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针对范记钱庄的这个事情,在这个基础上就更为严格,恐吓了一下银票所有人之后,他们没有一个去向皇帝那边闹,而是都想方设法要先挽回点损失。免得厂卫那边真审问出范永争有问题的话,就一分钱都没了。
如今明白了京师这边的局势,王登库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毕竟只是一个商人而已,这涉及朝局,涉及皇帝的事情,还真没经历过。
呆坐了片刻之后,王登库叹了口气说道:“这么看来,银票的事情,暂时是没有办法,闹得太凶已经脱离控制了。眼下就只有一个办法,转移朝廷的注意力,等这个事情冷下来之后再想办法才好!”
他临来之时,是有得到过交代的,就准备启用备选方案了。
看到刘美才看向他的眼神有点不解,王登库便又解释道:“京师这边,眼下最能影响银票事情的,莫过于填饱肚皮的问题。我会让名下的那几家粮商都停止售卖,并且放出风声,就说粮食都售空了,这个事情肯定能转移注意的。”
听到这话,刘美才点点头道:“如今地方上已经多有上奏,说那二十来万百姓,已经没得吃了,这一旦断粮,可就是大事了。朝廷的注意力,肯定会转移的!”
“好,那就这么办,我马上去安排!”王登库说着,又安慰刘美才道,“大人这边,尽管放心,等这次事之后,三倍补偿大人便是!”
听到这话,刘美才就开心了。他相信王登库,既然话这么说出来了,那就肯定能兑现的。
正在这时,刘美才的管家过来了,是从街上来的,向刘美才禀告街上打听来的消息。
“老爷,有人在收范记钱庄开出的银票,打折收的。”
“据说是他们有实力,准备多收些银票,然后派人去山西找范家要钱去!”
“有些钱少的,就把银票卖给他们了!”
“外面到处都有在骂范记钱庄的,把他们都害惨了!”
“……”
听着这打听来的一条条消息,王登库和刘美才相对无语。不过王登库却也知道,范永斗已经避回老家去了,十之八九找不到人。至于这些去追债的人,倒也不用特别担心,山西乃是总督大人的地盘,有总督大人看着,也不可能任由他们胡来。
与此同时,在崇祯皇帝这边,他的心情却是非常不错的。经过这么一闹,大明皇家银行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之前只是挂了一块牌子而已,如今必须要扩建,要按后世银行雏形来建。至少不能一个窗口做所有事情。存款、放款、提现这些都要分门别类,专门窗口做专门的事情。要让来过大明皇家银行的人,从第一认知上就感觉靠谱。
崇祯皇帝做了设计图后,尽量利用现有商铺,把临近的几间商铺打通改造一番即可。类似后世的那种宏大什么的,眼下没时间。至于安全问题,这个就更没问题了,让厂卫和三大营都派军卒里里外外地执勤,就不信还能偷盗存银?
此时的他,其实是忙成了狗。有些事情,还都是没法让别人代劳的。而且这个时候,就算是能代劳地事情,他也还不放心都让别人代劳,要亲自过问,要考核办事人的能力等等,只有真正全盘熟悉了,才会放心有能力的手下去做事。
这不,他此时已经移驾宫里的兵仗局,视察这里的情况。回头三大营就要派往山西去了,虽然不大可能去打仗,可说好地军械装备更换,要能先做的,就要先做起来。
兵仗局掌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军用器械和宫中零用的铁锁、针剪及法事所用钟鼓等。掌制造军器,所属有火药司。可以说,御马监辖下的三大营所需军备,完全可以由兵仗局来解决。
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此时的他,就是在掌印太监和提督军器库太监的陪同下巡视着。
或者是之前有王之心的例子在,或者是知道了三大营成立后,皇帝肯定会驾临兵仗局,因此在这兵仗局这边,倒也看不到太多的问题,但是,兵器、护甲存量很少,火药也不多。
掌印太监冯德伦亲自捧着账册,向崇祯皇帝解释道:“陛下,兵仗局久未收到银子,也很久没收到铁料、煤炭等,已经好久没有开工了。”
看到皇帝的眉头皱了起来,他就又马上解释道:“工部那边说,建虏肆虐,因此都断了供应,他们也是没办法!”
对此,崇祯皇帝并没有发怒,他记得自己之前有说过往不究,因此,掌印太监给出来的解释中,至少从那个时候开始,账目还是清清楚楚的。
但是,一圈视察下来,特别是对那些工匠的精神面貌,哪怕他这个皇帝驾临,都能看出来,这些工匠真得是很有问题。
一个个面黄肌瘦不说,就只是跪迎皇上,都能看到他们有气无力。
这些工匠,其实都是免费劳动力,是服工役的。有本事的工匠,有点钱的,都可以出钱免役,让别人来代劳服役。这也是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后开始有的,即所谓一切向钱看,所有东西,不管天赋劳役什么的,都可以折合成银子了。
对此,崇祯皇帝自然很不满意了,就这样的工匠,能指望他们打造出什么精良军械?更不用说,还要他们来创新了。
不管兵仗局以前怎么样,至少从今以后,要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来,有关的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否则所谓军械精良,革新什么的,哪怕崇祯皇帝脑海中有很多点子,也没法付之实施。
当然了,他今天只是来全面了解这兵仗局的情况,并没有立刻说什么。回去之后,他准备好好想想,至少全面构思一下才好。
不过,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他才刚回去,首辅薛国观急着跑来求见,还一头汗水的,显然是出了重大事情。
第183章 亏本买卖
“陛下,微臣刚获悉消息,京师多个粮铺已经售空,剩下的那些粮铺,又开始涨价,而且还限量卖。外面为了抢粮,已经有点疯了!”薛国观忧心忡忡地奏道,“眼下不要说那二十万难民,就是京师这边,都可能会发生粮荒,有可能会出乱子了!”
说完之后,他立刻双手呈上一本奏章,由内侍转呈给了崇祯皇帝。
看来,应该是晋商在捣鬼了,或者是其他黑心肠的人要发国难财!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便先打开奏章看了起来。
一般来说,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粮食,当然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到了崇祯末年,一两银子买到一石粮食,已经是算不错了。如今刚经过建虏肆虐,之前这些天的时候,京师的粮食已经往二两银子一石粮食上靠了。可如今,崇祯皇帝看到奏章上报告的,外面竟然已经到了四两银子一石粮食了,就这,还每天限量卖,只一开铺,就很快抢空了。
这种高价粮食,底层老百姓肯定买不起。当然了,那些豪强之家,他们自己都有囤积粮食的习惯,遇到这种情况,并不会出手去当冤大头。只有那些不上不下,换成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中产家庭才不得不去买这个高价粮食。
于是,原本一些比较殷实的家庭,往往在经过这么一场苦难之后,就沦落为底层百姓。如果是城外,其实也是差不多,一些原本有田,日子过得还可以的中农、富农,也会因为一场动乱变得一无所有。
崇祯皇帝看完之后,心中当然生气,不过已经有了准备,倒也没有显得特别生气,合上奏章后看向薛国观问道:“薛卿有何对策?”
说实话,对于崇祯皇帝这种不急不忙的态度,薛国观是有点吃惊的。也是因此,他原先想好的对策,都一时犹豫,要不要说出来呢?
如果皇帝很生气,暴怒什么的,那说出来肯定可以。可如今……
不过当他看到皇帝一直盯着他时,他也就不管了,直接奏道:“陛下,微臣以为,一是尽快从江南调粮食北上,二是查那些粮铺的账簿,让他们一律按照进价销售粮食,敢有违背者重罚之,以此来平抑粮价!”
大粮商的背后,必然是有官宦背景的。薛国观虽然不至于怕了他们,可总要讲个理,因此就先建议查账,让他们按成本价售卖。就算这样,他这个首辅也肯定会得罪那些人。不过,他也不是太过在意。要不然,他也不会建议皇帝向所有有钱人借钱了。
而崇祯皇帝听到他这话,不由得笑了,这个薛国观,对于世事人情,真是没有温体仁老练。查那些粮商的账簿?信不信那些粮食都有几套账簿等着的。你和他讲理,他会给你哭穷,说这也要钱,那也要钱,反正全是成本,信不信回头一查起来,他们还是在亏本买卖,是在积德呢!
不过对于这个薛国观,还是要鼓励的,因此,他便对薛国观说道:“从江南调粮的事情,确实是要做的。薛卿按惯例给江南那边便是。至于京师粮商这边,朕早就盯着他们了,这个事情,薛卿看着就好。”
说实话,薛国观能当上首辅,也不是无脑的人。只是内阁现在就两个人,那杨嗣昌主管兵事,其他事情,基本上都压在薛国观身上,忙得简直是天昏地暗。特别是最近弹劾这,弹劾那的奏章,更是一波接一波的。不管如何,他都是要先票拟出来才行。可他就算是忙死了,处理完奏章的速度,也赶不上通政司送奏章到内阁的速度。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看着薛国观的疲惫之色,便关心地说道:“朕也听说了内阁奏章堆积如山的事情。这样,卿回去之后,把最近有关弹劾的奏章,就按事情、弹劾人什么的,分门别类放好,不用票拟,直接送司礼监便是。如此一来,相信薛卿能少些劳累了!”
听到皇帝的这些话,薛国观都有点惭愧了。皇上不但早就注意到了粮食问题,而且还知道自己的难处,为自己着想,减少一大堆事情。得蒙君父如此,做臣子的,真是幸甚啊!
于是,薛国观真心实意地谢恩,而后擦擦汗,又赶紧回内阁去处理政务了。
看到他匆忙回来,杨嗣昌心中暗乐:这首辅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吧!呵呵!
不过表面上,他状似关心地凑了过去问道:“皇上是不是龙颜大怒?有没有准奏?呀,我这里有太多地事情要忙,怕是没法去做这些事情的。”
薛国观一听,转头看了他一眼问道:“如今勤王军的事情,都是皇上直接管了,而且也已经编入御马监辖下,你那边还有什么事情?”
一听这话,杨嗣昌立刻转身回去,拿起几份奏章道:“看看,蓟镇、保定,还有山东等地,军民死伤无数,这些事情,可都是要善后的啊!还有,皇上把各地总兵都编了不少入禁军,那他们原本的防务,也是要操心的啊!还有,这次没有被改编的勤王军,他们如何处理也要有个章程。就比如说着大同总兵王朴,说他回防云晋之地时,遭遇了流贼。在问斩首一百五十六级怎么算……”
薛国观听到他还在喋喋不休,就不耐烦地打断道:“行了行了,你忙你的吧。粮食的事情,不用我们操心,皇上自有决断!”
听到这话,杨嗣昌不由得有点吃惊,他以为皇帝一直在忙御马监辖下三大营的事情,连勤王军的三个统兵大员都没来得及处置,竟然还能分心再去管粮食的事情?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好像自己又把皇帝当作以前那个了。如今的皇上,似乎已经很不一样,隐隐地,还真有几分传说中太祖的风范了。该不会,太祖入梦,真得教导了皇帝一番吧?
但是,这次的粮食危机,似乎不是那么好解决的。至少从江南调集粮食过来,是肯定来不及的。
兵事之后,粮食一直是重中之重,原本杨嗣昌是早就料到了,可是,他几次被皇帝训斥,就有心要让皇帝知道,有些事情,靠某个蛮子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他这样的臣子辅佐才好。但如今既然薛蛮子为首辅,那就看你们的能耐好了!
呵呵,这一次的粮食危机,就拭目以待吧!
而此时,崇祯皇帝确实在为粮食的事情忙碌。先后传唤了东厂提督曹化淳以及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询问之前让他们查的事情。心中有数之后,他又回转后宫,去找了周皇后。
“什么?开一个军服作坊?”周皇后一听崇祯皇帝的来意,不由得有点吃惊地确认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道:“没错,宫里不是在纺织么?朕想着,就顺便做军服好了,为御马监辖下三大营做军服。”
其实,大明朝的军服,并不是统一制作发放的。而是各部都有不同。有的是兵部找了商人做的,有的是直接发放布料,有军卒家属自己缝制等等。而天子劲旅的军服,原本是御马监掌印太监王之心自己让人做的,偷工减料不说,还赖掉了一些军服,导致不少军卒的军服一直就只有一套,修修补补三年又三年地穿着。
“陛下,这不是不可以。”周皇后皱着细眉道,“但是宫里没有那么多原料,也没有那么多人啊!”
崇祯皇帝一听,便微笑着说道:“原料去买便是,这次查抄了不少银子出来,钱不是问题。至于人的话,也好解决。目前有二十来万难民需要安置,他们的家乡被毁,朝廷暂时还无力让他们回乡。因此,宫里可以派人去挑女工,就在宫外办个作坊,让她们先做军服,这样也算一举两得!”
一听这话,周皇后便明白,皇帝这么做,最主要还是要解决那二十来万难民的事情。
因此,她便点点头,立刻答应了下来。
有一点,她却是不知道,崇祯皇帝这么做,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开办一个军服的国企,属于纺织类的,以后会扩大业务。
这么做,是因为粮食,棉花等生活基础物资,必须要有国企,起到中流砥柱才行。
而后,崇祯皇帝又驾临御马监军营。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去见全体将士。而是在衙门召见全体总兵而已。
这才过了两天,皇帝就过来,一如皇帝之前所说,会常来看看,这让这些总兵一个个都很兴奋,全都精神抖擞地分列两边。
崇祯皇帝先是问了他们有关将士们安置的情况,在新军营感觉怎么样,是否短缺什么的,总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