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现的问题越多,老忽更觉得成立越有必要。
从内心里讲,安童极不喜桑哥,因为他们本就属于两路人。但桑哥的“检核”结果,却又让他说不出什么。
如果是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他身为当朝丞相,事不能做,管事也不能管,彻底成为他的大汗朝廷框架中的一个摆设。他的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这恐怕也是他在年仅四十九岁时,就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忽必烈让他专注于另一件事,这其实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于某种jing神上的解脱。
但是,对琼州所行规制的了解和研究,并非给安童带来的仅仅是震惊,还有着他在朝堂上重新获得的话语权。
因为桑哥掌权以来所采取的做法,一为“改换币制”,二“核检”。前者解决的是“钞法虚弊”,后者处理的是“国用不足”。
“核检”取得的效果是,查出天下隐漏的钱粮,使之重新回到朝廷的国库中。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到,它眼面前的效果极为明显,可以暂时大举增加朝廷的收入。
而之后呢?假如这些增收用完之后,国用仍然不足又如何?
快是快了,但不可持久。这就是桑哥的死结。
这是由于,在真正更关键的朝廷增收上,桑哥并没有拿出什么像样的举措。
历史上的桑哥,仅仅掌权三年后,自己都不得不在忽必烈面前承认:“臣恐自今难用此法矣。”
过去的安童无法抗衡桑哥,更失去了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是他拿不出办法来解决北元的问题。可现在有人将办法摊在了他面前,他还让着桑哥?
安童要想真正了解琼州规制的奥秘,就不能不找一个对过去的宋廷、以及江南非常清楚之人。但他同样找来了叶李,这是由于过去他和叶李曾有交情。
历史上的叶李,在宋亡之后曾想遁迹山林,是安童派人找到他,并附信劝他留下。所以严格来讲,他入北元朝廷,真正的保荐之人是安童。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假如他不敢得罪桑哥,就更不敢得罪安童,因为现在是蒙古人当家。
以叶李的脑袋,他其实是很能看出一些事情的,可也只有在安童的面前,他才会变得更坦率些。这是由于,不讲其它,他们也都彼此认为对方是真正的儒林弟子。
面对安童的征询,叶李说道:“丞相,说实话,只有看了琼州的规制之后,在下才真正明白,何以他们能在哪个蛮荒之岛站住脚。”
安童真的很慎重:“先生不妨直言,这里绝无他耳。”
“在下已细细琢磨了琼州之制,他们的做法其实也有脉络可循。”
“他们首先改换币制,其实质,是使铜钱变轻。”
事实上,虽然第一次见到“龙币”的时候,叶李也吃惊于它的jing致,但他随即就认为,琼州的做法,不过是使钱“轻”了而已。
从实际重量上讲,你现在的一贯也与过去的一贯铜钱没法比,所以叶李有这看法很正常。
“但这却使他们有了钱。”
安童眼中有光一闪。这里面的道理,他就算再笨,也一点就透。
“钱轻之后本应物重,但以琼州蛮荒之地,他们却并没有像大都这里物价腾然,原因在于粮食的榷卖榷买。”
叶李轻叹道:“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不变,天就塌不下来啊。”
安童大震。
他、包括忽必烈、桑哥等所有的人,之所以在这上短路,是因为直到此时,这个东亚之国、包括世界各地的历史上,罕有在粮食上“榷卖榷买”的做法。可它的功用,对于眼前的大元朝是何等的重要。
叶李接着说道:“但如此仍不足以说明他们何以能满足国用,且以偏僻之壤养那么多兵。”
他看了看安童。
“这就是他们哪个所谓国债的妙用了,因为通过借钱,它可以解朝廷一时之需。而他们的宝行,更集了天下之财。”
虽然没人给叶李上“圈钱伟论”课,但以他之聪明,他还是很快就能猜出,国债和宝行都是为了解决用度不足问题。更何况,以他的见识,不可能不知道广南和福建等地有宋帝国过去最大的钱监。
所以,他至少能合理地推断出,只要琼州控制了福建、广南,在掌握了这些地方的钱监之后,琼州足以偿还所谓的国债,以及支付相应的利钱。
作为一个对江南、对宋帝国比较了解之人,叶李的确是很能看出很多事情。
从另一个方面讲,自古以来,所有战争的双方其实都在相互学习。只要你摊出来,别人不可能不琢磨。
罗马人就曾以汉尼拔为师,chun秋战国时,也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she。至于后世,制度、做法上的模仿,更在世界各国中是家常便饭。
“琼州之措的妙用,丞相万不可不察。”
叶李在最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因为到了此时,他在内心里已经承认,自己是远不如文天祥和陆秀夫的,特别对于文天祥。
叶李和文天祥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他们当初先后都得罪了权臣贾似道。宋瑞这个状元公被迫致仕回家,而他作为当时的太学生被流放漳州,直到贾似道败亡之后,才分别被起用和放回。
不提宋瑞在朝廷危难之时的种种义举,仅仅是这个经历,叶李讲宋瑞果敢、有担当,就不是他的吹捧之言。
当他看了琼州这些胆大包天的举措后,的确认为它们主要来自文天祥和陆秀夫两人的策划。在他的看法中,宋瑞胆大,陆君实稳重,只有他们两人共同设计,这些异乎寻常的举措才能完整的出台。
但是,他本已在朝廷危难之时,表现就不如宋瑞和陆秀夫,而眼前的这些规措,明白归明白,他自己非常清楚,根本就不是他能想出来的。这就让他内心里的自负,受到了严重打击。
叶李没有提田赋之制,是他很难相信这个大元朝真能实施,所以他根本不愿多说。只不过他离开安童的宅院时,心情真的有些萧索。
但他的所言,的确给安童带来了更强烈的震撼。如此就导致了他迫不及待地求见了大汗,极力建议尽早实施类似于琼州之策。
忽必烈其实知道安童突然变得激进的原因,他淡淡地问到:“你见过叶李了?”
安童并没有隐瞒,他也清楚,有很多事情你是瞒不过大汗的。
“是的。臣为了琼州的规措,曾向叶李再度征询。”
在叙述了叶李所言后,他也叹到:“臣以为,文天祥和陆秀夫这二人,实不愧为天下奇才。”
听了他所言,忽必烈闭上了眼睛,然后说道:“伯颜有眼,却无珠。”
安童沉默。
是的,的确可惜了,如此大好的人才,已经送上门来,却让他们又飞走了,且今ri还给这个大元朝带来了远超他人的威胁。
宫殿里一时陷入平静。
良久,仿佛在闭目养神的忽必烈说道:“粮食一事,还是让桑哥的尚书省来办。你继续给朕细查琼州的做法,特别是国债和宝行,务要细致。”
当帝国大汗再度睁开眼时,哪里面有厉se一闪。
“朕授权与你,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
第二百五十九章 真正的高人
( )叶李的确是有才的,问题是他并不清楚,在琼州所有规制的背后,还有一只邪恶的“黑手”,所以,他也绝对不可能知道很多事情的真相。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论钱的多寡,即使是陆秀夫、文天祥、赵与珞等行朝最核心的大臣也不了解,自“他们的陛下”推出新的币制后,流亡的宋室已经不太会出现严重的“缺钱”情况。因为到现在为止,这个新的钱币之制仍只用了还不到一半。。。
很多人都知道,后世共和国所发行的钱币,是以“一元”为基础货币,上有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下有辅币五角、一角、五分和一分。“一元”以上为纸币,“元”以下、包括“一元”,为硬币。
它其实是在著名的“十八块八毛八”上改进而来的。
也就是,共和国立国之后,它最初真正定型的货币发行制度,是由“十元、五元、两元、一元、五角、两角、一角、五分、两分、一分”这十个货币单位所组成。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又进行了改进,取消了“两元”、“两角”和“两分”,代之于“二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这三个货币单位。
(喜欢收藏钱币的兄弟们注意了,n年之后,真正宝贝的怕是“两元”、“两角”和“两分”,因为它们可能再也不会有。)
而宋和宋以前的历代货币,它们的基础货币应当是“一文”。如果用后世的货币和大宋来对比,则为:十贯、五贯、一贯、五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十文、五文和一文。
这里面实际上的含义就是:后世用十个货币单位,来行使了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个铜钱的流通职能。
东改动币制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借鉴后世的做法,将大宋的货币改为以“元”(百文)为基础单位来发行。
因为在他的反复评估中,他认为,这个经改进后、以“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一分”为单位,且“一元”(包括一元)以下均为硬币的货币发行制度,是最适合时代要求的。甚至完全可以说,它既容纳、又兼顾了大宋过去的“铜钱”和“会子、交子”两种货币发行体系。
至于“二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这三个货币单位,以时代的实际情况还用不上,所以他根本没有考虑。
可以告诉您的是,行朝的状况仍没有被逼到位,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那小子立马就将“五百文(五元)和一贯(十元)”给整出来,绝对不会犹豫。
如此,行朝以新的本币——“龙币”为基础,拥有的货币量将是过去以“文”为单位的铜钱百倍以上,足以满足这个时代的战争所需。
只不过当初行朝所拥有的弹丸之地和人口,再加上新、旧铜钱的不断地兑换,仅仅是他在硬币上玩的手脚,已经将有些事情应付了过去。
东为了和已被百姓厌弃的“会子、交子”以示区别,固然暂时没有端出“五百文(五元)和一贯(十元)”的纸币,但他的路子,按后世的话来说,仍然是“超发”货币。
而“超发”货币肯定会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也就是琼州同样会出现“钞法虚弊”问题。因此,他首先控制粮食,稳定物价;其次发行国债和推行“宝行”,以求更合理地利用已发行的货币,并降低行朝发行新货币的需求和速度。
但上述举措,其实仍不足以解决他所面临的“钞法虚弊”问题。
(您千万不要被这小子忽悠了。)
因为“钱”作为人类发明的一个“量化社会财富”的工具,它数值上再多,也不过就是数字。
就算是黄金,它也一样,关键的时候它是能穿、还是能吃?真有人吃下去,那是他在求死。
“钱的多寡”有时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它不能与一个国家实际拥有的财富相匹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它所带来的仍然是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战争期间粮价暴涨,除了它是人生存的第一要素外,同样也有社会财富大量损失的因素。所以,仅仅通过粮食来压制,并不能确实解决“钞法虚弊”的问题。
东非常明白,他为大宋推出的新币制,要想在以后真能执行下去,一要扩大行朝的地盘,恢复故土,使之容纳更大的社会财富,另一个,就是要极力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
而增加社会财富的真正途径,就是要发展制造业。
因为在纯农业社会的体系中,社会财富的增长是缓慢和有限的。在一个“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土地中的产出,占据了社会财富中的绝大部分。从一定的程度上讲,只有开垦的土地越多,社会的财富才会增加。
(请注意这里用了一个“纯”字来假设。)
而制造业不仅扩大了产品的范围,更提高了它们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工商业当然有,但主要是手工业,其整体水平和规模真的不要太幻想。
(东就说了,凭咱在这所见,和后世相比,泪奔啊,说一般般都过了。)
这小子早已准备动手,只不过他要寻一个契机,来引发一些事情而已。
广州,皇宫。
东走在前面,朝廷的文武两重臣陆秀夫和文天祥、户部的赵与珞、工部的王德、御史中丞杨亮节,还有兵部的茅湘,均一头雾水地跟在他后面。
今ri帝国陛下将他们招来之后,说是要带他们去见一个人。可什么样的人竟然要劳动到他们这些人?
等众人到了皇宫的一个偏门,就见殿前将军张德已经在哪里。他一见陛下,立刻“咔”的一个立正。
陛下投去一个问询的目光。
张大嘴立刻回道:“末将均已安排妥当。”
宫门外的禁军早已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
您不要怪咱摆谱,这真的不是咱事先授意。说实话,咱这个当皇帝的,有时候还真的不得不受人摆布。
要去的地方其实并不远,就在离皇宫不远的一个小院子里。等在哪里的,还有军情司的谢明。
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更吃惊了。此人绝对不是一般人。
谢明在给陛下行礼之后,亲自推开了一道房门。
陆秀夫和文天祥终于见到了这个神秘人物,但他们是真的大吃一惊。此人不过一女子,而且还是一个道姑。
黄道婆,这个来自于后世上海徐汇区、一个对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女子,其实是一个真正的民间高人。她不仅处于宋末元初的时代,而且她离家出走以后,落脚的地方就在琼州。
其它地方的人咱不好找,这样的眼面前人才,兄弟我怎么能忽略?
有谢明这个地头蛇在,找到她并不难。她到琼州之后,就落脚在某一道观。咱早已令谢明将她保护起来。
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