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第4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回报了这些报效朝廷的百姓,让他们为朝廷尽力的做法,得到了最实惠的表扬。
二是辽东和朝鲜等于是从一片白纸上重新开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口。如果是强制迁移的话,终归不是最好的办法。如今能通过这种奖励的方式,吸引百姓自愿过去,这是崇祯皇帝愿意看到的。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等回头倭国侵入朝鲜时,大明要出兵,也能拥有非常强烈的民意基础。
所谓师出有名,这一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时,崇祯皇帝已经没法继续微服私访,因此,在宣布完了之后,他就回宫去了。
这个事情传开之后,整个京师再次轰动了起来。一时之间,那些粮铺全都排满了人。
家里没有余粮的,全都想买些粮食,然后借给朝廷。毕竟这粮食不但能还,还有利息,更为关键的是,还有辽东和朝鲜的粮田可以分。
那些皇亲勋贵,还有文武百官们听说了,也变得格外积极起来。
利之所趋,不得不说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
这不,消息传到襄城伯府,终于又有了笑声。包括其他府邸,也有不少是如此的。
在傍晚时分时,王承恩便给崇祯皇帝禀告了外面的情况,他有点不忿地奏道:“陛下,奴婢看着,有不少奸人,之前并无借粮之举,可听到了今日之事后,就厚颜无耻地开始借出粮食了!”
崇祯皇帝听了,只是笑笑说道:“朝廷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筹集更多的粮食么?不管他们如何,朝廷筹粮的目的达到了,那就够了!”
做大事的人,特别是作为皇帝,又怎么可能斤斤计较,那样也当不了大明的家!
王承恩听了,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连连称是。不过他无声地用他的表情动作向皇上表明,他对后来的那些投机倒把的奸人,心中还是不舒服。
崇祯皇帝见此,微微一笑,在稍微沉吟一下之后,便对王承恩说道:“就以今天中午为界,之前借出粮食的,再多给五亩粮田好了!”
听到这话,王承恩立刻露出笑容,恭敬地奏道:“陛下圣明!”
“呵呵,你这个滑头!”崇祯皇帝见了,用手点了点他,笑骂了一句。
王承恩见了,露出厚脸皮的笑容道:“奴婢就是气不过,皇上这样做,最英明了!”
于是,很快这道旨意便再次公布。顿时,京师城内,不知道多少人都后悔,为什么要犹豫呢,看看,一下少了那么多好处!
对于这些贪便宜的人来说,不要说五亩粮田了,就是少一分地,都是会心疼半天的。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的金口玉言,对于筹集粮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原本以为要半个月左右,结果只用了十天;原本以为大概就凑个三万人的军粮,但是到头来一合计,足够七八万人征讨辽东了。
得到这个结果,崇祯皇帝也是喜出望外。事不宜迟,立刻宣布御驾亲征辽东,不夺回沈阳,就绝不班师!
勇卫营、磐石营和骠骑营这御马监辖下三大营,再加上京营的三万人马,一共合计七万,浩浩荡荡地开出京师,踏上征程。
这一日,京师再次万人空巷,在皇后和监国太子的带领下,文武百官和全城百姓全都出来欢送。
热闹的程度,远超以前。京师百姓就感觉他们也亲自参与了这次的讨伐建虏,一个个都非常地兴奋。
随驾出征的大明将士们,大部分人的胸口都挂着勋章,表明他们百战精锐的身份。而有一部分京营兵卒没有的,心中也是打定了主意,这一次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也能挂上一块勋章!
这次的军队数目为历次之最,没法全部都用船运走。因此,船只主要用于运送粮草物资,大约又四万大明将士则需要走陆路,从山海关出关前往海州。
崇祯皇帝的御驾还没有到山海关,信使就先一步到达,传达旨意给蓟辽总督洪承畴,让他做好迎接大军,并且也要从关宁军中挑选精锐,随驾出征辽东腹地。
另外,信鸽也被放飞,把这个消息送往辽东卢象升手中,让他在前线为大军的到来做好准备。
在崇祯十八年的时候,大明终于开始了对建虏的“灭国”之战。
第549章 大清的未来就靠我了
辽东这边,卢象升已经回到了海州,并没有待在鞍山驿堡,更没有继续向辽阳发起进攻。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粮草物资,让他带着足够的兵力去攻打辽阳。
要是去攻打辽阳的兵力少了的话,建虏虽然已经日薄西山,可战力却还是有的,搞不好是去送人头,那显然是不能做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明军的夜不收开始出现在辽阳附近,从鞍山驿堡到辽阳一带,就成了双方斥候的战场,至少眼下是这样的。
此时,在海州的总督行辕,卢象升正站在一副巨大的辽东地图前,对已经升迁为参将的李定国,还有陈绍安说道:“皇上已经传来可靠消息,倭国已经和建虏结盟,不但会出兵朝鲜,而且还会运粮给建虏。他们将从这里运粮到这里……”
说着话时,他用手一指地图,在朝鲜北部海域的某个点,而后继续说道:“建虏为了尽量节约粮食,不想浪费在路上。因此,他们已经决定从图们江这里通过船只往内陆运,能走水路就绝不走陆路……”
听到这话,李定国和陈绍安都露出吃惊之色。不过前去参加过年前阅兵仪式的李定国要好一些,因为他知道,如今唯一一块金质大明英雄勋章,就是被锦衣卫密探获得。而这位锦衣卫密探,甚至都当了一阵子建虏前奴酋皇太极的女婿。他不得不承认,大明的刺探能力,那是真得强!
在他们想着的时候,卢象升已经严肃地宣布道:“因此,皇上旨意,要选派一支骑军,秘密前往图们江口,把倭国送给建虏的粮食给烧了。本官决定,派你们两人去。如何?”
李定国的战事指挥能力,已经在耀州驿之战中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他领军,能随机应变,卢象升放心。而陈绍安是辽东汉人,又在建虏那边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又没有像孔有德那样认得的人多,因此,他带路和李定国配合的话,卢象升也是最为放心。
“末将遵命!”李定国和陈绍安听了,不约而同地抱拳领命道。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揪着建虏的七寸打,对建虏是多么的致命!
卢象升听了他们的回复,点点头说道:“如今建虏因为兵力不足,已经收缩了很多。本官仔细想过,你们沿着这条路走,应该能避开建虏的耳目。你们这一仗,兵力并不在多,而在出其不意。因此,就领东江军的本部骑军去即可。”
骠骑营有留在辽东五千,但是相对而言,还是东江骑军更适应辽东的气候环境这些。再者说了,人去多了容易被建虏发现,失去了突然性,就不容易捣毁建虏的粮食,那就不好了!
看到李定国和陈绍安在认真地听着,卢象升便又继续讲解道:“另外,为了掩护你们,本官会加强对辽阳的骚扰,吸引建虏的注意。你们在烧毁建虏的粮食之后,便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能在北方骚扰建虏,闹出大的动静就最好;如果没有战机,也不要勉强,回来便是……”
说到这里,他提高了声音,严肃地强调道:“此战最主要的目的,是烧毁粮食,另外,要尽量减少将士们的伤亡,这也是皇上重点强调的,记住了没有?”
“末将遵命!”李定国和陈绍安听了,立刻同样严肃认真地回答道。
至于崇祯皇帝即将领军到来,光复沈阳的消息,卢象升已经给他们两人提过。这也是卢象升为什么要交代他们两人,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在建虏北方闹出动静的原因。
等到第三天,准备完毕的李定国,便和陈绍安一起,带着三千东江骑军,悄然离开海州,消失在辽东大地上。
等他们一走,卢象升就前去坐镇鞍山驿堡,按照约定,增强了对辽阳的骚扰。虽然粮草不足以支持大军攻打辽阳,但是,多派些夜不收却是没任何问题的。
对于明军的反应,在盛京的多尔衮了解到情况之后,很是松了口气。他向一直忧心忡忡的布木布泰解释道:“明军打下鞍山驿堡之后,最多只是派夜不收骚扰辽阳,由此可见,明军必定同样是缺乏粮草,才会错失战机。”
说到这里,他提高了一点声音,更显得胸有成竹地断然说道:“以明国皇帝之精明,绝对不会看不到我大清正处于最虚弱的时候,可还是没有发兵攻打,就说明明国国内也没有余粮。等到明国的粮食有了收成,再运来辽东的话,我大清早就得到倭国的粮食,已经先一步缓过气来了。”
“如此甚好,本宫也就安心了!”布木布泰听了,也是大大地松口气。对于多尔衮的判断,她还是很相信的。
多尔衮看到她的反应之后,便转头看向豪格,叮嘱他道:“倭国粮食事关我大清未来,你此去务必要把粮食尽量多的运回来。”
在大清最需要团结的时候,运粮的这个事情,多尔衮最终是交给了豪格,也算是之前一直打压豪格一系的补偿。
其实,这个事情上,他也藏了小心思。
就是豪格这个性子鲁莽的蠢货,他要是拿到了粮食却又有异心的话,多尔衮是不怕的,他相信能打败豪格。
另外,豪格离开了,皇太极留下的这一脉,就只剩下了鳌拜统领的护军,力量也会大大削弱,他多尔衮的权威就更难被挑衅。加上布木布泰和他穿一条裤子,这摄政王几乎可以说是等同于皇帝了。
多铎在辽阳,就只有岳托还在盛京。
对于岳托这个人,虽然从目前看,是已经拥护多尔衮的,但是,多尔衮对他还是不放心的。如果岳托拿到那些粮食有异心的话,他还是怕的。
就是基于以上原因,最终是豪格去接粮食了。
此时,豪格听到多尔衮的叮嘱,当即拍着胸脯说道:“此时之重要,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孩么,我会不知道?”
“好了,不要啰嗦了,明日一早我就出发!”豪格不想多看眼前的这对狗男女,转身就走,同时说道,“大清的未来,就靠我了,瞧好了!”
看着他走出了崇政殿,多尔衮便转头,和蔼悦色地对岳托说道:“如今盛京这边又挤出了粮食送到辽阳,底下人的情况,还需要我们多安抚一下。盛京这边,能多节约一点粮食就多节约一点粮食,等豪格回来,就不会再有饿肚子了!”
“叔王放心!”岳托倒是对多尔衮恭敬有加,回答一句之后,便离开了。
等他一走,崇政殿内就没什么人了。多尔衮看看布木布泰,叹口气说道:“宫里还是要当表率,忍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没办法,眼下最缺的,就是粮食。多尔衮不得不四处叮嘱,要安抚人心。要不然,恶急了,那是会出乱子的。
布木布泰倒是比较淡定了,微笑着对多尔衮说道:“放心好了,有了倭国粮食的盼头,本宫相信大家都会忍得住的!”
对此,她还真有把握。打仗的事情,她不懂,可这人心,她还是有点自信的。
多尔衮听了,点了点头,侧耳倾听下,盛京城如今是非常地安静,甚至连鸟叫声都没有。要是换了以往,说不定会高兴这份宁静。可是此时,多尔衮却是叹了口气,心中想着:如今的盛京,就像一个死城一样,希望能早日渡过这个困境吧!
……
相对于连鸟都被吃光的盛京,宁锦这边,那就非常热闹了。
海岸线上,一艘艘的运输船组成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一直往北而去。
而在陆地上,崇祯皇帝的御驾,领着御林军浩浩荡荡地行军。洪承畴在这边,也早已有了安排,大军宿营地安排地妥妥当当,大军一到,就能吃好睡好。
不得不说,洪承畴能安排到这个份上,确实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当然,这也和关宁这边百姓的支持分不开。
也不知道是有意无意,京师那边百姓踊跃借粮,支援朝廷打建虏的事情,早已传到这里。带动了这里的百姓,也是学着京师百姓,踊跃参与到这次征讨建虏的行动中来。
当洪承畴把这些事情报到崇祯皇帝这边,而崇祯皇帝也亲眼看到这些之后,就欣然下旨,京师百姓的福利,宁锦百姓同样能享受。也就是说,他们的付出,都会得到大量的回报。
顿时,这个消息,就让宁锦百姓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崇祯皇帝的这一次出征,讨伐建虏的行动,还真有点像后世打淮海战役时候一样,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
就这样,在崇祯十八年的五月中旬,崇祯皇帝领军到达了海州。
在大军到来之前,卢象升之前增派的夜不收一直没有减少,同样起到了一个屏蔽消息的作用。
大军在海州休整的同时,崇祯皇帝听卢象升禀告辽东这边的细节详情,再结合他从窃听系统中收到的消息反馈,心中便有了计较。
五天之后,辽东战事,正式开始!
第550章 大决战
光复辽东之战的军议召开,众多武将,包括京营、三大营、东江军以及关宁军的,济济一堂,几乎把整个总督行辕的大堂都给挤满了。
崇祯皇帝坐在主位,他的身前侧有左右两名大红绯袍的官员,分别是蓟辽总督洪承畴以及保定总督卢象升。在众将前面,皇帝贴身内侍蓝天保和陈宝庭推着一块屏风,正把一幅巨大的辽东地图挂在那上面。
大堂内,只有崇祯皇帝严肃地声音。只听他大声说道:“此战,乃是京师全城百姓还有沿途之百姓,挤出了他们的口粮,给大军提供了征讨建虏的粮草物资。面对诸多百姓之心意,诸将务必尽力厮杀,不得有任何懈怠,违背军令,如有违背者,不管以前功绩如何,朕绝不姑息,定斩不饶!卿等明白否?”
包括洪承畴和卢象升在内,带着所有武将,还有监军一起,全都抱拳一起向崇祯皇帝行礼,严肃地大声回奏道:“微臣(末将)明白!”
他们中的不少人,其实都不用崇祯皇帝说这个话,在第一次听到大明百姓响应朝廷借粮之盛况之后,都是瞠目结舌,而后就明白,此战,绝对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