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第4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定国就是他派出去的,他自然知道了。但是,当初对于攻打建虏会如此顺利的局势认识不足,因此给李定国的军令,是要让他毁掉那些粮食。
到后来,局势非常顺利之后,卢象升其实也有想过这批粮食,可离得太远,就算派人去传令,肯定也已经来不及。因此,他也就没有再想着那批粮食了。此时听到,自然就是意外之喜了。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笑道:“是的,李定国这个小子,能随机应变,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以后,是个独当一面的人才。”
听到这话,卢象升立刻点头。不说别的,光是这一次的随机应变,就为大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远比李定国杀他个上千上万建虏,功劳都要来得大了!
他正想着,却听到崇祯皇帝又接着说道:“另外,郑芝龙总兵那边,已经领着水师赶到旅顺了。他从登莱那边,也随军运来一批粮食。朕算过,再加上打建虏节省下来的粮食,差不多够用。”
卢象升一听,又是一喜。皇上总是这样,不声不响,突然之间就给惊喜,这种情况,大概是从崇祯十二年初,好像就是太祖托梦开始的。
这会儿,他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好的上官,或者说皇上在,不管是征战沙场,还是别的什么,往往做起来就是得心应手,常有事半功倍的感觉,真是人臣之幸也!
看卢象升高兴着,崇祯皇帝就又对他说道:“如今,先等倭军从南往北推进,分散他们的兵力。另外,也等郑芝龙总兵领水师打败倭国水师,切断朝鲜倭军和倭国的联系,然后我军再动手不迟!”
这个时候,要是直接入朝鲜去主动寻求倭军决战,不但会增加朝廷官军的后勤压力,而且倭军初上朝鲜,士气正盛,明智的统帅,断然是不会给自己增加不利因素。
而如同皇上所说,那么倭军得知消息后必然很慌张,肯定会影响士气。加上连续向北推进,其军力也肯定会分散,等于给己方增加胜算,此乃取胜之道也!
“陛下圣明!”卢象升心中电光火石般闪过这些念头,便立刻发自肺腑地回应道。
于是,大军就在镇江堡这边开始休整,一边接应李定国所部运粮回来,一边通过窃听系统等待水师决战,以及倭军的进展情况。在这朝鲜半岛上,暂时算是安静了下来。
……
此时,在蒙古大青山的北面,有一队明军,也就五百骑的样子,正在往北继续前进。为首的人中,一人是文官打扮,另外一人,倒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蒙古人,不过此时却穿着明国伯爵官袍,他就是最先投降大明的蒙古部族,喀喇沁部族长固鲁思奇布。
“大人,再往前走半天,就到喀尔喀蒙古各部的势力范围,应该就能碰到他们的游骑了。”只见固鲁思奇布态度恭敬地向那名大明文官介绍道。
这名文官,在后世也是有名气的,叫方以智。他是崇祯十三年的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的话,他会在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并且在京师城破之后,继续从事反清复明。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由于崇祯皇帝格外重视自然之学,而这个自然之学,又恰恰是方以智受家族长辈的影响而非常感兴趣的,因此,他在担任翰林院检讨的时候,就一心扑在自然之学上面,也就没去当什么讲官。
这自然之学,如果越是深究,就越会觉得其中奥妙无穷。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在崇祯十四、十六年已分别开始写作《通雅》与《物理小识》。但在这个位面上,他却觉得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用。
加上崇祯皇帝提倡实践出真知,又有皇帝宠臣宋应星为楷模,走遍千山万水,终得《天工开物》一书。因此,方以智也藏了一个念头,想要继续增长见识,再动笔写一本满意的著作。
而在年前的时候,他刚好听到了朝廷要派使者前往漠北宣旨,在皇上已经平定草原之后,他觉得出使漠北应该问题不大,就想着借助这个出公差的机会,看看北国风光。于是,就想了办法,把这个差事要到了手中。
而朝廷出使漠北,自然是要熟悉的人带路,在京养老的固鲁思奇布,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此时的固鲁思奇布,是真正见识到了大明的强大,心中非常庆幸,他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神武,也是因此,草原部族那么多,却只有他得了大明皇帝的封爵。
不过虽然他有爵位,但毕竟出身蒙古部族,腰杆子一直不敢太硬,更不要说,如今的正使乃是大明进士,选为庶吉士,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大明首辅的文官,因此,固鲁思奇布是非常小心地伺候着方以智的。
不过,方以智毕竟是比较务实的官员,倒也没有趁机摆官架子,反而趁着这个北上的机会,一路上不断地向固鲁思奇布请教蒙古草原的各种见闻,以此增加他的阅历。
此时,听到固鲁思奇布的提醒,他知道马上要到了,便收了心思,准备先好好完成朝廷交代下来的差事。
果然,就如固鲁思奇布所说,他们很快就遇到了漠北三族的游骑,于是,人没到,消息就先传回去了。
这漠北三族,以车臣汗硕垒的心思最多。他们居于之前建虏的威势而臣服,不过就硕垒还偷偷地和明国这边做贸易,最终在崇祯九年被建虏发现而再遭威胁,就和大明这边彻底断了联系。
如果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硕垒在一六四六年,会诱使科尔沁苏尼特部蒙古背叛满清,并遣军三万帮助其抵抗满清军队,试图从满清的统治中独立出去。但是被满清军队打败,最后只好息了念头,不得不恢复向满清继续纳贡。
此时,他闻报说有明国使者前来,不由得皱眉说道:“这不是才要本汗臣服,过去半年多而已,竟然又派来了使者,什么意思?”
他所指的,是之前敖汉班第所部,北上宣扬大明国威之时,有给漠北三族通告过,要他们臣服大明一事。这事,就发生在去年。
第573章 自己看着办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宁当鸡头,勿为牛尾的心思。要是有可能,不管是什么新贵大清,还是什么老牌大明,都是想不鸟的。
可是漠北三族的环境恶劣,资源先天不足,虽有雄心却无那个本钱。因此,就当自己是条龙,也得盘着才行。
不过相对于大清来说,硕垒更愿意通过向大明臣服来获取物资。因此,他虽在纳闷之余还是做出了低姿态,亲自前去迎接明国使者。
只是一见面,他就开始演戏了,向方以智大倒苦水,说他们漠北三族多穷多穷,如今要向大明臣服也是可以,但需要大明这边开通贸易,最好得赏赐给他们大批物资,如此漠北三族必定感谢大明,忠心大明。否则的话,说建虏统领草原各部,势力强大,他为了大明而得罪建虏,族人那里不好交代。
对此,方以智自然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便不高兴地回答道:“建虏乃大明地方叛逆,尔等与其交往,已属不该。我大明皇上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特给尔等一个机会,可还敢提条件,就不怕惹来天兵?”
要是换了几年以前,方以智必然是没有这个底气说这话的,但是此时,他却腰杆子很硬,算是当面喝斥了一顿,看到硕垒脸色不好看,便又给他说道:“草原其他部族,皆已被我大明剿灭,唯独敖汉部族,我大明皇帝准其戴罪立功,替我大明扬威北疆。年前想必有经过漠北,可有告知尔等,我大明之军威赫赫,建虏旦夕可灭,早已不足为惧!”
说到这里,看到硕垒这么被威胁,脸色有点不好看,想要开口时,方以智抢先一步,再度先开口,不过语气和缓了一点道:“本官身边这位,想必你也有所耳闻,乃是喀喇沁部族长固鲁思奇布,带兵归顺我大明,得以封爵。至于漠北三族如何选择,我大明并不会强迫,皇上旨意带到,尔等好自为之吧!”
“……”硕垒听得无语,心中就想骂娘,你这还是不强迫?都说了不服的剿灭,归顺晚了就要给大明做牛做马,只有早早归顺,还是带兵归顺,才能得以封爵!
可是,这些其实都不是硕垒想要的。他想被大明封爵,得到赏赐,有和明国敞开了交易的机会,但是前提是,他不离开漠北,不去大明京师,依旧在漠北称王!
不过他虽然心中非常不满,可表面上,却并不会因为心中想什么而做什么,对于方以智的话,他避而不谈,只是非常诧异地开始和固鲁思奇布寒暄,说着什么久仰的话,就和见到亲人一般。
事实上,在他硕垒的心底深处,还真压根瞧不上固鲁思奇布。只是一个小族的族长而已,他车臣部,随便就能召集三万军队,如果算上整个漠北三族的话,五六万军队都不成问题,完成可以和整个东部蒙古部族抗衡的主,又怎么会看得起固鲁思奇布。
只是在如今这种情况下,一是可以避免立刻表态,二是接着和固鲁思奇布寒暄的机会,套问有关清国和大明的消息。
对于他的这个目的,就算方以智是技术官更多一点,不怎么懂这些,可固鲁思奇布却是个能在夹缝中生存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硕垒的想法。
此时,他的屁股已经坐在了大明这边,而且大明如今取得的成就,哪怕据实所说,他相信也绝对会震撼到硕垒这个乡巴佬的。
于是,他就开始说起这些年来大明的变化,特别是当今大明皇帝御驾亲征,所创下的那些经典战例,还有如今的建虏,已经是明日黄花,离其灭亡绝对是要不了多少时间……
硕垒一边听着着固鲁思奇布的叙说,一边配合着露出惊讶,震惊等等夸张表情,心中却在骂固鲁思奇布,这厮绝对是自己投降了明国,然后就拼命想说动自己也跟他一个样。为此,还这么夸张地说话,会信他就有鬼了!
别的不说,就说明国皇帝御驾亲征之厉害,简直夸张到没边了。
按照固鲁思奇布所说,那明国皇帝每一次打仗,几乎都是算无遗策,谋划之厉害,不是全歼了对手,就是己方压根没多少伤亡。别得不说,土默特部的毁灭,归化城之战这些,反正你固鲁思奇布说了再多,他硕垒也只是听听而已。
涉及草原的战事,到底会怎么样,你当我傻么?信了那就是真傻了!
还有,那大明皇帝真要有这样的本事,早干嘛去了?难道一次次被大清压着打,是好玩么?所以啊,这固鲁思奇布说话,也太夸张了!
不过,不管固鲁思奇布怎么夸张,有一点硕垒觉得是没问题的,就是现在明清形势,应该是大明占据了优势,要不然,原本臣服于大清的喀喇沁部,还有之前的敖汉部,是不可能会臣服大明,帮着大明来当这说客的。
得到这样的结论,硕垒最终给的答复是说,漠北三族向来共进退,虽然他有心臣服大明,但是,不知道其他两族的意思,他需要去说服他们。
方以智本来也要去其他两族宣旨,便由他陪同一起去了。却不想,硕垒其实已经偷偷派了人去通知其他两族,让那两族的族长躲了起来。这样就给了他机会,对方以智保证,一定会好好说服其他两族。
漠北之苦寒,超过了明人的想象。不是荒原就是戈壁,要不就是一望无垠的草原。不过方以智却对此比较感兴趣,让漠北三族这边陪同,去多个地方逛逛,而后每日天黑就记录心得。
在此期间,硕垒偷偷地找了固鲁思奇布,以同为蒙古人的名义,先是灌酒,再是试探,想要知道明清的具体情况。结果不用说,那是事实,自然不会多问出什么。
这让硕垒就有点懵了,实在是太远,他搞不清楚确切的明清消息。反倒是他儿子巴布对于固鲁思奇布所描述的大明之繁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对他爹提出,他可以去大明京师探听下情况。而且由他去,也能表达下车臣部对大明的诚意。
思来想去之后,硕垒便有了决定,于是,其他两族的族长也就显身了,都给方以智一个交代,说他们确实心向大明,想要臣服大明,但是如今,漠北苦寒,向大明臣服可以,可大明这边,多少总要表示一下。
甚至他们还举了建虏那边的例子,说崇祯十一年的时候,大清皇帝那边,只命喀尔喀三部每年进献一匹白驼与八匹白马而已,大明这边,是否也是如此就可以?
对于这些讨价还价,方以智是没有权力来定夺的,不过作为大明官员,他总有自己的骄傲,便当场对硕垒三人说道:“大明叛逆,岂能和我大明来比?皇上的旨意,本官已经宣读完了。至于你们如何抉择,事关你们族群之前途,就由尔等自己决定。不过本官提醒一点,尔等做什么都可以,但千万别提什么条件惹怒了皇上,真要那样,你们漠北三族的大祸也就不远了!”
对他来说,这已经是看在这些天招待的份上,算是给他们提了一个醒。要是还执迷不悟,非要讨价还价惹怒皇上的,那就是他们自己找死了!
他这么说,在硕垒等人听来,就很刺耳了。不过对于信奉弱肉强食的草原部族来说,感受到那浓浓的威胁之意,反而让他们的腰板挺不起来。
于是,硕垒便顺势提出,就由他儿子作为漠北三族的使者,前往大明京师朝贡,如果大明皇帝还有别的要求,他们也会考虑。
事实上,只是让他儿子去看看风向,以此来确定漠北三族最终怎么决定。这一点,就算方以智不怎么喜欢勾心斗角,却也明白,毕竟事关漠北三族的前途。
因此,最终他便带着硕垒儿子巴布返回京师复旨。当然了,也少不了漠北三族的礼物,少见的白骆驼,白马什么的,自然是有不少,要是还和给清国的一样,他们也不敢!
在这漠北发生的事情,崇祯皇帝因为没有给方以智甲级窃听种子,因此还不知道。主要是因为他不觉得如今的漠北三族对于大明来说有多重要。毕竟是远在漠北,就算不听话,短期内对大明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等回头,大明腾出手来了,要是不合他的意思,大不了领军北猎,收拾了漠北三族便是!
此时的他,关注的重心,还是即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