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第6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的?”
朱钰有点不明白戚继光这句话的意思,这些鸟铳虽然是缴获,但朱钰这些人却都认得,形制一看就北洋造。
毫无疑问,这些鸟铳肯定是经他们的海商或军府流入罗刹国,他们至多惊奇一句,军府的贸易路线铺得真光,不至于像戚继光这么疑惑。
火绳鸟铳这玩意,造的好不好、谁造的,区别真不大,朱钰这帮将官也根本不在乎。
前线回报的军兵也说了,往小了说,罗刹军队的铳都是火绳铳,一杆燧发铳都没有;往大了说,这支罗刹国部队的炮都是回旋炮或西夷炮,没有大明镇朔将军的血统,这就结了。
“对,咱们的。”
戚继光一看朱钰的表情,就知道他想的是什么,摇头解释道:“戚某说的不是北洋军府……这么说吧,这些铳是我的。”
他拾起一根铳管,连着木铳床与通条、铳机、铜铆钉这些零件统统捡到桌上,指着一一说道:“铳床无托、铳柄为圆形,是仿倭铳的南洋卫军器局早期形制。”
“然其漆料与大明各地南北二洋都不一样,像是近几年新涂,上无工名,不合常理。”
“铳机与铳床不合,并非一套,内部缝隙统一使用等大的小木片填补,铳机内侧留下铭刻的是直隶广平府的匠人,制于万历五年。”
“但万历五年的新铳,搠杖已由过去的铁平头木杆更为铁凹头木杆,这杆铳的搠杖却仍是铁平头搠杖。”
“至于卡榫、铆钉这些小物件的制成年份已不可考,如今只知道这些鸟铳的搠杖卡榫与搠杖统统不合,甚至不必放铳,只要用力抖铳两下,搠杖就掉了。”
戚继光说起这杆鸟铳各个零件的来路头头是道,这主要来源于他在北方复兴遵化铁厂时的阅历。
那几年遵化铁厂是北洋军器局订购零件的大厂,北洋军器局每年零件形制变化都要经他的总理府发往蓟镇各地铁厂,何况他心细如发,自然了若指掌。
不过他还没说出最重要的。
戚继光抬起铳管,指着铳管下需插进铳床的结合部道:“铳管磨去了望山前的铭文,右侧有夷人花纹,但下面的铭文没磨,你看看上面写的什么。”
朱钰接过铳管,铳管下的方铁铭刻着三排文字,因年月久远且有木屑不易分辨,只能看出‘嘉靖四十某年,南某工部……匠某严……某验……戚某光’的字样。
时间、地点、匠造、监督、验收,最后那个戚某光,朱钰都不用想就抬头看向戚继光,他终于明白戚继光为什么说这铳是咱们的,或者说是他的。
铳管是戚继光亲自验收的。
嘉靖时代的老物件了。
这就是戚继光纳闷的地方了,他督造的铳管,怎么会跑到大明万里之外的地方来,尤其是……尤其是这么个地方,元代那几十年与明初不说,最近几十年戚继光绝对确定自己的部队肯定是第一批到这的人。
谁组装出的这批鸟铳,又是谁把这批四不像鸟铳卖到这儿来的?
而且卖到这儿来,为什么搠杖会掉落这种明显的劣质品,会有人买?
这种破烂鸟铳存在的本身,就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问题。
戚继光沉吟着想呀:这玩意是西洋军府殷正茂造的?还是南洋军府陈朝爵卖的?不,最大的可能是靖海伯。
虽说这三人都像能干出这种事的人。
至于商贾是完全不需要考虑的事,他们没有能力大规模收集跨越十余年间各式鸟铳淘汰零件的能力,更没能力将之加以大规模改装。
说实话朝廷对三洋军府大臣的任命,绝对是人尽其才了。
戚继光根本想不到天下能有比这仨人更加适合三洋军府大臣的人选。
这件事全天下只有他们三个人有能力做,除此之外叶梦熊都做不到,因为叶梦熊掌握原材料与生产基地却没有市场,只有他们三个既掌握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同时还各自掌握一片市场。
最好笑的事也在这,他们三个……都是能干得出这事的人。
陈沐、殷正茂、陈璘,都是会干出拆解、翻新淘汰兵器、以次充好、贩卖海外诸国赚取巨额利润的人。
无非陈璘是先卖军火、把钱赚到手里再考虑揍你一顿把军火也拿回来。
殷正茂是卖你军火,盼着你跟别人打生死大仗再把军火卖给两边;
而陈沐是先揍你一顿,再强行把军火卖给你。
普遍意义上来说,戚继光对三洋军府大臣的理解是这样的。
殷正茂盼着客户不得好死;陈璘盼着哪天能揍客户;陈沐是一直正在揍这个客户和去揍下一个客户的路上。
而此时此刻,罗刹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再联系到先前殷正茂让戚继美从奥斯曼发来消息,意味着西洋军府还没接触到罗刹国,戚继光自然认为把这批军火卖到罗刹国的是陈沐。
这个正确认识极大影响了戚继光对局势的判断,他认为罗刹国已经成为陈沐的客户,那么罗刹国已经被陈沐揍过了,并且很有可能正在西边挨揍呢。
这让他倍感欣慰,眉头一扫疑惑,回过头来眼神都是亮的:“继续进军吧,诸位!我等大约,要与东洋军府会师莫斯科城下了!”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朝上国
奥斯曼帝国,伊斯坦布尔的皇宫里,速檀老太后努尔巴努非常发愁。
大明西洋军府的将官戚继美已经在伊斯坦布尔城寓居近年,速檀太后能感受到,大明人的耐性越来越低了。
不为别的事,还是那件——要一支明军穿越奥斯曼国土,去往东北接应来自那边的明军。
这事对奥斯曼来说很难答应,不是他们不够信任大明人,这真不是信任就能解决的事。
奥斯曼并不像大明,各省、各县皆为皇帝直辖,奥斯曼的边境上都是有独立军事、行政、人事权的苏丹国,何况还有一堆有军事权的总督帕夏,这都是封建君主必然忌惮的实权疆臣。
要让明军向东北运输粮草,就得让明军进入锡诺普港,乘船经黑海进入高加索地区。
这事说的简单,但首先他们要先和高加索地区的沙俄人打一仗,拿下登陆地才行;拿下登陆地后,还要帮助守城,以保证明军得到粮草接应。
办完这一切,谁能保证明军不会乘船而下围攻伊斯坦布尔?
何况如果这事本身就是假的呢?明军只是借此言语调动奥斯曼兵力北上,以至南方空虚,使西洋军府趁虚而入?
西洋军府的兵力,已经成为阿拉伯海域最令人忌惮的军事力量,几乎完全掌控海权。
他们有这片海域最多的商船、也有最多的战船,甚至还控制着最多的海盗。
一艘商船没有西洋军府的传旗、没有他们的船引,想出海做生意就是痴人说梦。
最为关键的是没人相信西洋大臣殷正茂的说辞。
努尔巴努太后速檀试着派人刺探西洋军府情报的工作已经维持近三年了,对他们究竟有多少兵力依然不够了解。
间谍们带回的初步情报几乎毫无利用价值,而当伊斯坦布尔的宫廷汇总各地情报、传闻等消息最终拿出的数据却令人感到害怕。
他们保守估计西洋军府有商船两千艘、运输船两千艘、武装商船一千三百艘、战船八百艘、战舰二百艘、大战舰五十四艘,还有一艘极为夸张的巨型战舰。
说实话,这份估计并不保守,甚至还有一点夸张,不过就算殷正茂看了,也不至于脸红,无非是觉得鲁密地面的探子可能把一部分南洋军府给西洋军府送货的辎重船也理解为西洋军府的船了。
唯独一点,殷正茂都不知道军府有巨型战舰——在殷老爷子脑海里,那个东西该叫封舟,应该归纳在巨型武装运输船里头。
虽然用了新技术,三层火炮甲板装了九十四门重炮,但殷正茂绝对不会用它打仗。
封舟的意义在于发现一个国家,经过友好交涉他进贡了,等皇帝的诏令过来,用这船载着天使往岸边一靠,就能安定一国人心。
打仗太掉价了,好端端的干嘛要用五千料封舟打仗呢?老老实实用两千料战舰集群难道不舒服么。
前年,朝中万历皇帝写信来,让殷正茂给国内的小学编个介绍地理的教材,这活儿是万历同时交给三洋军府大臣的,就是想让他们都干一遍,最后的成果送到紫禁城,由万历挑人汇总编成小学生对整个世界的学习教材。
不过主要因为殷正茂所写的很多事跟陈沐的教材重合,又不如陈沐的篇章精细、划分清楚,因此国内大多使用陈沐的篇章,中间会夹杂着殷正茂的语句。
比如陈沐介绍亚欧非大陆,就是一个整体,将之划分为蒙古人到过的地方和蒙古人没到过的地方,介绍得很细致。
殷正茂就不细致了,老爷子很难从全局着眼,主要是介绍每个单独的地理单元,但里头有一句话说得深得万历喜爱,那是关于教孩子们怎么认识大陆的话。
他说:这是一片被大明军舰包围的土地。
万历开始觉得这话有点太大了,后来在军事室点了点舆图,数了数军港和战舰,嗯……老头儿说得对。
此时的奥斯曼同样有这样的感觉,一种浓重的危机感笼罩着努尔巴努太后速檀,尽管她从未对大明表现过敌意、西洋军府也没对她及奥斯曼表露过敌意,但威胁它就在那,并不是真的有敌意它才算威胁。
她第一次觉得奥斯曼的疆域不算大。
其实论说疆域,奥斯曼的疆域从来都不大,但也从来没小到能让人包围。
可坏就坏在这不算大也不算小上头,要是再大点儿,不至于教人包围;要是再小点,一直被包围也没什么压力。
就是如今突然从四面八方收到大明人的消息,让努尔巴努太后感觉很不好,快要窒息了。
而且这个要求在努尔巴努太后眼中并不是单纯一个要求,而意味着今后的选择,甚至影响到国策。
是死硬到底坚持独立,还是答应大明这个要求,准许他们的部队入境,并在接下来大明帝国的军事行动中协同作战。
也许这是联盟,但作为联盟中被包围的那一个,恐怕在联盟里也只有少数利益,还极有可能影响到速檀的威望。
但她很难拒绝戚继美。
因为戚继美救了她,在去年,宫廷中有人对她下毒,宫廷医师束手无策,戚继美受穆拉德速檀的托付,以自己的军医救了努尔巴努太后。
并且整个过程中西洋军府都未趁人之危对奥斯曼露出任何敌意。
至于谁下的毒,则是个糊涂账,有太多可能刺杀她的人与势力了,哪怕证据确凿都不敢确定。
即使得到救治,这次劫难依然让努尔巴努太后元气大伤,以至于穆拉德速檀都必须亲政,整个国家也到了必然的拐点——事情已无法再拖,究竟是答应大明西洋军府的要求,还是拒绝。
万历十二年五月末,穆拉德速檀在伊斯坦布尔王宫召见大明西洋军府印南总兵官戚继美,授予其大明驻奥斯曼第一任外事武官称号,同时为方便其行事,还给这个称号增加了一系列比方说扈从速檀、进入大炮之门、购置粮草等职务。
有意思的是,由于奥斯曼帝国其实是后人给他们的名字,他们在外事中通常自称‘上国’,而别人称他们多为‘奥斯曼家族’结果就造成戚继美的官号非常新颖。
天朝驻上国使臣——戚继美。
第二百八十七章 害怕
讲道理,穆拉德三世这种感激戚继美救了自己母亲而在亲政后没完没了大加封赏的态度,快把他娘努尔巴努速檀气死了。
在那个曾属于苏莱曼一世的王宫里,珍藏着数千件精美的中国瓷器。
就在那些瓷器旁边,努尔巴努太后将穆拉德速檀训斥得抬不起头。
“谁让你准许他出入宫廷?你这是把刀递给他,这个人随时都有杀你的机会,你等不到孩子出生就被他杀了!”
穆拉德面对母后时像个小受气包,心里还贼委屈,急的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我看他们挺谦逊温和的,还救了你。”
“确实救了我,可是谦逊温和?我让你看的书,你看了吗。”
不用说,努尔巴努看穆拉德这个样子就知道他没看,转过身瞪了在宫殿里站着的黑人太监一眼,怒道:“都出去,在这里做什么!”
等殿内没人了,只剩下穆拉德速檀轻微的喘气声,努尔巴努太后只觉得天旋地转,她闭着眼睛瘫坐在王座前的地毯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她的儿子有些过于软弱了,不像他的前辈那样,继位前经历血腥厮杀,不是个拥有独当一面大权的速檀,却偏偏被自己推到了这个位置。
他太容易听信于人了。
自西洋军府出现在阿拉伯海,努尔巴努派出许多人收集情报的同时,也对过去有关中国的记载加以留意。
开始还只是因为大宗贸易与宫殿中那些来自中国的精美器物想要对东方有所了解,这多出于一种排解无聊的情绪,但后来就不是那样了。
努尔巴努对大明印象不好,心中满是忌惮,来源于过去与西洋军府一段不好的交往经历。
有关莫卧儿。
几年前,数不清的大明人、日本人、缅甸人杀到印度次大陆,把蒙兀儿军队打得丢盔弃甲,蒙兀儿驻伊斯坦布尔的使者还向奥斯曼求援。
努尔巴努认为奥斯曼应该帮助蒙兀儿的阿克巴,他们有共同的敌人,蒙兀儿能为奥斯曼牵制萨菲波斯的东方。
起初努尔巴努想依靠影响力,以及大明对奥斯曼诸多苏丹国的贸易依赖来保护蒙兀儿的阿克巴,她也确实这样做了。
在那七个月里,那应该是万历十年的三月底到十一月初,奥斯曼不准大明商贾在阿拉伯海岸贸易,并派人前往西洋军府,与西洋大臣殷正茂就大明于蒙兀儿用兵进行交涉。
双方没能谈拢,殷正茂认为自己很冤枉,阿克巴惹了皇帝还不道歉,皇帝派了一群和尚去宣扬佛法,关我西洋军府什么事,你们鲁密地面的头人怎么能把这事怪罪到我老人家头上,还用我的业绩做威胁呢?
殷正茂很生气,跟使者约定了时间,派中国兵船去沿岸把商人都接回来,并把奥斯曼使者送走,告诉他西洋军府缺了这三个月的业绩,一定要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后面的四个月,奥斯曼得到情报,他们正在进行战争的邻国——波斯的萨菲王朝,急于一雪前耻的阿沙穆罕默德,与大明西洋军府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关于组建一支新军。
这项交易包括购买四千杆火绳枪、军服一万八千套、六百领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