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过埠新娘-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鲜族与汉族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比如,老一辈的朝鲜族说汉语就是说得再好,也是带着辣白菜味。“饭,滴吃了?”新一代的朝鲜族,汉语说得比朝鲜语还溜。如果他(她)不说朝鲜语你根本不知道他(她)是朝鲜族。
长期得共同生活,汉族人也能说上几句朝鲜话,“招踏(好)!”“玛希达(好吃)!”
两个民族连饮食口味也变了。朝鲜族过年时也包饺子了,而汉族人也爱上了狗肉、冷面。贞淑也爱吃那些美味的鲜族传统美食,只可惜她不会做。可贞淑她从小就没怎么爱吃辣白菜,倒是爱上了正宗的猪肉炖酸菜。而李昊哲爱吃各种带馅的面食,金姬子爱吃炒菜,贞慧则是来者不拒,统统爱吃。
眼看年越来越近,时间紧迫,贞淑也顾不得什么过年的习俗。用几天的时间把房间打扫干净,被褥也拆洗完毕,各种吃食也做好放到外面的缸时冻上,这一忙就忙到了腊月二十九。
贞淑家每年过年都要去贞淑的爷爷家里过,而爷爷家又在相隔一百多公里的M市。贞淑全家要到初三才能从爷爷家回来,而给姥姥、姥爷拜年最早也要等到初四。自打放假,贞淑还没有去看过姥姥和姥爷。所以,贞淑决定在年前去看看姥姥,帮姥姥干干活,再把老妈准备好的年货跟钱给姥姥送去。所以一大早吃过饭,贞淑和贞慧就提着大包小裹坐上了去姥姥家的公交车。冬天积雪,路面上结着一层厚厚得冰雪,还是做公交车安全些。
刚一进姥姥家的门,贞慧就扯着嗓子喊:“姥姥,我来看你来了!”
标准的狗腿!贞淑暗自小小地鄙视了一下,但当她迎上姥姥笑脸时,也是甜甜地叫了一声:“姥姥!”
其实老人很容易满足的,只要子女好好的,时不时能来看看他们,他们就很满足了。
姥姥现在还不到六十岁,干净利落一点不显老态。干起活来,贞淑和贞慧加在一起也未必能赶上老太太。难得看到自己的外孙女,老人哪里舍得让她们干活。
姥姥姥拉着她们坐在炕上,拿出水果和糖果一劲儿得让她们吃。姥姥笑眯眯地看着小姐俩,感叹时光如梭。“刚生下来时,你们才这么大小。”一双布满裂痕的手,在身前比划着她们婴儿时的身长。“一晃儿,你们都这么大了,都成大姑娘了,快要嫁人了。”
“姥姥——”贞慧撒娇地靠在姥姥身上,“我还小呢,要嫁也是我姐先嫁。”
“我先嫁?”也不是谁前世急巴巴的抢在她前头嫁人,“那要是我一直嫁不出去,你就不结婚了?”
“咱家贞淑怎么会嫁不出去呢,登门提亲的人还不挤破你们家的大门。”姥姥笑眯眯地拍抚着贞慧的背,两个外孙女在她的眼里可是如珠如宝般珍惜。
贞淑听了,心里不由得阵阵发苦。遥想前世,追她的人没挤破门,门反到是等不急,先倒了。
早就是翻过的一页了,不提也罢。
“姥姥,姥爷呢。怎么我回回来都赶不上见到姥爷?”贞淑环视一周,“姥爷又不在家?”
“你姥爷去老年组打麻将去了。”姥姥正给贞慧剥桔子皮呢,“中午老年组炖了牛肉汤,他就不回来吃饭了。”
姥姥说的老年组其实就朝鲜族村屯特有的老年活动协会,他们有专门的活动中心,哪个村子越富,哪个村子老年组的房子就越大越好,这也算是朝鲜族尊敬老人的一种传统。
村里还专给老年组划分出一块地,每年转租出去的收益算是老年组的经费。老人们每天可以在老年组免费吃上一顿午餐、每年还组织老人出去旅游。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辛苦一辈子的老人们也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姥姥,你也吃。”贞慧接过桔子,掰了一瓣递到了姥姥的嘴边。
“好吃,贞慧给姥姥吃的桔子真好吃。”姥姥愈发慈爱的抚摸着贞慧的头发,仿佛她吃下了是世界上最最美味的桔子。
贞慧带着几分得意给贞淑投了一个挑衅的眼神,而贞淑却毫不在意,只是微微地笑了笑。
贞慧不知随了谁,自小嘴巴就甜。贞淑说不出的甜言蜜语,对贞慧来说简直是信手拈来。贞淑更习惯默默的做事,用行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打小看她们长大的姥姥又怎么会不知道呢,只是贞慧更小,所以故意表现得更偏痛贞慧一些。
坐在热乎乎的炕上,祖孙仨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闲话,时不时地再爆出一阵笑声,温暖地房间是满满地幸福地味道……
第二十二章 爷爷奶奶
更新时间2010…9…19 19:26:44 字数:2872
今天三更奉上,第一次一日三更。不禁感叹人有无限可能。再次谢谢亲们的支持,也希望亲们继续推荐、收藏。吾会继续努力!
---------------------------
终于到三十儿了。
贞淑一家早早就起床,吃饭打扫。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开始贴福字和春联了。其实朝鲜族过年是不贴福字和春联的,但是胡同共四家,就她家不贴,显得光秃秃的,所以自贞淑有记忆以来,她们家也是年年贴春联的。一切都准备妥当,刚过九点半,一家四口便提着包出门了。
遵照老礼,贞淑家年年都是要回爷爷家过年的。现在的交通还远不如十几年后发达,去一百多公里以外的爷爷家,他们必须要坐上整整四个多小时的火车。而且每天还只有一早一晚两趟,所以贞淑对于年的记忆里拥挤嘈杂的火车车箱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三十儿出行的人不多,他们上车时,车厢里也还有空余的座位。
贞淑的爷爷、奶奶是地道的农民,五十年代才从老家吉林长白山搬迁到M市。贞淑听奶奶说,来时奶奶背着老爸,爷爷则背着一包行李和一张圆桌,两人徒步几百公里才来到这里的。那张圆桌一直保留着,爷爷至今还时不时得指着桌子讲叙当勇。
贞淑的老爸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都已成家立业。二叔和大姑还农村务农,二姑、三姑则在市里上班。因为国家照顾少数民族,一家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样五兄妹孩子加起来刚好的七个小仙女和三个淘小子,而贞淑则是七仙女中的大仙女。
贞淑的爷爷特别痛爱贞淑这个长孙女,每次见到贞淑总是慈祥的用朝鲜语叫她“星星”。贞淑小时候,爷爷总是领着她逛商店,虽然他兜里钱不多,但总是给她买点水果糖、冰棍。
爷爷七十多岁了,贞淑打小最爱听爷爷给她讲他打鬼子的故事。爷爷李成民年青时扛枪参加过游击队,在中朝边界的长白山地区打过鬼子。鬼子打跑了,爷爷就放下枪,回老家种地了。每当爷爷就着酒,回忆往昔时,他的眼睛总是湿湿的,仿佛那些牺牲的、活着的战友就在他眼前。而他最惦记得就是曾经救过他命的老大哥——李龙哲。
听爷爷讲,这位李龙哲可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和爷爷同是正宗李姓,他们家是生活在韩国汉城的富商。而他在大学里参加了刺杀日本鬼子的抗日组织,后来被通缉逃亡到了中国上海,继续抗日。最后几经辗转到了长白山地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在那里认识了爷爷。抗战一结束,他也回汉城老家了,两人一别就是四十多年。
在贞淑的眼里,爷爷的那位老大哥,整个一许文强版得007,帅呆了!酷毕了!
时隔四十多年,李龙哲同样也没忘记爷爷,九零年时,他还通过红十字会找到了爷爷。三年前,爷爷在二叔的陪伴下去韩国见到了那位他念念不忘的老大哥。
后来听二叔回来说,李龙哲先生家非常之有钱,据说在韩国都算是数得着得有钱人。但具体多有钱,二叔也说不好,只是不断重复地说他有钱。
爷爷在韩国呆了半个月就回国了,二叔倒是留在韩国打了两年的工。虽然通讯不方便,但爷爷和李龙哲之间的书信往来却很频繁。
贞淑的奶奶崔福爱也将近七十岁了,奶奶的个子原本就不高,年青时操劳过度,到老了直不起腰,整个人站直了也只能是“7”形,连贞淑的肩膀都不到。听老爸说,奶奶出嫁前是远近闻名的才女,一直读书到高小毕业(贞淑不懂这是个什么学历,不过听着好像很了不起)。奶奶很好学,家里却很穷,奶奶又是长女,下面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奶奶又是已满十八岁未嫁的“老姑娘”。在那个年代,十八岁早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
所以家里逼着奶奶放弃学业,不准她去考师专。可奶奶还是从家里偷跑出来,愣是光着脚去县里参加了师专考试。她考上了,但最后她还是嫁给了刚刚从战场上回来,一贫如洗的爷爷。
没能继续上学是奶奶心中永远的遗憾,所以当贞淑的二姑和三姑上高中时,再苦再难,奶奶也没说过放弃。除了地里的活儿,每天冬天奶奶还会去市里卖辣白菜。奶奶家住在郊区,为了节省一毛钱的车票钱,她总是一大早用头顶着大盆辣白菜走上五、六公里到市场上去卖。
不过二姑、三姑也没有辜负奶奶的付出,相继都考上了中专。毕业后,又都分别在M市的医院和银行里上班。
村里的老人说起奶奶,没一个不伸出大姆指。甚至还有人说,奶奶既使是生活在一无所有的石头上,也能把日子过了有滋有味。
爷爷奶奶相伴共同走过四十多年,其间风雨有时,酸甜有时,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他们也到了儿孙绕膝的年纪。如今日子也越过越好,他们脸上的笑容也是越来越多。
——————————————
在寒冷的三九天,贞淑一家四口终于踏进了爷爷的家门。草草的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为了晚上的年夜饭,全家的女人们都忙碌了起来。男人们则盘腿大坐在炕上,抽着烟、喝着茶水,聊着许久未见的闲话,连二叔家年仅十二岁的堂弟李刚也被拉着一起旁听。
爷爷、奶奶比贞淑记忆中的样子年轻许多。爷爷依旧梳着许文强式的大背头,时不时得从衣兜里掏出牛角梳将夹杂着几丝银色的乌发一丝不苟地梳向脑后。而奶奶动做麻利,让人想帮忙都插不上手。
奶奶和二叔家的灶台是朝鲜族老式的。在一进屋地上挖一个四平方米半米深的坑。在坑底北半面砌上灶台按了一口朝鲜族大铁锅和一个大平底锅,灶台正好连着炕,而南半面就是女人们做饭烧火的场地。灶台和炕只比地面高十公分,所以鲜族人的炕叫矮炕。
奶奶开始蒸做打糕的江米饭了,她将泡的江米铺了一层在架好蒸屉的铁锅里,铺一层就盖上锅盖蒸几分钟,然后再铺一层,再蒸。火侯、时间全凭个人的经验。蒸好的江米饭,又香又Q,贞淑常常会偷偷地握成一个饭团吃,那个味道香得让人忘不了。不过千万不能多吃,否则会消化不良。
而在东头的二叔家,老妈和二婶正在灌米肠,贞慧和堂妹李华则在一边帮忙系绳。鲜族的米肠是用新鲜的猪血、江米、猪肉沫、葱、姜及各种调味料灌制的。灌制时要求松紧有度,米不太多不然煮时会裂开。煮好的米肠鲜香米糯,让人尝过,恨不能连舌头吞下去。
贞淑留在西屋给奶奶打下手,她不用看也能想到二婶此时正在对着老妈唾沫横飞诉苦的样子。
无论如何拐转抹角,主题不外一个:鲜族人养老靠大儿子,小儿子都养了这么多年了,也该是大儿子把两位老人都接走进孝的时候了。至于房子当然是留给孙子的啦!
其实不用别人说,早在几年前李昊哲就跟老爷子提过接两位老人一同住的事情,可李成民却不愿意。一是他觉得自己还硬朗,自己能动一天,就不用人照顾;二是老大家的房子太小,住着不方便;三是自己在M市生活了四十来年,搬到老大家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所以他一直不同意去老大家。
在金姬子来说,对接二老问题上也没有异议,鲜族老辈的规矩就是大儿子养老,所以从结婚开始她就有准备。至于老人的房子,她更是想不都没想过。虽然按老辈的规矩老人的财产只有儿子才有继承权。但因为自己生的是两个女儿,长大嫁人又不需要准备房子,他们自己又不缺房子住。而老人又只有一个男孙,虽然全家人从来都没有提过,但都很默契的认为将来的房子是留给贞淑的堂弟李刚的。
可二婶有点太急不可耐,想早一点将老人扫地出门继承房产,可又不敢当面对老人说,她还是比较怕爷爷翻脸的,因为两个房子是一个房本,而且都在爷爷的名下。所以她只能年年在金姬子面前重复同样的话,却不敢当着老人面露出一点。而金姬子也没办法,只能年复一年的听她念叨,好在一年里也听不了几天。
第二十三章 过年
更新时间2010…9…20 9:38:50 字数:1663
今天双更,请大家继续支持。求收藏、求推荐。
————————————————————————
“下来打打糕吧!”将锅中蒸好的江米饭盛到大盆里,崔福爱这才催促坐在炕上的男人们。
放在屋里地上用来打打糕的木槽和木棰,贞淑早就清洗过了。滚烫的江米饭现在被放在的木槽中央,李昊哲和二弟李昊民一人拿起木棰,开始打打糕。米粒慢慢被碾碎,成了一团粘粘地米团。打糕打一会儿,就要停下来,奶奶就会用蘸了水的手将米团重新翻转集中到木槽中央,然后蘸过水的木棰再重新开始打。重复数次,打糕完全好时,打打糕的人早已是大汗淋漓了。
虽然现时已有人用机器来做打糕,但每家每户还是在自己家里打打糕。而十几年后,则看不到这种景像,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冬天夜晚来得很早,在院子当中放过一挂炮后,九五年的年夜饭终于开始了。二叔家的炕上摆了两张桌子,男人(孩)一张,女人(孩)一张。两桌的菜式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男人不和女人同桌的旧习罢了。
吃饭前,免不了大家之间互相祝福,而今年最重要的全家祝福就是祝愿贞淑能顺利考上大学。贞淑欣然接受之后,当然免不了要表一下决心。其实她的心早就被桌上的美食给勾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