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捡到一本三国志 >

第247部分

捡到一本三国志-第247部分

小说: 捡到一本三国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圣天子。
 总有一日,他们再也不能拿孝康皇帝来贬低朕!
 一旁的韩门看着天子沉思,也不知天子在想着什么,便低着头,没有言语,天子忽然问道:“獒儿最近在做什么?”
 “殿下去了几个受伤的学子家里。。。其余时日,都在袁府读书。。。”
 “呵,这竖子。。。”天子摇着头,说道:“完全没有半点威仪,日后,如何服众啊。。。”,韩门听到这些,连忙低下头,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妇人之仁,妇人之仁啊。。。朕都让他去跟袁术学了近半年,还是这番心性,朕如何将这大汉江山安心的交给他呢?”
 “棣儿呢?最近可还好?”
 “二皇子如今还在慈宁宫,太后极为喜爱。。。”
 “哈哈哈,他长得像朕,阿母都把他当成是朕啦!”
 “是极。。。”
 “韩门。。。獒儿也去拜见那几个大族了?”
 “正是。。。”
 “那他们对獒儿如何?”
 “甚是恭敬,却未应允。。。。”
 “呵呵呵,朕的长子,他们也敢不放在眼里?把张郃叫过来。。。。”
 “谨喏!”
 。。。。。。。。。。。。。。。
 刘獒坐在书房内,读着书,袁术不在,他却没有半点的松懈,日夜苦读,好在诸葛亮也时常来陪伴他,两人一同进学,时不时论述所学,各有所得,当然,一般都是诸葛亮为刘獒来解读,刘獒在治学方面,与诸葛亮还是有些很大的差距,诸葛亮也就成了他半个师君,有实无名。
 两人正在书房内读着书,便有士卒走了进来,禀告刘獒,言之有人拜访。
 刘獒一听,便立刻放下了书,走了出去,莫非是华雄等人来了?他想着,便来到了门外,到了门外,不想,却是荀彧拉着前些日子,刘獒才刚刚探望过的荀缉,一同前来。
 荀彧行了一礼,看着刘獒,勉强的露出了一丝笑容,又推了推一旁的荀缉,荀缉年纪并不大,被荀彧推了一把,连忙朝着刘獒大礼拜见,说道:“先前对殿下不敬,还望殿下恕罪!”
 刘獒大吃一惊,连忙说道:“君受罪,何以如此?”,连忙将两人拉进了府邸之中,言语之中,也没有半点不敬的地方,荀缉看起来尽管有些不情愿,可是在荀彧的督促下,还是再三道歉,并表示,不会再追究董卓的罪行,刘獒还正在纳闷之中,便有人前来。
 来的乃是当今天子身边的心腹,大司农曹操,刘獒不敢无礼,急忙上去拜见,曹操这番前来,亦然带着自己最为喜爱的次子曹丕,这次子并非发妻所出,却格外的被曹操所疼爱,他被董卓麾下打了一顿,曹操心里自然是格外的愤怒,就连刘獒拜访的时候,都是冷冰冰的。
 不知为何,如今却率子前来,看到诸葛亮也在,他有些意外,又多聊了几句,方才带着次子返回。
 在短短两三天的时间里,刘獒这里便来了七八个世家大族的学子,前来道歉,这让刘獒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在接待完了所有的宾客之后,刘獒这才松了一口气,想来,董公再回到雒阳来,也不会再那么的困难了。
 诸葛亮若有所悟,却没有多说。
 刘獒却是问道:“我几番上门,却不得其谅解,此番,不知他们为何会自行前来?”
 “殿下。。。有些时候,施恩不如施威啊。。。”
 诸葛亮说着,再看向刘獒,刘獒一愣,想了片刻,苦笑着,却没有再言语。
 在府邸里苦读了三个多月之后,袁术和刘默方才赶到了雒阳,得知了他们两人要返回的消息,刘獒与诸葛亮都非常的开心,诸葛亮连忙告别了刘獒,返回刘府,等待刘默的归来,而刘獒亦然如此,若不是怕阿父怪罪,他还想去城门去迎接师君呢。
 又等了两日,门外忽传来了喧哗声,刘獒明白,师君回来了。
 他连忙起身,待在大门之旁,在诸多士卒们的簇拥下,袁术有些疲倦的走了进来,刘獒立刻大拜,袁术抬起头,看着他,点了点头,便与他一同回到了书房之内,坐在书房里,背靠着软垫,袁术才觉得好受了些,刘獒又立刻奉茶,站在一边。
 “你虽为我徒,却为大汉皇长子,威仪之重,无人不必持弟子礼。”
 “师君以子侄待我,不敢不持。”
 袁术看了看他,问道:“我离开这些日子,可有要事?”
 刘獒点点头,将董卓的事情说了出来,袁术并没有过于诧异,他摇了摇头,说道:“此事,你不必担心,如今庙堂之内,除了那厮,没有人再能接替三公的位置了,陛下是不会太过为难他的,当然,还是会磨一磨他的心性,他在边塞待久了,胡作为非,还是得管一管。。。”
 “那华叔父。。。”
 “也不必理会,那厮,看似愚笨,实则聪慧。。。便是我死了。。他也会活得好好的。。。。”
 “师君,不可言如此不详之语。。。”
 而在另一处,诸葛亮也在门口等待着。
 一手扶着栅栏,一手捧着书籍,认真的翻阅着。
 一人缓缓从远处走来,诸葛亮大喜,连忙叫道:“师君!”
 刘默抬起头,眼里还有些茫然,他看到了诸葛亮,勉强的挤出了一丝笑容,走到了他的身边,“孔明啊。。。可还好啊。。。”
 “师君,我尚好。。。”诸葛亮说着,皱起了眉头,打量着面前的师君,仅仅数月不见,师君就好似苍老了十岁,头发都泛白,整个人也是消瘦起来,也迟钝了许多,诸葛亮没有多问,扶着刘默,进了府邸,关上了栅栏门,带着他,返回书房。
 两人面向而坐,却久久没有言语。
 刘默这异常的沉默,让诸葛亮的心里格外的不安,师君在宁州究竟是出了什么事?
 两人就这般,静静的,不知待了多久,刘默茫然的抬起头,看着诸葛亮的脸,仿佛陷入了回忆之中,忽然,他留下两行清泪,喃喃道:“普里无忒泼拉。。。”
 长期跟随刘默的诸葛亮,听出了这是一句东濊语,却并没有明白意思。
 他呆愣了许久,
 伸出手,
 擦去了师君脸上的泪痕。
第0466章 能臣可用
 在考校了一番刘獒近期的学业之后,袁术便让他先行返回屋内休歇,对于刘獒的学业,袁术还是很满意,看来,在自己离开之后,他也没有松懈,不过,对于他的性格,还是有些无奈,他知道,一个软弱的人,很难治理的好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
 他坐在书房,沉思了许久,从包裹之中翻出了袁绍给他的那封书信,在幽州面见了袁绍后,袁绍便将这封书信交给了他,还吩咐他,看完之后,便立刻销毁,袁术并没有明白,究竟是何事让袁绍都不能亲自告知自己,还要弄得如此神秘,拿出书信,袁术便随意的看了起来。
 只是看了片刻,袁术便猛地将书信拍在了案牍上,面色阴沉。
 他皱着眉头,思索了许久,这才缓过神来,将面前的书信拿起,又撕成了碎片,站起身来,推开门,走出了书房,来到院落里,袁术便乘着冷风,坐了下来,风吹散了额头的汗滴,袁术回过头,又看了看刘獒所在的屋子,沉默了下来。
 。。。。
 鸿都门学是孝康皇帝时期所成立的学府,也不能称之为学府,孝康皇帝多爱诗赋,便设了洪都门学,在此聚集了大多的文士们,编写文赋,也算是开始了建宁之文风,到了后期,孝康皇帝又在此新设书画之类,这里也就成为了文风孕育之地。
 可是到了熹平时期,当今天子并不爱诗赋,甚至,他对于书画之类,也没有太高的兴趣,更多的,他喜欢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流连忘返,其中,如胡椅,胡桌之类,已经成为了皇宫里最为常见的东西,当然,在宫里,是没有人敢如此称呼的。
 只因天子给与了它们新的称呼,熹平椅,熹平桌。
 可是大汉的士子们,并不是很能看得起这些脱胎与蛮夷的新事物,大汉并不非常的反对这些东西,大汉的文化便是有着强大的包容精神,匈奴乌桓之列,也都能被大汉所包容,何况是这些东西呢?可是,包容是一回事,要他们放弃原先的习惯,去使用这些东西,他们就不大肯了。
 天子对于士子们虽都没有强求,可是对于百官,还是有所命令的,要他们能够习惯这些事物,无论它们来自与哪里,只要对家国有利,便是必须要推广的,百官不敢违抗,不过,在私下里,他们大多还是不肯改变的,仅仅是在天子面前装模作样罢了。
 庙堂之中,也只有曹操,用胡椅胡桌之类装饰了房屋,彻底听从天子的吩咐,故而,百官有不耻者,言语道:“此司农家风也”,如此来讽刺曹操,众人皆知,从曹嵩之后,曹家就是彻头彻尾的帝党,与其余大臣全然不同,无论天子的政令如何,是否有误,他们都是完全支持的。
 所以,他们认为,曹操与他父亲曹嵩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借此进行讽刺,不过,曹操丝毫不介意这些言论,如今,曹操还在忙碌着更加重要的事情,朝廷逐渐将目光放在了南方,与北方诸州相比,南方的发展,依旧是落后的,也只有一个扬州,在经过了数年的治理后,才能与北方媲美。
 不过,扬州也并不是所有的郡县都能如此的,其中一些靠近交州的几个郡,如今还是缺乏足够的人手,处处还是野兽山林,而荆州比起扬州就更差了,在荆州,生活着大量的蛮民,所为蛮民,大多是与扬州山民是一样的,生活在山林之中,而平日里的言语习性与县城百姓却没有太大不同。
 益州,交州,同样如此,人口不足,耕地不足。
 自从孝康皇帝年里,大汉就一直想要对南方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其中,也派出过王符这样的能臣,使得南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不过,限制于本身的不足,故而未能继续发展,而如今,曹操却想把王符未能继续完成的大事,替他去完成。
 不过,有这种想法的,大概也就曹操一人了,其余人,还是紧盯着南方海运,希望能够从扬州获取更多的利润,来支撑国库的开支,几乎每一位大臣,心里所想的都是不同,卢植作为司徒,按理来说,应该是能够代表百官的意见的。
 不过,很可惜,他连番上奏,希望天子能够加强对贺,新,宁,幽四州的建设,要求将大量的闲散官吏们发放到这里,投入大量的资金,他本身就是从贺州出来的,他希望这几个地区的富裕程度,能够早点达到与中原地区的持平状态。
 百官并不认可他的看法,哪怕他贵为司徒。
 首先,战事这才平息,国库刚刚缓了口气,就要开始对边塞四州的财力耗费,这显然是不合适,司空袁术是坚决反对的,为此,他甚至不惜在朝中与卢植敌对,险些殴斗,另外,要派去官吏能臣,自然是要从太学与门子学里选任,而在这里,又大多是百官们的子弟。。。
 要让自己的子弟们去那么偏远的地方,犹如流放,他们自然是不会允许的。
 司空袁术,他在与天子商谈之后,便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鸿都门学在马均离去之后,也没有停止对旧物的改进与制造,而天子曾观摩的织绫机,在马均回信之后,匠人们通过改进,在牺牲了成品质量的代价上,最大的降低了制造的成本,以及织绫机的大小重用,随后,天子令他们大规模的制造,并且准备将此物推广到民间。
 袁术是非常支持此事的,并且,他希望能够增加一项新的税赋,便是单独收取绫锦的商税,以及织绫机的使用税,所谓的使用税,便是家里每多出一台织绫机,便要相应的多交税赋,袁术的意思很清楚,他想增加一些新的财政来源,何况如今百姓富裕,而家里多备织绫机的又大多是世家大族,并不会劳及百姓。
 太尉贾诩,也没有了以往的沉稳,他还在为老卒之事操劳着,作为熹平仁政之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不能有半点的差错,又要督查各地是否有贪墨救济的情况,还要认真的查看受济老卒的情况是否属实,忙得焦头烂额,整日没有片刻的松懈。
 何况,在一旁,还有御史蔡邕,以及崔公得意门徒张益德,虎视眈眈,让百官们不敢有半点的松懈。
 百官们之中,似乎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在接下来的主要方向上,争夺不休,就连一直默默无闻的尚书令邢子昂,也没有闲着,自从孝康皇帝驾崩之后,这位先帝心腹,似乎就在庙堂里变得沉默起来,很少言语,一些朝中争斗,他也是从来不去参与。
 不过,他还是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就是当今天子也不敢否认,朝中所制定的一切政策举措,都是这位尚书令沉默着去施行的,无论是如何艰巨的举措,邢子昂总是能够顺利完成,就连先前,崔公提出的兵戍军屯之法,也是这位尚书令亲自去施行并且完成的。
 除了他,似乎朝中还没有哪位大臣能够完成。
 到了如今,邢子昂也是给天子上奏,希望能够重启建宁年间修建驰道的事情,当年孝康皇帝雄心大略,与邢子昂商议,大修驰道道路,在北方,南方,甚至是西凉,都开始了驰道运河的修筑工作,邢子昂一直都是负责这些事,而当时,孝康皇帝的野心,便是希望能够将整个大汉通过这些交通枢纽来连成一块儿铁板!!
 可惜,孝康皇帝半道崩殂,故而这辉煌的蓝图也就此覆灭。
 驰道与运河,也一直保持在建宁时期的规模,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缩水,这是因为没有进行维护,道路受到了破坏,邢子昂一直都是坚定的落实孝康皇帝的政策,哪怕孝康皇帝如此不在,他还是认为,孝康皇帝当年既然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继续实行,肯定就是没有错的!!
 邢子昂就是有这么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也是当今天子不大爱他的原因,在孝康皇帝时期,邢子昂上奏无数,先后跟随何子,王符,闻人袭等大臣,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处理内政,都是好手,到了朕这里,你就不再言语,整日沉默寡言,这算什么事?
 你究竟是孝康皇帝的臣子,还是这大汉的臣子?
 若不是邢子昂做事能力极强,只怕他早就被天子赶回饶阳去了!
 不过,在看到了众人的上奏后,天子心里却有些欢喜,邢子昂上奏了,即使他对孝康皇帝还是念念不忘,不过,这也说明自己如今可以完成孝康皇帝所不能完成的了,这是喜事啊,何况,卢植,曹操,袁术这些人,都给了天子很大的惊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