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不是,谁在他们的位置上都有那个功劳的,毕竟是皇上亲自指挥的功劳,是不是?”
“其实,他们这几个总督也就算了,你们知道不,一个闽地南蛮子的儿子,也被皇帝钦定可以陪皇子读书,这真是走了狗屎运!”
“这个我也听说了,据说朝堂上的诸公,有人有意见,已经上奏说不公平,说自己家的孩子绝对适合陪皇子读书,连那些总兵的儿子都有资格,那他们的儿子也想要陪读!”
“竟然还有这事?不过也难怪,毕竟太子也在,陪太子读书,那可都是太子的班底了!为了自家孩子的将来,豁出去不要脸,好像也是能理解的!”
“……”
确实如同坊间传闻,朝堂上的六部九卿,内阁和皇宫勋贵,听说皇帝招了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孩子陪皇子,或者在他们眼里,可以干脆说是陪太子读书,都是眼红了,管你教得是什么,只要能陪太子一起读书就行,都去给皇帝为自己家孩子求情去了。
对于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其实是乐于看到的。他就是要用这个陪太子读书的由头,让官宦世家的下一代,都自觉前来接受科学技术的熏陶。用这种手段,比起强制各家要去学科学技术知识,阻力不要少太多。这不,都求着要来学了。
虽然崇祯皇帝心中很乐意,不过他还是拿捏了一番。最后,好像是实在受不了那些臣子的聒噪,最终就都答应了下来。
好家伙,最终一统计之后,竟然有两百人陪太子读书!
这个结果,让所有知道地人,包括宫内宫外,文官武将,全都目瞪口呆。
这么多人陪太子读书,那还有多少份量?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总是有个机会了不是!
因此,各家都教导自家的小孩,让他在里面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脱颖而出,和太子打好关系。只有这样,将来太子登基为帝,才会获益匪浅。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把这两百个人编为十个班,每个班二十来人,虽然同样是由张子龙和宋应星授课,可却没有和皇子在一个班。只不过在有实践课的时候,才有可能会一起。
如此一来,谁都想引起太子的注意,对于张子龙和宋应星的提问,一个个都是抢着回答,就是想要在难得和太子一起上课的时间内,表现优秀来引起太子的注意。
崇祯皇帝暗中观察了几天,发现这种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不由得很是满意。
不过有一个情况,还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那就是张子龙和宋应星两家,大明的高级文武官员,只要有小孩在陪太子读书的,全都找着机会上他们两家的门。
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份,比起内阁首辅或者六部尚书的府门口,都还要热闹好多。
崇祯皇帝听着王承恩的禀告,不由得笑着摇头,问道:“他们上门,一般是干什么?”
“奴婢派手下人了解,有一些是平日自己在家教导孩子,遇到了难题,就不得不上门求教,然后好回去教自家孩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两位大人授课之时,就能学得很轻松!”
王承恩脸上带着微笑,说到这里时,发现皇帝露出了高兴的笑容,便心中有底一些,就继续说道:“还有的人,是上门明里暗里夸自己孩子聪明,示意两位大人可以多提问他们,多考考他们的孩子,保证不会让两位大人失望!”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忍不住又是一笑,这学习热情的高涨,都有点赶上后世了。孩子在学校成绩的好坏,直接和家长付出的心血成正比。也正是难为这些文官武将了,散衙之后还得操心这事。估计要是换了以前,就很少有这种事情吧!
陪太子读书,还正是一个好诱饵!
崇祯皇帝一边听着王承恩禀告,一边不时笑着,对于这些现象,他都很乐意看到。
就在这个时候,山海关的捷报便到了。
虽然有天津之战的大捷打底,可这个时候,对辽东建虏的大捷还是太少,因此,多少还是稀罕的。这捷报很快在京师传开,也立刻引来的议论。
“听说了没有,连建虏的巴图鲁首级都有,两百来个,关宁军那边,竟然也开始打胜仗了!”
“真不容易!以前的时候,有个首级有多难,总是说建虏会拼死抢走尸体,所以才没有首级。这一次,可是有两百来个首级,厉害!”
“其实,你们发现没有,自从皇上在太祖托梦之后,就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以前难得打一次胜仗的,如今,就连关宁军都斩首两百多首级了。”
“对啊,关宁军那边,不就是皇上封了孙总督过去,这才多久时间,不就一个胜仗了么!”
“这么算起来,搞不好我们有生之年,还真能看到辽东建虏下场?”
“那肯定了,也不看看皇上还年轻着呢!这么下去,迟早有一天,大明必定重返辽东!”
“……”
京师的百姓,纷纷乐观起来的同时,更是由衷地敬佩他们的皇帝。因为他们感觉到了皇帝英明给他们带来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希望,给他们带来的自豪。
如此一来,京师这边,以前有人喝多了还会骂皇帝无能,民不聊生什么的。甚至还可能引来别人的附和,因为很多人对于时事的崩坏感同身受。
可从去年底开始,就是传言太祖入梦之后开始,一切都慢慢地变了。皇帝越来也英明,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由此,酒楼茶馆,街头巷尾,不少人都转变了观念,不但骂皇帝的人少了,甚至连替辩解皇帝的人都在越来越多。
皇帝的政策,终归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远得不说,就说最近,皇帝派人去核查官吏优免限额,去催收欠赋,这个事情,肯定有很多人的利益受损,他们会不抱怨?绝对有!
可是,如今这个时候,要是有人敢公开抱怨,那官吏优免限额的敢公开说得少,主要都集中在催收欠赋上。就有人说某地有某人真得很穷,交不起才欠下赋税,可是皇帝派人去,还要催收欠赋,那是把人往死里逼,这有伤天和,老天爷在看着的呢!
对于这种类似的说法,都不用便衣的厂卫去办,就有百姓自发地开始驳斥。而且要是在公共场合下的,还往往会引来一群人的声讨,从各种角度,就比如说到底有多穷,穷成什么样?又有人说皇帝派人去催收欠赋,那都是有田产一百亩以上的,这种人还穷,骗鬼么?
群情汹汹之下,就算这些抱怨的人真有理,也往往会被路人百姓给喷得抱头鼠窜!
没办法,没有几个人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本事,一大堆口水喷过去,夹杂着大嗓门,还有老大的拳头,真没人能顶得住。
时间转瞬就到了十二月份,没有多少天,崇祯十二年就要过去了。在京师百姓以为这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的时候,崇祯皇帝又开始搞事了。
一道圣旨明发天下,是有关宗藩制度革新的。
就从崇祯皇帝这一代开始,皇亲爵位不再世袭,而是采用隔代降级的方式继承。这也就是说,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崇祯皇帝都会封为藩王,但是,崇祯皇帝的孙子,哪怕是世子,也就是长子,也只能是郡王了。
皇帝对自己的儿子都这样,那其他藩王,就没道理还能继续继承,也都要按照新制度来。
当然,新的宗藩制度革新中,也是有好事的。就比如说从中尉开始,也就是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这三个级别,除有俸禄可领之外,享有和民籍一样的权力:可以从商,也可以科考,不会再有任何限制。
至于藩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这些级别的皇亲,还是禁止从商和科举,但是,可以从事其他方面的学问研究,就比如第一代周王,曾组织编著有《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等医学方面的书。类似这样的事情,朝廷是鼓励的。如果为了这个方面要出行之类的,地方官不得为难。
这么一来,这些皇亲就不用再像从前一样,被关在封地混吃等死。只要他们想出去走走看看,至少要选定个方向做学问。
这个宗藩制度革新的最大阻力,其实是来源于掌握最大权利的皇帝本身。不管怎么样,他的儿子也要这么办的话,感情上终归是有问题的。甚至不少皇帝,都觉得这天下是自己家的天下,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享受这天下,那这天下还是不是自己的天下了?
因此,这个宗藩制度,换任何朝代,任何皇帝,如果有臣子敢提出来的话,绝对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但是,眼下的崇祯皇帝,来自后世,他的思想和几百年前的所有皇帝,都没有一点可比性。他的觉悟,显然要高得太多。再加上如今的这些皇子皇女,貌似还跟他隔着一层什么,对于他来说,还是少了一层亲到骨子里的感情,因此,这个宗藩制度,就是皇帝本人想出来的。
他告诫后宫的理由也很充足,如今的宗藩现状,直接一叠奏章砸过去就能知道形势有多严峻,而后大义凛然,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他不得不大义灭亲,当然,也这算不上大义灭亲,就一定要做出这样的改变才行。
崇祯皇帝的权威,经过这一年之后,已经很高了。而他的那些皇子,都还很小,就连太子,也才十岁而已,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基本上他的这个决定,后宫就没有多少人敢反对。份量最终的周皇后,因为她有一个儿子是太子,也没有反对。
这份旨意一出,顿时天下轰动。
当然了,这个事情毕竟只是关系到皇家而已,大部分人都是吃瓜子看戏的心态,他们的评价,就基于他们自己的屁股,那是绝对拥护的。
不过,也有一部分不是皇家的人比较担心,就是那些世袭勋贵们。他们想着,连皇帝的儿子都取消世袭了,那他们这个世袭爵位怎么办?皇帝会不会有朝一日,也要废除他们的世袭?
于是,他们就期待那些藩王们会反对,只要那些藩王顶在前面,那他们就安然无忧。
第285章 狗屁公主
然而,他们都料错了,这份旨意一明发天下之后,陕西的秦王第一时间响应,表示拥护皇上的革新之策。
其实,还不止是他,在随后的时间内,那些生得多的藩王,也都不得不响应拥护这个革新之策。他们这些人,可不是崇祯皇帝事先就谈过心的,而是被逼的。不是被崇祯皇帝逼的,是被他们自家人给逼的。
等到崇祯年间的时候,那些低级的宗藩,过得不要太凄惨,很多人不是饿死就是到处要饭了。可偏偏律法规定,他们是宗藩,连从商、科举等权利都没有,就是说没有自己谋生的可能。
如今,朝廷新政一出来,他们这些数量最为庞大的低级爵位的宗藩,自然是大喜过望。因此,自家这一脉的藩王们要是不同意,这些人就全部都去闹。
对于地方官来说,宗藩制度的革新,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第一,能少养活他们,就减轻了地方的负担;
第二,低级宗藩至少是有皇家血脉的关系,他们为了口吃的,那是强行乞讨,扰乱地方治安,也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如今,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了。
因此,地方官对于这些宗藩去闹他们的自家藩王郡王什么的,基本上都采用不管不问的态度,不但能用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借口,甚至还可以说皇上有旨,他们只是遵旨而行,就更是堂而皇之了。
由此种种,迫使不少藩王不得不拥护宗藩革新之策,至于剩下的那些宗藩,意见就不重要了。
这个制度的变革,对于普通百姓,甚至那些文人士子来说,也是非常受欢迎,立刻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看到没有,皇上这是真心为百姓着想啊,要不然,这宗藩再多下去,整个天下都是姓朱的,我们都没活路了!”
“是啊,你看皇上还鼓励他们都像周王那样,也为大明出一份力。对他们,对大明来说,总比在王府混吃等死要强!”
“皇上是圣人转世,要不然,绝对不可能有如此魄力进行这宗藩革新。”
“……”
崇祯皇帝这一波好感一刷,无形中又提高了他的威望,顺带着,也影响到了之前颁行的两个国策,就是核实官绅优免限额和催收欠赋。
想想看,皇帝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连对自家姓朱的都动了真格,他们这些官绅又算得了什么,要是对抗的话,皇上肯定不会轻轻放下的。
就这么着,一些原本心思就可左可右的那些,就想着规矩一点了。当然了,顽冥不灵的官绅,也绝对不会少。至于最终会如何,就看他们的手段和朝廷的决心,什么时候分个高低出来。由此一来,张溥和吴昌时南下巡按江南的事情,就更为引人关注了。
对于大明发生的这一切,锦衣卫百户伍忠,那是一点都不知道的。
自从到了辽东之后,原本是在多尔衮府上的。可是,多尔衮打了败仗回去,得亏皇太极从政治影响上考虑,对于这次的败仗极力淡化,因此才没怎么追究。也是因此,多尔衮基本上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战利品,几乎全部都交了出去。伍忠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了皇太极名下的一名包衣,就在城外庄园内干活。
这和伍忠想得有点不一样,虽然他已经是极力讨好那些建虏,可最终也只是安排他在庄园里而已,这就没法去打探消息,真要这样下去,就白白吃苦来辽东潜伏了。
因此,伍忠想着办法就想调去军中,调去城里,然而,没什么人搭理他这个奴才,让他不由得非常郁闷。
更让他郁闷的是,这处皇庄,忽然被皇太极赏赐给了他三女儿,封固伦端靖长公主,据说,很可能会要赐婚了。
皇太极的女儿,前面已经有两个,都是直接赐给了蒙古人,主要用途就是联姻。
第一个女儿,生母是继妃乌拉那拉氏,封固伦敖汉公主,嫁给了敖汉班第,联姻敖汉部。
第二个女儿,生母是孝端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封固伦温庄公主,额驸孛儿只斤额哲。这个额哲就是林丹汗的儿子,投降后被赐婚。有点搞笑的同时,皇太极把女儿嫁给额哲的同时,又娶了额哲的母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