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第3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是不是想要投靠他们??”
“我早就说了,这些蛮子是靠不住的,我看他不是为求援而来,而是为了自己日后的出路而来!!”
贵族们纷纷骂了起来,阿斯拜克没有开口,一旁的年轻将领却是忍不住了,叫道:“住口!!”,阿斯拜克伸出手,拉住了他,看着众人,缓缓说道:“这次,国内凶险,我们若是借不回援军。。。。唉,我也不多说了,只希望诸君能够收起自己的傲气,对待他们的时候。。。。”
阿斯拜克没有再多说什么,直接返回去休息。
诸葛亮并没有再来,好在驿站的士卒也并不限制他们的出行,安息众人便外出,在雒阳内逛了起来,这里的繁华,这里的景色,都令他们难忘,阿斯拜克没有忘记正事,前后数次询问驿站的士卒,他再一次将士卒拉过来,将一块黄金放在他的手里,说道:“能把那位大臣的府邸告诉我麽?我就是想去拜访一下他。。。”
驿卒想了片刻,方才收下了他的贿赂。
诸葛亮实在没有想到,这位安息的将军会找到自己的府邸来,他也没有避而不见,说起来,如何对待这些安息使者,他还是有些头疼的,不过,精明如他,心里还是有自己的办法,他亲自出去,很是谦逊的接见了这位将军,两人坐在书房里,喝着茶,一旁站着译者。
阿斯拜克说道:“这水实在太好了,汉国的什么都好,若是家乡没有那些事,我真的想永远住在这里。。。”
“哈哈哈,将军喜欢就多吃些,我不瞒将军,我为当今天子之姑父,诸事,我说了也是算的。。。安息哪里究竟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不如将军与我讲讲??”诸葛亮询问道,阿斯拜克一听,笑了起来,就要从衣袖里掏钱,诸葛亮看到他的举动,明白他是误会了自己,连忙摇着头,说道:“我不要这些,将军,说说你们的情况,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得上你们。。。”
“唉,我们原本也是强国,屡次打退了西方蛮子的进攻,还夺得了不少的领土,而在东方,贵霜也不敢招惹我们。。。”
“哦?西方蛮子?他们是什么人啊?”
“就是你们口中的大秦人。。。。”
“我对他们很感兴趣啊,他们的文化,领土,军旅这些,能不能说一说呢?”
“当然可以,大臣想要听什么,我都可以告诉大臣的。。。”阿斯拜克显得很是卑微,他低着头,奉承的笑着,这位将军并不能学会这样的笑容,看起来反而有些耍运恼夥硐郑宓囊胝叨加行┛床还ィ床坏貌环耄⑺拱菘私财鹆舜笄氐那榭觯纸财鹆税蚕⒌那榭觥
诸葛亮认真的听着,脑海里却是飞快的记录着。
“你们是如何过来的??穿过贵霜??你们与贵霜接壤麽?”
“以前接壤。。。”
诸葛亮与他聊了许久,这才说道:“你可放心,我明日早上就去禀告天子,看看他是否会同意发兵,这样罢,你明日中午再来,如何啊?”
“好,好,好。。。谢谢,谢谢。。。”阿斯拜克热泪盈眶,学着大汉的方式,对着诸葛亮大拜。
次日,当他赶到这里的时候,诸葛亮正等着他,看到他到来,诸葛亮无奈的摇着头,说道:“陛下说了,他不知道安息与大汉的距离,不知军旅的补给能不能跟得上。。。而且,他也害怕军旅在途中迷路,我告诉他,通过贵霜,就能赶到安息,可是他不信,非要亲自看看,你那里有舆图麽??”
阿斯拜克的脸色变得有些落魄,却还是急忙说道:“虽然没有,可是我能画出来,我现在就画,我立刻就画,还要劳烦你送去给天子,让他救救安息。。。谢谢,谢谢,谢谢你了。。。”
诸葛亮看着阿斯拜克认真的画着舆图,不知为何,心里竟有些不忍,当阿斯拜克小心翼翼的画完了舆图,交给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面带微笑,说道:“这下,陛下定然会答应了。。。”
。。。。。
“陛下说不知道叛军以及你们的具体兵力,不敢出兵。。。你要如实说出双方的兵力,若是隐瞒,我们天子不开心,可能就要征伐你们了。。。”
“陛下说不知道大秦的情况,怕他们忽然出兵。。。。”
“陛下说不知叛军人口。。。怕他们增加人手,不知该派去多少军旅。。。对了,你们又有多少啊?”
“陛下说。。。。”
“陛下说。。。。”
看着面前的阿斯拜克,诸葛亮皱着眉头,有些无奈的叹息着,说道:“抱歉了,朝中大臣商谈了,我们的国力,不能让我们发动那样庞大的战争,不足以远征啊。。。希望你能理解,若是能再等待几年,或许我们还能帮得上,如今却是不行了,我们孝宪皇帝与今年逝世,国内也不是很安稳。。。。”
听到诸葛亮的言语,阿斯拜克愣住了,茫然的看着他,伸出手,捂住了脸庞,一旁的译者将手放在了腰间的剑柄上,以免这厮会发难,诸葛亮只是平静的看着他,阿斯拜克说道:“真的不能想个法子麽?我们可以当臣,我们可以投靠。。。我给你跪。。。我。。。”,诸葛亮扶住他,摇着头,说道:“爱莫能助。”
大胡子将军有些浑浑噩噩的走出了府邸。
诸葛亮则是站在后院里,看着墙壁上悬挂着的舆图,这舆图,大略的记载着从贵霜到安息,以及大秦的各个地区,还有各方的人数,军旅规模,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消息,看着这舆图,诸葛亮笑了笑,这舆图的价格是很高的,大汉商贾们常年在外,可是他们不懂这些,大汉还没有关于塞外包含如此广阔地区的舆图,这还是首份呢。
诸葛亮正笑着,笑容又缓缓消散,他心里隐约有些愧疚,摇了摇头。
莫要怪我。
大胡子将军坐在座位上,低着头,眼泪不断的眼眶掉落。
转过头,看向了一旁的弯刀。
熹平二十三年,安息使节前来拜见天子,主使意外身亡,其余侍从离去。
南军主将张辽上奏,
几十安息使节携重金,或逃入贵霜。
第0643章 延康元年
群臣商议,尊大行皇帝为毅宗孝宪皇帝,入庙供,改元延康。
是为延康元年。
所谓延康,正是有延续安康之意,又有延续康宪盛世之意。
不过,新的一年,却是伴随着不幸的消息而开始的。
延康元年,元月
陈留郡圉,井现黄龙
同月,天子外公,一代大儒,太学祭酒,御史中丞蔡邕逝世。
蔡公想来强硬,在建宁时期,他是唯一敢与天子顶撞的大臣,这并不是因他的名分,只是因他身上所遗留下来的建宁风骨所造成的,当孝宪皇帝想要建设皇宫的时候,当孝宪皇帝怠慢朝政的时候,这位建宁老人总是破口大骂,完全不在意自身的安危,也正是这样的秉性,终熹平一朝,他都未曾受到重用。
始终没能进入庙堂的核心,资历仅次与邢子昂的他,甚至连九卿之位都未曾担任,他并不是一个热衷权力的人,每日最大的享受,也不过跪坐在太学的讲台边,坐在暖和的阳光下,手持一本论语,美滋滋的看着下方的学子们进学治经,能够看着这大汉江山愈发的强盛,看着学子们越来越多,他就已经非常的开心了。
长女的逝世,给与了这位老者沉重的痛击,从那之后,他一直躺在病榻上,毫无知觉,至于延康元年,他终于闭上了双眼,与爱女相见,蔡邕逝世的消息,再一次震惊了整个大汉,正在厚德殿里处理诸事的刘熙得知了这个消息,险些摔在了地面上,痛哭不止,至于晕厥。
而在雒阳内,平日里最为活跃的学子们沉默了下来,在这数十年的时日里,若是说谁为儒学经典立功最大,那自然是何子,何子的地位是他人所无法媲美的,可若是要说,是谁对学府,对学子们最为照顾,为之奉献了一生,那便是蔡邕了,蔡邕从担任太学祭酒开始,将一个只有数百人,几个名士,形同虚设的学府建造成了如今的模样。
如今的太学,乃是雒阳内占地最为庞大的建筑群之一,内有学子一万六千多人,天下官吏,八成出自与太学,这里的书籍绝对是大汉最为众多的书籍,蔡邕将自己家族的藏书全部放在了太学,任由学子们观看,也使得祭酒名士们纷纷效仿,将太学缔造成了文化圣地,太学门口有建宁石经,太学之内有万卷藏书。
蔡邕省吃俭用,为了太学的建设,几乎将自己的家产都投了进去,这就是建宁大臣的风范,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宏伟蓝图,什么艰辛都能咬着牙坚持下来,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也不会放弃,何子如此,闻人公如此,王公如此,邢公如此,蔡公亦如此,建宁初期,国库空虚,一毛不拔,是蔡邕咬着牙,一点一点将太学建设成了如今的模样。
在他逝世的时候,整个雒阳的士子们,大汉地方上的无数官吏们,亲自来为他送行,甚至,就连门子学,包括南北两大学府,也有人为他送行,他代表的不只是太学,他是天下学子的恩师,是他们的老父,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双亲一般,隆重而又肃穆的送别了蔡公。
当天子赶到了蔡公府邸的时候,他听到了熟悉的啼哭声,这让他不由得哆嗦了起来,急忙加快了步伐,走进了院落,他看到了阿母,阿母正在哭泣着,低着头,刘熙呆愣了许久,等到妇女抬起了头,他才看出不同来,这是他的姨母,并非是阿母,蔡贞姬早在得知阿父的病情之后,就要前来看望。
她的夫君羊衜,乃是上党太守,正是冬日,上党要防备雪灾,他也极为的忙碌,在安排好了郡县里的事情之后,他才带着发妻,急匆匆的赶到了雒阳,可惜,当他们赶来的时候,蔡公已经逝世了,若是提早两日,或许还能见到阿父生前最后一面,羊衜心里有些自责,有些愧疚,他有些无法面对自己的发妻。
若是他早些赶路,想来也不会这样罢。
他无奈的长叹了一声,正在此时,他看到了那些匆忙进入这里的黄门,他心里明白,天子来了,当今天子虽与他有亲,可两人还是没有太多相见,蔡贞姬在嫁给他之后,先是在泰山郡,后来又去了上党郡,根本没有机会返回家里,他也是如此,连自己的老丈人,他都没有见过多少次。
蔡贞姬抬起头,看着面前的少年,少年酷似其母,那眉宇之间,隐约能看出蔡公早年的模样来,蔡公两位女儿都类父,蔡贞姬有些吃惊,问道:“獒儿??獒儿??”
自从父母逝世之后,很少有人如此呼唤刘熙,刘熙点了点头,拜道:“拜见姨母。”
蔡贞姬大哭,走上前,将刘熙拉到自己面前,认真的看着他的脸,刘熙开口劝慰着,一旁的羊衜有些不安,站在一旁,也不敢开口,刘熙劝慰了很久,这才让黄门带她去休息,当她离开之后,羊衜方才急忙行礼,说道:“臣拜见陛下!”,刘熙看着他,摇着头,说道:“都是家人,不必如此,敢问姨父,上党之情况如何?”
羊衜涨红了脸,说起来,他真的没有想到,天子对他竟然还是知晓的,也知道他担任上党太守,要知道,天子登基也不到半年,对于地方上的诸官,他肯定还是有些不相熟的,羊衜说道:“陛下,情况还好。。。还不错。。。”,天子点了点头,说道:“多有劳烦。”
“不敢。”
两人又聊了片刻,天子这才去使黄门进行下葬诸事。
。。。。。。
同年二月,天子下令,以司徒曹操为首,继续完成官学大策,他定下了目标,要在三年里,印刷至少五万本书籍,要让半数以上郡县的官学里拥有足够的祭酒,要让中原四州的幼童基本都能进入官学,能够读得起书籍,官学之事,群臣也没有什么好反对的,唯独荀彧有些不满,他认为,不该对天下各地区别对待。
可是,这也没有办法,若是要让全天下的幼童都能进入官学,那需要的时间就不只是三年了。
同时,东宫一脉的群臣开始忙碌了起来,首先是司马懿上奏,请求建立专门负责印刷书籍的机构,名为印刷台,却遭受到了诸葛亮为首的臣子们的反对,诸葛亮要求设立以官学为主的机构,将印刷事务包含其中,他认为,官学的规模庞大,不能再以司农来主持此事,必须要专门设立相对的机构。
此法得到司徒曹操的认可,同月,庙堂内设立新的机构,唤作官学台,设令,比两千石,这也能看出庙堂对官学的重视,负责门子学的大祭酒管宁担任官学令,以东海人王朗担任中丞,华歆担任太学主祭酒,邴原担任门子学主祭酒,这些人,都是博学的大儒,治理经典,传名天下。
在设立机构后,官学台的职责就变得十分巨大,要负责地方官学的一切问题,例如入学,毕业,乃至印刷启蒙书籍,制定考核内容,甚至能够插手考核之事,这样庞大的职权,三公都有些心动,想将这机构成为自家的下属,可是天子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官学只对天子负责,亦三公不可干涉。
大司农刘备也并没有对此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来,虽然这么做是从他手里夺走了一块很大的权力。
正式的机构出现之后,一切都好办了许久,印刷书籍,鼓励学子们前往各地担任祭酒,同时又从地方上选拔了一群士子们,由庙堂给与俸禄,教导幼童启蒙,同时又开放了南北学府的限制,允许他人旁听,增设数算,刑法,农桑等课程之类,尚书令郭嘉头一次觉得没有那么疲惫。
只因刚刚上任的年轻人们都想要表现自己,他们四处奔波,不断的督促着各地官学,有的甚至直接动用了家族的实力,如司马懿,他就从宗族里拿出了自家的藏书,进行印刷,并且无偿送到了两大学府之内,天子对他的行为很是赞赏,并且给与了赏赐,于是乎,曹丕,孙权,庞统,卢毓这些人也纷纷效仿了起来。
唯独诸葛亮,没有学他。
诸葛亮直接上奏天子,请陛下应允,与庙堂考核之内,新增一项为道德分,只有曾在地方上教导过幼童的,或者做过善事的,为国立功的,可以加以此分,而未曾有任何德行的学子,不予录用,天子听闻,大喜,立刻施行,此政一出,太学与门子学里正在专心致志的准备考核的学子们坐不住了。
他们纷纷前往给的,有些人是教导幼童,有些人是救济贫苦百姓,学子们之中竟兴起一股行善之风来,而行善之后,有地方官吏记录,上奏与庙堂,诸葛亮心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