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崇祯窃听系统 >

第220部分

崇祯窃听系统-第220部分

小说: 崇祯窃听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回头张溥查到他这边来的时候,田产方面,就不是能糊弄得过去了。更为关键的是,出去田赋之外的差役,大盐商那么大一家子,可都是要服役的。就算不去服役,每次折算成役银,那都是好大一笔钱的。未雨绸缪,也让这些大盐商更想多赚点钱了。
  伍忠留在江南这边当作人质,他带来的两艘船装满了粮草物资,还有乐庆生的人,一起前往辽东谈生意去了。
  他们以为,这事很顺利,却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在锦衣卫的掌握之中。就在那两艘船起航之际,锦衣卫指挥使就派人快马回报京师了。
  所有的一切,看着风平浪静,实际上,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而已!
  这么一说,也还真是,江南这带,进入梅雨季节之后,雨就没停过。
  长时间的下雨,让张溥的事情也难以开展,毕竟是要去核查粮田,巡查各县乡的。下着雨,道路泥泞不说,很多地方都被淹了,走都没法走。
  对此,张溥有点忧心。皇帝早有旨意下来,南方要注意涝情灾害。他在巡查地方的时候,自然也在关注水利方面,发现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听有经验的老农说,今年的雨水,比起往年要多,很可能会有大灾。可一般兴修水利,都是在秋季收粮农闲之时,那个时候,也没多少雨水,利于组织做事。
  如今这个雨势之下,只能临时抱佛脚,冒雨防备重点地段,以防大的涝情。
  这个事情,随着时间进入崇祯十三年五月,雨势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大,使得张溥的本职工作也不得不停了下来,投入到了防灾抗灾的事情上。
  南京这边,镇守太监卢九德已经接到皇帝旨意,甚至都已经调动军队开始加入到防灾抗灾一线了。吏部尚书孙传庭甚至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要求中,明确提出坐衙和外出时间比例,就是促使地方官奔走到抗灾救灾一线。
  各地用于救灾的钱粮物资,在这前期,都是卡着五万左右申请,一般都会立刻得到批复。不过左都御史杨廷麟同样冒雨巡查地方,核查灾银使用情况。
  对于朝廷的这些举措,老百姓自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中。大明官员的口碑,皇帝的威望,就在这防灾抗灾活动中,越来越好,越来越高。
  连绵大雨中,南方官场,几乎全被这个“雨”字所塞满。官吏上衙,第一句话,不再是“吃了么?”,而是问“水势如何了?”
  从西到东的官道,每隔半天时间,不管白天黑夜,都能见到有驿卒,踏着雨水,在泥泞道路上飞驰而过。每隔一段路,都有当地驿卒在等着,接力传递上游水情。
  天灾不可怕,只要众志成城,终归是能渡过去的。
  这一点,在崇祯十三年五月,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虽然天灾没有因为崇祯皇帝的穿越而改变,依旧在五月十三日这一天,洪峰来袭,苏、松、湖等府的吴江、归安等地水势骤发,霎时汹涌,不分堤岸,屋宇倾倒。
  在原本历史上,史书记载,涝情严重,米价腾踊,斗米至银三四钱,富家多闭粜,民食草木根皮俱尽,抛妻子死者相枕。强横之徒三五成群,鼓噪就食,街坊罢市,乡村闭户人情汹汹。
  不过在这位面上,崇祯皇帝穿越而来的蝴蝶效应,却让情况有了根本改变。
  虽然堤坝冲开,粮田被淹,房屋倒塌。可是,大部分百姓,却在官府的预警之下,及时得到了转移。而后,事先准备的抗灾预备,粮食调配之类,也起到了稳定作用。
  一队队官军出没灾区,地方官员安抚灾民,几乎可以说,虽然天道无情,可人间有情,灾区井然有序,再无原本历史上的那种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
  虽然百姓不知道历史上曾发生了什么,可他们都是有眼睛的。这么大的涝灾,如果换了以往的话,会是什么情况,他们自己当然心中有数。
  可是如今,皇上果然没有食言,先前巡抚核查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所得钱粮,就是用到了他们的身上,还严格官员,和百姓共渡灾荒。这些事情,让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都在家立了皇帝的长生牌位,向上天祈祷,这样的好皇帝,定要长命百岁。不,不是长命百岁,而是万万岁!
  一直以来,大明皇权,在江南这边,其实是算薄弱的。可是,从这崇祯十三年开始,就开始有了改变。
  涉及江南长江眼线的这次涝灾,持续多天后,洪水退去,官府又领着灾民开始防疫。一些简单的常识,自然都是皇帝之前旨意中发布的。
  “不能喝未烧开的水,听到了没有?那水里面都可能有脏东西,必须烧开了把它们都烫死了才能喝!”
  “对于发臭尸体,腐烂的东西要尽快烧毁,埋了都没用的,知道么?”
  “对了,要戴上口罩,有些东西会在空气中传播的。很简单的道理,你自己看看去好了,空气中有灰尘的,还有气味,你闻不到么?”
  “……”
  在这样一条条地告诫声中,有一名游方郎中听得非常奇怪,他连忙问一名正在告诫别人的衙役道:“请问这些事情,你是从何知晓的?”
  那衙役看了他一眼,见他是个游方郎中的打扮,便多了一份耐心,双手抱拳,往京师方向一礼后道:“我哪有这个能耐,都是当今皇上圣旨中交代的,做好了这些,能大大降低灾后瘟疫发生的可能性。”
  那游方郎中听了一怔,随后很是诧异地问道:“皇上还能知道这些?”
  他对皇帝的质疑一出,衙役还没来得及回话,周围的百姓就不乐意了,立刻纷纷回怼他道:“你个游方郎中懂什么,皇上不懂就你懂了?”
  “皇上乃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又岂会不懂?”
  “对,皇上肯定是懂的,你知道什么?”
  “……”
  面对众多百姓的怒意,衙役作为官方代表,心中很是得意,看到专业人士,游方郎中的吃扁,他更是有兴趣,便又说道:“皇上何止懂这些,还有交代,说老鼠身上的跳蚤,还有蚊子等等,这些小东西咬人血,就很有可能会传播瘟疫,非常厉害的那种,因此,一定要做好灭鼠防蚊的事儿,这你又不知道了吧?就你这种没本事的游方郎中,是不是就只会骗钱?”
  说到这里,他就开始查了:“你是什么人,哪里人氏?姓什么叫什么?”
  听说眼前这个游方郎中有可能是骗子,顿时,周围的人群就不乐意了,立刻把他围了,纷纷帮着衙役喝斥他。
  也确实是这样,有一些江湖中人,借助出家人,游方郎中等等,到处骗钱骗物,这种事情,经常有听说的。
  这名游方郎中看到这情况,有点慌了,也有点急了,连忙回答道:“不是的,我不是骗子,我是感觉官爷所说的,有好几处和我走遍大江南北,琢磨出来的东西很相似,因此才有疑惑,就想问问清楚还有谁……”
  这个时候,他说这样的话,又有谁能信他,纷纷七嘴八舌地说着,要拿下这个骗子。
  那名衙役当然也不会听了,直接索要路引,查他身份,看样子,一个不对就要逮捕他了。
  “吴又可?”衙役看着路引,有点惊讶地问了出来道,“你是吴又可,江苏吴县东山的那个吴又可?”
  “嗯,是我,怎么了?”游方郎中,也就是吴又可感觉有点不对,自己好像没有被通缉吧?心中有点慌乱地问道。
  边上有人听到了,连忙问道:“官爷,怎么了,是不是这个是被朝廷通缉的要犯?”
  “该不会就是江湖骗子吧,这次自己撞上来了。不能让他跑了!”
  “对,大家围住他,抓住他,不要让他跑了……”
  “……”
  说到后来,就有性子急的人,甚至都想着动手了。吴又可被围着,退无可退,那神情慌得有点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简直是祸从天降啊!他自认为救死扶伤,应该没得罪过人啊!
  不过正在这时,却听那衙役突然大喝一声道:“都住手!”
  这么一喊,所有人都停住了,包括吴又可本人,全都看着衙役,不知道他喊这话是什么意思?
  只见这名衙役高兴地说道:“原来你就是吴又可先生啊!皇上在旨意中有提到你,让各地找您,说您对瘟疫方面的学识,在大明医师中悟性最好,让您去京师,由皇上指点,当能为大明百姓尽一份力……”
  多的话,听到的人都听不大明白,不过有一点却是能听出来的了。就是这个游方郎中好像是真有本事的,是皇帝在找的人。
  这么一来,刚刚还气势汹汹的百姓,就有点不好意思了,连忙离吴又可远了一点。
  吴又可本人压根没注意他们,只是惊讶地看着衙役问道:“你……你是说,皇上在找我?”
  “是啊,皇上旨意中有找你的,没想到让我给撞见了,哈哈!”衙役才不管其他,在那先乐开了。
  吴又可作为游方郎中,上山下乡,走到那里,他自己都不知道。因此,崇祯皇帝的旨意都下了差不多有一年了,还没找到这个因为电影给了他印象的《瘟疫论》作者。
  对此,吴又可本人也是惊讶。要是衙役直接找上他,说皇上下旨找他,说不定他会有点害怕,可此时,他听到皇上说了那么多有关瘟疫方面的东西,很多和他这些年来琢磨出来的东西很像,那就是同道中人,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心中就一点惧意都没有了。
  一直以来,他的一些行医经验和普通医师不同,被一般人所排斥,甚至还引来攻击,让他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更为关键的是,就感觉没有人能理解他,让他有种孤独的感觉。
  可没想到,他如今找到了一个同道中人,意见相同的人,竟然是当今皇上,吴又可要对皇帝不好奇,那就是假的。
  这一次,他没跑,反而心中带着期待,就随衙役安排,准备进京去见见名声越来越大的皇帝。
  在这个涝情防治当中,五月底的时候,有了崇祯皇帝的回复,又有大量锦衣卫赶往江南,和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汇合后,震惊江南的盐商案,终于爆发了。
  锦衣卫绕开盐道衙门,直接从各卫所调兵,抓了不少扬州,淮安等地的大盐商以及不少和盐有关的御史以及地方官员。罪名是通虏,谋逆。


第316章 谁阿弥陀佛
  这个事情,如果发生在以前的话,绝对会引发轩然大波。
  别的不说,在江南这边,士林的力量有多大就不说了。盐商养着的笔杆子也多,到时候,口诛笔伐,信不信能把朝廷骂成屎。如果只是如此的话,也无所谓,你骂你的,我抄我的。
  但是,江南这边可是会闹民变的,你敢向以盐商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动刀子,他们就能煽动民变,驱使贩私盐的亡命之徒捣乱。到时候,江南这边会乱成什么样,还真是不好说。
  事实上,哪怕在北方查抄晋商,那也是非常谨慎的,是崇祯皇帝有了自己能真正掌握的嫡系军队之后,又布了好大的局,才敢对晋商动手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北方晋商的例子在,多少都彰显了朝廷的手段。
  而后,常熟民变,被南京镇守太监带兵镇压,东林领袖钱谦益等人,不管你有多大人脉和背景,直接被皇帝定为谋逆,随之落马的,还有一百多顶乌纱帽,这和万历时候的民变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另外,江南这边这次的涝灾中,朝廷竭尽所能地救灾,更是大大加强了朝廷在百姓中的威望。就算有的人想要蛊惑,也不可能有百姓会跟随。
  是非好坏,大部分百姓是分得清的。
  如此一来,官场、民间或被震慑,或因感恩,对于朝廷的这次针对大盐商的大规模行动,并没有多少人持反对意见。
  正是如此,这次江南的行动,并没有触动御马监辖下的精锐军队,只是锦衣卫出动,协调地方军队,就得以实施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又在慢慢地恢复了。
  当然了,这么大的事情,也肯定有人是有疑惑的。在江南的盐商,和辽东那么远,怎么就通虏了呢?
  没等这些疑惑扩散,锦衣卫这边就出了公告,有关乐庆生和建虏的人怎么勾结,最后达成协议,并出了第一批货的事情,都原原本本地做了解释,并有盟约副本为证。相关参与的人,有伍忠这个内应在,自然也都被锦衣卫一一抓获。
  这个盐商通虏的事情进展很快,相关奏章很快送达御前。而后崇祯皇帝发怒了,说盐商伙同盐道衙门吸食民脂民膏,旧有这盐政,到了必须革新的地步。向全国发出了信号,盐政很快就革新了。
  以前的时候,朝廷国库的收入,有一大部分是靠盐税的。因此,一般皇帝是没有魄力来动这个的,就怕连原来的盐税数额都被折腾没了。但是,这显然不包括崇祯皇帝。
  他对盐政如何革新,其实心中已经想过的。不过要是刚抓了大盐商就立刻推出,那样任何人都会觉得,皇帝这是早有预谋,进而推断出搞不好那些大盐商其实就是替罪羊,只是挡了皇帝盐政革新的路而已。
  因此,要想吃相不难看,就不能急于推出来,让群臣有个讨论的过程,最后由崇祯皇帝引导,推出他想要的盐政。
  正在大明各地都在猜测新的盐政是什么样的时候,辽东半岛的尖尖上,后世很有名的旅顺,却很是平静,和平常似乎没什么两样。
  以前的时候,大明要经略辽东,供应辽东的物资全都是海运,走得就是从登州或者天津出发,而后在这旅顺登陆。
  因为旅顺位置的重要性,大明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就在辽东半岛上设置多处军事重镇,其中以金州和盖州为核心建立了防御体系。
  在金州,就是辽东都指挥使司所在,后来,就成了金州卫指挥使司治所。
  而旅顺就是金州卫下面的一个千户所,在原本的时候,只是树木为栅,修了个木栅城用于防守。后来因为防御倭寇海盗的原因,旅顺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就在永乐十年,由金州卫指挥使徐刚的主持下,将木栅城改为了砖城,且分南北两城。
  其中北城周围是一里一百八十步,墙高一丈二尺,宽两丈。两座城门,南“靖海”,北“威武”。
  而南城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