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610部分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610部分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面的话,到底是顾忌着宋重锦的身份,才没说出口。
  宋重锦微微一笑:“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是?再说了,老祖宗起,也没人肯出这样的力,花这样的大价钱给乡亲们送这样的大礼,你说是不是?”
  里正心里天人交战。
  他听明白了,这宋重锦的意思很明白,要么就答应,不然这前头说的一切只怕都要落空了。
  一头是唾手可得的利益,一头是老祖宗的规矩。
  里正觉得自己要疯了!
  宋重锦看出来里正有些动摇了,又说了些蛊惑的话,比如说,若是这事真成了,对里正也有不少好处。
  七里墩的日子过得好了,他这个里正脸上也有光彩不是?更不用说,若真是如此,女人们都能得一份子,消息传出去,那外头的好女子不得拼命的要嫁到村里来?
  还有村里的闺女,人人都有一副好嫁妆,还愁嫁?外头的好后生不也得求上门来?
  这十里八乡,不得数七里墩最风光?
  说得里正的心不由自主的就偏了偏,只是他到底还有一点理智,没当场同意,只说回去跟大家再商量商量去。
  宋重锦也不留他,笑着送他出了门。
  一路上里正的心不在焉,一脚高一脚低的走回家,让人将几个族长都请来,开门见山的将话丢出来。
  顿时炸开了锅。
  几个族长表示不能接受,都说这哪里有女人跟男人平起平坐的?
  若是让她们也分了这产业,将来怎么拿捏住她们?岂不是要上天?
  还有的,忍不住就怪罪宋重锦起来:“这宋大人自己怕媳妇,也不能任由那王家的丫头这般乱来啊?就不管管?”
  大家都猜得出来,能想出这一出的,肯定是王家的母女,不然哪个男人闲着没事,干点事情,还惦记着分给那些娘们?
  有知道点内情的,比如王家族长,听了这话,就忍不住白了那人一眼:“你嘴里胡说八道什么呢?王家丫头是你喊的?人家现在是县令夫人!再瞎说,到时候挨板子,别怪我没提醒你!”
  那人才不甘不愿的闭了嘴。
  里正等大家吵得差不多了,才慢条斯理的道:“你们要是不情愿也行,我就去回了宋大人,就说咱们七里墩的人没福气,享受不起大人的恩赐。就当没这回事就行了!”
  “那怎么成——”
  “这个,咱们可以再商量商量——”
  ……
  众人慌了手脚,忙又拦住里正。
  里正似笑非笑的看着众人。
  大家面面相觑,这是没一点办法了?毕竟银子在人家手里不是?
  到底是银子钱更实在,再说了,谁家没个女眷啊?说来也不算吃亏。
  尤其是那家中有闺女的,想着,真这样分也好,家里不用给闺女准备嫁妆,用这个就足够了,还能有剩余的。
  一个个脑子又都转了过来,纷纷改口:“那也就这么着吧!”
  里正见大家不反对了,才又一起商量起细枝末节起来。
  别的也就罢了,唯有那三年重新划分一次,大家都不同意。
  谁都有小心思,想着若是自家添丁进口,三年才划分一次,没赶上,岂不是吃亏了?
  都纷纷要求,等茶叶有收益那一年开始划分一次,然后每年年底划分一次。
  这点子变化,宋重锦这边自然没有不同意的。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一时七里墩都沸腾了,尤其是那些女人们,被这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给砸晕了。
  她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还能有这样的好福气?
  只是有人喜就有人悲,尤其是这茶叶起码要四五年才能有收入,一些家里有那快要出门子闺女的,顿时就觉得不平起来。
  他们家的闺女不可能等上四五年吧?那岂不是要等成老姑娘了?到时候就算手里头有嫁妆,也嫁不成什么好人家了。
  再看那些年纪小一些,不着急嫁人的,等她们起来,能说亲事了,正好赶上好时候了。
  顿时就说起风言风语来,甚至还有人提出来,她们也是七里墩的闺女。
  不能厚此薄彼吧?
  要么现在就给她们这些这几年要出嫁的闺女一人先一份嫁妆,算是提前预支的。
  要么就是等茶山有收益了后,也得分她们一份才是。
  这话一说出来,先被其他男人和女人们给好一顿骂!
  谁都会算一笔账,分得人越少,分得就越多。
  要是这些嫁出去的还要分,那他们岂不是分得少了?哪个肯依?
  一时这些人被骂得不敢再说,只是到底心里有了怨气。
  故意当着王家人说些酸话。
  王永珠哪里有闲心跟她们计较这个?
  她先跟历长楠写信沟通了一番,历长楠那边很快就回信同意了,还附上了十分严谨的契约。
  将三方该负责的,该履行的责任义务,还有该得的利润都写得清楚明白,已经签好了他的名字,也盖了小印。
  并且还说了,他已经派人去联系购买茶树苗去了,争取在十月份左右,将树苗运送到。
  历长楠那边痛快,还如此相信王永珠。
  王永珠这边,有宋重锦这个身份压着,事情也办得痛快。
  契约上,剩下的位置,她签名画押,七里墩这边,由里正,几家的族长,还有几位德高的长辈,都签字画押了。
  然后,七里墩这边还按照王永珠的要求,写了知情同意书。
  村人,上上下下,每个人都按了手印同意。
  这知情同意书,也是一式三份。
  里正和几个族长麻溜的将事情办好了,心里对王永珠的敬畏又添了一层,心里知道,以后这茶叶的生意,七里墩人还是老老实实的好。
  有了里正和几个族长的态度,七里墩的人,尤其是女人们,对于王永珠母女,那真是说不出的感激,还有些许的敬畏。
  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安排
  不过王永珠此刻还真没心思在乎别人对她是感激还是敬畏。
  茶山的事情,虽然是确定了大方向,可后续的工作还得安排人来做。
  全依靠七里墩人自觉,只怕是不能够的。
  这如何安排人,不仅要有自己的人,还得有历长楠那边的人,三方监督才行。
  更不用说,要准备即将去上任的东西,虽然有姚大和石头帮忙,每天也忙得脚不沾地。
  倒是里正家的婆娘,瞅了个机会,跑到王家来,寻了张婆子嘀咕了好一阵子。
  恰逢王永珠去找张婆子,见两人头碰头在一起,隐约听到王永珍还有林氏的名字,本来打算回转的脚步顿时停了下来,看向了里正家的婆娘。
  里正的媳妇来不是为了别的,是里正让她来讨个主意的。
  看这架势,也知道宋重锦他们不日就要启程上任了。
  这茶山的事情,别的好说,可有两处棘手的,轻不得重不得。
  若是以前,他们说不得就想着等人走了,在他们的地盘上,随便糊弄一下也就是了。
  可是见识了王永珠的那知情同意书,全村人都按手印的操作后,谁也不敢这么想了。
  生怕万一处置不对,王永珠寻他们的麻烦。
  也没别的,这不是王永珍和木头母子,如今在村里也买了房子住了下来,还有林氏,虽然被王永富给休了,到底没回娘家,还住在王家老宅呢。
  这三人该不该也算在七里墩分利益的人里面。
  大家都知道王永珍跟王家关系不好,可这不是还有木头吗?到底是一家子,外人看着不好,真不分,到时候说欺负了她们,都没出说理去。
  倒不如让王家自己开口,说给就给,说不给就不给,好歹都赖不着他们。
  里正媳妇话说得吞吞吐吐,可意思王永珠和张婆子却明白了。
  王永珠一想,自从木头上次表态,又搬出去后,确实如他所说,将王永珍给管得严严实实的。
  最起码这些天了,王永珍一直都闷在那屋子里,听说一心就在房前屋后挖地种菜园子,已经整得很像个样子了。
  尤其是木头这般不占王家的便宜了,倒是有那人家高看了一眼,隐约透露出意思来,似乎看中了木头,觉得他这样有志气挺好。
  只是因为王永珍的名声,一时还犹豫着,若是王永珍这般老实,倒是问题不大。
  既然如此,王永珠倒是不吝啬这一点东西。
  至于林氏,虽然他们这次回来,林氏一直躲在王家老宅没碰面,可那一举一动,也有不少人都看在眼里,特特得来跟王永珠和张婆子学嘴。
  说林氏很不像个样子,如今村里张婆子她们这一辈份年纪的老人,都还在下地干活。
  乡下人都这般,都习惯了,一天不下地干活,心里就没个底。
  唯有在伺弄那一亩三分地的时候,才觉得踏实。好多村里的老人,只要还能走动,都会干活。
  如林氏这样的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们都还没成亲,正是要勤扒苦作的时候,却偏偏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
  先前还有些不好意思,怕人说闲话不怎么出门。
  如今脸皮倒是厚了,吃了饭就在村里闲逛,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人是非。
  要么就是哭自己命苦,骂王家不厚道,骂王永富不是个男人。
  谁没事接她话茬?王家如今在七里墩是什么地位?林氏心里不清楚,她们还是清楚的。
  就连林氏这般快活日子,不也是她嘴里骂着的王家给的么?要不是她给王家生了几个儿子,能有这样的好日子?
  因此都不搭理她,唯有那破不开面子的人家,也只嗯嗯哼哼的,一句不好的话都不敢多说。
  唯有那不服气王家的几家,倒是跟林氏来往的密切。
  最近听闻林氏露出的口风,说是在七里墩呆不久了,要出去见大世面去之类的。
  有人就将话传了过来。
  王永珠心里就琢磨着,林氏这个人其实最欺软怕硬,她是见识过自己的手段的。
  若真有什么主意,肯定不会打到自己头上。
  能拿捏的就是大房的三个儿子。
  金斗本份老实,金罐还小,只有金壶了。
  恐怕林氏要赖上金壶了。
  若是林氏也老老实实的,倒是也可以算上她一个,这样她这一辈子也算有靠了。
  可她偏偏心眼不正,还想算计金壶,那就罢了。
  王永珠也没暗示,直接就将自己的意思给说了,里正的媳妇听了,连忙点头,回去跟里正交代了。
  里正心里有了数,后来果然在分配的时候,就没有林氏的份。
  林氏成了七里墩的笑话,不管她如何大闹也没更改,这是后话。
  只说王永珠和宋重锦将茶山的事情,都寻好了人,安排妥当了。
  行李什么的也都收拾好了,择了日子就要启程了。
  关于王家小一辈的安排,这些日子,宋重锦也测试过金盘的天份,还想着,若真是天份好,倒是要将他送到荆县那边去读书,不耽误了他才好。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年多的功夫,金盘也不过才将那百家姓熟读了,连千字文都才学了一半。
  这般进度,就算送到荆县,也跟不上人家,倒不如留在这老秀才身边,将基础打下。
  宋重锦再托人在荆县找个可靠的秀才先生,或者小书院,再想其他。
  至于金盘有没有这个科举的运气,能不能坚持,就看他自己了。
  王永贵一直以金盘为傲,以为金盘天份极高,毕竟金盘每天回来都在房里苦读,好不好的,起码比王永安强些吧?
  谁曾想,宋重锦这么一说,宛如兜头一瓢冷水泼了下来。
  不过他还没放弃这个希望,只觉得是在乡下那先生不够好,耽搁了自家的儿子。
  听了宋重锦这么说,连忙道谢。
  至于金花,王永珠和张婆子只有一句话,别想着高攀,找个家境差不多的,人要踏实上进肯干,品性好的就行。
  又许诺,若是真找到合适的人家,她们定当给一份大大的添妆,让她风风光光嫁出去。
  有了王永珠的这话,江氏知道金花的嫁妆不愁了,忙忙的答应了。
  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金壶挂彩
  至于金斗这边,他是长子长孙,守孝要足足守三年的。
  和全家姑娘那边的婚事,肯定要出了孝之后,也剩下一年多的时间了,估摸着她们到时候赶不回来。
  王永珠直接就留下来一份,让柳小桥给收着,到时候作为贺礼就是了。
  倒是金壶,本来最开始是想着回京城,继续到张银保那边做学徒,还想着出海去的。
  可现在张银保因为历家的事情,却似乎有了些生分。
  本来金壶还不太明白,还是杜使君走之前,问他,还打算回京城吗?
  金壶没怀疑其他,自然点头。
  杜使君才点了他几句,将历家,张银保还有王永珠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一捋给金壶听。
  倒是让金壶又犹豫了。
  不过金壶有个好,不懂的就去问。
  等王永珠一回来,他瞅了机会,就问王永珠,自己该不该去京城?
  王永珠倒是忘了这茬,在她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金壶就算去张银保那边,也不过是去做个学徒。
  当然张银保不管是看在她的面子,还是顾家和宋家的面子,都不会苛待金壶。
  只是,金壶这么一提,她倒是有了个想法。
  金壶既然喜欢做生意,跟着张银保那边是学,跟在历长楠和自己身边也能学。
  到了赤城县那边,金壶跟着张家的商队曾经走过那里,比他们还熟悉些。
  而且他们的计划里,将来也是要开一条新的商道,金壶可以跟着他们去赤城县,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总比到了海外,摸不着看不到要放心不是?
  这么想着,王永珠也就很郑重的问金壶,说他们要去赤城县那边去,和历九少合伙做生意,问金壶要不要跟着历九少历练历练?
  要知道,金壶去张银保那边,也是跟着下面人学习,若是跟着历九少,那可是跟在历九少身边,接触到人、事物,还有眼界,都会提高不少。
  对于金壶来说,跟在历九少身边自然学习的更多一些。
  金壶听了王永珠的话,想都没想就道:“老姑,我跟着你们去!说不定还能给你们帮上忙呢!”
  在他心里,出海也好,去西北也罢,只要能帮助老姑,都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