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夫孩子热炕头-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正在守孝,他兄长过世,要守一年的孝,而小侄子要守三年。
本来就不大的孩子,还是难产出生,瘦瘦小小的,又加上连年守孝,可怜见的,从出生开始就没吃过多少荤腥。
家里又没有奶牛,想找牛奶都没法找,幸好有豆浆,豆浆可比牛奶有营养多了。
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污染,最适合小侄子养身体了。
他喂了小侄子喝了半碗,剩下的半碗自己干了,又倒了一些进去,权当解渴了。
小侄子很乖,这让见惯了自家小侄子小侄女无限折腾的熊孩子样儿的于良吉,简直惊喜到不要不要的!
孩子不好带啊!
当年他就替自家老妈和嫂子带了一天,就彻底认输了,从此只负责和小侄子小侄女玩儿,绝对不负责照顾他们超过两个小时!
因为太能折腾了!
一哭肯定二重唱,一玩起来,按下这个起来那个,睡觉都不消停!
“饱了吗?”细声细气的问小侄子,就怕吓到孩子。
“喝饱了。”小孩儿很乖巧点点头。
“那出来走一走好不好?”孩子不能长时间关在屋子里,原主病了这么久,哦,或者应该说,他病了这么久,孩子就一直守在屋里,生怕这个唯一的亲人也没了。
“嗯!”小叔叔能陪他,小孩儿很高兴,以前小叔叔就知道读书,读书,读书,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从来不和他玩儿,更不会和颜悦色的和他说话,最多摸一摸他的小脑袋。
他很喜欢小叔叔,小叔叔也喜欢他的,但是小叔叔太忙了。
于良吉拿了一本三字经出来,幸好他有原主的记忆做垫底:“小叔叔教宝贝儿读书识字好不好?”
“不要!”没想到,小侄子竟然反对!
第004章 不要读书
“为什么?”于良吉简直惊呆了!
他还打算将来送小家伙去学堂,好好读书,起码不能不识字,将来能和原主一样,有个秀才的功名在身,就算是种地,也要做个有文化的农夫。
“不要读书。”小家伙也不解释,就是不要读书。
“宝贝儿,先和小叔叔说说,为什么不要读书?你要是说的好,小叔叔就不逼你读书了,好不好?”孩子这么小,没办法来硬的,更何况,这么小就厌学,也太早了点吧?
“小叔叔读书,不理我!”小家伙撅着嘴巴,眼眶都红了,金豆豆眼看着就要掉下来了。
“乖啊!不哭,不哭啊!”原来责任在原主身上!
这个时候必须要原主背黑锅啊!
想到记忆里,原主对小家伙也很喜欢,无奈课业繁重,原主虽然读书上有点灵气,无奈的是出身农家,眼界不高,很多事情看的不宽,前景其实很有限,除非他出门游学,走很多地方,见很多世面,才能弥补这份缺点,可惜的是,农家出身的他,并没有那么多钱,可供他出门游学,更没有那个时间,让他能出去游学长见识。
单单是守孝就够他憋几年的了。
虽然那位穿越前辈很有超前意识,但是该遵守的礼节,也很好的传承了下来,孝义便是其中之一。
别说平民百姓了,就连朝中大臣们,也都要遵守礼节,哪怕是当朝首辅,家中有人去世,也要按礼制守孝,敢隐瞒,一旦发现,九族之内,三代之中,不许在朝为官!
这是很严重的惩罚!
所以谁都不敢违背!
“小叔答应宝贝儿,以后宝贝儿都排在读书前面,好不好?”于良吉抱着瘦瘦小小的小家伙儿特别心疼。
“不要不理宝宝!”小孩儿抱着他的脖子抽噎。
因为孩子还小,又在守孝期,所以一直没给孩子起过大名,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就一直“宝贝儿”、“宝宝”的喊。
“嗯,小叔错了,以后不会了,宝宝不哭啊!”爷俩凑在一起,相互安慰着取暖。
于良吉抬眼看房顶,上面挂着的白帆还没撤下去,这孩子以后就是他的了,原主,原主的哥哥,你们安息吧,我会好好照顾他,让他长大成人。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白帆晃了晃。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相远。”
一声一声的教小孩儿,小小软软的稚童声音,在小院里响起。
一上午,就念了十句,只是念了,并没有要求背诵,因为下午于良吉还想让小孩儿理解一下读的是什么意思。
中午刚到饭点,乔大娘就来了,拎着个简陋的食盒,看到爷俩在院子里晒太阳,微微皱眉:“怎么都出来了?赶紧回屋里待着,着凉了怎么办?这病才好!”
“病了这么久,人都发霉了,出来晒晒太阳,也好补补阳气。”于良吉笑着打招呼,抱起小侄子:“又麻烦您来给送饭。”
“老跟我这么客气,我可要生气了啊!”乔大娘虽然说生气,但是笑的可慈祥了。
第005章 乔家大娘
乔大娘进屋,于良吉将小侄子放到了炕上,自己去拿了炕桌,摆到炕上,乔大娘打开食盒,拿了一盘炒土豆丝和一盘醋溜白菜,两碗小米饭和一碟咸蒜茄子。
给小家伙准备了一碗鸡蛋羹。
农家人守孝归守孝,孩子这么小,也不要那么苛刻,给点鸡蛋羹吃还是可以的。
“乔大娘,花费了您家多少鸡蛋?”这一天三顿都是素,要是没有乔大娘给补点鸡蛋,他是在无法想象,小侄子会是什么样。
“几个鸡蛋算什么?”乔大娘一边喂孩子,一边又开始了老生常谈。
乔大娘小的时候,死了爹妈,是跟着叔叔婶婶长大的,年轻的时候,叔叔婶婶也相继得了疾病,连大夫都没来得及请,就去了。
她就成了孤女,因为命硬,没人要,最后到了二十岁,成了大龄青年,这个时代是不许大龄青年,尤其是女子还单身的,人口在这个时代,很受重视。
由官府做主,官媒出面,将她说给了杨家村的一个大龄青年,因为家中有一群羊,大家都叫他羊老大,其实他姓杨,叫杨老大才对。
选择他配给乔大娘,也是看中他虽然也是孤身一人,但是有一群羊,生活上能富裕些。
之所以一直没娶亲,是因为姑娘们都嫌弃杨老大不讲究卫生,太脏,身上还带着膻味儿。
娶了乔大娘之后,杨老大就过上了好日子,衣服有人洗了,饭食有人做了,整个人都干净清爽了。
在乔大娘生了二子一女之后,杨老大出门放羊,没赶上好时候,边关告急,有一小股外邦匪徒流窜了过来,杨老大遇到了,为了保护羊群不被人抢,他被人砍伤了,幸好边军来得及时,人才没当场死亡。
虽然羊群保住了,可杨老大没保住,回来不到两天就咽气了。
杨家村的人嫌弃乔大娘克夫,又眼馋他们家的那一群山羊,就没了好心思,幸好那个时候,原主的娘亲,回娘家路过杨家村,仗义执言,又鼓励乔大娘一番,这才缓解了乔大娘的局面。
不过管的了一时管不了一世,乔大娘知道杨家村的人不好相处,别看她给杨老大生了二子一女,三个孩子太小,万一长不大怎么办?
为了儿子和女儿,乔大娘干脆半卖半送了羊群和家宅土地为条件,让杨家村的人放自己和孩子们走,利益面前,杨家村的几个族老妥协了,分了杨老大家的房子和土地,村长买下了他们家的羊群。
乔大娘自己带着二子一女,来了十八里铺。
那个时候,她是杨家寡妇,带着二子一女,十八里铺这里别的不多,光棍不少,其中,老实巴交的乔木匠就入了原主娘亲的眼,牵线搭桥了半年,终于成了这段半路姻缘。
乔木匠成婚的时候,杨家村的人也来了,想要带回俩孩子,毕竟是老杨家的血脉,乔木匠没干,直接就发了重誓:不让他们改姓,将他们养大成人,并且出聘礼给娶媳妇,出嫁妆找个好人家!
再加上十八里铺的人都围着他们,一副“想带走人,就先打一架”的架势,杨家村的人,终究没能搅黄婚礼,孩子也没带走。
第006章 一视同仁
就这样,乔大娘在十八里铺落了脚,扎了根,还为乔木匠生了孩子,三子一女,这样算起来,乔大娘一共有五子二女。
可谓是七子团圆的吉祥数字了。
乔木匠也遵守约定,的确对前夫的二子一女跟亲生的没两样,最后真的出钱,先帮前夫的两个儿子说了亲,又给前夫的女儿准备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套家具做嫁妆,嫁到了县城里一个开铺子的老板家享清福去了。
前夫留下的大儿子,留在了十八里铺,因为他娶的就是十八里铺的姑娘,就住在于良吉家东边,平时于良吉管他叫杨大哥,他家的娘子,就是喂小侄子喝奶的杨大嫂。
家里有个和小侄子差不多大的闺女,虽然是个女孩子,可杨老大和杨大嫂都很喜欢,乔大娘也并不重男轻女。
二儿子原来在县里的酒楼做小二,后来在县里娶了个同样是商人家的姑娘,两口子在县里开了个小饭馆,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小康还是能达到的,时不时的回来看看乔大娘。
剩下的三个乔木匠的儿子,也都在十八里铺,老三成亲二年,现在有个大胖小子,老四去年成的亲,跟老三住在村子东头,没挨着乔大娘,但是每天都会过来看一眼老娘和弟弟。
老五还小,才十二岁,跟乔大娘一起过日子,女儿去年嫁到了张家村,还是原主的嫂子的娘家人给做的大媒。
以前五兄弟还小,原主的娘亲没少照顾乔大娘他们,后来五兄弟长大了,乔木匠也去世了,乔大娘伤心的不行,还是原主的娘劝了又劝,让她看在还没长大成人的老五的份上,千万坚强些,这才让乔大娘缓了过来。
乔大娘一辈子嫁了两家,两个相公都对她很好,如今都离她而去,岂能好过?若非原主的娘亲,恐怕她就真的随第二任丈夫去了。
“……当年要不是你娘,现在你乔大娘都不知道什么样呢!”这恩情,乔大娘记了一辈子,同样的,家里的孩子也都记住了。
原主秋闱没回来的时候,五兄弟几乎是住在他们家,小侄子更是被杨大嫂带去了自己家,和她女儿放在一起照顾。
等原主回来,家里一切都井井有条,就差他回来主持场面了。
“那也不能让您这么破费。”于良吉知道,十八里铺,也就乔大娘家能有点鸡蛋,天气变冷之后,别人家的鸡早就不下蛋了。
乔大娘家因为鸡架盖的和厨房在一面,一烧炕做饭什么的,热气就能透过火墙热乎鸡窝,鸡这才会一直下蛋到现在。
平时乔大娘的鸡蛋都是留着,嗯,卖给二儿子,按照平时的鸡蛋价格,好让二儿子带回县城的小饭馆用,也能拉拢几个回头客。
为什么是“卖”呢?
当然是一视同仁啊!
不能让儿子们以为她偏心老二。
她可是还有五儿子没拉拔大呢!
因为是二嫁,儿子们一旦成年,乔大娘就将他们分出去,以免将来因为家产惹纷争,最后她是跟五儿子过的,除了五儿子是因为小,还没成年外,更是早早的就放了话,让五儿子给养老,她的东西就都归老五,平时也不让儿子女儿们给什么养老钱。
第007章 左邻右舍
这种情况下,于良吉怎么可能毫无心理负担的吃他们家的鸡蛋呢!
哪怕是给小侄子一天吃上那么两个,他也想着给点钱,这鸡蛋在这个时候,可是很难得的东西。
人家二儿子在县城,也不容易。
“这么点东西,你还不让吃是怎么着?这孩子都成什么样了!”乔大娘心疼于宝宝,当自己孙子一样,给点鸡蛋是为了让孩子能好过些。
“我不是这个意思。”于良吉赶紧解释:“我的意思是,您看,咱们村子里,就您家现在还有鸡下蛋,我能不能跟您买一点?”
“啥?”乔大娘都震惊了:“这家都什么样了,还花钱?”
“家里还有点钱,况且这不能不花,若是谁家赶上点什么事情,都要您送鸡蛋,您也送不起啊!”于良吉比划了一下:“您也看到了,家里的连只狗都没有,我一个大人无所谓,孩子可不行,我打算的是,先在您家那里买点鸡蛋,就是得麻烦您帮忙给做成熟的,不拘是什么样的吃食,让孩子能吃下去就行,眼看着就要到冬天了,本来菜就少,能吃点东西补一补,明年开春孩子还能长点肉。”
“一冬天的鸡蛋,一天一个也没多少,就是怕鸡不下蛋,我家还有点咸鸭蛋啥的,到时候也给娃子就粥吃。拢共也没多少钱……。”乔大娘还不想收钱。
“不止是鸡蛋,还有衣服,这都深秋了,我们俩这棉衣也得重新做,棉被还要弹一弹棉花,这都需要人帮忙,我还想跟孙大爷家定每天一壶豆浆,东西要的很多,可不能都白拿,给一个钱,恐怕不收,索性都用买的,也省的麻烦。”于良吉指了指自己:“我还是个秀才,名声很重要,可不能让人说我白占乡亲们的便宜。”
这个时代终究没能脱离历史轨迹太远,虽然有穿越前辈不断努力,可一些事情,不是一代两代就能完成的,同样的,读书人的名声很重要,名声不好,连官学里的老先生都懒得理你。
“那行!”一说到关乎秀才的名声,乔大娘就不硬犟了:“给点就行,是那么个意思。”
“哎!”于良吉笑了,低头继续啃了一口窝窝头,不愧是古代,一点化肥农药都没放,味道很香醇。
送走了乔大娘,于良吉扶着小家伙走了走路,因为孩子太小了,又常年有点营养不良,现在走路也是很慢,还不会跑呢。
又跟小家伙读了一会儿书,教了小家伙数数,数到三,就没再教下去,因为张二婶子来了。
“于秀才!”张二婶子在门外喊人。
“在呢!”于良吉一开门,就看到张二婶子和她家的大儿子张艳辉。
娘俩一个背着一下子木柴,一个抱着一大把细树枝子,见门开了就带着东西往屋里来。
“张二婶子,艳辉,家里有柴的。”于良吉的大哥,早早的就收好了地里的玉米杆子,都是一把一把扎起来,烧的时候,只要拿一把,直接塞进灶里点着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