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编辑部那些事儿 >

第13部分

编辑部那些事儿-第13部分

小说: 编辑部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鸣鸿默默跟在他身后,盯着那背影看了一路。
领完红包之后,行政就安排了大家打扫卫生,整理桌面,在门口贴了社长亲手写的对联,然后就关电脑、关灯、拔插座、关电闸、关门、落锁,正式放假了。
陆鸣鸿是广州本地人,不需要赶车,回宿舍之后慢悠悠地收拾,送别所有室友后,才带着几本书回家去。
年关时候的广州,还真空啊。他一个人就承包了一辆公交车。
家里的活都干得差不多了,他回去后就躲到房间里上网。研究生Q群里有一群人在嚷嚷年初要聚一聚。大家半年没见,甚是想念。其实也就是刚毕业这两年热衷聚会,往后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要再聚就不容易了,趁现在还有不少人留在广州,赶紧约起来。
陆鸣鸿瞥到自己带回来的出版专业书,摸了摸下巴,忽然有个想法。

年三十下午,陆鸣鸿去“行花街”,跟卖金桔的定好了一盆,说好先逛一会待会来拿。逛着逛着,陆鸣鸿又买了两只风车和两枝桃花,先跑去宿舍给插上了,这才回去抱金桔回家。
“点解买盆金桔都咁擂?”一进门就听到老妈在喊。老妹在帮着端菜出来。
除了姐姐已经嫁人,一家四口早早就吃起了团圆饭。有些人家喜欢到酒楼去吃年夜饭,图方便,他们却更喜欢自家做的,老爸平时不怎么下厨的,年夜饭却也会做几个菜。一家人边吃边聊,陆鸣鸿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今年又是刚毕业,自然被聊得最多,还扯到“办公室里有没有看对眼的女孩子”去,被陆鸣鸿给东拉西扯忽悠过去。
吃完饭,陆爸陆妈守着电视看春晚,陆鸣雁早就呼朋引伴出去玩了,陆鸣鸿本来在刷朋友圈,“天下编辑是一家”群里忽然就热闹起来,他干脆就打开电脑专心聊天去。
'会呼吸的鱼:(做书公众号截图)编辑狗属于比较常见的蜗居哺乳动物,这个物种的主要习性有两个:一是一到假期就往他们的巢穴带稿子,二是假期结束又会从巢穴将改过或一笔未动的稿子带回办公室。在如国庆、过年这样的特殊时期,为了编稿子或者为了让自己觉得会编稿子,城市森林中的编辑狗甚至会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在水陆空三方上演一场地球上最壮观的稿件大迁徙。稿子带还是不带?这是一个问题。……俺觉得这描述的妥妥的就是本人没错。'
'编舟记1998:我也带了……'
'捉笔小吏:我们公司审稿都是在电脑上审的,校对才需要打印纸稿。现在纸的价格又在上涨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无纸化办公。'
'请叫我编审录校通:还是习惯看纸稿,现在很多公司都没有严格遵守三审三校了,要是编辑都无纸化办公,质量问题会更加严重。'
'捉笔小吏:可是出版也要与时俱进啊,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行业也正面临着转型。'
'无奈的小小编:没错,不转型肯定会被淘汰的,那就真的变成“夕阳产业”了。'
'我家在东北:出版是传播知识的老行当,只要有人就会需要出版。不用担心行业前景,关键是怎么去实现更新迭代。'
'会呼吸的鱼:自媒体兴起,人人都是发言人,现在要发表文章太方便了,写网文的那么多,专职的、兼职的,又有那么多平台去发表,从作者群体来说,未来出版将更加大众化。而可选择性那么强,从消费角度会更个性化。'
'千年一叹大敦煌:随着技术的发展,还有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更具技术性、智能化也是必然的,“互联网+出版”可还没发挥威力呢。'
'捉笔小吏: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全IP化、泛娱乐的趋势也正在形成。就像前阵子很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说、电视剧、电影、漫画、歌曲、游戏,都有了。'
'N+1图书:话说这几年红的电视剧差不多都被网络小说给承包了。'
'编舟记1998:@捉笔小吏说得没错。跨媒体运作成为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如全球大型新闻出版集团拥有几乎全部媒体类型: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娱乐与新闻网站。通过跨媒体经营,可以实现同一内容的多重开发,实现内容利用增值和规模效应。'
'编辑老周:传统出版相对于现在的经济业态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要是能实现转型,前途依然不可限量。这个问题我在知乎有探讨过,关于未来编辑的几种工作模式,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后面跟着一个网址链接。
老周是个老编辑了,在群里是比较有权威的,经常帮人解答疑惑,指点迷津,很是专业。
群里安静了一会,然后又开始讨论开来。
'惊鸿一瞥:老周威武,受教了。出版业要发展,首先我们出版人的观念要发展。'
'请叫我编审录校通:编辑干了十五年,发现自己还是毕不了业!!'
'人类灵魂的做书人:传统编辑将何去何从?放下大刀长矛,拿起鼠标导弹,战士仍是战士。'
'生活是从一本稿到另一本稿:笑哭,楼上怎么忽然就情怀上了。'
'惊鸿一瞥:资深编辑依然资深,出版人只是需要更新观念和手段罢了。'
……
'一书在手天下我有:不是吧,都要倒数跨年了,你们还在讨论工作,真是工作狂啊。'
陆鸣鸿抬头望向窗外,那里正好可以遥望见广州塔。
'甲:五!'
'乙:四!'
'丙:三!'
'丁:二!'
……
五!四!三!二!一!!!
当秒针指向12的时候,小蛮腰瞬间音响狂飙、灯光炫耀,聚集在花城广场的近万名市民齐声欢呼“新年快乐~!!!”
吴纯钧看着春晚,刷着朋友圈里人头攒动的视频,似乎也被感染了,轻轻说了一声:新年快乐!
很多人守着跨年这一分钟内发朋友圈,继续往下刷,他就看到陆鸣鸿00:00发的朋友圈消息,只有一句话——
新年寄语:世界是新的,我也是新的。
    吴纯钧笑了。这么正能量,必须赞一个呀。

初四的时候,陆鸣鸿跟一帮研究生同学聚会。
大家先是互相交代了下近况,然后就东拉西扯起来。陆鸣鸿看时机差不多了,就趁机提出来,“你们也都知道了,我是个图书编辑,简单讲就是做书的,我现在有个选题想做,想要拉你们来当我这本书的作者,你们要不要参加?”
大家一听,出书这么高大上的事要落在他们头上了,纷纷表示有兴趣了解一下。虽然现在出书很容易了,而且他们这群人也有几个是在杂志之类的发表过文章的,但毕竟出书还是第一次,有点兴奋,就想听他怎么说。
于是好好的同学的聚会,秒变作者见面会。陆鸣鸿就把自己的想法给这群准作者们详细地道来,这是这几天他苦思冥想出来的。
“咱们是历史系的研究生,自然就生不如就熟,做一本历史题材的。”
原来他准备出一本社科类图书,每章一个朝代,用一句有名的短句作标题,比如汉代可以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北宋可以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清末可以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对那个朝代的一种概括总结,展现时代精神。书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知识列举,要能体现时代风貌,整本书合起来就能有一种“中华五千年文明精神风貌演化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几年市场上也是有不少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社科书的,比如《这个历史挺靠谱》《漫话中国历史》《半小时漫话中国史》《历史画中话》《如果历史是一群喵》之类,而且,陆鸣鸿承认自己也是从网上的段子文章来的灵感。其实他看稿的过程中时不时也会有点想法冒出来,比如做个展现人文地理的童书啊,或者简易版马克思主义啊,只是还没有酝酿好,现在正好趁着作者有着落开始练练刀。
“虽然咱们都是高材生,但是这本书是给普通大众看的,普及性的,让八岁到八十岁的人只要识字都能看懂,要求虽专业却要浅显,表述通俗易懂,当然语言能平淡中透出幽默诙谐更好。”
“班长你这要求也太刁钻了点。”一女生撇撇嘴说。
“就是,哪有什么书是八岁到八十岁都爱看的。”
“哟,还不傻嘛。”陆鸣鸿笑了笑,“夸张了,总之就是给普通大众看的,非历史专业的人知道的历史知识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少得多,哪怕是上过中学的人,很多也是一知半解甚至遗忘干净了,很多人的历史知识其实都是从电视上看来的,所以这一本打算做得既有料又有趣,既正经又煽情,这两年国家强调‘文化自信’,央视爸爸的宣传综艺是一套一套地出,咱们就蹭这个潮流,争取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我们大众化五千年历史打CALL。”
“大致写作方向就是我刚才说的,当然具体选用的名句你们可以自己再斟酌。咱们重新建个群,你们可以经常在里面讨论细节还有进度。二十章,民国比较敏感不写,你们每个人选两个去写,4月交稿。稿费我现在还不敢说,尽量争取,班长我总不至于坑你们,我还想把你们都培养成我的作者呢。等书做出来了,我给你们每人送几本收藏。你们能写出,肯定也是给家里长脸。”
“那什么时候能做好啊?”
“8月吧。”
“那么久?”
“选题批复,三审三校,加上设计和排版,三四个月算是正常的周期。”
“现在电脑科技这么发达,不能智能化吗?”
陆鸣鸿笑了,“科技当然可以成为辅助手段,让流程更方便,但科技再发达也不能取代人啊。比如一个东西有多种名称,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机器判断不了吧。一些句式某种意义上是病句,某种场合中又是可以的,机器判断不了吧。黑马就算能检索出一些疑似错别字的,也还是需要人工判断才能最终确定的。这些还只是校对上细枝末节的东西,最主要的,人工智能无法对内容进行评判,怎么样的内容就是好的,怎样的表达更恰当精准,行文逻辑、情感变化是否顺畅,怎样的题材对应怎样的版面设计,又要怎样的营销手段等等,都是机器做不了的。图书毕竟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纸质图书,别说老讲情怀,就是你拿到一本由机器审稿做出来的书怕也会觉得少了点温度。”
“哎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一人笑道。
一人突然拍一拍手,“那什么,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好几个人立马接茬:“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哈哈哈……”
    一群人就这么笑得东倒西歪的。
    陆鸣鸿当天晚上就把同学关于编辑的疑惑发到“天下编辑是一家”群里,引起大家的共鸣。
'A:我朋友知道我是个编辑之后,直愣愣地就问我书号要多少钱。我的天呐我能说卖书号是违法的吗?'
'B:起码你朋友还知道书号这回事,我朋友以为我是个记者呢。还一直担心我揭露黑暗被人报复。风中凌乱了。'
'C:一知半解比无知更可怕。我朋友以为编辑就是个改错别字的,觉得我没什么前途,每次见我都用一种同情的眼光看我。我想说我其实很为自己的职业骄傲的好吗?'
'D:编辑涉及的知识实在太多太琐碎,就算要解释也无从解释起。真想写本以编辑的日常工作为素材的小说,给大众普及一下编辑的工作。'
'E:楼上的,可以有。我先预定10本,给我老爸老妈亲朋好友送一圈。'
大家就这个问题调侃了一圈。陆鸣鸿挑一挑眉,这个可以有,不过目前自己经验还太浅,过两年倒是可以尝试一下。而且……陆鸣鸿想起卢绿沉老是YY他跟纯钧,写成耽美题材,说不定还会更有市场。呵呵……





第16章 第十六章  梅花场合
梅花放下笔,到楼下溜达。
跨年夜的时候,编辑群里还有人在说过年带稿件回家的事,她也是那类编辑狗。
在门口逗了会猫,看几个小屁孩玩了一轮三国杀,然后又回去了。
“你不要整天窝在房间里,上班也看稿,放假还看稿,你是有多喜欢这份工作啊,钱又不多,又枯燥无聊,你看你眼镜度数都多深了。真是天底下都没有你这样的好员工,这样子以后结婚怎么办?”
老妈啰嗦过很多次无果后其实已经放弃规劝了,只不过还是后遗症般要唠叨几句。
她说对了,梅花喜欢这份工作。
说起来,梅花已经工作八年了,但整个人的气质看起来还跟刚毕业没两年的人似的。职业造就人,同时职业限制人。单纯的环境培养出单纯的人。
梅花进穗城社已经4年了,进社前,她在幼儿园做过半年老师,在书店做了近一年的店员,在一家民营图书公司做了2年的文字编辑。
在穗城社适应下来之后,她觉得自己的个性适合这个工作,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琐事,但慢慢地也能从中找到乐趣,便稳定了下来。
编辑这个工作,每天都要和稿件打交道,与跟人打交道相比,梅花更喜欢跟文字打交道,这是她一开始选择编辑这一行的想法,挺单纯的。后来做得多了,接触多了,也就知道了编辑还要干很多杂七杂八的事,并不只是审稿,更不是“老板雇我来看书”这样的美差,还是有很多俗务的。有很多新人确实有着这样偏颇的想法,结果就是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干了一段时间,接受不了,跑了。
想到这,梅花轻笑,自己也曾经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年轻啊。不知不觉就做了好几年了,也慢慢学到了一些东西。说起来,其实只要静心去做,哪一行不能学点东西呢?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伟大起于一砖一瓦。
她想,或许自己会一辈子做编辑。毕竟就算现在让她转行,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何况她并不想离开。
一开始可能会被编辑工作的庞杂牵着鼻子走,而且还会有各种问题,网上流传的“气死编辑系列”可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但习惯之后也没什么,还能游刃有余。
开选题会是最能感受到出版乐趣的情景之一,不论是自己汇报还是听别人的选题报告,都很有意思,汇报之后的一起讨论通常是热闹的,各种想法碰撞,有的引起共鸣,有的激发灵感,偶尔则会获得截然相反的意见。
而参观书展则是另一类的“热闹”,一眼扫去,千百个品种的书无声地竞赛着,传达着编辑们的心血付出。编辑比之普通读者更能为别出心裁的设计而惊艳、喜悦、激动不已,并且会暗暗想着“原来还可以这样”“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