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第5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尚书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上奏天子,要求对各州郡进行分治,他将大汉的几个大州进行了细分,愣是弄出了三十六州,他刚刚说完,群臣顿时分成了两股,开始了对这政策的商谈,年迈的荀令公都不顾臣子之体面,挥舞着手中的拐杖,大声叫嚷着。
他的支持者并不少,荀彧的理由非常的充足,如今大汉疆域极广,地方太大,庙堂政令又极多,州牧之类,太过于劳累,政策的施行也很麻烦,最好还是能将大州分成诸州,官吏人手增多,如此妥善,当然,他也有一些未曾明说的理由,就是想要避免地方叛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一点却是不能对外言语的,大家心知肚明便好。
最先起身反对的却是刘巴,刘巴不满的说道:“当今官吏本就繁杂而多,庙堂每年所要承担的俸禄钱以及足够多了,若是按着荀令公的想法,大汉如今的官吏只怕还要翻个三四倍,如今已经空虚的国库,该如何承担如此多的官吏们呢?民少而官多,百姓能养活他们麽?”
刘巴的反对理由便是从国库的压力开始的,群臣听闻刘巴的话,却是没有放在心上,大家都知道,国库已经积攒了足足十五年的积蓄,怎么会空荡呢,这完全就是痴人说梦,想必刘公也是跟先前的闻人公一般只是想着如何为国库攒钱,故而如此劝阻。
面对刘巴的质疑,荀令公有些不满,他问道:“你却是当老朽不知?国库每年的收入何其多也,就算因为施行律法而耗费了不少,可如今百业兴旺,海外府的船只源源不断的赶往雒县,西州的车马也是如此,律法为定,税赋的征收也快了很多,没有漏缺的地方,国库不可能承担不起这点俸禄。。。大汉官吏的俸禄本就不高!”
一时间,留疤竟有些无言以对,他缓缓看向了一旁的诸葛亮,国库的情况唯有诸葛亮看的是最透彻的,这次制定律法,实行律法,所耗费的财富是非常巨大的,可是这些情况,他却又不能与大臣们细说,因为他与诸葛亮所琢磨出来的藏钱于民,这些人怕是难以理解。
若是向群臣告知,大汉国库已经空虚,他们将财富投入到民间,使得经济运转,只怕这些大臣们是不许的。
然而诸葛亮还没有开口,便已经有人跳了出来,这位正是仲长统,仲长统看着面前的荀令公,不满的说道:“且先不提国库的事情,但是从行政方面来说,细化真的能够促进行政之效率麽?依我看来,地方的细化,非但起不到促进效率的作用,怕是会让诸多政事变得更加繁琐,这与新官制的施行是背道而行的。”
对于仲长统的反对,荀彧并没有惊讶,这人就是这般,只要是他觉得不妥,他都会开口反对,从来都不在乎提出这个制度的人是谁,他非常的敬佩荀彧,爱戴荀彧,这可并不影响他对荀彧所提出的政策的看法,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荀彧也很是偏爱他。
荀彧正要解释,诸葛亮却也走了出来,面朝天子,附身一拜,这才看向了仲长统,他认真的说道:“我觉得,荀令公所言有理。”
“哦?”,群臣大多以为诸葛亮与荀彧之间是有着矛盾的,因律法之事,两个人就已经有些不和,他们没有想到,诸葛亮竟会向着荀令公,坐在上位的刘熙也是有些震惊,他倒不是惊讶诸葛亮会为荀彧说话,毕竟,他知道诸葛亮的性子,诸葛亮从不曾怪罪过荀彧,相反,对于荀令公,他还是较为敬佩的。
不过,与刘巴所说的一样,他,诸葛亮,都是知道如今国库的情况的,方才刘巴提及之后,刘熙的心里,的确也是动摇了,随即便是心痛,朕的国库,是真的空虚了啊。
不过,明明诸葛亮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为何还要支持呢?
只见诸葛亮看着仲长统,认真的说道:“仲长君看的还是不够透彻,没能理解荀令公这政策之下的深意啊。。。仲长君负责户籍之事,敢问仲长君,大汉如今有多少的户籍啊?”,诸葛亮刚刚发问,仲长统不假思索的说道:“户籍之调查尚未结束,而如今便已有民九千六百万。。。等调查完毕之时,户籍怕是过亿。”
听到仲长统的言语,庙堂群臣顿时哗然,纷纷叫了起来,一亿之民啊,这是什么概念啊,按着方士们的说法,天上的天帝也不过是有着一亿六千万民众,那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可是在如今,大汉天子就要成为统御一亿民众的天子了,这是前所未有的户籍数量啊!
群臣们显得很是激动,就是这一点,他们也足以名留青史了,刘熙脸上也出现了笑容,他自己都有些惊讶,不知不觉,大汉的民众竟有了上亿之数?不错,不错啊!
看着周围躁动的群臣,仲长统却意外的平静,他继续问道:“这与荀令公所提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你可知如今的士子有多少?”
“不知。。。”
“门子学,以及在各地的地方学府,有着大量的学子们,这些人要通过考核,担任官吏,可谓官吏的位置却来越少,学子们却越来越多。。。”,诸葛亮只是说了个头,便没有细说,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群臣这才摆脱了户籍数量的狂热,开始思索起诸葛亮的言语来。
当今的百姓越来越多,官学也是如此,这导致学子士子们的数量是不断的增加,而他们若是千辛万苦通过考核,却没有位置可以让他们去,那这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了,他们又想到了不少的祸患,若是引起了大量的士子不满,学子也不愿再求学,只怕这几十年的官学大业,考核大业,就要如此中断了!
甚至,还可能会引发新的动乱。
仲长统自然也很快便明白,他朝着诸葛亮一拜,随后又朝着荀彧一拜,这才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眼里对于荀令公的敬佩却又是多了些许,荀彧心里也是有些懵,平心而论,这学子们的问题,的确不在他的想法之内,群臣之中反对的声音也顿时少了很多。
唯独刘巴,还是有些着急,他无奈的说道:“国库空虚啊!!诸君啊,这政策是不错,不过这也需要国库的支持啊,如今的国库,是支撑不起的啊!”,他看向了诸葛亮,诸葛亮却是半点也不着急,微微一笑,方才说道:“顶多就是多些百万钱的支出罢了。”
“这!!你们!!”,刘巴被气的有些说不出话来,抿着嘴,皱着眉头,思索了片刻,方才说道:“既然如此,如此。。。。”,他迟疑了片刻,方才说道:“请增加太学,门子学之入学费用,诸启蒙教材不再无偿给与。。。对于官吏之俸禄,分成两个部分,基本俸禄调低,再看其政绩加以。。。”
刘巴板着脸,说着自己的想法,群臣也是相当认真的听着,群臣之中,荀彧却是瞪大了双眼,看着面前的刘巴,揉了揉双眼,又打量了片刻,方才自嘲的笑了笑。
最后,刘熙还是同意了荀令公的提议,分治从今年开始,在地方上施行,本来天子是要让荀彧来执行的,却没有想到,荀彧推辞之后,向天子举荐了诸葛亮来行此事,天子也没有拒绝,便下令由诸葛亮与吏府,户府,少府一同施行此事。
朝议结束之后,刘熙便与诸葛亮回到了厚德殿里。
“孔明啊,你又不是不知道国库的情况,为何要如此急着去施行呢?”,刚刚回到了厚德殿,刘熙便抱怨了起来,做了这么多,国库却是越来越空,这可如何是好啊,诸葛亮并不急,坐在天子的面前,笑着说道:“陛下,国库的情况也没有那般的危急。。。”
“还不急?你看看刘巴都被你逼成了闻人公。。。这还不急??”
“哈哈,刘君对于国库看的太重,故而如此,如今民间流通的大多都是凭据,官吏之俸禄,原先是给与粮,如今是给与从钱庄取钱的凭据,这与从前不同,国库如今空虚,也能靠着纸币熬过这一段时日,何况,方才刘君也给出了不错的建议啊。。。”
“对于不断增加的学子有了个限制,同时又对官吏的俸禄也有了限制,起到了鼓舞以及督促的作用啊。”
“算了,朕也不与你争执了,反正你要记得,若是哪一天因国库出了事,朕不会去追究刘君,朕直接派你去宁州吃鱼,让你吃个够!”,刘熙说着,瞪了诸葛亮一眼。
“陛下可放心,若是出了事,臣当一人承担。。。不过,臣对这些,都有应对之法,不会出现什么过错的,另外,这分治,看似容易,不过,还真的不能全按着荀令公所说的那样施行,最好是按着地方的特产之物,户籍数量,河流等来划分。。。”
“这些事情,你看着办就好,对了,你不要离开雒县,如今庙堂诸事,朕还需要你来帮着。。。”
“可是要办此事,就必须有个人亲自前往各地。。。”
“让仲达去吧。”
“谨喏。”
第0880章 臣何过错
雒县,司马府。
坐在书房内,司马懿每日都是陪着妻儿,书房内读读书,再不就去后院里喂鱼,日子过的倒是清闲,因司马懿近期内的落势,许多好友都不曾与他往来了,司马懿对此看的倒是透彻,昔日的他,本来还是与诸葛亮齐名,是庙堂三令的最好追逐者,今日,他却是成为了白身,蜗居内宅。
司马家族的众人,大多都很急切,就连司马孚也屡次前往诸葛府,想要从诸葛亮这里打探些消息,看看自己的兄长何时才能出任官职,司马孚知道,自己的哥哥是很有才能的,虽说应该不如诸葛公,可比起自己这个蠢蛋来说,兄长的才能并非一般,这样的人才不能重用,实在是大汉的不幸啊。
可他每次前往诸葛府邸的时候,诸葛亮也只能表示无能为力,他知道司马懿的才华,可是这一切,都要看天子的意思,天子没有启用他的想法,就是诸葛亮有心帮他,又能如何呢?
这些日子里,他也常常会在天子身边提及司马懿,可是天子却总是无意谈论此人,每当话题到司马懿身上的时候,天子都会避之不谈,诸葛亮也只能长叹一声,无可奈何。
可着急的永远都是这些人,作为当事人的司马懿,对此好像没有半点的不满,每一日都是格外的开心,满脸的笑容,抱着怀里的孩子,陪着发妻,聊着从前那些趣闻,当孩子拽着他胡须不放的时候,他也不恼怒,哈哈大笑,他说,自己的这个儿子,将来是可以有一番大作为的了。
发妻问他,为何如此笃定,司马懿总是淡淡一笑,因为他是我的儿子。
司马孚常常来打扰他的清闲,也不只是司马孚一个人,司马懿的兄长,还有几个弟弟,甚至是侄儿,都会来打扰他的生活,言语之中,满是对他未来的担忧,他们似乎对司马懿革职在家赶到很惋惜,即使司马懿对此表现得极为平淡,不屑一顾。
“兄长!兄长!”,司马孚欣喜的叫着,一头闯进了院内,司马懿转过身,怀里抱着孩子,一旁还站着发妻,两人正要开口拜见,便看到了跟在司马孚身后的另外一人,那人穿着显眼的官袍,放肆的走进了他的宅院,司马懿看了看一旁的发妻,发妻抱着孩子,离开了此处。
司马懿缓缓站起身来,朝着那庙堂大员,附身一拜,“拜见诸葛令公。”
诸葛亮看着面前的好友,他很是恭敬,穿着一身白袍,带着儒冠,像极了一位治经大儒,许久不见,他的病情似乎有所好转,脸色也不再苍白,精神抖擞,有着一股出尘的气质,诸葛亮不由得赞叹了一声,也不扶起面前的司马懿,只是笑着说道:“私下无人,仲达就莫要如此了。。。”
说着,他便随意的坐在了一旁的胡椅上,司马孚欣喜的站在他的身后,倒不是他无礼,只是,他与司马懿相识已有几十年,虽说常常会起争执,可他们还是相识已久的故友,在私下里,的确是用不着那么的客气,可是,当诸葛亮坐下来之后,他惊讶的发现,司马懿还是保持着附身行礼的姿态,一动不动。
诸葛亮只觉得胡椅上好似长着荆棘,他跳了起来,面色不再那般的随意,急忙走上前,将司马懿扶了起来,皱着眉头,他看向了面前这个陌生的故友,司马懿恭恭敬敬的站在他的面前,被诸葛亮扶起,也只是道了声谢,等诸葛亮坐下之后,小心翼翼的坐在了他的面前。
坐在胡椅上,诸葛亮却有些不适,好似哪里出了问题?
“仲达啊?这些日子,你过的可还好?”
“承蒙令公关照,还好。”
“嗯。。。这段时日里,律法施行之后,成果还是很不错的。”,诸葛亮说着,司马懿点了点头,只是看不到任何的好奇,诸葛亮也不好继续讲述,只是聊了片刻,两人都沉默了下来,没有话语可以继续说了,一旁的司马孚有些惊讶的看着他们,尤其是兄长。
他记得,兄长对于诸葛令公,向来便是看不起的,一直都想要与他争个高下,不知为何,如今却是如此的恭敬,小心翼翼的,完全不像平日里的司马懿啊。
司马孚看着这异常的沉默,只好开口说道:“兄长啊,诸葛令公这次前来,是有好消息的,陛下要用你了。。。。”,说着,他看向了一旁的诸葛亮,诸葛亮开口说道:“仲达啊,荀令公提出了地方分治策,故而需要一个能臣前往各地巡视。。。主要呢就是。。。”
“我怕是不能相助了。。。”,司马懿忽然开口打断了诸葛亮的言语,诸葛亮一愣,抬起头来,打量着他,“为何啊?这是一个好机会啊,陛下这是要再次重用你,你放心,这其中功勋,我绝对不会占据半点,我会如实的禀告天子。”
“诸葛令公啊,不必多说了,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也相信你的为人,只是呢,我才能不比中人,如今待在家里,也是习惯了这种清闲生活,相比而言,还是这种日子更适合我啊。。。整日忙碌在案牍前,那不是我所渴望的,我如今的想法,就是能待在家里,看看书,弹弹琴,度过此生,足矣。”
司马孚大惊,急忙说道:“兄长!你这是什么话啊,你是有大才能的。。。。”
司马懿半敛着眼,低着头,并不言语。
司马孚正要说些什么,诸葛亮忽然开口说道:“叔达,你且出去罢,我与你兄长单独聊聊。。。”,司马孚无奈的叹息着,有些担忧的看着兄长,还想要叮嘱些什么,却还是什么都没有说,便离开了此处。风轻轻吹过一旁的花草,又吹起了池塘上的几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