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她抬头望去,便看到天空之中乌云密布,掉下了一个雪白的冰雹,直接掉进了她的嘴里,她不小心吞了进去,接着就怀孕了,并且在十个月后生下了这个孩子,她说自己并没有做对不起丈夫的事情,还说这个孩子定然是苍天的孩子,要投鹿侯将他抚养张大。
投鹿侯听闻,大怒,狠狠的揍了妻子一顿,又将孩子丢出了家外,妻子私下告诉了娘家人,要他们将孩子收养,取名为檀石槐。
而这位孩子渐渐张大之后,也的确是表现出了与众人不同的地方,他自幼长在外祖父的家中,却从不哭泣,从不玩闹,又长得高大健壮,十分勇敢,在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个其他部落的首领前来,抢走了他祖父家的牛羊,檀石槐孤身一人,骑着马便与他们交战。
连杀了数十人,所向无敌,吓跑了对方,将这些牛羊全部追了回来,甚至还抢走了对方的牛马,这么一来,他勇猛无敌的事迹便传播开来,部落众人都开始敬畏他,信服他,并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奉他为部落首领,檀石槐亲自制定了法令,又审理诉讼,因为他的勇武,没有人敢违背他的法令。
因为他处事公平,渐渐的,有很多人前来投靠他。
檀石槐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便在弹汗山和歠仇水建立了王庭,他统帅族内勇士,四处征战,没有人能够抵挡他的军队,一时间,他兵强马壮,让东部与西部的部落首领都无奈的向他归附,此人便统一了草原上的鲜卑诸多部落,他趁此机会,不断的向南方劫掠大汉边境。
背面劫掠抗拒丁零,东面强势征服夫余,西面征伐乌孙,一时间,他完全占领了原先匈奴的全部领土,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四千多里,南北宽达七千多里,山川水泽和盐池都在其管辖范围,声势浩大。
当然,受到他威胁最大的,还是大汉帝国,在永寿二年七月,檀石槐亲自率领四千骑兵,劫掠了云中郡,击溃了当地戍卒,在那之后,他就成为了大汉帝国塞外的心腹之患,他与延熹元年,二年,六年,三次劫掠幽并之地,汉军所不能抵。
而在延熹九年,檀石槐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足以占据幽并边地,他分派出了数万的骑兵,入侵边地的九个郡,杀害掳掠当地的官吏百姓,攻克了数十个县城,打得边塞戍卒十不存一,引起了大汉王朝的震怒,孝桓皇帝派出了张奂,率领北军,直接进攻鲜卑,檀石槐不能胜,连忙离去。
可是朝廷并没有那个钱财足以让张奂等人征伐鲜卑,何况,他们来去匆匆,又不正面与汉军交锋,实在是令人头痛,出于对鲜卑的忧虑,孝桓皇帝派出使者,带着印绶,打算封檀石槐为王,并且要与他和亲,以示友好,可是檀石槐不但不接受,反而对与汉朝边地的侵犯更加厉害了。
他认为,大汉要与他结亲,便是承认了他的实力,并且也是对他有了畏惧。
而在今年,年老的檀石槐,本想要给信任的大汉稚子一个教训,让他也看看边地之外强盛的鲜卑,可是没有想到,他的士卒刚刚靠近并幽,竟然就被一向懦弱的乌桓与匈奴联军打得溃败,这是檀石槐出声以来的首次失利,这也让他变得极为暴躁,若不是自己年迈无力,只怕都要骑上马,亲自去与这些杂碎交手。
弹汗山,
鲜卑王庭。
在一处巨大的毡帐里,有一张白色狼皮制作而成的胡床,一身戎装的檀石槐,便坐在上头,低着头,没有言语,而在他面前,则是他的长子和连,和连坐在了他的身边,有些忧愁的说道:“父亲,气候愈加寒冷,本来,年初若是能劫掠些食物,我们还能与他们斗上一斗,可是现在,马都饿瘦了,我们的勇士也吃不上饭!”
“这个时候,我们还怎么与汉朝交手?”
“我听说,汉朝的天子又重新设立的南军,如今南北军共有五万多人马,他们又在西凉放牧,马匹无数,若是冒然开战,只怕。。。。”
檀石槐猛地抬起头来,紧紧盯着面前的儿子,和连被吓了一跳,有些惊惧,檀石槐冷冷的问道:“你可是觉得我老了?”
和连摇了摇头,没有说话,檀石槐冷冷的朝着外面看了看,又咳嗽了片刻,咬着牙,缓缓起了身,和连要上前扶住他,却被他猛地推开,他起身,说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是担心三部首领,是不是?”,他冷冷的看着自己身边的儿子,看到儿子唯唯诺诺的模样,心里更是暴怒。
因为领土太大,为了方便管理,他将鲜卑分成了三部,从右北平以东,直至辽东,连接夫余、濊貊等二十多个城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直至上谷郡的十多个城邑,为中部,从上谷郡以西,直至敦煌郡、乌孙等二十多个城邑,为西部。
而每一部都选出了自己帐下最为勇猛,最有谋略的人才来担任首领,因此,鲜卑才会不断的变强,可是这个儿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没有自己半点的勇武,平日里,也不愿出去参与劫掠战斗,在鲜卑部落之中,威望远远不如那其余三部首领。
而鲜卑并不是统一的民族,而是诸多部落的联合体,他们也没有世袭延续的制度,谁强大,谁有威望,谁便是王,当然,和连作为他的儿子,拥有鲜卑最为强大的军队,可是,论起勇武,声望,那三部首领,就完全碾压他了,因此,他非常不希望与汉朝交战,因为那样,会让原本就强大的三部首领,变得更加强大。
威望也会更高。
而他这个不善打斗的王子,却没有半点的好处,甚至若是三部首领在战时受损严重,他还要给他们马匹勇士,来资助他们,这是王庭的义务,檀石槐无奈的叹气,缓缓走着,说道:“大汉皇帝死了,一个还在吃奶的娃娃做了皇帝,这个时候,是我们最好的机会,你看他的所作所为。。。”
“若是再等个十年,呵,就不是我们去劫掠汉朝,而是汉朝来征服我们了!!”
“鲜卑强盛,你才是王,若是鲜卑覆灭,你连个马夫都不如!”
檀石槐缓缓说着,走出了营帐,外面大风呼啸而过,和连不禁哆嗦了一下,拉紧了身上的大衣,而檀石槐却一如往常,没有任何的变化,他看了看远处,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护卫正在喂养他的马,檀石槐对他招了招手,那护卫牵着骏马,走了过来。
檀石槐猛地接过护卫手中的缰绳,缓缓走到了骏马的身边,双手抱着骏马的脖颈,便要骑上去,和连满脸的担忧,檀石槐咬着牙,猛地一声怒吼,瞬间上了骏马,骏马高高扬起了前蹄,放声嘶鸣着,檀石槐牢牢的坐在了马背上,大口喘着气,大吼道:“把三部首领给我叫过来!!!”
第0145章 建宁书成
塞外的诸多要事,自然不为庙堂群臣所得知,绣衣使者的管辖范围,也不过是司隶地区与周围的冀州,兖州,徐州,豫州等地,像偏远的如凉州,幽州,益州等地,尚且还是需要刺史的报告来得知当地事务,当然,绣衣使者还是在不断的扩张壮大,几年之内,这些地区定然也逃不过绣衣使者的魔爪。
经过何休的日夜操劳,最基础的启蒙教材终于是被他书写完成,邢子昂与阳球负责为他修正,当简单的书籍书写完成之后,他便急匆匆的赶到了皇宫,递交给天子。
天子手持这册书籍,缓缓翻开,何休笔力精湛,颇有些大家风范,而因为这是初定本,不少地方都由修改的痕迹,天子认真读了起来,因为这是给幼童启蒙所用的书籍,何休共定下了七篇故事,而每一篇故事,他都尽量用一些通俗易懂,不尽相同的文字所写成。
全文共七千六百二十三字,足以令一般的孩童启蒙所用。
这七篇故事,分别有《复仇志》,《天命志》,《信志》,《孔孟志》,《金鳞志》,《荡寇志》,《灭匈志》等,这七篇故事,用字简单,可是又有着公羊学派的精髓所在,天子一向爱听故事,昔日老太尉在的时候,他便经常将他叫到宫里讲述种种史实,对于这些故事,他也是迫不及待的便看了起来。
他急忙翻开书籍,认真的读了起来,第一篇《复仇志》,很是简单,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士子,在察举孝廉的时候,有官吏对他农夫出身的父亲多有鄙夷,因此,这位士子便杀死了这位官吏,以报父受辱之仇,并且还举出了当朝不少的例子,看了片刻,天子神情有些复杂。
自幼学习公羊学派,对于其中大复仇理念,他是认同的,可是作为皇帝,若是底下百姓士子都整天嚷嚷着复仇,杀官造反,他又是不能忍的,他皱着眉头,思考了片刻,没有着急着下言论,又打开了第二篇,第二篇《天命志》,乃是延续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
讲述的是太祖斩白蛇的故事,何休这篇故事的用意十分的明确,要用这篇故事来证明大汉乃是天命所归,是不可能被推翻,或者被他人所取代,到了最后,他又见到,书中竟然叙述了王莽之事,并在最后提到,王莽坐与天子上位上,却梦到有赤蛇将他吞噬。
后来,便是光武皇帝手持赤霄剑将他斩杀,原来这王莽便是昔日白蛇之后,乃是一巨蟒之化身,故而名王莽,为复仇而来,却不敌汉室天威,天子读完,极为的开心,连忙点点头,大汉王朝乃是天命所归,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这篇故事很好啊,可以想象,启蒙之后的幼童,日后都会是大汉王朝最为忠诚的子民啊!
天子极为满意,开心的说道:“这篇故事极佳,何师之才,实在是令朕佩服啊!”
何休并没有言语,天子又看起了下一篇的故事,《信志》,这篇故事则是讲述了季布的故事,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太史公的言论直接被他拿来运用,又生动活泼的编造。。讲述了几个关于季布的故事,用来强调人无信不立的中心思想。
天子笑着,爱不释手,又读了几遍,方才看向了下一篇故事。
《孔孟志》,顾名思义,这是讲述了孔子与孟子的诸多实际,也算是讲述儒学的伟大与治世之用,看在之前两篇让自己极为兴奋的故事的面子上,天子也没有理会何休这样夹杂私货的行为,他想了片刻,对何休说道:“孟子取义,朕心敬佩,不知可与此处多加笔墨?”
何休所想的,也是推广儒学,推广公羊,天子既然同意了,多加些孟子的思想,又甚么不可?他笑着点点头,说道:“陛下聪慧,如此可矣!”,天子点了点头,又看向了下一篇故事,《金鳞志》。
仅仅只是读了片刻,小胖子便脸色惊诧,瞪大双眼,说不出话来。
“天子少时,常微服,查民间疾苦,一日,行与河岸,忽见一金鱼出,似龙。拜帝,言“桓传宏也。”,帝大惊,令捕之,众人皆不得近。帝乃前,鱼跃与手。急返,言与太后。后喜曰:“我儿又天命乎?敢乱言之,族!”时大儒何休过河间,通术数,见有金龙飞腾之象,赴之,乃见帝之事,大惊,拜,自请为师,授帝为君之道,天子亦喜习之。”
这。。。竟然讲的是自己?刘宏一脸的惊诧,他望着何休,又继续看了下去。
“可见,帝自怀天命,王气所归,逐鹿谬矣!”
刘宏叹息一声,朝着何休重重一拜,天书,只有他与何休读过,他们二人都知道,日后的大汉,是会甚么样的模样,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争夺汉鼎,这篇故事与太祖篇不就是为了强化天子的神圣性麽?就是为了防止日后乱世的出现,也是要让天下百姓都牢记天子之神圣。
天子又继续读了下去,《荡寇志》讲述的也是当朝之事,讲述的乃是段颎率领士卒征伐山民的故事,在故事之中,他将段颎当初不良的行为纷纷隐藏住,更多还是在描述将士们的英勇,百姓的敬仰,士子们的勇武,并且还讲述了那几个跟随将士们外出作战而封侯的年轻士子的故事。
最后一篇的《灭匈志》,讲述了昔日冠军侯的勇武事迹,并要求天下幼童都要效仿,看完了这七篇故事,天子赞赏不已,诚然,这其中有几篇让自己有些不喜,可是,总体来说,这本启蒙书籍,还是能起到重大的作用,不只是为了开启民智,打击世家。
甚至,他可以起到增强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可见,就算日后自己早逝,将天下扔给了幼子,天下若是有人敢叛,只怕会受到这些自幼受到这些书籍影响的百姓所攻击,大汉江山啊,刘宏笑了起来,说道:“当以此书传世也!”。
何休笑着说道:“还望天子起名。”
“此书编写与建宁年间,便唤作《建宁书》罢。”
“善!”何休点了点头,心里却是有些狐疑,这位天子对于建宁这个年号的偏爱,有些不可理喻,修筑道路,要叫做建宁驰道,就连王符在扬州多处建立的水利渠道大坝,也是被称为建宁渠,建宁坝,何休却没有反对,只要能重振公羊,只要能保住大汉江山,这些不过小事耳!
第0146章 启蒙天下
得到了天子的应允,何休便急急忙忙的返回家中,急忙的完成了对于建宁书的最后一次修正,当他修正之后,便是唤来学子们,将此书进行抄写,当然,在抄写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这本书便流传了出去,最先便是被雒阳之中的诸多朝臣所观。
后来,也有一部分流传到了名士士子手里。
当他们看完之后,几乎都是愤怒的跳了起来,第一篇,《复仇志》便让他们险些喷血,他们早就想过何休会在教材之中夹杂不少的公羊私学内容,可是他们发现,自己好像低估了这位大儒厚颜无耻的程度,这才第一篇啊,你就这么明目张胆的写出《复仇志》?
你是要为大汉培养出一批不尊法令,杀官造反的叛贼来麽?
这可如何是好?诸多朝臣们纷纷表示对此书的不满,朝中又开始了大规模的上书,要求让他们也参与到修书的行列之中,要求修正这本书籍,这本书籍是不能为幼童启蒙所用啊,不然会引起天下动荡的,袁逢接到了这些奏折,笑着,将这些奏折交给了张郃。
张郃顿时大喜,对于袁逢再三道谢,随后,便是与阳球请这些人来廷尉做客。
群臣大哭,无可奈何,阳球固然没有丧心病狂的因为他们抨击公羊学说而斩杀他们,只是向他们警告,这本书是得到了天子陈赞的,既然天子陈赞,那这本书定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