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开海 >

第468部分

开海-第468部分

小说: 开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在京畿的人没有谁不知道,这是戚家军进入战时状态的举动。
 戚继光确实在筹备战争……在朝廷将官中,戚继光一直不是很支持对蒙古开战,但他也一直在准备战场上与蒙古军相遇。
 这并不矛盾,在戚继光的理念中,没有兀良哈三卫,朝廷便不能与蒙古全面开战。
 或者说这其实与兀良哈三卫无关,而在那片土地,那片土地是京师的纵深,大明无法接受面北全面开战的同时北京被人围困。
 但如果是针对兀良哈的战争,戚继光全面支持,尽管大方向上他的支持远不如户部的支持有力,可拥有皇帝的支持……那就不一样了。
 皇帝的支持简单粗暴:戚大帅说盖房子就能收拾了三卫,那好,向兵部要钱盖房子吧。
 戚继光要一年三十万两白银,总共六十万两,向北沿途修缮故地城寨,直至将土蛮、兀良哈三卫尽收朝廷控制之下。
 兵部与户部就拨款多少银两合适的事还难以抉择,转机却先出现在塞外,戚继光收到部下急报:喀喇沁部首领、都督同知、金吾将军青把都台吉携女婿朵颜都督长昂、弟指挥佥事哈不慎台吉、满五索台吉、满五大台吉并护卫骑从二百余叩关。
 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在贸易往来日渐繁盛的北部边境,戚继光这边准备大干一场的动作轻而易举地让土默特永谢布万户的领主们感到担心。
 青把都见到戚继光时显得有些急躁,在长城下摆出三匹神骏健马后当即希望戚继光能告诉他们用兵的目的。
 他们都和戚继光、李成梁打过,对他们来说,戚继光比李成梁可怕得多——李成梁是难以战胜的对手,戚继光是这片土地上他们最不想成为对手的人。
 因为没人能攻破戚继光的防线,更因为前些时候图门汗连一座墩堡都没攻破就被车阵包围的神机妙算。
 在他们眼中,那场没有发生大规模交战甚至不能称得上战争的‘误会’只能用神机妙算来形容。
 戚继光怎么会提早知道图门汗要进攻青山口呢?三支由不同关隘出塞的明军在最恰到好处的时机将图门汗围困在山道间,世上不会有那么凑巧的事。
 第一种可能,是图门汗在准备战斗时消息便已经走漏,但大汗的战前准备时间极短,那段时间又没有商贾出入察哈尔,那么便只会是第二种可能——戚继光的车营是在出塞的路上收到消息,放弃原有的目的去支援青山口。
 那么,戚继光本来想去攻打谁呢?
 这个答案让所有人都感到担忧。
 旧的担忧还未结束,新的担忧又来了——戚继光这次动兵的阵仗更大,以至于声势都传到草原上。
 谁不害怕?
 图门汗的声望刚因‘误会’而大减,兵力最盛的俺答汗又病卧榻上,这个时间点上别说戚继光真的动兵,哪怕只是传出要动兵的消息,像他们这样的万户就会率领部落北迁,根本生不出抵抗之心。
 可就算他们亲自跑到长城下,戚继光又怎么会告诉他们答案呢,他只是把这几名首领都请进关内,单独相见,来摸清楚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结果令戚继光大喜过望。
 兵势、官职都最大的青把都台吉想要的很简单,他希望明军的目标是邻居速也亥;他有三个弟弟,两个弟弟看上去都胸无大志,只想着保全自己部落,另一个弟弟哈不甚就更有意思了,他希望明军要攻打的正是自己的哥哥青把都,要是戚继光愿意打,他麾下部众随时参战——帮戚继光。
 朵颜部的长昂则最有意思,他纯属是过来闲逛的,先前他和叔叔长秃被戚继光打败,为了赎回叔叔,便早已纳马钻刀立下誓言永不进攻大明,所以别管打谁,只要明军愿意分他战利品,他都上。
 大伙非常容易就达成共识:各部都愿为戚继光砍伐采集修造墩堡的木石,以换来部落相安无事以及今年过冬需要的部分口粮。
 修缮墩堡的预算似乎被大大降低了。
 却没想到戚继光与几名首领的上表书信送到朝中,跟着朝廷拨下十二万两白银一起送抵蓟镇的除了九万份北洋军军粮外,还有将这些书信昭告土蛮部与兀良哈三部的消息。
 戚继光还没出塞,草原上就先打起来了……泰宁部酋长速也亥看见书信第一时间向青把都台吉宣战,这一举动带来的连锁反应令草原东部陷入大乱。
 图门汗召集部众筹集起两万大军以土蛮部的名义向大明宣战;满五索台吉、满五大台吉合部众协助兄长青把都;他们另一个兄弟哈不甚台吉则因觊觎喀喇沁部首领的心思被昭告一空,背叛血缘飞快地向土蛮结盟,并率军攻打青把都。
 长昂则毫不犹豫地率军扫过哈不甚台吉的马场,以此来驰援遭受夹击的青把都。
 如此的局面下,既好气又好笑的戚继光别无他法,依照皇帝的命令率军出塞,以驰援重新归附大明的朵颜部。
 长城以北的战事,就此开始。
第三百七十一章 热血
 万历八年,皇帝传向中三边、东三边的书信用电报让天下看了一遍。
 年轻的皇帝在紫禁城里把着蒙古小王子布塔施礼的胳膊告诉三边总督方逢时,要他督军为帝国按住俺答。
 兵部侍郎吴兑在京师虎房旁进入首辅府邸后张居正家门口的灯笼一直没有熄灭。
 直至第三日黄昏,衣甲仿若金鳞的大汉将军与锦衣卫步骑临门,首辅亲自牵马送吴侍郎出京。
 在那之后,兵部侍郎入驻大同右卫,在长城上隔清水河遥望去年增筑外城大兴土木的归化城。
 协同吴侍郎开向边塞的,是原本会在这个时间登上战船远赴亚洲的北洋军,他们赶上了最好的时机,就地伙同皇帝亲自操练的腾骧二卫合编一军,由北洋重臣叶梦熊亲率、锦衣卫督徐爵监军,号为万历军,意指皇帝亲临,驻防内长城的偏头、宁武、雁门外三关。
 万历军是朝廷上下对皇帝执意亲征直面俺答的最大让步。
 至于大东洋上什么远征英格兰、法兰西那些事情,可拉倒吧!天底下哪儿有比按住俺答更让群臣在意的事?没看见皇帝在电报里对北洋重臣、左都督戚继光说了什么?那五字皇命清清楚楚:朕要乌梁海。
 因为这五个字,塞北官道旁疯长的野草齐齐倒向车辙铁蹄踏过的方向,那是这一代明人听说过没见过的兀良哈,也是万历皇帝心中的乌梁海。
 戚继光打马经过车辚马萧的沉默行军的队列,翘首回望身后绵延青山上缩成一道线的长城边塞,热血沸腾。
 让他热血沸腾的不是因为此战对大明而言是数十年来的攻守势易,更不是因为满口大实话的万历皇帝在出征前送他午门上马时乐呵呵地从鼓囊囊的胸口里掏出一封诏书拍着道:“仗打赢了,朕就把这个给戚大帅。”
 真正让他热血沸腾的,是万历皇帝重新将诏书收入怀中,叹了口气道:“朕有自知之明,虽英明神武,战技却非朕所长,就不给你添乱了。蓟辽之任朕已放权万丈边墙梁梦龙,不会让你有丝毫后顾之忧,只管放手去打,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成三次,打输了朕也保你无虞,朕只要赢。”
 梁梦龙的官号很长,是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曾任职户部右侍郎,在蓟镇与昌平主持修建边墙一万零四丈、敌台一百一十一座,削铲偏坡六百四十二丈,如今的主要事务只有一件:戚继光的仗打到哪里,辎重就要供应到哪里。
 年轻的万历皇帝对兵法有独到的见解,有戚家军、南洋军、北洋军珠玉在前,人人都说数量不如质量,可皇帝却对戚继光说:数量就是质量。
 辎重的数量就是明军的质量。
 辎重的数量这一要素由多个基本条件控制,比方说官吏军官的廉洁、中途经手权贵的贪婪与胆量等等,不过最重要的要素,皇帝认为他是可以控制且拥有巨大优势的——白银的数量。
 真正让戚继光热血沸腾的就是如此,如此的信任,所有后顾之忧被层层剔除,横在眼前的只有敌人与自己的本事。
 拥有如此待遇,是作为一名将军最大的福气。
 至于打了败仗没有惩罚、皇帝此言是真是假?纵横南北的将军并不在意,这些诺言永远没有兑现的机会。
 因为他是戚继光,有明以来,代价最大的胜绩叫岑港之战,那时戚家军还未诞生,上万明军耗时半年以伤亡三千的代价终于击败千余海盗,领兵的将领是戚继光。
 在那之后戚家军成军,有明以来代价最小的胜绩叫王仓坪之战,以五千参与仙游之战的疲兵惫卒与倭寇七千余狭路相逢,最终击溃敌军,而己方无一伤亡。
 那场战斗的士气是由广府狱霸王如龙鼓舞的,那时他还不是狱霸,当阵掷刀激奋官军,用引刀自裁的方法才振奋起戚家军士气。
 戚继光没有打过败仗。
 车骑出喜峰口沿宽河而上,经黄崖、九估岭至松亭关,飞驰的探马带回消息令戚继光改变了想要直袭察哈尔图们汗的意图,朵颜部的长昂从西北战场发来求救信,泰宁卫正集结部众攻打朵颜,请明军务必保护他的部落。
 “大帅,我们发现泰宁卫步骑的蹄印,恐怕他们已经出发了,七十里路。”
 浙军参将暴以平曾是耿宗元的部下,若非当年被抽调北上,他很有可能同耿宗元一同死在叛将周云翔的暗杀中。
 此时松亭关上,曾先后在耿宗元、戚继光麾下冲锋陷阵的参将眉头紧锁,按着舆图看着其上三处墨圈,划了条线对戚继光依照军法单膝跪地抱拳道:“大帅,若今夜兼程,我部马步车兵能追上。”
 艰难的行军以陈述的方式说出口,可松亭关上没人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明军与朵颜部的长昂并无互信基础,尤其在隆庆元年,朵颜部董狐狸联合长昂的父亲影克与察哈尔部一同进犯界岭口,长昂的父亲就死在戚继光手里,如今朝廷又为了让他们内乱公布私信,也铁定得罪了他们。
 不说混编的戚家军追赶草原上快速行进的泰宁部骑兵,就算勉强追上也难以剩下几分战力,单单长昂不够可靠,就不值得明军冒这份风险。
 戚继光摇头将这一想法否决,道:“疲惫之军,纵仰仗车城也不能跟泰宁骑兵打,朵颜不能救、长昂不能不管……不如各打各的。”
 他用手在舆图上从泰宁卫到朵颜卫之间拉出一条线:“如长昂求援是假,朵颜必有伏兵,泰宁多半空虚;如求援是真,泰宁也多半空虚,是真是假,我们不知,泰宁的部众一定知晓。”
 局面有些棘手,朵颜是三卫中势力最盛者,虽然仍不可与土蛮匹敌,但有他们作为奇兵,这场战役的胜算便很大;倘若朵颜倒向土蛮,再加上泰宁,除了喀喇沁部的青把都台吉之外,他们在长城以北将再无任何耳目。
 戚继光在心里叹了口气,手掌轻按腰间战剑,道:“朵颜部是降是叛,也只有到泰宁部才能问个清楚。”
 “擂羯鼓,兵发泰宁,传檄诸部,凡向天军加一矢者,视为不臣。”
第三百七十二章 右翼
 “开城门!我是天子亲封忠顺夫人,凭什么不许我入关,叫你们镇将来城上见我!”
 杀胡口城关下,雄健的铁蹄马背上草原的三娘子一袭赤袍席卷吹过旷野的风。
 她的护卫皆在离城关三百步外起伏官道的背坡的萧条酒肆歇息,十余名草原上满面风霜的汉子穿戴明晃晃的边军棉甲坐在长凳上,手掌一刻不离刀弓,满身的煞气与衣甲上粘着发褐的血迹令店家不敢言语。
 店家已有许多年不曾见到过明蒙之间如此剑拔弩张的模样,反倒是过去见惯了边塞墩军向过往胡儿索酒钱、胡儿截汉贾争相卖皮子的景象。
 不过旬月之间,繁荣变成了镜花水月。
 向北更远的地方还有几名游骑警戒,此时此刻,草原上混乱的局势让他们倍加紧张。
 明军、辛爱黄台吉,不论哪个都有可能要了他们的命……这些忠于首领、头脑简单的战士不论如何都想不通,大明的皇帝几个月前还笑呵呵地在紫禁城召见他们的主母,留下小王子入国子监读书,平平淡淡的几个月后又究竟为何突然背信弃义,在长城陈布重兵,引发蒙古内乱。
 三娘子终究是没等到镇将登城,因为城门开了,有一人身着孔雀绯袍的官服骑在马上遥遥拱手,是大明兵部侍郎吴兑。
 “吴公,为何啊?”
 她与吴兑一直有很深的交情,过去时常去宣府做客,甚至就连她身上现在穿的这件红骨朵锦裙也是吴兑送的,他们间虽有长少之别,可吴兑待她就像看待亲生女儿那样亲切。
 只是此时,吴兑微微摇头叹了口气,打马带她向城关内走去,这样的情景令三娘子心中猛跳,连忙打马跟上。
 十余骑护卫也入了城关,仅留两骑在城外传信。
 不多时,进了城中衙门偏厅,吴兑这才问道:“亲骑身上有伤,过来的路上遇袭了?”
 “都什么时候了吴公还有心思顾及这些,布塔施礼,布塔施礼被天子杀了?”三娘子提到儿子时言语甚为急切:“辛爱黄台吉说要召集各部万户,说天子扣杀布塔施礼,要发大军越过边塞进攻我们,这是不是真的?”
 “难道天子对互市不满?数年来我尽心为朝廷管理互市,两个作乱的部落都被我带兵剿灭,互通有无烽火偃息难道不好,为何要再兴大军。”
 吴兑一开始很是为难,他沉思着不知究竟该如何向三娘子解释明军目下的行动,不过在三娘子接连问出几个问题后,他被逗笑了,就连偏厅中凝重的气氛都因此稍加缓和,他说:“这关布塔施礼什么事,小王子在北京过得好生生。”
 “天军确已出塞,但不是要去攻打土默川。”
 三娘子摇头,她才不信后面那句话,道:“城关上屯兵比互市时还要多三倍、互市也关闭了,若不是为进攻板升,何须如此。”
 “归化城还不知道?朝廷要进攻土蛮,图门不尊教化屡次陈兵关塞,陛下要发兵围剿以示惩戒。至于这场仗会不会波及土默川,并不在我,而在三娘子与顺义王。”
 “顺义王若有意援助土蛮,则边塞烽火再起,若顺义王知晓天子恩义,待战事结束互市自会重开,无需担忧……顺义王在归化城如何?”
 俺答在归化城如何?
 三娘子只能默然摇头:“辛爱黄台吉截断了东边的路,派出使者来游说顺义王,一面说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