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幻年代-第3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刚出道时候的傻根,还是《士兵突击》的许三多、《树先生》里的树先生、包括《一个人的武林》里的封于修、《唐人街探案》市侩的唐仁……都拿捏的很精准!
提一下封于修,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两个点:狠辣、痴迷,他都演出来了。
很了不起!
不过,《泰囧》里的宝宝确实有点过头了……
简单跟王寳强聊了几句,然后坐下来,等着电影放映结束……
……
《泰囧》的定义、标签就是爆笑喜剧。
原时空,这电影能成,确实占了档期、对手的便宜……
好吧,让我们一起在黑板上重新再写一遍:电影首先是商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观众。
贺岁片的功能单一,让大家笑一下,再让大家睫毛沾湿一下,最后加上个大团圆的光明结局。左手笑料,右手温情,重点在于允许观众狂笑,但是温情部分一定要把泪点控制好。
只允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姑娘们的小胸脯在黑暗里剧烈地起伏着,男人们发出轻微的咳嗽,不安分地扭动屁股,原则是绝对不允许眼泪流下来!
于是,他们看完大团圆的结局走出电影院,觉得情绪上做了一次充分的按摩……
冯晓刚导演的冯氏喜剧就是这种功效啊!
所以,才有贺岁片之王的美誉!
你说好好的贺岁档,为什么要考问历史?
冯导改行当大师也就罢了,但是年底几部大片往深沉里扎——《王的盛宴》、《大上海》、《血滴子》……
全踏马严肃电影!
明显的副作用是观众欲求不满。
一年将尽,有什么比看一部比现实生活更累更苦逼的电影更类更苦逼的事情呢?都想着去电影院放松一下,也好把团购的优惠电影票在过期前消费掉,等出来的时候却全都抑郁了。
《泰囧》的出现迎合了这种情绪……
而且观众直接报复性观影!
报复什么?
报复只拍大片、不拍好片的成名导演;报复年年不变、吹嘘为先的宣传模式;报复这个本应欢乐的档期,却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电影……
踏马的,年底了,想看一部纯爆米花喜剧电影就那么难吗?
当然,这些东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泰囧》本身质量不俗!
笑点密集却不影响主线,笑料三俗但没有忘记煽情,笑果十足,坚决不走屎尿屁路线——通俗而不低俗!
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运用老套的网络笑话,演绎经典,笑点集中……
这也是创作者的诚意体现,像什么《越来越好之村晚》、《百星酒店》、《八星报喜》之类的号称群星贺岁的电影,其实就是典型的凑段子,围绕年度热点事件,流行台词,瞎姬霸胡编乱造……
喜剧,基础就是让人笑,当然,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来一段触动人心的剧情,让观众哭,就更好了!
不能本末倒置!
国内很多喜剧演员只看到‘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然后就奔着弄哭观众的目的创作去了,问题是,你连逗乐观众的技巧都没掌握呢!
这不是有病吗?
还有人管这叫高级喜剧……
不能充电的充电宝,请问有什么用呢?
喜剧电影,尤其是在电影院放映厅观影的时候,聚众效应放大,全场爆笑,那感觉堪称壮观!
放映厅,大荧幕,最后收尾:
“生啦?男孩还是女孩?有头发没头发?”
“有头发……哈哈……”
伴随着黄博的狂笑,电影结束……
然后是花絮,花絮主要内容就是王寳强跟杨小蜜合照……
姬慧芙再次把鼻涕、眼泪留在椅子上,这次不太一样,因为他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隔壁坐着的戴眼镜的男的,也在做同样的动作,两人的手碰在一块了……
有点小尴尬。
赶紧收回动作,顺便暗骂一句‘真没素质!’
放映厅灯光亮起,又是谢南走出来:“大家先别急着走,欢迎我们《泰囧》的主创团队,徐、王寳强、黄博还有我们的制片人沈梦溪!”
第一百零一章 一票难求
通常来讲,制片人不太出圈,除了那些标榜自己是制片人的名人……
还很喜欢道歉。
沈梦溪不太一样,他导演拿过奥斯卡,演员拿过百花影帝,制片的项目,包揽了国产电影票房前三名……
属于天选之子!
所以,圈外也很有名……
就这场首映,好多人都是冲着沈梦溪才来的。
广木木海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受邀过来的——土豆百大UP主,他排67名!
很了不起的成绩了。
可以接广告、恰烂钱的程度!
《泰囧》确实蛮好笑的,鼻涕眼泪流了一把……
习惯性把鼻涕抹在放映厅的椅子上,然后碰到了一个男人在做同样的事情!
眼神交汇,他赶紧扭头,心里暗骂一句:呸!没素质!
他想着,然后注意力集中在了《泰囧》宣传团队分享幕后故事上了……
徐争先发表讲话:“我们在《人在囧途》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挫败感,因为感觉那个电影是可以票房过亿的……”
“续集在筹备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继续按照两种身份不同,阶级不同引发笑料,故事在中国发生;另一种就是《泰囧》,但是《泰囧》更成熟,有现成的本子……”
“希望观众在我们中小成本电影里能够看到制作感,希望他们到电影院里来看我们的电影所获得的观影体验不亚于一部大片。”
他说的比较正经,王寳强就一点也不端着了:“我觉得我的女装非常好看!”
“也许可以竞争一下最佳女主角?”
“最难忘……那肯定是给杨小蜜做SPA……”
“没有,因为在戏里我也给黄博做了一次,所以,对比很强烈……”
黄博被问最多的是为什么要接这个戏……
就你看,《人在囧途》这个故事特质就决定了不可以变成三个人的电影,它必须还是两个人的电影,所以黄博的处理变成独立给他一个线索,让他负责一层压力……
他的角色实际上是配角!
“就帮忙啊……”
“我们之间,他说需要我去演一个角色,我只要有时间,肯定就去了!”
到了沈梦溪:“其实我们做电影的最重的是真诚,把观众当成朋友,做喜剧,就是让人笑,大部分国产片都在把观众当傻子,拍科幻的不懂科幻,拍奇幻的不懂奇幻,不懂历史的号称还原历史!”
“《泰囧》从题材上来说就是正宗贺岁喜剧,我们做剧本、添包袱,都是原创,我相信大家应该能分辨谁是真诚的做电影,谁是随便糊弄观众。”
“其实我们跟很多电影人都聊过,什么叫拍电影的诚意?不少导演的理解是观众都是傻乐呵的,所以拍一部傻乐呵的电影?他们从出发点就错了!拍电影的诚意首先得问问自己你拍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而不是妄度揣测观众有多傻有多需要你去咯吱他笑。”
“那你觉得什么叫没诚意的喜剧?”
沈梦溪想都没想直接回答:“黄百铭这几年做的所谓贺岁喜剧就是没诚意的代表!”
“随便从网上抄几个段子,选一些年度热词,组合一下,观众就会笑了吗?”
“我们的主流观众是很挑剔的,你必须想在他们前面……”
观众提问:“我感觉这电影有点像《宿醉2》……”
“你想多了,它跟《宿醉2》唯一的共同点是发生在泰国,事实上,我们参考了《午夜狂奔》、《雨人》、《第八日》……”
徐争补充:“要成为一部好看的喜剧片,首先得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要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前提就得有一个有趣的主题,一个好故事,才应该是喜剧电影的终极目的,然后用了一个让别人发笑的形式,让别人接受。”
……
跟原时空相比,《泰囧》宣传少了一个标签:票房黑马!
所谓黑马,就是无人看好嘛!
但现在不一样了,《泰囧》首映之后,一骑绝尘,无论上座率还是单日票房……
很多人分析过《泰囧》的成功原因,排名第一的就是队友配合:
“路川就是脑袋秀逗了,电影这个东西,根本不看过程,只看结果。
《王的盛宴》从任何一方面看都没有大卖的可能,况且这片的素质实在一般。
《1942》这类片,既不大众,也不会被大多观众“主动”接受。再加上本就生活幸福指数不断下降的社会,人们还是更倾向于选择有趣的轻松的事情,至少看着不那么累。
什么《大上海》《血滴子》又那么不严肃。在加上这个本就乏味和压抑的冬天。《泰囧》成功了。”
这个时空,大概就是宣传加上《一镜到底》的影响!
宣传策略:上映前,各种吊胃口,沈梦溪负责吹票房,各种宣传短视频冲刺互联网;上映后,媒体软广告……
广告到什么程度呢?
你随手看一个营销微博都开始转了。
但是这种宣传很少引起别人反感,比起其他大片一开映就是铺天盖地的各种宣传,泰囧这次抓住了普通观众的心。
《一镜到底》、《泰囧》都采用的这种宣传方式!
口碑方面,大部分观众都给了好评,至少是及格的——故事本身比较圆;
当然还有《人在囧途》的效应影响,以及三个演员本身就有很高的国民好感度!
如果把黄博换成新晋金鸡影帝,你就是觉得违和……
20号上映,首日5200万,力压《十二生肖》的3900万;
次日,周五,迎来首周末,连续三天,6100万,9400万,8700万……
首周票房出炉2。74亿……
24号,工作日,但是赶上了圣诞,单日再拿5500万……
疯了!
根本拦不住,感觉比《一镜到底》还要让人疯狂!
到什么程度呢——上座率高达70%!
以至于很多城市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毕竟总银幕数量才一万四千块……
理论上,二十小时票房空间可以达到6个亿……
这不是理论上嘛,谁尼玛半夜跑去看电影?
与此同时呢,很多批评《泰囧》的声音开始兴起:
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晓苏炮轰《泰囧》,表示《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电影,低俗、庸俗、媚俗;更提出《泰囧》其实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的两种不良倾向——“贱下”与“炫富”,挖苦、讽刺、作贱老百姓,并且赤裸裸地宣扬拜金主义。
很多大V也带节奏说什么‘国民欣赏水平偏低!’
第一百零二章 正面刚的杨小蜜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但凡有个电影拿了高票房,都有人说什么‘你国国民只配看《小时代》……’
还分析什么跟教育程度、民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
讲真,中国在大众审美观方面都不会输给任何国家!
文化底蕴深度,决定大众审美的程度。汉文化足以支撑大众审美!从现有的遗迹,和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这一点!
别总举例欧美国家,傻逼这种东西,全人类、民族都有!
就想起以前闭关锁国的时候。
老佛爷,火车铁轨会毁我大清龙脉啊。
那帮人总说中国需要普及素质教育,傻子太多了。
你看,全世界都一个吊样!
英国诶,发达国家!
回到《泰囧》,这种带节奏的话虽然在网上有不少人讨论,但现实,《泰囧》的观影热情依然很高涨……
四天半破三亿,六天破四亿……
谁都知道,《泰囧》铁定能创造一个票房奇迹!
聚众效应一旦形成,没那么容易被打破的!
……
25号,上海,嘉禾影城,《分手合约》剧组在做路演。
主演彭羽晏,导演吴基焕,基本没什么人问他俩问题,所有媒体、观众都在提问杨小蜜!
而且问的问题全都是《泰囧》……
“……我是收到邀请,然后就去了……”
“徐争老师给我发了个短信,说希望我能以杨小蜜的身份客串出演一下《泰囧》……”
“我当然同意,我早就想跟徐导合作一次,这次邀请我客串,下次就能邀请我出演……”
“没,我完全没想到《泰囧》会火成这样,如果提前知道的话,应该会跟王总商量一下,移档上映……”
“低俗?我没觉的低俗啊……专家?专家的话不用听,他们就是想博版面!”
杨小蜜很擅长怼人,但她注意场合,没有接着开喷……
网友们就没那么多顾虑了,ID‘爱上苹果’:“这帮人活在七十年代,总想把一些人斗下去,喜剧电影,本身就是奔着讨好观众去的,观众喜欢才是硬道理,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ID‘墨年菲醉酒’:“《泰囧》就是一部喜剧片,通过制造笑声来赚钱,而不是凭借拿范儿玩深沉吸引观众,更不是倡导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载体。美国可以有《美国派》,英国可以有《憨豆先生》,德国可以有《屌丝女士》为什么中国就容不下一部《泰囧》呢?在观众一致好评和票房飘红的背后,为什么学术界就不肯放草根文化一马呢?究竟是电影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还是学者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曲高和寡是一种学术界的自残通病。”
ID‘呓语Y追寻’:“俗话说的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影片《泰囧》是三俗还是热卖,关键是观赏者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心里脏了,眼睛瞪的再大也看不到干净的东西,不求多纯洁,至少请摆正心态,把喜剧片当成喜剧片去笑吧!”
路演现场……
记者们依然在提问杨小蜜。
“你觉得《分手合约》能有多少票房?”
“这我哪知道,我又不是沈梦溪,他可以裸眼鉴票房,我不行的……”
“那你跟彭羽晏合作,感觉怎么样?”
“还行,他挺认真的……”
一派前辈风范!
呃,准确来讲,她出道确实比彭羽晏要早一点,最主要,她比彭羽晏大牌多了!
《分手合约》的宣传、路演等等,全都是围绕着杨小蜜进行的——其他人只能配合!
谁也没有意见……
也不敢有意见,她的咖位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