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皇宫减员,肯定会引发担忧。崇祯皇帝在大年初一的下午,让所有人都担忧了一阵之后,才召集宫内十二监,二十四衙门的掌印太监。
所有人都早早地赶到了,每个人的神情都有点凝重。皇上把他们这些掌印太监都召集了起来,很显然是和大年三十宣布地要裁撤宫内用人有关。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衙门被裁撤人手,对于皇帝要裁撤多少人手,他们很是担心。
此时,他们互相之间,也没了平时见面,不管是不是面和心不和,都会打招呼的惯例,一个个低头不说话,心中在斟酌着,回头要是皇帝问起来,那该裁撤多少人,又裁撤那些人,得给皇帝一个交代。多数人都在心中想着,回头一定要诉苦,争取给自己衙门多留些人。
崇祯皇帝来了之后,只是一看底下这些掌印太监的言行,便对他们的心态有了一分了解。
见礼之后,他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天下动乱,流贼遍地,满清军队肆虐,还有南涝北旱,民不聊生,朕心甚忧……”
皇帝的这个开场白,让所有人的心中都一咯噔,说得这么严重,皇帝的决心好像难以动摇了。毕竟宫内衙门再苦,难道能苦过天下动乱,社稷之安危?
“……各处全都急需用钱,可国库空虚,内库也已无钱可用。朕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只能想着法子开源节流。别得朕一时半会不好说,但是宫里这方面,还是可以马上动起来的。能省则省,省出一点钱是一点钱,你们应当能体谅朕的心情。要是有可能,朕又岂会不要脸面,你们说是不是?”
主忧臣辱,皇帝这么一说,这些掌印太监便站不住了,纷纷跪下请罪。一时之间,心中计划着的诉苦,也没法说出口了。
崇祯皇帝任由他们跪着,还在感慨着道:“等朝廷渡过了难关,等朕想到了赚钱的法子,却又不是和民争利,以后宫里有钱了,朕就不用再如此节衣缩食了。如今天下百姓苦矣,宫里也勒紧裤腰带过上一阵,不管怎么样,也算是朕和朕之子民同甘共苦了。朕的意思,你们明白了没有?”
这种情况下,谁敢有异议。底下这些太监,都是会察言观色地主,看到名义上富有四海的皇上说得如此悲情,让他们情以何堪?
于是,不少太监都开始表态了,都说自己没用,让皇上为难,还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对此,崇祯皇帝也不阻止,让他们哭了会之后,他才说道:“各监各衙门的人手,都列个名单上来,非必要的人手都减了吧,朕要看到具体的明细,明白么?”
他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要是有人还诉苦,呈上的名单没能裁撤几个人的话,那就是不体谅圣心,回头在皇帝心中会落个什么印象,就可想而知了!
这些掌印太监都知道这点,这个时候,也只有表态,一定会遵旨执行。
在后世,有人曾说崇祯朝的时候,宫内有十万宫女内侍,以此来攻击崇祯皇帝。
不管怎么样,十万人在紫禁城的话,还挤得下不?
如今崇祯皇帝做出这个裁撤举措,给出明细,回头多少能预防下这方面的流言蜚语。
“陛下,不知道裁撤掉的宫女内侍的安排,是怎么样一个章程?”王德化作为宫内第一监,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不得不开口问道。
崇祯皇帝一听,当即淡淡地说道:“就按宫中章程办事即可,能回家的回家,不能回家的,就安排去宫外庄子里做些活计养活自己。至于回家者的赏银和皇庄中干活的本钱,等锦衣卫那边查抄完毕,还是能挤一部分出来的。”
原锦衣卫官员的查抄还没有结果,但不管怎么样,肯定有一笔现银的,用这些来安置宫内裁撤的人手,应该是够的。
这里面有个诀窍,就是先通过非正式渠道宣布一个坏消息,等所有人都悲观的时候,再及时给他们一个好消息,要好过坏消息和好消息一起宣布,能引得更多的感激。
就如同此时,哪怕是这些掌印太监听了,都不由得面露感激之色,齐声赞起皇帝的仁慈!
第102章 微服出宫
皇上已有妥善安排宫内裁撤人员的消息一出,人心惶惶的宫内,顿时安定了不少。
大年初二一早,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也求见皇帝,把查抄结果禀告了上来。
此次一共查抄现银有十二万五千八百七十六两,田宅商铺等合计预估有八十六万两左右。可以看出来,锦衣卫这边捞得油水,明显没有御马监那边多。
看着奏章上的明细,崇祯皇帝总觉得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事情,可就是想不起来。
一直到离去的李若琏再次赶来觐见,向他奏道:“陛下,范记钱庄的掌柜范福陪着东家范永争出来了。”
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有吩咐过锦衣卫这边,让盯着范记钱庄的锦衣卫校尉,如果看到范福出门,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他。
此时一听,崇祯皇帝猛然间,就想起自己忘记了什么事情。于是,他提起御笔,就在御案上拿出一张白纸,大大地写了“银行”两个字。
而后他便立刻更衣,换了锦衣卫的飞鱼服,在李若琏的掩护之下,悄无声息地溜出了皇宫。
在范记钱庄不远的一处民房内,锦衣卫总旗刘越在这里坐镇指挥。不时有锦衣卫校尉回到这里,给他禀告范永争的动向。
忽然,他的一名手下问道:“刘哥,不就监视一个商人么?怎么还用报给指挥使大人?”
“你问我,我问谁去?”刘越一听,有点没好气地回答道,“不要管这些,都耐心一些,下回就轮到你带几个兄弟出去了!”
刚过完年,这天气也正冷着,光是听着外面寒风呼啸声,就能让人感觉遍体生寒。
如果不是在这里等锦衣卫衙门的进一步指示,那人手的调度就会大大减少,只需要有几个人跟着就行,不用返回这里禀告目标的行踪。
因此,刘越的手下只是一问,他便明白他们想什么,直接下了命令给他的手下。
其实,他自己也有点纳闷。
虽然范记钱庄的后台很多,光是看那东家出门的动静就知道了。可为什么要让他们暗地里盯着这里,他也始终想不通。
正在想着的时候,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杂乱地脚步声,好像有不少人过来了。
这一听之下,刘越立刻警醒,正待动作时,却听到放风的手下在低声叫着“指挥使大人!”
他迎过去一看,发现果然是李若琏亲自过来了,就连忙抱拳应道:“区区小事,何以劳动大人亲自过来,有什么事情,大人让人吩咐一声就是!”
身着便衣的李若琏一听,心中苦笑,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倒是身边那人知道怎么回事,可他不说,也就不好问。
来之前已经得过吩咐,李若琏没去看扮成他随从的崇祯皇帝,只是问刘越道:“那范记钱庄的东家去哪里了?”
“回大人,刚得报,那范永争应该是出来拜年的,大包小包的不少,已经去了杨阁部府上,眼下在左都御史钟大人府上。”刘越立刻禀告道。
李若琏一听,稍微一犹豫,就又问道:“如果此时过去,他会已经离开钟府么?”
之所以这么问,他是怕带着崇祯皇帝过去扑了个空,来回折腾,又要去下一处地方。在这么严寒的天气,怕冻到了皇帝。
刘越在心中一估计,马上就回答道:“此时诸位大人还在衙门,他去府上拜年,不会超过半个时辰,估计此时过去的话,应该快要出来了。”
一听这话,李若琏便装作不经意间看了下崇祯皇帝,见他微微点头,便转身就走,同时交代道:“我现在过去钟府,你们留在这里,万一错过的话,立刻过来禀告范永争的动向。”
说来也是运气,当他们一行人刚到钟府外面时,就见到有人出来了。
在外面监视的锦衣卫校尉连忙指着那边的人介绍,那个是范记钱庄的掌柜范福,这个是东家范永争。
边上的崇祯皇帝听了,又开口确认道:“那个穿灰色锦袍,留长须的,确认是范记钱庄东家范永争?”
这名锦衣卫校尉一听,看着这个陌生人,有点愣了下,心中想着指挥使大人都没有说话,有你开口的资格么?
不过他看到李若琏看向他,似乎也是想问这个问题,就不敢怠慢,连忙回答道:“对,就是他!”
崇祯皇帝一听,便回收了李若琏身上的丙级窃听种子,在视线范围内,“赏赐”给了那个范永争。而后,他对李若琏点点头说道:“好了,没事了,都撤了吧!”
李若琏听了一愣,有点不明白。之前不是大动干戈的秘密监视么?怎么皇上这过来看了一看,认了下脸就撤,还是说所有锦衣卫人手都撤?
他有点拿不准,便请示道:“范记钱庄那边也都撤了?”
“嗯,都撤了,不用管范记钱庄了!”崇祯皇帝吩咐一句,而后转身就走。
这天气真冷,还是宫内暖和啊!
李若琏得到明确旨意,便连忙跟上,同时吩咐一个手下道:“去通知刘总旗,全部都撤了,回衙!”
这些锦衣卫校尉看到指挥使大人竟然如此听一个陌生人的话,顿时都是大吃一惊。不过他们很快就回过神来,这天下能让指挥使大人听话的,估计就只有一个人。
这么一想,他们再去看那名走在前面的陌生年轻人时,光是看着背影,忽然就觉得与众不同了。龙行虎步,帝王风范,这……这肯定是当今天子吧!
得到这个结论,他们不由得诧异于皇上怎么微服出宫?同时又暗自兴奋,自己一个小小校尉,竟然有机会和当今天子这么近距离地站了一会!沾了下龙气啊,看来今晚睡觉这身衣服可不能脱了!
回到宫内后,崇祯皇帝心中鄙视了一把窃听系统的吝啬,心中重新梳理了下手头已有的窃听种子。
目前已有甲级种子三颗,分别在锦衣卫百户伍忠、太监王承恩和东厂役长姜冬身上;丙级种子两颗,分别在东厂提督曹化淳和范记钱庄东家范永争身上。
理了下窃听种子情况之后,崇祯皇帝觉得姜冬身上的窃听种子有点浪费了,回头找机会要回收回来。李若琏的位置很重要,窃听种子还是要放一颗的。
呀,希望窃听种子多一些吧,最好人手一颗,嗯,这样最好了!
心中对未来美景憧憬了一会之后,他低头看向御案纸上写得那两个字。
第103章 明亡原因之一
在这个时代,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朝廷所收税全部折合成银子,包括劳役都可以折合成银子来衡量。由此,银子成为了通用货币。不过在老百姓具体的日常买卖中,还多是以铜钱为主。
但是铜钱种类非常地多,有官府铸造的,也有私人暗地里铸造的;有不同时期皇帝铸造的等等。这些铜钱,哪怕是官府铸造的,成色都不一样,也就是含铜量不一样,由此形成了市面上复杂的铜钱种类。而不同的铜钱种类,购买力其实是不一样的。这对于老百姓日常买卖来说,具有很大的不方便性。
至于银子,一般用在税银,还有商业买卖中比较大宗的交易中。而且银子也和实物货币一样,存在不可避免地成色问题,同样和铜钱一般,存在使用的不方便性,甚至更甚,还要专门的剪子和秤来衡量重量从而确定其价值。
另外,崇祯皇帝记得,从后世总结地一份论文中,说大明朝亡于白银,亡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资总量的丰富,对应的货币必须要增加。就比如,货物增加了十份,那么货币也要增加为十块,如此才能对应一块货币买一份货物,保持正常的兑换关系。
可要是货币没有相应增加的话,那一块货币就等于买十分货物(这个买也可以理解为对应关系),相当于货币的价值其实提高了十倍,这是有问题的,就是货币增值。
而明末就存在这种货币增值问题!
因为大明的银矿,甚至包括铜矿全都稀少,而大明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其实已经相当繁荣,社会上的货物总量已经较开国之初增加了很多倍。
原本的时候,大明通过对外贸易,货物输出给欧洲各国还有倭国等国,换来了很多白银。可以说,当时全世界的白银都在流入大明,使得大明的货币还勉强跟上货物的增加,并没有让货物和货币发生严重失调的现象。
可是到了大明末期的时候,倭国开始闭关锁国,禁止和外部交易,就减少了白银的流出。而欧洲开始了三十年战争,各国之间开始打得你死我活,军费激增,因此都限制了白银外流。
这两种原因之下,流入大明的白银就急剧减少,顿时就引起了大明货物和白银的比例失调。
另外,还有传统的原因,就是大明官绅,包括普通百姓喜欢把赚来地银子都藏在地窖里,并不用在市面上的流通。因此就更是加剧了货物和白银比例的失衡。至于地区间地白银数量的失衡,比如江南白银多,西北白银少这种就更不用说了。
如此一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朝廷规定一亩地收税一两银子。以前的时候,农民卖掉一半的粮食就能兑换一两银子,然后交税,自己还能留下一半的粮食。可是如今,因为货物和银子的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卖掉一半的粮食根本就不能兑换到一两银子,那就只能继续卖粮食来凑够交税的银子。
于是,就悲剧了。
货物和银子比例失调越厉害的地方,也就是银子越稀缺的地方,农民有可能把所有粮食卖了都不够交税的一两银子。那接下来,要么卖其他东西来凑,然后自己还饿肚子,要么不种田,逃离家乡来逃避田赋。不管是那种方式,都会造成社会地动荡。
这种情况,还是风调雨顺,假设每亩所收的粮食没有减产,而且也没有贪官污吏从中刁难作梗的情况下。就只是因为货币地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都能引发社会的动荡。
如果加上明末的小冰河时期,还有明末烂透了的吏治问题,就更是加剧了农民的负担,压根就没法活下去,明末的乱局,就不可避免地从西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