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综]轮回之修魂2 >

第94部分

[综]轮回之修魂2-第94部分

小说: [综]轮回之修魂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甄家老太太现在年纪大了,性子像个老小孩了,偏心个得了她喜欢的孙辈,甄家大房也很能体谅。和二房之间也不会为此闹出什么不快来。
  因为家族传承有序,这宠爱不代表什么利益分配,就仅仅是宠爱罢了。
  经过大夫们的诊脉,甄家的主子们无一染病,这让他们大大的松了口气。
  可后来他们发现这口气松的太早了,因为这疫病传染到了外面,慢慢的竟然感染到了全城。虽然染病的比率不高,但是全城几乎没有哪片地方无人染病的。
  如此危险的烈疾时疫,若不是甄家也在这地界上,知府不敢丢下甄家跑路,知府自己都想拖家带口的弃城而逃了。毕竟丢官总比丢命强。
  既然不能跑,自然只能把染病的人赶出城,集中在一个庄子上围起来。又担心对染病的人不闻不问,他们会闹事,又派了官府的衙役去看守那个庄子。毕竟染病的人中还有些官吏子弟和豪门的豪奴,也担心这些人家将来会对他心生埋怨,又强制召集了几个无权无势的大夫去给染时疫的人看病。
  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刻,几乎各家各户都谨守门户,小心翼翼的生活。因为发现只有城中的人染病,而城外的乡下地方却无一人染病,还有不少人家拖家带口的去乡下的庄子上暂住。哪怕是没有乡下庄子的平民人家,也多有暂时到乡下的亲戚家避祸的举动。
  像林如海这样的官员,每日里还要去衙门处理公务,自然不能拖家带口离城去郊区乡下。
  而甄家别看是江南的土皇帝,但那是因为甄老太太曾经是皇帝的乳母,甄家又出了一个甄贵妃和两个尊贵的皇子,这才人人都给甄家面子和方便。
  实际上,甄家人身上只有虚衔,并没有实际的职务。就像是荣国府的贾琏一样,身上的捐官就是个虚衔,没有具体职务也没有丝毫的权利,只是在外面行走有面子,算是个官身罢了。
  当然甄家的虚衔和贾琏的虚衔又不同。
  贾琏的虚衔就真是虚的,除了面子上好看之外,没有人会把他当一回事。
  而甄家的虚衔,因为前有甄家老太太和皇帝的情分在,后面甄家还有两个皇子。这在外人看来,甄家这进一步则有可能因为出个皇帝外孙而一步登天,而退一步两个皇子外孙就是两个郡王亲王,也可保富贵无虞。
  这种情况下,就算甄家人身上没有爵位官职,都是些虚衔,也没人会小看甄家。
  因为甄家是虚衔,不需要日日去衙门点卯办公,所以倒方便了他们跑路。一家子老小,再加上每个主子带了七八个下人,那真是浩浩荡荡的出城避病去了。
  其实城中不少人都知道,疫病最早就发生在甄家的下人身上。也就是甄家人没有当回事,后来发现这病传染的很厉害,也是把染病的人赶出去了事,却没有想着要向官府通报一声,这才导致这疫病越传越广,最终蔓延至全城。
  这要是放到无权无势的人家身上,官府少不得要调查问罪,至少要盘剥一番。
  放到别的官吏身上,也会有御史弹劾。
  唯有放到甄家这种皇帝极度偏爱的人家身上,所有人都当作视而不见,轻飘飘的将此事放过去了。谁都不会用鸡蛋去碰甄家这块石头,哪怕像是林如海这样的正直官员也是如此。
  但所有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甄家平日里嚣张跋扈,除了甄家自己的党羽之外,其他人谁不反感呢?
  现在甄家惹出了事,甄家自己施施然的跑了,留下的官员不得不与这一城人同生死共命运。对甄家怎么会不暗中恼怒。
  毕竟不是每个官员都正直有操守,因为甄家的横行霸道,导致江南的吏治败坏,有操守的官员反而不多,多是那种贪权好利的官员。这种人怎么可能不怕死,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留在这里。可惜在这种情况下,一府之尊的知府都留下来了,他以下的官吏又怎么敢得罪上官呢。若有官员弃官而逃,那就不只是丢官弃爵可以了结的,毕竟得罪了上官和同僚,在这些官员的奏本之下,在皇帝那里还有可能罪加三等,说不得就成了这次疫病的替罪羊了。
  所以这种小人因为想走而不能走,反而比那种没想着躲灾,一直认真办差的官吏内心里更恨甄家连累了他们。
  林家“染病”的下人也不少,林如海和贾敏因此分外紧张自己一双儿女的安危。好在染病的人都送出城隔离之后,林家上到主子下到奴仆再无一人染病,这才渐渐安定了下来。
  黛玉五岁了,而林璟三岁了,他们都不住在父母身边的耳房了,而是安排了贾敏院子的东西侧间作为他们的居所。
  原本林璟七岁之后就会离开内院,在外院有自己独立的院子。而黛玉再大几岁之后,在内院也会有自己的院子和绣楼。他们也就是年幼时在贾敏的院子里再住几年。
  现在贾敏不放心儿女,就把一双儿女挪到了自己卧房的耳房里,要时时能看到才能安心。好在玉和林璟都很小,现在还不讲究什么“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矩,睡在一张床上也无妨。
  因为疫病的原因,已经开始上学的黛玉和刚开始启蒙的林璟也停了课。
  因为他们的西席贾雨村也“染了病”。
  这自然是林璟干的。
  贾雨村作为一个贪酷的官吏,为了薛王两家,瞎判了葫芦案。为了贾赦想要几把扇子,又弄死了石呆子。他游走在权贵之间,谁更有权势就依附谁,对付的全都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官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吗?
  所以虽然贾雨村和林家没有什么恩怨,林璟也在他身上下了点药粉,让他病一场,再也做不了官员。否则即使林黛玉不去贾家,也难保哪天贾雨村求了林如海写出推荐信,然后借势重新做官。那样的话,贾雨村做官时造的孽,难免也有林家的一份责任。


第124章 红楼林璟
  因为这次“时疫”不是真正的疫病; 所以在官府陆续把有时疫症状的人挪出城去之后,城中渐渐就没有人再有染病的迹象了。对于官府来说,这次时疫他们算是控制住了。
  至于城外那些染病的人; 有的死了,有的慢慢恢复着; 只要不闹出事来,官府也不真正放在心上。只是为了防止疫病的反复; 暂时还禁止那些恢复了健康的人离开庄子,仍然让他们在庄子上老实待着。
  因为其中有不少官吏子弟和豪门的豪奴管事; 一应供应的米粮炭火倒是不缺乏。
  反正也是由那些染病之人的家人或者主家提供,这都是为了让他们的家人养病时不会缺衣少食的; 官府也并不会吃亏。
  林家的孩子们暂时不上学了,就待在贾敏身边; 由母亲监督他们念书。
  从元春; 迎春,探春,惜春等贾家的女孩儿身上就可以看出贾家姑娘们的灵秀,贾家的爷们儿暂且不论,贾家的姑娘们都是读了不少诗书的。更何况贾敏的身份更高,是国公爷的嫡女,其所受的教养更是其中的翘楚。
  所以由贾敏教黛玉念书; 或是给林璟启蒙,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虽然林璟曾经考过二榜进士,对于启蒙读物算是了熟于心; 但他也不烦躁,就当是温故而知新了。
  林璟并没有受过真正的世家教育,作为贾琮那一世他是庶子,得不到家族的资源支持,后来更是家族败落。
  作为农家子的时候,则是寒门子弟,真正是为了科举做官而读书。
  哪怕是做过翰林,读过翰林院那海量的藏书;做过皇子,读过皇家那收藏的大量的孤本。但作为书香门第的子弟读书,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林家是列侯出身,按理应该跟勋贵人家更亲近。可偏偏在绝大多数是武人的勋贵中,林家是文人出身。
  林家先祖跟着本朝□□打天下的时候,也是主管后勤的谋士文臣,而非上战场打仗的武将将军。
  文武之间的隔阂让林家与其他勋贵人家并不十分的亲近,反而和那些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家更容易交流沟通。
  可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书香门第来说,林家又是有爵位的勋贵,在皇帝那里特别受一份信任和偏爱,林家子弟即使善于读书,也不必科举就能直接做官。这又让士林阶层很难真正把林家视作他们的一份子。
  林家数代单传,子嗣不封,数代人下来也从没有在朝廷上权势滔天的时候,倒从不被人忌惮。
  有什么可忌惮的呢?朝廷上始终只有一个或者两个林家人在做官,他们连能够提携的族人都没有。
  因为不被忌惮,所以林家也不太被排挤,和勋贵人家以及士林阶层都相处的还可以,只是都没有被纳入两个势力的核心罢了。
  比如勋贵的中心是四王八公。
  而读书人的中心那就多了,有因为学术流派不同而分的派别,也有因出身的地域而分的派别,再细分还有同年同科之类的。
  天下承平已久,没了武人的用武之地,现在勋贵虽然仍然“贵”,却也不再是朝廷的核心了。
  而朝廷的核心由文人把持,虽然各个派系争斗不休,总归掌握在科举出仕的文人手里。
  林家因为各个派系都不沾,又历来子嗣不丰,真的遇上了什么事,哪边都靠不上,只能专心的忠心于龙椅上的帝王。
  所以林家人向来都是帝王作为心腹培养的人选。
  这也是为何林如海能和贾家结亲,又被帝王视作心腹的原因了。
  若非看出林如海会被重用,那时简在帝心的贾代善又怎么会愿意把自己的嫡女许配给已经没了爵位的林如海呢?当然更重要的是,那时候贾代善想让贾家由武转文,为了让自己的子孙有文官的提携,所以让自己的嫡长子和嫡长女都与书香世家的文人结了亲。
  林家到了林如海这一代,爵位已经没了,所以从林如海开始,林家就是纯粹的文人,只能靠科举入仕了。林如海也因此有了座师同年,若是再娶个书香门第的姑娘,那就彻底归到文人那一边了。
  可惜他被贾代善看中,选做了女婿。
  视林家为自己门下的皇帝大概是也不想看到林家彻底的倒向文臣,还是希望林家能保持孤臣的身份两边不靠,因此不仅同意了这桩婚事,还给林如海和贾敏赐了婚。
  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林如海也只好老老实实给皇帝当心腹,然后年纪轻轻就被放在了巡盐御史这个重要的位置上。
  皇上年轻时,雄姿英发,志气满满的想当一代明君,那时候他对心腹是培养和重用。不仅在现在历练自己的心腹,也会同时考虑心腹未来的发展。
  到现在年纪大了,也许是精力不济,也许是志气已失,就只想维持朝廷的稳定和平衡。就不会再为心腹考虑那么多,而是把能信任的心腹都放到自己最看重的地方去,让他们做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所以林如海这官才不好做。
  皇帝没有彻底整顿盐政的心,也舍不得处置甄家,只是想保持江南的稳定和足够的盐税。只要林如海能做到这一点,其他的皇帝也不会管这么多。因此自然对林如海的支持和保护是不够多的。
  早年皇帝用人还考虑个可持续性发展。现在他好像把一些能信任的官员当成了一次性用品,一个折损了再换一个新的。
  比如林如海就在盐政的位置上待了那么多年,一直待到死也没有挪过位置,大概他让皇帝用着很顺手吧。
  按照惯例做官三年为一任,像巡盐御史这么重要的位置,最多做过两任,也就是六年,林如海就该挪位置换人做了。可他偏偏就一直做到了病逝,做了近十年。
  在盐政的这些官员中,也有没有被金钱腐化一心办差的官员,最后却不明不白的被人害了。调查之后,有一些替罪羊被问罪杀头,但这些人背后的人皇帝却没有深究。
  这怎么可能让一些忠心于朝廷和皇帝的官员不心寒呢?做官的时候,又怎么可能不小心翼翼,既要办好了差事,也要想法子自保。
  就像林如海在巡盐御史的位置上,也不得不与甄家虚与委蛇,同时盐税也要过得去,否则皇帝那里交代不过去。
  所以说,林如海在皇帝上了年纪之后,才被他引为心腹,其实不算是一件幸运的事。还不如按部就班的进翰林院后,在六部混日子,混到了新君登基,如果遇到一个明君,才有可能一展抱负。
  皇帝并不算是个昏君,年轻时也有明君之资。可是年纪大了之后,他不再把百姓和朝政放在第一位了,而是不停的平衡。平衡朝廷上的派系,平衡太子和诸皇子,一切都为了让他掌握一切权力,不让任何一方独大。
  甄家危害地方,贪了那么多朝廷的税银,可皇帝并没有真正当一回事。在皇帝看来,甄家一没有兵权,二在朝中没有朝廷大员。甄家就是求点财。在他看来,甄家就是小家子气,其中的危害不值一提。还没有其他皇子的母家所掌控的权势让皇帝感觉危险,以至于要除之而后快。
  贾代善简在帝心,曾经掌过军,也做过九门提督,过去在朝廷中绝对算是个人物。
  可是他死得太早,两个儿子又都没什么出息,堪称是后继无人。
  因此从利益角度来说,林如海并没有从这桩婚事里获得多大的好处。
  不过贾敏善读诗书,才思敏捷,与林如海性情相合,夫妻两个感情再好也不过了。哪怕是为了子嗣的缘故纳过几个妾,夫妻俩的感情也没有变坏。反而是有了黛玉和林璟之后,林如海再也不用为了子嗣去亲近妾室了。数年的冷落下来,几个妾室也明白了林如海的意思,各个都老实了起来。不老实也没有办法,妾室的地位实在低,她们既然没有运气在主母生育子嗣之前的那些年里生下孩子,那以后也就不用指望了。
  这一日,林如海下了衙门回府,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然后林如海和贾敏坐在一起,听着站在她们面前的黛玉奶声奶气的背书。
  林如海捋着胡子笑赞了她几句,让小黛玉开心不已。
  黛玉颇有点好为人师的性子,自己被爹娘考问完了,又拉着弟弟林璟,让他背诵今天黛玉教他背过的诗。
  林璟被黛玉拉着说诗书的事,另外一边,林如海和贾敏也在聊天。
  林璟一边应付着姐姐的教导,一边还竖着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