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开海 >

第491部分

开海-第491部分

小说: 开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似乎对花钱少这事不太满意呀。
 没办法,本身徐光启给算出来的成本就不高,造轨的铁从濠镜关闸税务出、在南洋卫港统一制造、水泥也从南洋军府来,海运到天津,修造人力从沿运河诸卫与招募地方百姓来做,至少从大沽口修到通州这一段,对帝国来说并不算昂贵。
 甚至要是修的慢点儿,对万历皇帝而言,只要这几年他别把手里钱造了,修这条铁路对帝国财政的影响就和没修一样。
 都已经这样了,你叶梦熊还克扣工费,那你修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呀?
 皇帝对这事的看法很大条:“北洋军府不必想着省钱,那是户部要干的事,不是他干的,朕要他确保这条路将来能跑火德星君,能把辎重给朕送到通州、送到青山口,甚至送到乌梁海,永固朕的疆土。”
 “花的钱再少,最后路不能用,就算是一两那也算不该花的。”
第四百二十一章 战地记者
 皇帝这话的考虑听起来很像高拱过去用殷正茂平叛,给殷正茂拨一百万两银子就算被贪掉一半,最后还是能把事办成办好,那这钱花的就值。
 换了别人可能只要三十万两,可今年三十万两平叛,明年人家复叛,又要三十万两,折腾出个无底洞,还不如一次干好。
 皇帝也是这么想的。
 但叶梦熊有他的原因。
 余邵鱼对皇帝像南洋军府的普通将官已经对自己问话乃至抱怨,感到很不习惯,这跟他想象中的皇帝不一样。
 “这……陛下在上,草民亲眼所见叶帅的铁轨,是用凹型铁轨壳盖在木轨上,据说是因实铁轨所承重量远强于火德星君的需要。”
 余邵鱼提到火德星君时眼睛都在发亮,语调也禁不住上扬,火德星君是大明近些年的新玩意,他被陈沐请到吕宋的时候还没有,后来他们这些小说家作为军队喉舌,虽说不会亲赴战场,却也跟着旗军来回兜转,基本上把从吕宋到缅甸的诸国周游个遍。
 一直到这次回来远远看着南洋卫军器局冒出的白烟都不知道是什么,到北洋才认识到这神奇的器物,言语上南面兴奋。
 “陛下要的是乙型火德星君做头马,它只有三千斤,满水满煤再载上人也才不到四千,但纯铁轨即使用甲型火德星君做头马连续不断的奔走,也不会变形或断裂,北洋军府先试过一丈二百斤的铁轨,后来又试了几种规格,都没有问题。”
 “叶帅告诉草民,用外铁壳木轨做底的铁路不但能撑得住火德星君,而且在使用甲型在上跑开时还能减少震动与断裂风险。”
 余邵鱼倒是很诚实,他说到这摇了摇头,道:“草民也不知是何原因,好像北洋至北京一带靠近运河土地湿软的缘故。”
 皇帝:你这不给我扯蛋呢?
 “这不对啊,铁木混修的轨道,要比纯铁的轨道贵,木料比铁贵多了。”
 就前两天,皇帝还打算发移民令,迁徙百姓去乌梁海当园主,一人给个几百亩地拿出部分种粮食,其他地方种造船会用到的杉、松,造铳要用的桦、榆。
 年轻人大多会试图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总结一切,万历也有这个毛病,他总觉得自己除了张居正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几乎未经过考察便断言百年后的帝国将无成材大木可用,因此心中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自己必须为百年后准备些什么。
 乌梁海迁徙是如此,同时也为让帝国能在收复后长治久安,所以才会提出一个这样充满诱惑力的迁徙诏令,不过这个想法送到内阁,一时半会是不会有结果的,那些真正掌握国家大政的老爷子们要仔细推测这一情况发生的可能,并推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别看那是苦寒之地、一个人才分几百亩地,实际上已经绝对优渥,甚至哪怕朝廷给这加上乌梁海土地不可转卖的规定,也仍旧足矣使人趋之若鹜。
 那意味着虽无大富大贵,却远胜普通人的财富,多少人求之不得呢。
 木头比铁贵,尤其成材的木料比铁贵的多,在皇帝看来叶梦熊弄出的新点子并不会为朝廷省钱,反而会让他们花掉更多。
 当然了,铁就是再便宜,铁轨被偷窃依然是最大的难题。
 那就跟地上白捡的大铁条一样,在各都乡交界难以管理人迹罕至的地带,地上安安静静铺设着上百斤重的铁轨,晚上被弟兄几个搬回家处理掉简直不要太常见,这个问题基本上跟钢铁产量无关,有关的是个体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与贪欲。
 二十一世纪都丢自行车呢。
 “确实,但叶帅没打算买木料,北洋的海岸上存放了东洋军府去年、前年两年运回的杉木方与杉木条正在晾晒,等晾晒合用,叶帅打算用它们来做铁轨,这并不花钱只是不赚钱。”
 “对,你不说朕都忘了北洋还存着陈帅送回来的木方呢,这些木方的运输成本,不管什么运输成本了。”
 其实要算起来,陈沐运回来这批木方加工后的价值要远高于修造铁路所需铁轨的成本,但皇帝被铁路建成后火德星君第一次在国土上第一次自由奔跑的前景遮蔽了双眼,叶梦熊又是正经的大明官员而非四洋军府那种小旗官都会精算商品价值的军府子弟,他们都很容易忽略这一事关利益的关键要素。
 万历摆手便将运输成本抛之脑后,有心想要问问北洋实验的大青龙能拉动多重的货物奔驰,又觉得眼前这个写小说什么都不懂,干脆将话题拐到了他本来的目的上来,问道:“朕问你,你看过朕今年向天下发送的电报么?”
 “回陛下,看过。草民是今年三月在亚齐看的。”
 “看过就好办了,朕找你们几个人到北京来,是为将尔等派往乌梁海,跟随戚帅。”万历说着抱起双臂,问道:“你知道朕要你们做什么?”
 “回陛下,草民愚钝,斗胆臆测。”余邵鱼斟酌着问道:“为戚帅撰英雄志?陛下,陈帅早年为我等立过规矩,防止军中个人崇拜,总兵官以上不作英雄志,已经编成小说的如官拜二品,则不再刊行。”
 他干的就是这个,林满爵等所谓的林来海战五虎、邵廷达、石岐等人的话本小说都是他们这些人写的,如今已在大明及南洋西洋流传开来,也让广府与马尼拉的造纸业、印刷业蓬勃发展。
 基本上南洋出去的每个能叫得上名的将领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志,唯独例外的是付元,他的英雄志在即将编撰好时弃官去了大东洋,因此那册被编撰好的话本便没有刊行于世。
 “陈帅这个规矩……”皇帝抿着嘴缓缓颔首,随后道:“不是做志,你久居南洋,可知军中宣讲官?朕要你等前往乌梁海,随同戚帅兵马过冬,并在来年为朕记录兵马动向、所历战事及战事经过,每月编撰成文,自青山口经电报送回紫禁城。”
 说到这,皇帝脸上又露出那副老子天下第一最英明的神情,微扬下巴,道:“朕要每月用电报通传天下,他们不是戚帅的兵,是朕的兵,这是朕的战果,理应由朕告知子民。”
第四百二十二章 方丈
 居于深宫的万历并不知道莫卧儿的阿克巴在孟加拉经历了什么,事实上那并非单纯几个大明商贾支持贵族叛乱那么简单。
 一切要从阿克巴在莫卧儿的施政与宗教政策说起,阿克巴是一名正经的***教徒,正如此时此刻的奥斯曼一样,阿克巴对国内的宗教同样抱有宽容态度,在即位之初便免除了对非***信徒的人头税,同时在宫廷中重用印度教徒。
 这样一能平衡邻国对宗教的影响,二来也能吸纳更多有识之士为他的国家效力。
 这位掌控国土在西北与叶尔羌汗国接壤、东部兵锋直至孟加拉王国的印度次大陆雄主阿克巴曾言:每个教派都有好的一面,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位于印度次大陆东北部的孟加拉,恒河最终流入孟加拉的三角洲使这里成为繁荣且人口稠密的城邦,近年来其贵族达乌德汗放弃对阿克巴的效忠起兵宣称孟加拉重新成为独立国家,随后在万历四年兵败拉杰马哈尔身死阿克巴之手。
 但不论叛乱前、叛乱后,掌握孟加拉大权的从来不是名义君主阿克巴,而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阿富汗贵族们。
 孟加拉与西面的比哈尔贵族们此次反叛的原因,是阿克巴招请基督教牧师布道,这再一次激化了莫卧儿并不稳定且时常收缩的东北边境。
 事实上阿克巴的情报是错误的,并没有大明商贾支持这次叛乱,一个都没有。
 大明真正支持此次叛乱的是个和尚,不穿袈裟穿战甲、不持禅杖持铁棒的和尚。
 和尚法号天时,曾任南洋军府枪棒教头,身负大明汉传佛教西传之重任的西少林方丈。
 两年前,天时和尚在缅甸用一双真理铁拳驳倒了缅甸所有高僧,怀着普渡善男信女的崇高理想,率武僧鸟铳队三百七十六人登陆孟加拉恒河口,随后布施传教、授予真经,岁月悄然流逝,在孟加拉巴塞尔的日子满是悠闲。
 直至莫卧儿国王阿克巴派来的布道的葡萄牙传教士进入巴塞尔。
 本来嘛,孟加拉经济相对繁荣,人口众多,百姓多信佛教与***教,在这都没印度教的事。
 宗教气氛极为宽容,真的,流动的恒河水可以作证,自打天时法师带着武僧鸟铳队从停在恒河口的南洋军府六丁六甲战舰上下来,这都两年过去了,从来没人找他们要人头税。
 就连天时法师同本土佛教方丈们辩论,有时寺院庙墙里不知道怎么回事火药筒就爆炸了、或是辩经有灵法通天地让普恩普恩河上的炮响上两声,都没人生气。
 贵族们从来不管,有时还跨越宗教的局限带着礼物来跟天时法师友好交流,大家议定招揽信徒各凭本事,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天时法师也投桃报李,时不时为给寺庙布施的贵族施主回馈些汉传佛教特产,比方说南洋卫港定制的铭刻汉字佛经的佛朗机,或是铳管铭刻六字真言的火绳鸟铳,大家用了都说好。
 虽然所谓的友好交流,大家谈的也跟宗教无关,倒是聊丝绸、瓷器和粮食出口比较多,有时还聊聊道教、儒家一些和睦内敛、反省自身的核心思想,这是非常平安喜乐的局面呀。
 结果一个葡萄牙随军教士带着七个步兵像流寇一般进入孟加拉,沿途偷了两头牛、抢了八只鸡,还拐了个小农妇,大摇大摆地进了巴塞尔打算开始布道……你这不淘气呢?
 若单是如此也就罢了,佛爷定会与其理论一番,葡萄牙人嘛。
 从葡萄牙过来的东西方航线都已封闭,他们在海外就那么点人,修士更少,弄不好还是老熟人,没必要闹得太难看。
 能让他们知难而退回莫卧儿宫廷混口饭吃自生自灭也算佛爷慈悲心肠。
 结果这随军修士可好,看见河里停的大明战舰,跑去各个掌权的阿富汗贵族身边说他坏话,这还了得?这是野心勃勃啊。
 孟加拉的百姓对天时法师与本地贵族来说都是僧多肉少,两大教派好不容易才聊出个章程,信众是各凭本事,在孟加拉双方不起争端,劲儿这葡夷上来就想撵走一个,这算怎么回事?
 最后这修士直接被当地掌权的贵族为平息天时方丈的怒火,群起而攻之打死了。
 逃跑的护卫回到宫廷,向阿克巴报告此次没人了解内里原因的来龙去脉,最后便得出了孟加拉再次反叛的结果。
 阿克巴发来兵马征讨,正逢驻扎在孟加拉西边的比哈尔邦驻军哗变,贵族们也担心阿克巴此次过来要讨伐他们,接过便成了比哈尔邦与孟加拉一同掀起的反叛。
 天时和尚带着他的鸟铳队并未参战,只是沿途救助百姓、宣扬佛法,结果也在西边的比哈尔邦遭到莫卧儿王室小队的攻击,西少林方丈由此卷入战争之中。
 遭遇战非常惨痛,四十六名正在为避难百姓施粥的武僧鸟铳队与数百名比哈尔邦逃难而来的溃军和百姓遭受到一支员额三百余的莫卧儿小队进攻。
 这支小队由一头战象、二十名使用奥斯曼重型火枪的突厥人、四十余骑非常精锐的莫卧儿骑兵,以及分别由地方印度教头人与阿富汗小部落酋长组成的步兵弓手队伍组成。
 结果不言而喻,逃难百姓没多少能在箭雨枪火、马刀长矛下存活,禅师无法让溃军重整旗鼓,武僧鸟铳队又兵力不足,他们仰仗铠甲依托河流向敌军步弓手射击,但分散的阵形让他们无法结成更加有效的轮击阵形。
 何况还有骑着阿拉伯马的莫卧儿骑兵左右驰击,武僧们连保护自己都是问题,根本无法保护更多百姓。
 一个个武僧倒下,有人引燃掌心雷冲向敌阵远掷惊吓了战象踏死他们的指挥官,但武僧们杀死敌人也为敌军所杀,最后是弟子凭优秀的枪术夺了几匹快马,护卫天时法师逃离战场,这才没让大明西少林方丈死在不知名的穷乡僻壤。
 算上天时和尚,一共只有三名僧人逃至恒河上他们的战舰旁,这惹怒了方丈。
 没有大明商贾支持孟加拉的贵族反叛,但有很多大明商贾支持西少林方丈。
 在向筹备战争的孟加拉贵族们表达报复欲望后的三个月里,源源不断的大明商船由仰光驶入恒河,停靠在紧邻巴塞尔的右岸。
 船长是那些蓄长发美髯戴发巾的商贾,他们来自福建、广东、吕宋或日本的水手从船上卸下一箱又一箱缅甸东吁时代的兵器与铠甲、粮草与火药,当然,还有缅甸宣慰司一望无际的各寺方丈与他们的武装佛徒,加入这场孟加拉抗击莫卧儿的战争。
第四百二十三章 终生
 莫卧儿帝国东部边境省份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地区,是莫卧儿与孟加拉叛军交锋的主战场。
 巴特那西边是莫卧儿,东面为孟加拉,地处恒河流域南岸,是莫卧儿大军进入孟加拉的门户要地,此时此刻,王室的大军已向东进军,但这座要塞仍在围城之中。
 王室军队的精兵悍将进入这片土地的同时,莫卧儿王阿克巴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来自大明的回信,此时此刻他并不知道自己麾下一支精锐的斥候队伍追击溃军杀入孟加拉腹地,并险些将来自大明的西少林方丈击毙于战场。
 此时自称正义之王的阿克巴还未做好进攻有‘大明商贾’支持的孟加拉贵族的心理准备——他的葡萄牙顾问向他阐述印度洋上的局势,也让他知道过去与他亲密合作的葡萄牙人在此时靠不住。
 说来吊诡,莫卧儿的阿克巴与基督教签订协议,使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