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开局一条小渔船 >

第184部分

开局一条小渔船-第184部分

小说: 开局一条小渔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天你给我电话之后,我就把我们有持股的香江投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投资组成调出来了。如果你想置换股权,Crocodile的鳄鱼、金利来的男装、周大福的珠宝、英皇、依波路的钟表,这些公司多多少少能置换到15%以内的股权,只要置换价格合适。

    奢侈品这个行业,我必须提醒你一点,你千万别幻想直接另起炉灶弄个什么新颖设计品牌。那种新牌子玩玩没什么消费力的年轻潮人还行,奢侈是奢侈不起来的。奢侈需要的是历史底蕴。”

    梁劲松也没指望大客户对此满意,但他受人之托,这些功课还是要推荐的。

    顾鲲果然摇摇头:“我当然知道奢侈需要历史底蕴,我也从没想过自创什么潮牌,肯定是要收购或者投资现有的尊贵品牌。不过,这些香江本土的所谓名牌,我看不上,我觉得不出十年,这些牌子就无法满足内地游客对奢侈品的要求了,不够高档。”

    顾鲲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从来没有跟那些妄人一样,意淫靠着自己的个人名声和圈内流量、人脉,就凭空搞一个奢侈品牌出来。

    相比之下,收购和入股的可行性就要大得多。

    入股几乎是零门槛,就好比后世内地A股市场上的股民,只要有决心,2016/2017年那阵子,想买黔州茅台的股票随便买。那严格来说也是一种对稀缺奢侈品的投资,而且历史证明了茅台这个牌子的稀缺装逼度非常足够,那些200块的时候就觉得它股价太贵的人,等到每股一千多块的时候都看傻了,却也徒呼奈何。

    至于收购,事实上也没有大众想的那么不可思议。

    比如后世一度成为世界首富的LVMH集团老板、法国人阿诺特,其实他的大部分生意,都是并购来的,并不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奢侈品品牌。

    阿诺特自己起家的时候,其实只有一个牌子,那就是迪奥,再加上后来的LV,在阿诺特的奢侈帝国中,严格来说只有这两个牌子是亲生的。

    阿诺特从80年代初开始创业,一直到94年、95年,手下只有靠两个“亲儿子”品牌赚钱滚雪球原始积累,然后收购了纪梵希,才算是进入了买买买的快车道。

    说到底,是因为冷战时期,奢侈生意前途未卜、大家都没心思奢侈。

    冷战结束后,对“全球化盛世”的预期,让奢侈业突飞猛进,所谓乱世黄金盛世珠宝嘛。加上阿诺特也算是看准了互联网传媒的草根化,让“世界顶级品牌”的宣传变得容易,所以才孤注一掷重仓得手。

    不信这一点的看官可以扪心自问想一想,尤其是经历过前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只有关心奢侈业的人才能喊出那些名牌,每个国家的人有每个国家的人自己认识的名牌。

    是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后来搜索引擎的出现,让“全球顶级品牌”的认知出现了快速的扩张和统一。因为再**丝的人也能因为猎奇随手一搜,而知道如今最大牌的牌子是什么。

    即使大众不关心奢侈品,但是那些关心奢侈品的人,却可以让他们装的逼能够被大众看懂了,这就极大推动了那些关心者的消费动力。

    要是一个绿茶表炫富表买了个爱马仕在街上走,直男都不认识,那她还花这个冤枉钱干嘛?

    而没有互联网,直男们靠传统媒体会认识爱马仕吗?

    不可能的,光靠杂志的话,直男根本不会看瑞丽和米娜,一辈子都认识不了爱马仕。光靠电视的话,直男们看到迪奥的第一瞬间就换台了,还认识个屁的爱马仕啊。

    一定要有扣群、热搜、贴吧、这些装逼分享的渠道,才能让品牌红利触达率暴涨。

    阿诺特显然是看这些道理最清晰的人,所以他从95年开始,看懂了互联网对品牌传媒的改变,开始变得决心非常巨大、拿出比当时其他同行多得多的溢价来买买买。

    因为他相信这些优质品牌在新的互联网营销时代,能膨胀到比原先更值钱、更能变现好多倍的程度。

    其他人看不懂,不愿意给这么高的预期,不愿意高价收购竞争对手的股权,或者说看清这一点太晚了,也就抢不过他——比如后世阿诺特最大的对手,开云集团,人家之所以沦落到奢侈界的世界第二第三,就是因为买买买方面迟钝了。

    开云加入买买买大战,已经是2005年了,还是因为意呆利大牌“古驰”(gucci)面临阿诺特的恶意收购风险、古驰董事会主动向开云集团求援稀释股权,开云才半推半就出手的。

    所以严格来说,顾鲲现在出手绝对不算晚的,他虽然比阿诺特的LVMH反应晚了三年,却至少比开云集团快了六年。

    对他来说,更大的障碍反而是他身为华人的身份,如果控股了某些奢侈品牌的消息被曝光出去,是否会导致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逼格下降——不是顾鲲自卑,而是他必须考虑要是老外因为民族注意情绪而不再买这些牌子,他又该怎么办。

    或许,他不能跟阿诺特一样激进砸钱吧,甚至不能当第一大股东,只能分分钱、引进战略合作。


………………………………

第139章 老婆买包我买包公司

    顾鲲的反应和眼界,留给梁劲松的欣慰和惊讶,只能说是五五开。

    一半是欣慰,因为他看到顾鲲并不是那种“少年轻狂、有了百亿美金后飘得不知自己是谁”的疯子。顾鲲好歹还是有逼数的,知道奢侈业的高压红线在哪里,绝对没敢自创品牌。

    自创品牌创得再好,叫时尚潮牌是有可能的,但不能叫奢侈品。

    时尚潮牌的上限极限,也就是后世的ZARA、H&;M、无印良品那个段位,没有更大想象空间了。

    不过,梁劲松感到的另一半惊讶,就在于顾鲲居然彻底看不上眼下那些还算火热的香江品牌,一个都看不上,也不屑于入股和收购。

    要知道,无论是香江鳄鱼,还是依波路英皇周大福,在98年的内地客眼里,可都还是最炙手可热的名牌呢,是成功人士的装逼象征。

    “您这是在赌内地客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会暴富起来、再也看不上香江品牌?不觉得这些牌子穿在身上能够显身份?”梁劲松反问时,惊讶溢于言表。

    98年的香江人,谁敢想短短十年八年后,内地人就不再以穿港牌为荣,至少一二线城市的人不再以穿港牌为荣。(部分三四线和农村市场的话,港牌还可以多维持十年身份,当然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只是说客观陈述消费结构)

    见顾鲲态度非常坚决,梁劲松两手一摊:“这都看不上,那你只有考虑收购法国或者意大利牌子了,可我不认为那些国际一线大牌会愿意被黄种人的资本收购。我不是说他们有歧视,而是法国人的文化优越感太强了。”

    顾鲲却看起来比梁劲松更有信心:“不试试怎么知道?局势是在变化的嘛,如果倒退五年,你敢说纪梵希和兰姿这样的法国牌子会考虑卖SHEN么?但是现在,一个已经卖了,一个正在谈,所以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阿诺特给纪梵希收购时候开的价格,是远远高于95年以前那些品牌的估值的。”

    顾鲲举的这两个例子,可谓是90年代奢侈界并购潮的两大代表,也算得上是风向标了。

    买买买潮,就是始于95年的阿诺特买纪梵希。而第二个重要标杆,则是如今正在谈判中的历峰集团收购兰姿。

    (注:考虑到我的书都是男人看的,对奢侈业集团太不了解,稍微说一句。后世公认的全球三大奢侈集团,分别是阿诺特的LVMH、第二名的是历峰集团,第三名的是开云。这三大集团开窍进入买买买模式的先后顺序,也是跟实力成正比的,LVMH在95年就进入金融扩张并购模式,历峰97~98才开始,开云反应最慢,21世纪初才开始疯狂并购,所以它也最弱。

    不过在服装箱包领域,主要是LVMH和开云在竞争,第二名的历峰比较置身事外,因为历峰专注于珠宝和手表——如果是女频文,这段话估计完全不用写,女频小吊带读者肯定个个对这些买买买知识如数家珍)

    梁劲松下意识提醒:“纪梵希是法国人买法国人,没有外国人介入,不会有损法国人的文化自尊。”

    顾鲲耸耸肩:“但兰姿是瑞士人买法国人。”

    兰姿这个牌子,虽然在华夏名声不大,不过历史却是足够悠久的,人家1876年就创牌了。或者说,历峰集团的收购风格,就是盯着历史悠久去的。从自家嫡系的1755年的手表牌子康斯坦丁开始,积家伯爵朗格一堆的都是19世纪的货色。

    珠宝大牌卡地亚后世也是历峰集团旗下的,也是1850年代的150年老牌了,不过98年卡地亚还没有遭到历峰毒手,还是完全不沾金融市场自主经营的。

    梁劲松看顾鲲分析得这么锱铢必较,意识到顾鲲绝对是认真的。

    “好吧,虽然我想说,被瑞士人买,和被黄种人买,给法国佬的心理落差是不一样的。不过,你非要想买的话,大不了我们再多套几层皮嘛。

    比如,去瑞士或者摩纳哥或者荷兰比利时,再弄一个壳子公司,您做大股东,但不做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再找个白人露脸当傀儡。这样操作一波,二级持股控制一些法意一线品牌,倒是可以考虑的。”

    顾鲲终于展颜一笑:“想明白就好,我不急。”

    梁劲松揉了揉鼻梁:“再给我几天时间,我梳理一下手头这些香江投行手上的拐弯抹角持股,看看能不能置换出一些可以套购的大牌来。”

    “我等你消息。”

    ……

    此后几天,梁劲松加班加点,终于梳理出来一份交叉持股非常复杂的材料。

    众所周知,很多投行一类的金融机构,融到钱之后,都是会在国际市场上购入很多优质资产作为日常经营性投资的。

    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是N个优质公司的小股东,从亨氏番茄酱到可口可乐到IBM,什么都有可能买。这样的形势下,香江投行和金融机构持有零散的欧美公司股份,是非常正常的。

    现在顾鲲要把这些流通市场上的金融机构股票彻底抛掉,以他的体量,当然可以让那些投行的负责人跟他坐下来一事一议地谈置换。

    毕竟如果置换成功,顾鲲就能少从港股股市里抽出一些资金,账面财富也能少损失一些。

    而对于那些金融机构来说,抽走的钱少了,股价就更容易稳住,双方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

    功课做完之后,梁劲松就向顾鲲汇报:“汇丰渣打在内的、我们有待平仓股份的金融机构,目前共计持有下列法意奢侈品公司股份:

    普罗尼(意)17。5%,乔治阿玛尼(意)4。2%,古驰(意)2。3%,兰姿(法)11%,卡地亚(法)7%,巴黎世家(Balenciaga,法)9%,登喜路(布)14%,万宝龙(德)6%,芝柏(瑞)13。5%……”

    顾鲲听着听着,像是赶苍蝇一样露出一丝嫌恶的表情:“把登喜路那几个布狗的牌子划掉,不要念出来,污染了我的耳朵。有我顾某人在一天,布狗的所谓奢侈品品牌在华语传媒界就必须是一坨屎,我有把握用我的话语权,把这个节奏带得死死的。所以,我不需要考虑买那些股份的问题。”

    梁劲松连忙道歉:“对不起,是我们被殖民久了,一时没改过来,我马上划掉。不过,即使是剩下的这些品牌,如果您想置换入股,也是要挑选一下的,目前我们在场内的股份市值肯定不足以置换,而且我们主动提置换,多多少少要给一点溢价——

    毕竟这里面很多奢侈品公司,并不是上市公司,它们的股份是没有公认的流通价的,有些还是那些金融机构之前做可转债等之类的融资的时候,遇上客户到期公司债无法执行,才得到的股份。”

    顾鲲有买股票的那些金融机构,当然都是有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随便玩的。

    但是,90年代末的顶级奢侈品品牌,则很少有在金融市场上上市的。

    比如梁劲松提到的乔治阿玛尼就是最典型的家族式经营,确切的说是创始人经营。作为创始人兼总设计师的乔治阿玛尼本人非常排斥金融操作,不喜欢被任何股东干涉他的决策和设计风格、产品节奏,所以坚决不上市,坚决不让别人指手画脚,几乎还是手工小作坊式的管理风格。

    但乔治阿玛尼也是有一部分股权外流的,主要就是靠某些年份资金链紧张的时候,借了以公司股权为抵押的可转债,最后还不清,就被金融机构黏上了,转成了股的债,在公司复苏后怎么也甩不掉。

    所以要买这种公司的股份,除了直接跟老板本人谈收购之外,就只有指望金融市场上这些债转股了。这类来源份额也不会大,很多都是只有百分之几,只能算为一个进场的抓手、着力点。

    至于古驰和卡地亚这些,倒是不排斥股权交易,虽然没有上二级市场充分流通,但是外部股东却不少——后世奢侈界首府阿诺特想阴古驰并购的时候,就是从其他非流通小股东手上,暗搓搓买了古驰14%的股权,然后突袭举牌,可惜被古驰联络开云集团稀释反抗成功了。

    “我们目前手头的港股金融股还剩多少钱没抽出来?”

    “大约还有30多亿美元,大约够您在这张表里选一半多的可置换股份,剩下的你要是都想要,就得重新掏腰包加钱。”

    “不用了,那我就先圈个范围吧。”顾鲲很干脆地摆摆手。

    第一次试水,投入不宜过大。

    就算顾鲲知道后世哪些牌子发展越来越火、哪些牌子衰落了,也不能赌。

    万一他成了大股东之后,导致经营层怠惰放水、士气狂泻呢。

    有些逻辑,还是要自己彻底看明白了才行。

    梁劲松也觉得应该是这样,他不得不提醒顾鲲:“顾先生,我一直有个疑问,你本人对这些奢侈品品牌了解多么?您喜欢他们的产品么?最终决策之前,您不该亲自沉浸式体验一下他们的产品和文化符号么?”

    顾鲲摸了摸鼻子,不得不承认:“有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