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第5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豪格这个外来户就没有这个拘束,外加担心明军什么时候打过来,那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于是,随着时间地过去,倭国各地大名都知道了有豪格这么一号人物,手段极其凶残,崛起极其迅速,而且还控制了京都。
这个情况,当然也被明军夜不收侦知,便立刻禀告到了釜山这边的孙传庭侧。
倭国人可能不清楚,对于大明来说,爱新觉罗这个词,真不要太熟悉了。只是一听,孙传庭就知道,肯定是建虏余孽在作乱。
有一点,豪格没有猜错,孙传庭之所以一直没有出兵倭国,就是因为粮草问题。
辽东、朝鲜两个省还没有能力自给自足,因此,都要和军粮一样,全都从大明关内输送。就算有运输船输送,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囤积完攻打倭国所需粮食的。
之前之所以派兵攻打了琉球国的萨摩藩倭军,是因为大部分粮草物资由琉球国负担了。不过琉球国被萨摩藩压榨,本身又是一个物资奇缺的岛国,供不起长久的战事。由此,在琉球国的明军也没有趁势攻上九州岛。
但是,此时孙传庭一听倭国的情况,便断然下令,整军备战。
在他看来,倭国要是被建虏余孽这么祸害了,那大明打下来还有什么用,人都没了!而且,也不能让建虏余孽坐大,赶尽杀绝是必须的。虽然粮草物资并不足够,可要是分阶段打的话,总是可以的。
他手下的将领一听要攻打倭国,那一个个也都是兴奋的。有仗可打,那就意味着有军功可立。封妻荫子,封侯拜将,就全靠这了。
然而,让孙传庭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正要领军跨海征讨倭国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便到了。
这份旨意,是飞鸽传书,而后再从辽东用快马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
崇祯皇帝的旨意很简单,严旨孙传庭不得他的出兵旨意,就不要出兵倭国。倭国发生什么,都不要管,坐山观虎斗便是。
说实话,孙传庭是有点郁闷的。因为他来这之前,崇祯皇帝有交代过他,让他视倭国情况临机决断,是允许他攻打倭国,灭了倭国的。
可如今的旨意却又让他按兵不动……
如果换了原本的崇祯皇帝,到了后来都没多少威信的,那说不定孙传庭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尊,然而,此时崇祯皇帝的威望,那是如日中天,谁敢抗旨?
因此,孙传庭虽然遗憾倭人会被建虏余孽杀光,让他的战绩少很多份量,可最终,也只能遵从崇祯皇帝的旨意,先按兵不动,继续坐看倭国风云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刚刚返回京师。
第724章 术业有专攻
皇帝御驾亲征一年多时间,平定云南土司之乱,全境实行改土归流;征服洞吾,让大明多出了一个省;回程路上,又顺势灭了安南,让安南再次真正成为大明的疆土。
因此,崇祯皇帝回京之时,自然再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文武百官、皇亲勋贵,无人敢不出京迎接。可以说,崇祯皇帝随着这一个个胜仗,威望又再次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果说以前的时候,京师百姓可能觉得崇祯皇帝的威望,还赶不上太祖成祖的话,那么如今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觉得他比太祖成祖差了。大明的疆域,已经远超开国时候了。
漠北三族的族长也都在欢迎的人群中,看着雄赳赳气昂昂凯旋的御林军,听着周边人群对皇帝的惊叹,硕垒等人,都是暗自庆幸。
如果不是派了巴布过来探清虚实,知道大明远比建虏要强大,就可能会不甘心归附大明而采取了对抗,真要那样的话,以大明皇帝如今这赫赫武功,真得是会被大明给灭了的。
这个时候,硕垒也不得不感慨,大明皇帝当初的语气那么强硬,那是有底气的。真没实力的话,有蒙古部族向大明称臣就高兴的不得了,又怎么可能说一定要归附!
如今虽然不能称大汗,不能当土皇帝,可好歹是保住了荣华富贵不是!
就在他们如此想着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回宫了。
不出崇祯皇帝所料,当天晚上,周皇后就急着向崇祯皇帝提及了太子和长平公主的婚事。说他们的年纪都太大了,得赶紧安排婚事了。甚至还非常急切地给崇祯皇帝说了几个候选妃子和驸马。
按照大明的规矩,嫁入皇家的女人,不能是功勋之后,一般是小康人家,也就是普通百姓。而公主嫁人,一旦成了驸马,就再无仕途之望,只能是混吃等死的安享富贵而已。
这种规矩,能有效防止外戚坐大。
崇祯皇帝听完了周皇后的叽叽喳喳之后,并没有表态,一直到第二天家宴的时候,崇祯皇帝就直接对太子道:“你的妃子,朕就让你母后操心,朕就不管了。”
说完之后,他转头看向长平公主后,又说道:“你的婚事,朕来做主,如何?”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把目光转向长平公主,就连太子也是。
长平公主听了,脸色微红,她已经是十八岁的年纪,老得不能再老的姑娘了。说她没想过这男女之事,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会想着自己未来的夫君会是什么人,帅不帅啊,有没有才学啊之类的。
此时,长平公主低着头,小声地回答道:“任凭父皇做主!”
崇祯皇帝听了,便微笑着说道:“朕在参加自然学科中的考生中给你选一个驸马,如何?”
“啊?”长平公主一听,不由得很是意外,都顾不得害羞,抬头看着崇祯皇帝。
其他人也差不多,包括太子,皇后在内,都是很惊讶。
其中周皇后连忙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驸马不能出仕,那些考生未必乐意会当驸马的。”
“是啊,陛下,强扭的瓜儿不甜。”田贵妃也跟着劝解道,“万一被考生给拒绝了,也有损皇家脸面!”
崇祯皇帝听了,只是淡淡一笑道:“那朕要改规矩,驸马可以为官呢?”
“陛下,万万不可!”周皇后一听,心中一惊,连忙劝道,“祖训如此,不可违背,否则对陛下声名有损啊!”
外戚干政的话,她还说不出来,因此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劝诫。
崇祯皇帝听了,却是不以为然,当即淡淡地说道:“时代已经不同,祖训也不是不能改。朕问你,以前可有其他杂科,可有自然学科?”
这个自然学科,是崇祯皇帝开山立派,以前当然是没有的。
听他这么一说,周皇后还想再劝,可却不知道怎么劝合适。
然而,崇祯皇帝却不管她,看着长平公主道:“朕问你,你可愿意?”
因为崇祯皇帝的有意引导,不但太子一心扑在自然学识的学习、实践上,就连公主们也是一样,毕竟是父皇鼓励的。
因此,长平公主可以说,在这大明,不,是在这个时代,她的自然学识绝对是中上水平的。听说自己未来的夫君可以是这方面的佼佼者,那她当然是喜欢了。
事关自己的终身大事,她也算是新时代女性了,当然,也可能是崇祯皇帝的态度和蔼,因此,她勇敢地看着崇祯皇帝,点点头道:“愿意!”
“好!”崇祯皇帝听了,便高兴地点点头道,“有关宗亲皇室,朕要重新订下一个规矩,就从朕的女儿开始。”
实在是崇祯皇帝搞出新的东西太多,包括事物、说法、思想等等,因此,他的妃子和儿女听了,其实也不意外,不过他们都非常关心皇上这次要出什么新规矩,就都好奇地看着崇祯皇帝,想听他怎么说。
只听崇祯皇帝扫视所有人,认真地说道:“所谓术业有专攻,因此朕自今年始之所以开杂科,就是因为这点。以后规定,什么学科出身,就只能当什么方面的官。而不再是进士出身,就当父母官,领军政大权。”
没有人插话,都静静地听着,偶尔看到他们有皱眉,也都是在深思的样子。
崇祯皇帝也不管,继续说道:“自然学科出身的,就只能任职自然学科方面的官职,不和军政相关。驸马从中选,也不算违背祖制。还有,藩王宗室也可以考自然学科,和普通考生一样对待。有本事,就一样可以为官。”
在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其实是砍了藩王宗室一刀,免去世袭罔替,而是实现递减的爵位;如今也算是给了补偿,能出仕为官。虽然不是统领军政大权的主官,不管如何,至少是个官了。
像田贵妃等人听了,都是心中一喜。因为崇祯皇帝之前的规定,就是以自己的儿子女儿为榜样开始的。如今有给好处,那他们的亲生儿子女儿也就都能享受到了。
虽然说她们子女是不愁吃喝,可要是能为官,谁又会怕官多压身!
崇祯皇帝给他们详细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们的反应略微修正了下说法之后,便在第二天的朝议中,向群臣公布了。
第一,以后大明须得男女皆满十八岁才能结婚,理由是趁着年少时多做学问,另外,也有利于顺利生产,母子平安。
第二,鼓励多生,无论男女,二胎以上,每生一个小孩,家庭免一人五年劳役,可在家养育孩子;
第三,从大明二十年开始,杂科成惯例,如果有能耐的,也可以各科都考。朝廷看是何科举出身任免官职,实行术业有专攻之策。
第四,藩王宗室也可参与杂科考试,只要能录取一样可以当相应官职。如此一来,杂科驸马都不用特别交代,也就顺其自然就没任何问题了。
这个变革,改变之大,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都没有的。至少在大明朝,算是非常巨大的变革了。
不过这个变革却能让大部分人受惠。虽然科考过多,但是与此同时,官位也会大大增加。藩王宗室能当官,可却不能担任军政主官,这就是大明官吏能接受的底线。
至于婚姻方面,皇帝直接说了原因,是为了让年少多学点知识,也让孕妇能顺利生产,并且有厂卫提供的数据,说明年龄太小的话,不利生产。这是为所有人好,虽然有人不以为然,可也没人敢反对。
当然,这个革新之所以没人反对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如今的崇祯皇帝威望之高,已经是一言九鼎。另外,不断发生的事实证明,崇祯皇帝的决策最终都是对的。
于是,崇祯皇帝动动嘴皮子,底下官员就开始忙成狗了。
内阁、六部等衙门开始针对崇祯皇帝的这份旨意,商讨具体的实施细节,怎么实施,然后还要再报给崇祯皇帝批阅,通过之后还要执行,没法通过的话还要再商量修改,一直到通过为止。
这个时候,他们忽然发现,皇帝还真是有先见之明。
要知道大明的官位,其实是很有限的。
地方上,一个县有品级的,也就是县官、县丞、主簿和典史而已。其他的,全部都是吏,其实也是算役的一种,理论上是没有俸禄报酬的。
一个县的事物,就算古代的人口没有那么多,那其实也根本管不过来的。如今通过增加各类科考来增加官位,就能有效改善大明这种不合理的情况。
术业有专攻,各官各司其职,不管怎么样,总能喘口气了不是!
这种革新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但是,崇祯皇帝也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盯在这方面。
可以说,崇祯皇帝从南边回京的这个路上,走走停停,长达两个月时间,通过观察大明地方民情,全盘考虑后的一个最重要的点,其实还不是这个革新,因为还有更急迫的事情,要等着他来解决。
第725章 今时不同往日
文华殿内,司礼监、内阁、六部以及五军都督府的主官,全部在场。一眼望去,全是大红绯袍。
御座上,崇祯皇帝并没有就坐,而是跨步走下,来到内侍摆好的屏风前,指着那面挂着的大明地图,扫视群臣,大声说道:“如今之大明,东起朝鲜、辽东,西至四川,北至北冰洋,南到洞吾、安南。卿等都看清了?”
听到这话,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连忙露出笑容奏道:“陛下文治武功,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才有此开疆拓土之果!”
“马屁精!”薛国观听了,心中不由得暗自诽谤一句,不过一张口,却是笑着奏道:“微臣纵观史书,未曾见过有哪位皇帝能有陛下之文治武功也!”
其他臣子一听,也都纷纷附和起来。虽然有马屁之嫌,可他们却都是真心的。
自古以来,再能打的皇帝,也没有当今天子这么能打的!每一次战事,那战损比估计让古之名将都要汗颜!
然而,崇祯皇帝却并没有笑容,从内侍手中接过一根细棒,一指地图上,圈了几个地方道:“可盛唐时候,这里,这里,这些西域的地方都是盛唐直辖。还有,这里,开国之初,也是大明所有,是为乌思藏宣慰司,还有朵甘思宣慰司。如今,朕之旨意可达这些地方?”
他这话一出,文华殿内,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不少臣子的脸上,都有尴尬之色。不过曹化淳可能脸皮更厚一点,却是没见一丝尴尬之色。
崇祯皇帝看到,便看着他问道:“曹大伴以为如何?”
听到问话,曹化淳也不紧张,立刻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奴婢以为,只要陛下一道旨意,乌思藏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绝对不敢不从!”
薛国观听了,也是立刻跟着奏道:“陛下之威名,如今已是声震四夷。漠北三族,都已闻风内附,这乌思藏宣慰司和朵甘思宣慰司,绝对不敢违背陛下旨意!”
崇祯皇帝不等其他臣子跟着附和,就立刻用细棒再次一点地图说道:“如今这两处宣慰司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其统治者乃是西部蒙古之固始汗。卿等就有这么把握,他肯归附?如若如此,西部蒙古也能归附大明么?”
崇祯皇帝特意提出来的乌思藏宣慰司,其实就是后世的西藏地区,而朵甘思宣慰司,则是青海和部分新疆地区。如果把西部蒙古的势力也算在固始汗名下的话,那就是包括了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
这些地方,在大明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确实在名义上都是大明的。不过在这个时期,早已和大明没什么联系。如果换成在原本的历史上,则都是臣服建虏的。
崇祯皇帝这么明确地问出来,文华殿内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