
    此时地成都城内。不知内情地蜀人都是乱作一团。根本就不知为何秦军会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而成都城内地国宾馆内也是气氛紧张。屈欢地五百家臣死士慎到居住地宾馆团团围住。而一千秦军则把整座国宾馆团团围住。
    宾馆内。一脸焦急的屈欢在慎到的卧榻外间坐立不安地不时望向东天。等待着秦军攻城的信号,也在这时只见嬴鞯却是大步流星的赶来。向卧榻上大病未愈地慎到禀道:“大人,君上传来秘书,要我部在大军开始攻城后突袭成都北门,国宾馆将由屈大人门下防务。”
    听到攻城消息,病怏怏的慎到语气决然的回道“好!你去,不必顾及老夫安危。”
    可屈欢却是急道:“嬴鞯将军慢走,城外到底来了几多秦军,几日可攻下此城?”
    嬴鞯疾步而走,却是哈哈笑道:“城外乃我十万大秦铁骑,由国君亲帅,你道是几日可下!”
    见嬴鞯快步走的没影,屈欢只得拿眼来看慎到,慎到也是笑而不言。
    由于秦军来得突然,而蜀国地处盆地,承平日久,并且仅有的一点军队也布防在蜀南与巴国的边界,因此成都城内除掉蜀王的五百亲卫和几百城卒城吏之外便再无可战之军,虽然蜀人彪悍,可仓促见组织起来的民众如何又能和训练有数的秦军比肩?
    是日,正午。
    由无敌亲自操刀,在成都地东门外斩下一颗狗头,使投石车抛入城内后,便正式宣布攻城开始。此时的成都不过是座城墙不足三丈的土城,因此无敌决定用一波流将其杀灭。
    当先第一波攻击还是三千持盾的精锐飞鹰骑,以铁甲盾阵缓步向城墙靠近,而盾阵内里则掩护着一千五百名强弩骑兵,盾阵近城百步,城上蜀人放箭,矢无力,坠于阵前二十步。旋即秦军盾阵匀速渐进,抵达护城河沿建立滩头阵地,以强弩反击。其后数百辆轺车满载土石填河,仅一个时辰便将十丈来宽。两丈深的护城河填毕,盾阵继续前进,至城下六十步处停步,继续以强弩压制,而阵后,百辆组装好的打包投石车也在此时推了上来。以每车十发猛火弹急速射向城内投去。
    “有我无敌!杀!”也在此时,城内的国宾馆前,嬴鞯将一千飞鹰骑集结成队,一马当先向北门杀去。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作战。巴、蜀两国均在今四川。蜀国都成都(今四川境),为“戎狄之长”。巴国都巴(今四川重庆嘉陵江北岸),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秦与巴蜀地交往始于春秋中期的秦穆公时期;当时秦、旬两国的民间贸易很频繁,由此秦人也早已耳闻目睹了巴蜀地富庶与繁华。秦秋战国之交,秦开始有向南发展图谋巴蜀之意,但直到惠文王时代,兼灭巴蜀的机会才终于来临。
    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巴蜀两国发生争端。各派使节前来秦国求救。当时秦在东方正受韩国侵逼,是伐还是伐蜀。秦惠文王拿不定主意。于是,就从此事让群臣公开讨论于朝廷。当时,以张仪为首当其冲的一批从关东来的大臣主张先伐韩,认识韩才是天下诸侯所必争的战略要地;对蜀地情况深有了解的秦国青年将领司马错等则认为伐蜀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秦地小国贫地总是问题,而且将为以后伐楚打下基础。秦惠文王最后决定采取司马错地意见,先灭巴蜀后伐韩国。
    公元前316春秋,秦惠文王任命司马错为主帅,大夫张仪、都尉墨为副将率大军伐蜀。
    蜀王闻秦国大军将至,亲率蜀军精锐至葭萌(今四川广元老昭化)阻击秦军,结果被秦军杀得大败。只好率残兵败将退守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北),后又被紧追不舍的秦军打败。蜀王死,其残余又拥戴蜀王太子、相、傅退至逢乡(今四川彭县附近),被秦军全部围歼在白鹿山下(彭县西北),蜀开明氏遂亡。
    公元前316年10月,秦军全部略定蜀地,并乘势灭巴。
    略定巴、蜀以后,秦在其地置巴、蜀、汉中三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并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郫(今四川郫县城北)、江州(今四川重庆市)、阆中(今四川阆中县)大筑城池作为秦镇守巴蜀地战略据点。
    史载,秦对巴蜀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在巴地设郡,但仍保留其部族首领。在蜀地既设侯、相、又设郡守。   
……(本卷结束) ……
卷十一 塑国筑鼎
第一【第201章】 大秦七律
    八月仲秋,河西大熟。
    一望无际的沃野里,金黄色的粟粱和小麦在秋风中随风摇曳。正忙着弯腰收割的农人时不时会直起腰享受着秋风吹过时带来的丝丝惬意。
    数百骑快马护卫着一辆华丽的轺车从河西通往栎阳的官道上缓缓而行,轺车的华盖下并肩坐着一男一女,男的仪表堂堂,身穿白色的朝服,下颌蓄着一丛短须,远远看去之间他眉目之间隐隐露出一种上位者才有的威严。而那女子却是身穿秦国的官吏袍服,一身士子打扮,眉目之间隐隐带有几分淡淡的愁情。车行在途,两人都是默然不语,直至车架来至一处岔口,恰好见着有十余辆牛车正满载谷物对过而来,朝服男子当即喝道:“停车,让道!”
    旋即,数百精骑和轺车皆避于道旁,为这队运粮牛车让出道路。
    见对过而来的官军突然避于道旁,运粮的民众也是惊疑,一名驾着牛车的老者急忙下车,远远走来向轺车上的朝服男子拱手为礼道:“请问大人,可是河西特使卫鞅。”
    卫鞅还礼答道:“正是卫鞅!”
    老者一听,神色立变,却是回头向身后跟来的家人吩咐道:“快!快去村里唤人,就说特使卫大人在此!”
    家人听了赶忙疾走,而运粮车队里的老少此时也围了上来,老者当即扬声对众人道:“卫鞅卫大人在此,我等还不谢过卫大人。”言毕便当先以大礼拜倒,民众听闻竟是特使卫鞅的车架在此,当即也是跟着老者齐齐拜下。
    车上卫鞅见此状况,自是急忙下车来扶,口中连道不必拘礼。待将众人劝起,卫鞅才知这老者原是军中的百夫长,是卸甲河西的老卒。见众人诚心相谢,卫鞅只得再次阐明河西之治并非己功。而是国君定计,并且随口问起今年的收成。而众人皆道托天之福,今年风调雨顺,河西全境都是大熟,家家都是丰收,言毕老者还随手从牛车上扯下一把用红色绢布包裹的麦穗递给卫鞅。喜道:“大人请看,这是九穗禾哩!”
    卫鞅闻言,伸手从老者手中接过这把麦穗细细一看,见这麦穗果然是一条主干上分出了九支,正式传说中预示了丰收的九穗禾。当即卫鞅也是大喜过望,直言必将这束麦穗上呈给国君。其后卫鞅又细细问了丰收情况,得知今年的地收比往年略高,一大亩的田地收了将近五担,除去两成地赋税。每亩的盈余接近四担,再加上各家开垦的荒地、坡地所产,以及织、猎、役等收入总计起来。收入比往年何止翻了三倍。
    而卫鞅也从这些老民地脸上、眼中看出了一种发自内心地喜悦。这既是对丰收地企盼。也是对河西田亩新制地认可。看着、听着。卫鞅地双眼不由有些湿润起来。也在这时三岔路上有越来越多地民众在得知了河西特使卫鞅卫大人在此地消息后围拢了过来。卫鞅当机立断。用一枚锦盒将老人献上地九穗禾装好。便登上轺车向栎阳开去。
    车马粼粼。身后数百民众遥遥拜倒。沃野千里地河西之地上。此情此景竟如一幅动人心魄地画卷。让人遥想不已。使大人此去栎阳。当真要向国君面辞官爵?”
    卫鞅默然点头。却是笑道:“秦公乃当世雄主。秦国多卫鞅一人不多。少卫鞅一人亦可。”
    男装女子正是无敌派给卫鞅打下手地义妹王良。听卫鞅之言。王良略略思量后柔声道:“昔日。良曾问老师墨子。人当以何志立世。巨子曰:无论丈夫、女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智。知其所为可利黎民而不为之。不义。”
    “不智、不义……”卫鞅听得一笑。却是没有回答辩解。而王良见他不语。还以为卫鞅果然心中有鬼。便出言讥讽道:“世俗名利。江山美人。果真难以轻言放弃?”
    卫鞅听得心头一震。眼前却是浮现出一个亮丽身影。一袭白衣、一剪娥眉。道不尽地万种风情。河西所处置地各项工作卷宗归宗成册记录在案。而后又将河西各地官署地事务细细安排。这一忙就是一月有余。当卫鞅刚将河西地事宜交接完毕。一道诏书却是从蜀地成都发到了栎阳国府。正在处理治蜀事宜地国君无敌听闻卫鞅亲自来栎阳述职。便下诏让他和王良迅速赶往成都。
    国君下诏召见,卫鞅自然不敢推迟,连轺车也不坐了,率两百亲卫和王良连夜策马疾驰成都。
    当卫鞅赶至成都,无敌还未来得及说上几句勉励之言,卫鞅便道:“鞅奉召前来,一是向君上述职,二是向君上辞行。”
    “辞行?”无敌听着一愣,看着卫鞅满脸的严肃好像根本就不是在说笑,当即便脸色严肃的问:“先生既是要辞行,定是事出有因,不知可否告知所为何事?”
    卫鞅直言问道:“君上曾言,大秦之法将要废除肉刑。将人活活烹杀,不知是否算作肉刑?”
    无敌闻言一怔,笑道:“敢问卫兄,卫兄所编著的秦国新法本公颁布了么。”
    卫鞅答道:“不曾!”
    当即无敌便问:“既然不曾将废除肉刑的新法颁布,本公以旧法烹刑处置奸佞,可曾碍了新法。”
    新法没有颁布实施,谈何碍法,这一下便是卫鞅也无言以对了。无敌倒也没觉得卫鞅老是有事没事一惊一乍的搞出点花样来没事找事有点恶心人,反倒认为他这个人迂腐中带着点耿直,脑子虽然好使,但一些战国士人的陈旧观念还是淤积在胸中。
    当下无敌便不以为意地笑道:“先生既解开心结,便可安心做事。本公新占蜀地,近日还将出兵一举拿下巴地和葭萌,这蜀地的田亩改制事宜还是要劳烦先生。”
    卫鞅没想到自己气势汹汹的质问却是被无敌一句未颁新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