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开局一条小渔船 >

第179部分

开局一条小渔船-第179部分

小说: 开局一条小渔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是那些大路货的设计师,造出来的东西不能在任何一个方面做到“世界第一”,那还是别意淫这种把甲方玩弄于股掌之中、提啥要求就给啥的好日子了。

    因为只要不是世界第一,有钱的甲方总能找到横向对比的参照物,来质疑乙方的实力,压乙方的价,甚至扇着乙方的耳光质问“谁谁谁项目不就做到了,你为什么做不到?”

    做不到世界第一的人,就是这么没人权。

    顾鲲的胜利,他的“不被世界第一的乙方蒙”,来之不易。

    是他比同时代其他甲方在认知上先进了这么多,所以应得的。

    外行人乍一看觉得他是运气好,但是有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这种愚蠢甲方作为同行衬托,就高下立判了。

    ……

    “顾鲲这样的甲方不好伺候啊。至少在‘造奇观,攀地标’这个领域上,他的认识起码比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老板高明十倍。”

    半个小时的紧急内部磋商后,徐院长和童院长便是带着这样的一致认知,以及手下设计师们初步讨论出来的可行性想法,回到酒桌上准备通个气。

    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了。

    “看来,你们是休息够了,大致能给出设想了。”顾鲲言笑晏晏地左拥右抱着,一脸和蔼,语气也不过于逼问。

    反正沙特王室那些土豪是什么做派,他就什么做派,连腐化堕落的方式都腐得惟妙惟肖。

    童院长虽然不喜欢这种作风,却也已经能够无视了,他吸了一口气,陈述道:“我们内部讨论之后,觉得如果你要盖个600多米,不差钱的话,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您承诺的投资肯定不能少。

    我们还要具体去兰方再勘测一下地质条件。如果地层条件不好,600米出头已经是极限了。如果地质比沪江还好,能找到坚硬的山地岩层,那680/690也不是不能冲。”

    乙方说话之前,还是要留点余量的,免得将来做不到。哪怕顾鲲这么逼他们,一开始咋咋呼呼答应了,但讨论具体技术方案的时候,肯定是冷静下来以理科生的理性人思维在考虑,重新降降温也是在所难免。

    从这几句表述里,顾鲲就看出,对方的实力,应该是可以设计建造出700米左右的大楼了。

    也没办法,毕竟如今的世界第一是452米。

    任谁也不会想到,未来迪拜人会那么坚决,直接搞到830,秒杀众生。

    所以,非穿越非重生的乙方设计院长们,想破脑袋也觉得700米绝对够用了,按照之前的历史,起码能蝉联世界第一高楼30年。

    顾鲲顿时脸色一沉,觉得乙方还是没吃够苦头:

    “我看你们脑子还是欠崩啊,老子刚才说了至少800米,要不就滚蛋!CAO!”

    顾鲲说着就举起桌面上一个宝石烟灰缸,正要往地上砸。

    却看到旁边一个黑克兰毛妞女助理、原本是拿着迷你摄像机在那儿拍摄谈判过程的,但因为听到老板骂脏话了,下意识就要掐掉摄像机,不拍这一段。

    所以顾鲲顺手一转,把宝石烟灰缸从拿摄像的女助理安娜斯塔西娅身边丢去,砸在她脚边的大理石地面上粉碎了。

    “关什么关!把我说的每一个字,包括这个CAO,原原本本录下来!”

    安娜斯塔西娅吓得一哆嗦,手一抖,迷你摄像机摔在地上砸坏了。

    顾鲲眼皮都没抬,只是把手头剩了半截的哈瓦那雪茄,弹在沙发前铺设的波斯地毯上,用小羊皮底的皮鞋蹂躏着踩灭:“存储棒没坏吧?没坏就换一个机器。”

    98年已经有数码摄像设备了,比较早期的那种,用的是索尼的记忆棒,后世很多人没见过。顾鲲为了确保拍摄的微缩,才选了这些。

    对于砸坏一些摄像机,他是丝毫不在意的,甚至最后那个镜头落地的抖动、镜头玻璃的碎裂,拍出来的画面龟裂,都能增加史诗的神圣感和未来观众的代入感。

    童院长似乎突然矮了20厘米,他知道今天要是中途反悔不接这个活儿的话,说不定就不是钱的事儿了,而是有可能被顾鲲灭口。

    他只能矮着身段,用求饶的语气恳求:“顾先生,700米足够你保持世界纪录30年以上了!我们不是骗你,不是想挤牙膏从你这儿多骗钱,绝对是有真真切切历史依据的——

    纽约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这几幢楼都是1930到33年之间建成的,前两座就是因为比之前的世界第一提高不够多,所以很快被人超过。

    可是帝国大厦就是比克莱斯勒大厦提高了足足三分之一以上,从282米一口气拔高到381米,所以保持了世界第一足足40年!同行都知道,同时代要明显超越帝国大厦的成本太高了!

    而70年代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进一步把世界纪录从381米提高到442米,提高幅度百分比是两成左右,所以西尔斯大厦只保持了20年左右的世界第一。

    现在马来西亚人的吉隆坡双子塔,我们讨论之后,也确实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人目光短浅,只比西尔斯提高了2%,所以确实保持不了几年,我们有风声听说湾湾人就在暗中阴谋,等的就是马来西亚人结顶再狙击他们。

    不过,历史百分比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我们基本上可以总结出,‘比目前的世界第一高10%,就能保持10年的世界纪录’这个设定,是没问题的。帝国大厦比前纪录高40%就保持40年,西尔斯比前世界纪录高20%就保持20年。

    您要保持30年,我们让你比马来西亚人的吉隆坡双塔高出50%,甚至至少比湾湾人规划中的高出40%,怎么算都是有很大余量的,你保持40年都没问题。”

    数据如此翔实,可见童院长的人,是真心做了功课的,殚精竭虑算了一切可以从历史中预测的可能性。

    只能说,如果不是重生者,谁能想到迪拜人如此疯狂,孤注一掷跟赌命似地嗜血。

    顾鲲叹了口气:“我们来说说你初选的施工方案吧,怎么就盖不到800米以上,我都说了,不要给我计算成本。”

    顾鲲决定还是稍微提携一把,至少他知道后世的沪江中心大厦和迪拜塔是怎么盖的,至少大方针大原则知道。

    或许真的要从方案的底层认知上,点拨一下,这些缺乏赌命想象力的设计师才能开够脑洞。

    真是已经说了不差钱、拿枪抵着他们脑袋让他们充分做梦,都梦不到啊。

    贫穷限制的想象力,不是武力和生命威胁能逼出来的。


………………………………

第132章 不破不立

    顾鲲是很不喜欢跟设计师讨论具体技术方案的,一来是他相信术业有专攻,二来是一旦讨论了,就容易限制住思路的发散性。

    项目经理从来都是要暴君的,老子管你能不能实现怎么实现。提需求的人想那么多还立个几把毛的项呢。

    可惜,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让他不得不破一次例。

    在顾鲲一张一弛的询问下,同济建院的设计师们,很快在童院长的引导、梳理下,把几个主要难点,拿来大吐苦水:

    “这个项目,您非要盖800米的话,最大的问题还是地基和主体结构承重的风险。我们不知道地基要打多深、目前也不知道地质的基础。即使知道了这些,现有的钢筋混凝土分应力承力结构,恐怕也撑不了那么高,600多米就是极限了,这是行业公认的。”

    这番话,外行人不一定听得懂。稍微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强调“现有结构的承重柱体系”,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就连自己本身的楼层自重都撑不住了。

    举个例子,目前全世界主要的直筒子摩天大楼,比如芝加哥西尔斯,纽约的世贸双塔,都是那种结构。

    最外圈因为是玻璃幕墙,所以外墙其实是不承重的,就是挂在内侧的承重墙上的,用承重墙横向伸出去的钢筋桁架把最外圈拖住(可以理解为普通住宅那些伸出去凌空的阳台,就是用圈梁或者桁架托住的)

    但是,因为这些承重墙也是要可通过的,要在承重墙上开门,所以承重墙的厚度有极限,钢筋的占比也有个极限。

    如果为了把楼进一步盖高、就把钢混承重墙加厚,加到一定程度就出现边际效应了。再往厚加,下层承重墙的开口(比如门和通道)承受的应力集中、种种其他杂七杂八的建筑学专业术语上的效应,就会让加厚变得得不偿失。

    对于外行看热闹的人而言,细节不重要,只要知道“加厚承重”这招是不能无限加的就行。

    但这倒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比如把承重结构的下层做成彻底闭环封死的状态,不允许留门,不允许留通道,那就不会在这些薄弱点被压垮了。不过这样就会导致某些楼层和区域非常浪费——

    一整层的承重墙都是没有开口没有门的,承重墙内部的空间不就无法进入无法利用了么?那你还盖那么高的楼干嘛?直接盖实心的金字塔好了。

    这也是为什么到西尔斯和世贸双塔为止,前人没想过去突破这个极限,经济上太不划算了,大洋国人又过了刚刚暴发户富起来的早期阶段,犯不着再为了世界第一高楼折腾。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吉隆坡双塔,也是那种落后结构,所以他们破世界纪录的程度才如此局限,只是在尖顶上做做文章。

    600米到800米,需要的是彻底推翻现有底层结构的船新方案!

    幸好,顾鲲虽然不懂建筑,好歹也在交大海院读了四年本科,工程基础还是在的。

    更重要的是,他大致了解过后世迪拜塔和沪江中心大厦这些的粗略结构特色。

    他只能拿出纸笔来,跟设计师们纸面讨论:

    “承力结构的事儿,现有世贸双塔这一类的方案,确实有瓶颈。但是,如果把承力筒做成绝对封闭、没有开口没有门没有通道,那不就回避了你们刚才说的弊端,可以无限加厚来提升承重极限了么。

    当然了,承重柱体肯定还是要带有一定锥度的,这个不用我多说,你们都是行家,肯定知道这些常识。越往下越厚、越往上越薄嘛。”

    所谓锥度,就是很多柱体加工的时候,要下面大一些上面小一些。

    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看路灯杆电线杆,仔细量一下你就会发现路灯杆都是下面粗的,一般是4度的锥度率,接过市政工程的设计师都懂。(我当年也做过接市政工程的设计师,七八年前了吧,那阵子LED行业市政节能改造这些很火)

    这些常识,同济建院的大牛当然毫无交流障碍。

    不过,他们仍然很是惊讶:“这么搞,承重圈以内的空间不就绝对封闭、浪费了么?没门没通道的房子怎么用?”

    顾鲲下嘴唇压住上嘴唇,轻蔑地吹了一下额发:“切,你不知道,我盖这个楼就是抢世界第一的嘛?你跟我讲什么实用性、建筑面积利用率?要不是直接盖个实心金字塔有作弊嫌疑、还没法供游客观光,我早特么直接盖实心的了!

    我再说一遍,把你们伺候其他甲方时考虑的指标都烧掉!我这里只有一个最高优先级的指标,世界第一!其他指标,是要在满足了这个指标之后,才考虑的。”

    同济建院的人很快默不作声了,他们着实被开了一番脑洞,更关键的是,他们入行半辈子,第一次遇到完全不在乎建筑面积利用率的甲方。

    所以,他们的很多思路,需要从根子上推倒重来。

    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华夏才富了没几年,之前国内没见过这样变态的需求啊。

    乙方的想象力,也是在此之前的其他甲方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

    终于,同济这边一个看上去30多岁的相对年轻女设计师,奓着胆子举手:“既然您都这么说了,我觉得我们可以考虑吧闭环承力结构直接缩小成一个空心圆柱筒子,也不要原来那种口字型的四方承重墙了,反正结构内的空间您已经有思想准备浪费掉,我们把这个筒子尽量做小,也能少浪费点。”

    顾鲲听了,微微点头,不得不承认,在彻底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情况下,有时候年轻人反而比经验丰富的人反应更快。

    当然了,这个年轻也是相对的,你首先基本功还得扎实,也就是说你至少得是一个同济建筑系的博士生、再入行摸爬滚打三五年。

    当然你要是清华的建筑系博士,甚至MIT、哈佛、苏黎世理工的建筑系博士,那就更好了。(清华建筑系大概勉强挤进全球前十,同济估计勉强前二十。)

    可惜,那位年轻女设计师的想法,却被老派的童院长,非常持重地质疑了:“怎么可以随便缩小承重砼本身的尺寸!这个尺寸是要跟地基相配合的,而地基的面积是要跟整体建筑的承重、分摊压强配合的。

    在整体楼那么重的情况下,地基的面积只会比以往所有建筑都大。承重筒缩小的话,其与地基的连接部分,就像是一根针扎在一片铁片上,本身的扭矩风险多大?如果风力大一点,八百米的楼体杠杆扭矩,岂不是直接把地基和承重筒的连接部……”

    “诶,童院长,集思广益嘛,有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新方案风险肯定一大堆,这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请你稍安勿躁。”

    幸好,作为甲方的顾鲲,及时提出了制止,他还顺势在纸上花了几笔示意:“往年的方案,承重筒围住的面积,跟地基的面积,确实是比较近似的。不过,承重筒截面明显远远小于地基,也不是不能做。

    我这个想法,可能是灵光一闪,你们别介意,就当是提供一种思路。比如说,我们把地基做得也有一些锥度,是慢慢斜着扩张的,用钢筋钢板圈住,就像那些七八十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立柱的地基,这样最多浪费掉地下几层的空间,但应该可以把承重筒与地基连接部的扭力分散问题解决掉。”

    这套方案,用语言描述外行或许难以看懂。不过到网上搜搜那些风力发电机的地基施工视频,原理就理解了。抖音上这种各行各业的视频多得一批。

    顾鲲的方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