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其他窃听种子处的消息,比如图尔格,英俄尔岱等人那里,收获就不大了。不过却能佐证,建虏那边经过这一仗之后,有点人心惶惶了。盛京城内,很多建虏都在担心他们的亲人有没有事?
对了,从多尔衮身上的窃听种子处获悉,多尔衮遇到麻烦了。他刚回到盛京,才只是进城。就有很多建虏找上门去了,在问塔山的情况。
那些亲人在塔山的,都要多尔衮给个说法。可能一个两个还没那胆子去多尔衮府上要交代。但是,如今是一万多军队,从盛京开拔的建州女真的人,至少有七千左右。这么多人的亲属一聚集,就不怕多尔衮这个败军之将了。亏了这些人不敢冲击多尔衮府上,要不然,就有好戏看了。
可以说,崇祯皇帝的归程一点都不寂寞,每天看着窃听种子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着建虏大军被自己调来调去的,这种感觉还真是不错。
基于此,他也明悟了一个道理。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觉得这句话的后面,还要再加一句话,就是粮草先行之前,须得知己知彼。
消息,真是太重要了。谁要敢说这个金手指不强,朕就喷他一脸!崇祯皇帝心中美滋滋地想着。
就这么地,走着走着,一个不小心,就又回到京师了。
京师这边,听闻御驾亲征辽东的崇祯皇帝领军回来了,顿时,全城轰动了起来。
之前就已经传来了捷报,说皇上御驾亲征,就只是一日功夫,就灭掉了一万多建虏。这可是一个大胜仗啊!估计拉首级的大车,都要排几里路那么远了。据说奴酋爱新觉罗多尔衮也被活捉了,这人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皇上是不是不介意,把这人打死在锄奸街,绝对是肉泥的下场!
这么想着,不但皇后和太子领着文武百官迎出了京师,就连京师的百姓,也都纷纷跟着出来,想要第一时间看看,英明神武的皇上,如今是不是长得更帅了?那些建虏的首级,到底会排多少里路……
回到京师,崇祯皇帝并不在中间,而是身穿盔甲,骑马走在最前面。
远远地看到象征皇帝的黄罗伞,皇后和监国太子就先跪了下去,文武百官和京师百姓也全都跪了下去,齐声高喊:“恭迎陛下凯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个声势之响,哪怕在军队最末尾的大明将士,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一听之下,上次跟随皇帝御驾亲征的将士,就给身边那些没有随驾出征的将士开始吹牛了。说什么皇上英明神武,每次随驾归来,都是这么大的动静,又或者说,哪次声音更响,人更多之类的话。
而此时,崇祯皇帝在前面,看到跪下去的数不清的人头,他便从容地翻身下马,大步走到最前面,笑呵呵地伸手扶起了周皇后,同时对其他说道:“全都平身吧!”
太子等人见了,便纷纷起身,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向崇祯皇帝的时候,都是一脸的敬佩之色。这个可不是因为皇帝身份,而是崇祯皇帝所取得的成就。
周皇后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崇祯皇帝继续微笑着对他说道:“朕御驾亲征,得胜归来乃是常有之事,以后就不要搞得如此隆重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明白了么?”
“……”周皇后听得一愣。
“……”她身后的大明首辅薛国观和其他内阁辅臣以及六部九卿等附近能听到皇帝声音的,也都是听得一愣。
“……”
几乎可以说,所有听到皇帝说话的人,全都听得愣住了。
皇上刚才说了什么?是不是说御驾亲征,得胜归来乃是常有之事,然后让自己这些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搞这么兴师动众?这个话,没听错吧?
这……这……皇上是不是太自信了?
当然,也有臣子想着,皇上这次御驾亲征,只是一日功夫,就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地灭了塔山建虏一万多人马,就这能力,似乎也确实如此,经过事实检验,打胜仗该是常有之事了吧?
崇祯皇帝当然看到了他们自然,或者不自然地露出得惊诧之色,他也不以为意,眼下他们不相信没事,反正等自己多打胜仗回来,他们就知道,自己没有吹牛了。
抛开这个事情,崇祯皇帝简单地询问了几句朝堂上的事情,然后就摆驾回宫。
太子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年纪又不大,心中有点好奇,左看看,右看看,看不到想看的东西,忍不住就问崇祯皇帝道:“父皇,建虏首级呢?儿臣还和同学打赌有多长的呢!”
其他人一听,也有点好奇,因为他们也没看到长长的军队中,并没有一车车的首级。因此,太子问了之后,他们就立刻竖着耳朵,聚精会神地偷听起来。
崇祯皇帝被问得稍微愣了下,回过神来,便微笑着说道:“那么多死人头,带回来干什么?朕让骠骑营的将士丢还给辽东建虏了。”
“……”太子听到,有点意外,不由得立刻回答道:“当然是夸耀军功啊,那可是建虏的首级啊!”
就算他小,那也是听多了建虏有多厉害,有多凶残等等的事情。毕竟建虏在他出生之后,就三番两头的入侵京畿之地,想不听到都难。
周皇后听了,也是微微点头。那可是消灭了上万建虏,夸耀军功,对皇帝的威望都有非常大的好处的。这一点,就连太子这么小都能知道。可是,皇上为什么就不明白这个,竟然不带回首级,反而丢还给了建虏?
在其他臣子也在听着的时候,就见崇祯皇帝露出一丝不屑,不过还是带着笑意对太子说道:“夸耀什么军功,又有什么好夸耀的,这种小事,不值一提。等待他日,朕光复整个辽东。那个时候就祭拜太庙,夸耀一次好了!”
“……”周皇后和其他臣子听到,顿时都哑口无言了,原来皇上是这么一个想法,所以就把那一万来个首级丢还给建虏,不带来京师了?
太子和他们的反应不一样,两眼顿时冒出好多小星星,微微张大了嘴巴惊讶一下后,便崇拜地说道:“父皇真是太厉害了!那个爱新觉罗多尔衮呢?难道他也没资格献祭太庙么?”
“呵呵,是的。”崇祯皇帝听了,上前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道,“建虏的一个伪亲王而已,建虏那边多了去了。这种人献祭太庙还不够资格,等他日,朕把建虏伪皇抓了,再献祭太庙也不迟。至于那个多尔衮,朕把他放回去了,让他带了朕的口信回去。”
“父皇,是什么口信?”太子听了,连忙好奇地八卦道。
周皇后被崇祯皇帝的话,连番惊讶,回过神来,没想到太子竟然问出了这样的话,感觉有点不妥,就想着补救一下,说太子还小,并不是要管皇帝的事情。
不过很显然,崇祯皇帝并不生气,而是笑呵呵地说道:“让他回去告诉建虏伪皇,除非无条件投降,否则朕会让他后悔的。”
解释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崇祯皇帝就没有再停留,准备摆驾回宫。
谁知,正在这时候,忽然远处有一骑急速驰来。马蹄声隆隆,显得有点引人注目。
众人转头看去,发现是八百里加急的信使,顿时都吃了一惊。竟然是八百里加急,该不会是哪里出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吧?
说实话,崇祯皇帝看得也有点吃惊。该不会是又有重大的天灾吧?
他之前有过旨意,如果大明各地发生重大灾情,单靠地方上无法解决的,必须第一时间报到京师。根据级别的不同,最高可以用八百里加急传递消息。
就这么着,京师城外,所有人的目光,都暂时从皇帝这边转移,看着信使疾驰而来,都在心中猜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皇帝和皇后等大明最为重要的人都在这里,自然不可能让信使直抵御前的。
立刻有锦衣卫校尉远远地迎了过去,截住信使核实身份和问情况。
查验无误之后,便带着信使立刻过来崇祯皇帝这边。
离得近了,能看出来,这名信使全身大汗淋漓,神情非常疲惫。一看就知道,是拼了命赶路的。
会是什么天灾呢?崇祯皇帝心中不由得想着,最好不要是瘟疫。
如今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瘟疫,哪怕他是穿越地,对此也基本没有什么好办法的!
第385章 并没有推波助澜
就见信使看到皇帝,便快步过来,双手捧着接下来的长筒,大声喊道:“东江镇八百里加急,建虏大规模突袭朝鲜,卢总督求援。”
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这个八百里加急,竟然是卢象升的求援信。哈哈,这样最好了,那就是没事!
他是松了口气,不过站他后面的臣子们一听,却是急了。就见首辅薛国观立刻躬身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朝鲜和我大明隔海相望,卢总督这求援信怕是来得有点迟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是啊,陛下,朝鲜好不容易重归我大明。”礼部尚书也是跟着奏道,“要是我大明不救的话,朝鲜就很可能会被建虏吞并的。”
涉及军国大事,兵部尚书当然也是要发言的:“陛下,卢总督那边兵力只有七千左右,建虏大规模入侵朝鲜的话,就凭哪点人马,肯定难以阻拦建虏攻势。朝鲜危矣!”
“……”
听着他们奏事,看着还有臣子要开口的样子,崇祯皇帝拿着手中已经呈到他手中的奏章,并不急着打开,而是微微一笑道:“朝鲜的事情,朕已经解决,没事了。”
说完之后,他拍了拍手中的奏章,稍微看了一眼,便再度笑着说道:“奏章中就只是这事而已,那就没什么了。”
听到他这话,所有听到他说话的人,不由得都愣了下。
和皇上有关的事情,总是让他们出乎意料,愣着愣着就要成习惯了!
在他们想来,朝鲜远在海得那一边,就连卢总督的八百里加急,也是刚刚送到而已,皇上怎么就那么相信,朝鲜战事已经不足为虑,被他给解决了呢?
这么想着,这一次,是薛国观问了:“这八百里加急都刚到,陛下是如何得知,而后就这么快解决了呢?”
这个问题,也是其他人想知道的,因为他们想不通,便都看着崇祯皇帝,想听听有什么合理的解释?
崇祯皇帝听了,也没有被这个问题难住,顺口便对薛国观说道:“这其实很容易猜得到的。卿想想看,上一次建虏入关,已经过去了几年?他们掠去的物资,是不是消耗得差不多了?没有了晋商给他们输血,辽东又那么贫瘠,他们想要足够的粮草物资,是不是只有从朝鲜那边想办法了?这是其一!”
“其二,卢卿的东江军在辽东立足,严重威胁了建虏的侧翼,建虏肯定会想着消灭卢卿所部。而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吸引卢卿上岸和建虏主力决战。由此,如果建虏出兵朝鲜,营造一种态势,就是要灭了朝鲜。那朝鲜那边肯定要求援,除了东江军去救,就没有别的兵力可用……”
马后炮的事情,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崇祯皇帝不想暴露窃听系统,当然,就算他说了别人也不会信。因此,他就放放马后炮,让他们惊讶去好了。
“……朕猜着,建虏肯定会留一座大城不攻陷,然后兵力又是卢卿所部能大概对付对付的,如此一来,卢卿必定会去救援。如果朕所料不错的话,建虏选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平壤城!”
听着崇祯皇帝娓娓道来,不少人都听得点点头,感觉皇帝的推理,很是有道理的。
不过,最终还是有人是比较清醒地,听着崇祯皇帝说得这些话,兵部尚书最终问出了他的疑惑:“那陛下何以知道,建虏会在何时发动战事的?”
崇祯皇帝一听,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这很简单啊!建虏突然之间,就要和大明谈德王的事情,这早不谈晚不谈,突然之间就开始谈这个事情。朕就知道,建虏绝对是要对朝鲜动手了。因此想要用此花招稳住关宁这边。”
“原来如此啊!”太子听到这话,顿时就兴奋地说道,“因此父皇就果断御驾亲征,用……用围魏救赵之策,救了朝鲜?”
作为太子,听得故事多了,自然知道围魏救赵的故事。此时刚好可以拿来卖弄一下,就立刻说了出来。
崇祯皇帝听了,微笑着点头道:“不错,看来太子的功课并没有荒废!”
太子一听,顿时心中喜滋滋地,被父皇表扬了!
得太子提醒,其他人顺着这个思路,就想多了一层。
只见兵部尚书也跟着恍然大悟道:“如此,陛下才把上万建虏首级丢得满辽东都是,营造出大军攻打辽东的态势,因此,建虏主力就不得不回援,朝鲜之危也就解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心道你好聪明,替朕把事情都理清了一遍,不用再费口舌。
周皇后和有资格站得最近能听到对话的,都是大明高官,六部九卿等,他们心中把所有的对话都理了一遍,顿时,心中对崇祯皇帝不由得万分敬佩。
有些事情,他们或许也能猜测一二,却绝对不能像崇祯皇帝这样肯定地猜出那么多事情的背后真相。什么是明察秋毫?这就是明察秋毫了!还有,皇上能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推断出事情真相后,断然率领三大营出征,这种决策的做出,得有多大的果断,也只有皇上才有这个能耐吧!
想着这些事情,就算是官场上沉浮多年,已经修炼成精的文官,也不得不暗暗心惊。心中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糊弄皇上,要不然,凭皇上如今的能耐,绝对能发现。到时候,皇上带兵打仗杀了不知道多少人,之前几次定罪谋逆抄家等等,都足以说明皇上可不是心慈手软,而是铁血帝王!
他们不知道,这些事情,都是在已知结果的基础上,开始推断之前发生的事情。因此就显得崇祯皇帝神机妙算,英明神武,竟然能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就推断出了事情的真相。
如果没有窃听系统,就光凭这些消息的话,崇祯皇帝能推断出来才有鬼了。就算他有所怀疑,可要果断出兵策应,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万一推断错了,那是一头撞到建虏怀里去了的。
可是,如今所有的这些不可能,都变成过了崇祯皇帝的英明之处,普通人猜不出来,也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