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第200部分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200部分

小说: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再说回来,就算过去他没地,仅凭“国戚”、当初“护驾”之功,不用等到“致仕”,他也必然是文官“护国之功”中最高的一等,有一万亩免税二十年的土地。

    后世有学者认为,南宋的亩产可以达到三百多斤,这个结论不能算离谱。

    因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来说,越是人类早期开垦的土地,它的自然条件越好,也就更多的是良田,而后开垦的土地,自然条件理应相对要差。

    此外,江南水稻的产量本就相对北方要高。

    那么,以这个亩产来推算老杨的收益,也就是:

    三百斤的亩产,按自古以来百分之五十的地租率来算,“一岁之租”至少是一百五十斤,在宋代就是一石(=十斗)。

    一万亩的“岁租”是“一万石”、也就是“两万斛”、“十万斗”。这仅仅只是张俊的三十分之一。

    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无论在北宋、还是南宋,一旦发生战事,粮价都在一千至两千文一斗。王朝末期更达到了一万文、数万文一斗。

    战乱之后,有行朝的粮食“榷卖榷买”之政,江南就算了,可在失去了江南贡赋的北边,粮价肯定居高不下。更何况老杨卖粮之时,正处于chun荒。

    即使把粮价定为低一点的一千文一斗,老杨的“一岁之租”也能卖个十万贯,按后世的币制就是一百万。这已经是最低的估算了。如果把粮价算高点,再加上他过去拥有的田地,这个数字,您还真需要好好地掂量。

    把粮卖给朝廷?才三百文一斗,那可要少了二倍多的利。

    自己的粮都卖了,家里吃什么?有朝廷卖的粮啊,那也不过才四百文一斗。

    这么大的利差存在,您说老杨的小心思会怎么想?

    苏刘义是真没少在内心里腹诽杨亮节:

    “杨亮节啊杨亮节,自朝廷驻跸琼州伊始,为了应付粮食危机,保障军需,陛下一直在收粮,为此他不惜拿出钱来,甚至金银,这是朝廷中人人都知道的。现在你倒好,往外捣腾粮食,和陛下逆着来。咱看你是利令智昏,自己在给自己找不自在。”

    但苏黑手又最清楚,老杨敢这么做,并不仅仅凭仗的自己是国舅爷,而是由于他当年曾冒着风险背着陛下南逃。因此,他不仅是拥立陛下最大的功臣之一,甚至都可以算是陛下的救命恩人。

    从这点来讲,即使苏刘义再“黑”,面对老杨时,都不能不有所顾忌。

    而在事实上,老杨也不是军中之人,苏刘义根本是管不到的。

    所以,他给张达和方兴支了招:连人带船加上货,全交给东南节度府。按他的话说就是:“此事本属于民政之事,理应由他们处理。”

    东南节度府的刘黼接了这个烫山芋同样觉得棘手,他在权衡了半天、又找来了苏景瞻商议之后,最终拟了一封急奏送往广州。

    可朝廷的回复他们没等到,却先后收到了留守朝廷处理朝政的陆秀夫密信、以及陛下派人送达的诏书。其中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陛下已到建康,并将在哪里召见他们。

    就此,东南之地的文、武双方,一同心照不宣地将事情推到了陛下的面前。

    只不过让他们意外的是,“他们的陛下”既没有出现他们事先所想像的雷霆之怒,也没有不置可否,除了脸se有点yin沉外,余下的就是交代:

    “刘爱卿,这些粮食,依照朝廷的规矩,悉数罚没。再度昭示东南各地,严禁粮食外流。”

    “刘将军、刘义将军,自即ri起,战时期间,禁军的水、步两军要在对外的各水道、要道上严加盘查。一旦发现,一律照此次办理。”

    “你等务必记住,朕的旨意是,无论他是何人。”

    有人又问了,这事难道东就这样放过了杨亮节?

    说实话,也就如此了。

    如果您惩治了老杨,老杨这个当事人心怀不满都很正常。但令人奇怪地是,往往还有其他世人也会来指责您忘恩负义,不是个东西。

    甚至像后世的有些人还冠冕堂皇所言:一个连自己家里人都不照顾的,他会是好人吗?

    要是再杀了老杨,从他们嘴里喷出来的,您心脏弱一弱,恐怕都承受不住,自己就杯具了。

    可恰恰有时候还是这些人,假如您放过老杨,他们又会说您什么在“徇私枉法”、“包庇家人”,等等,等等。

    从这些人嘴里喷出来,猛一听都要让人糊涂,好像说的都很有道理?到底怎样做才对?但您根本就没必要糊涂,因为他们言行所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漠视了两个字:规矩。

    当初朝廷制定粮食榷卖榷买之政时,早已经有规定:“如有违反者,严惩。”这个“严惩”,就是如数罚没。

    从处罚来讲,它其实并不轻。乱世当中,你把别人的粮食拿走,要是再进一步,甚至连家里维持生计的粮食全抄了,也不比直接杀了他强多少。而对当时的整个行朝来说,人口是第一位的,所以朝廷才如此制定。

    杨亮节的粮,他是别想再拿回去了;他的官位,至少也算能保得住,但这件事不会就这样结束,东定然还要亲自和他“摊牌”。谁让老杨是他这个“陛下”的“救命恩人兼大舅”呢?

    “舅舅,你对朝廷和朕立有大功。”

    沉默了片刻的帝国陛下说道。

    杨亮节暗中一翻眼。

    你还知道这些?你小子对自家人都动手,简直就是个混账的东西;忘恩负义,太他妈的忘恩负义了。

    但帝国陛下已经盯住了他。

    “如果你觉得自己理应得到的报偿不足,你可以直接告诉朕。甚至只要你报上所想要的钱财,朕自有办法能让你达成所愿。”

    老杨呆呆地看着他的陛下。

    某人的路子的确有点野,在他的面前,有时候其他人真会不知所措。

    其实对此不用奇怪,他老杨就算胆子再大,难道报出来的数额能超出大宋发行的六亿五千万贯?那也不过才是六十五个亿,后世百亿身价的人都不稀奇,这对有着奇高眼界的某人来说,真不算什么。

    更何况在这时代,能挣钱的方法多的是,在别人眼里,市面上的一切只能算是一穷二白,发展的潜力无穷,机会大把。

    只要老杨敢报,念在他当初救了赵昰,然后某人随后才能混到皇帝位子的份上,某人就敢、也能帮他找到挣钱的方法。

    “但是,舅舅你最好从现在记住,朝廷所定的规制必须要守。无论谁坏了这些规矩,哪怕是让世人说朕刻薄寡恩,朕对他也不会客气。”

    “你可以对朝廷的规制提出异议,更可以在朝堂上让所有人对此进行商议,可在没有改变之前,’守’这个字就必须做到。”

    某人的胡萝卜递上来之后,大棒就又挥了出来。

    不过杨亮节的脸se已经有点变白。

    帝国陛下今ri找他来所为何事,他绝对是知道的,而那个狡诈小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也已经明白。

    但无论他心里服不服、乐意不乐意,他和某人都知道,还有另外一个人,她才是这件事的关键。

    ***********

    周末还要在外,抱歉。
………………………………

第二百八十四章 心跳

    东看了看这屋子里的人。

    杨淑妃的面容一直yin沉,许皇后显得小心翼翼,至于边上伺候的宫女、太监,包括吉安,则连大气也不敢出。

    他暗自叹了口气,转向了最后的目标、正在一起用膳的赵昺。

    “昺弟,这期学业如何?”

    听到他皇帝哥哥问话,赵昺童鞋抬起了头来,脸上显出忸怩。

    “先生评尚可。”

    后世的童鞋有名言:有时候问咱成绩是不对滴,这会让咱很烦恼。

    东微笑着点了点头。

    “只要在进步就好。”

    谢大侠说“尚可”,哪就是一般般了。不过兄弟我从来就没认为赵昺童鞋能成为满腹经纶、学识惊人的学者。而且这也没什么,成绩不等于一切啊。

    某人如此善解人意、有亲和力,至少表面上如此,再加上本来感情就“铁”,又已经开了腔,赵昺童鞋在望了望自己的母后之后,终于忍不住问出了他早已想问的话:

    “大哥,是否以后所有人的粮食,就只能卖给朝廷?”

    赵昺童鞋一开口,许皇后和吉安均在暗中长舒了一口气。

    他们当然知道,能够于此时开口说话,打破这屋里压抑气氛,且又不太会引来太后雷霆之怒的,也只有深受太后和官家双重宠爱的卫王殿下了。

    但卫王的出言相询,又让他们的眉头都跳了一下,他们立刻扫了太后和官家一眼。

    太后脸se依然yin沉,而官家望着卫王的眼神中,则带有了些许的暖意。

    还是咱的昺弟好啊,你果然替咱把“盖楼”的“梯子”给搬来了。

    饭桌上有时候的确是一个好的交流场合,因为它少了点正式,多了些放松和转圜余地。可即便如此,许多情况下仍然需要一个“引子”。

    我们的赵昺童鞋被某人没话找话、无话勾话地一“勾”,在自觉或不自觉当中就充当了这个“引子”。

    兄弟我的确有点无耻,可自从建康回来之后,太后一直在故意冷落咱,甚至连饭都不和咱一块吃了。逮到这个机会,说不得咱也只好把无耻的手段用上一点半点。

    您一定要理解,太后可以不理咱,可咱如果也和她“冷战”,一顶“不孝”的大帽子,怕是没被带上,咱也要揣进兜里了。

    “是的,昺弟。只要是在朝廷的战时期间,所有人的粮食,就只能卖给朝廷。由朝廷来统一收购,统一出售。”

    听了他所言,杨太后的柳眉不仅竖起,更重重地冷“哼”了一声。

    而随着她的这个“哼”,所有人都看向了官家。

    告诉您实情吧,咱没收了老杨的粮,不仅杨淑妃恼怒,就是宫里的很多人也向着、同情他,甚至连许皇后和吉安都不例外。因为他们了解这样一个事实:老杨实已是咱“旧臣”当中硕果仅存之人了。

    吉安这个宫中的“老人”就最清楚,当年太后携赵昰、赵昺兄弟俩南逃之时,她身边护卫的大臣一开始有四人,分别是秀王赵与择、驸马都尉杨镇、杨亮节、卫王生母俞修容之弟俞如珪。

    他们中间最先遇难的是驸马都尉杨镇。

    伯颜入临安后,得知宋室的二王南逃,于是就派了范文虎带兵去追,是杨镇舍身阻挡了追兵。

    (杨镇……曰:“我将死于彼,以缓追兵。”)

    他范大帅对自己的结局真没什么好抱怨的。

    随后秀王赵与择战败不屈死于瑞安,另一位国舅俞如珪在七里洋落入刘深之手。

    如此,最初的护驾之臣就只剩下了杨亮节一人。

    就凭这点,再不提他是国舅,为了“区区”一些粮食,官家如此“不留情面”,是不是也太过分了点?忘恩负义啊。

    听到杨太后的冷哼声,东露出了苦笑。

    您瞧瞧,咱没说错吧?咱已经混得里外不是人了。

    但他今ri勾赵昺童鞋出言,也正是为了借此阐述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

    “昺弟,你能否确切地告诉朕,天下之人吃饱饭,一人一年需要多少粮食?”

    帝国陛下轻轻地问道。

    赵昺一楞。

    这样的问题,朝中的夫子们都不清楚,他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朕可以告诉你,想让天下的百姓不至于挨饿,一人一年不得少于三石。而要让他们过上温饱生活,则要达到四石。假如想让他们过上真正富足的ri子,这个数字还要增加,为五石。”

    把后世的数字折算成大宋的“石”,差不多也就是如此。

    过去没有?好办,让新成立的民部去查证,这就是他们该做的事之一。

    “如果你到户部去看一看、自朝廷驻跸琼州以来历年的估算和记载,就可以知道,以此为标准,我大宋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粮食,更谈不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朕和朝廷当初制定粮食榷卖榷买之政,且禁止外流的原因。”

    兄弟我当初让朝廷的官员们查证亩产、丈量田地,并不完全是为了田赋,这同样是在把咱的有些家底查清楚。有了这些数字,哪怕它们仍然粗略,既在朝廷的众人面前好说话,制定政策时也就有依据了。

    其实兄弟们很容易得出这时代粮食紧张的结论。

    首先,整个南方在宋代,其开发程度远没有达到后世明、清的水平。

    北宋期间,去掉四川,江南只容纳了约二千万左右的人口。是金人、蒙古人的入侵,导致中原百姓不断南迁,江南人口才大幅上升。

    其次,三百斤的亩产在这个时代已经基本到顶了。

    因为后世高产的几大要素----水利灌溉、良种、化肥、农药,此时并不具备。就是有少许的水利设施,也根本无法与后世相比。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后世农业仍然要靠天吃饭,这时代就更是如此。任何一个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都将导致各地粮食大规模减产。

    后世共和国在前五十年里,年均受灾耕地面积超过了六分之一,其中北方主要是旱灾,南方则是洪涝。在这个中古时代,只会更差。

    东自己就很清楚,至少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从各地所报来看,于行朝所辖的范围之内,灾害就没断过,年年各地都有歉收。

    再加上战争所导致的破坏,以及百姓流离失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您不用查也应该知道粮食是紧张的。伯颜渡江先抢粮,元代需要江南的贡赋来支撑,早已说明了这个事实。

    “我大宋境内的粮食与百姓所需相比,本就略显不足,一旦再流失,朝廷不仅无法保障军需,更无法做到安民。民不安,天下必乱。其后果,就是我们复的国仍会丢失,恢复故土也就更不用提了。”

    “话再说回来,即使我大宋粮食富余,战时期间也不能让它们流入北方,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这些流失的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