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 >

第224部分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第224部分

小说: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做是有违祖制的,“后宫不得干政”是魏太祖定下的规矩。
  不过皇帝现在不太在乎。
  他也不是第一位这么做的帝王。
  本朝代宗皇帝与孝惠皇后伉俪情深,代宗晚年时为病痛折磨,无法独自处理政务,孝惠皇后就搬进了干清宫亲自照料代宗,一开始只是照料代宗的衣食住行,后来又给代宗读奏折,按照代宗的意思帮忙批复奏折……据说,在代宗皇帝去世前一两年里,大半政务都由孝惠皇后独自处理了。
  这段历史,宫内和朝野都不愿意提及,孝惠皇后的所作所为,岂止是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踩在了脚下,简直是牝鸡司晨!
  如果不是代宗过继来的宪宗皇帝足够厉害,孝惠皇后保不齐就成了则天、吕雉那样的人物。
  别人不知道的历史,孟怀谨在翰林院修史,什么样的皇室辛秘都有机会接触到。
  皇帝毫不避讳皇后在场,直接问起了天津卫的事,孟怀谨眼皮一跳,看着端坐在皇帝身侧的皇后娘娘,一下就想起来孝惠皇后的往事。
  皇帝是病了老了,对皇后心软愧疚了,还是故意要试探皇后娘娘?
  孟怀谨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继而自己都觉得讽刺。
  皇后已经没了娘家,没有了子嗣,唯一与皇后走得近的五皇子,如今还陷在淮南不得脱身。
  赤手空拳,毫无仰仗的皇后娘娘,还有令皇帝试探的必要吗?
  或许正因为这样,忽发急病的皇帝,才会信任皇后娘娘——
  “孟少卿,对于天津卫的情况,你还有何顾虑,难道当着朕的面,你都不敢说真话?”
  孟怀谨久久不答话,皇帝忍不住出声催促,语气中有不满。
  孟怀谨收敛心神,从袖子里取出一本奏折。
  “微臣所调查的结果,对此事的看法尽数于此,请陛下圣裁。”
  内侍将孟怀谨手中的奏折接了,皇帝却让内侍送到皇后面前,“梓潼替朕读读。”
  殿内静可闻针落。
  内侍们大气都不敢喘。
  这样的奏折,怎是皇后娘娘能看得呢。
  可皇帝下令,谁敢出言反驳?
  皇后盯着面前的奏折,抬了抬手,孟怀谨忽然打断皇后,“陛下,还是由臣口述吧。天津三大卫所的糜烂情况,微臣先前已交给陛下一部分证据。臣查出天津粮仓的亏空,与卫所的糜烂关系密切,重要的是天津粮仓亏空的粮食流向了江南,微臣认为这才是关键点。”
  江南是鱼米之乡,是大魏的大粮仓。
  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养活了京城。
  可从南方运到的漕粮,又被人从天津粮仓里偷盗出来,重新运回了南方。
  皇帝的眉头紧皱。
  “所以有人在用朕的粮食,去养朕的敌人?”
  孟怀谨说的明明是江南,皇帝却想到了淮南的事,昨日八百里急报,长巾贼攻破了淮安城,甚至差点占据了淮安!
  大魏这几年不太平,一年到尾,不是这里遭灾就是那里闹匪,皇帝一开始并没有将淮南的长巾贼放在眼里,若不是长巾贼占据了濠州的萧氏祖陵,皇帝都不会为长巾贼费太多心力。
  可没想到,长巾贼发展的这样快速。
  一群泥腿子造反,能这么有效率?
  皇帝就觉得有人在暗中支持淮南的长巾贼,孟怀谨调查的结果,不过是证实了皇帝的猜测。
  孟怀谨和皇后都没说话,皇帝显然怒意未消:“还有朕给淮南调拨四十万石赈灾粮,是用来救淮南受灾的百姓,不是给贼逆送军粮的!所以朝堂上有人参五皇儿和程卿他们,朕通通压了下来,希望他们不要令朕失望!”
  孟怀谨刚回京城,并不知道在他滞留天津卫时,朝堂上为了淮南赈灾的事吵成什么样。
  皇帝的火气冲着在淮南赈灾的五皇子和程卿等人去了,对天津三大卫所的事却避重就轻。
  皇帝真的老了。
  在圈禁了四皇子,训斥了三皇子后,对其他成年的儿子变得宽容起来,天津卫所的事,皇帝果然要高高抬起轻轻放下,可这样,对五皇子未免太不公平了……孟怀谨低头掩下真实情绪。
  一直静默不做声的皇后忽道:
  “陛下若是觉得小五年纪轻做不好事,当初何必要同意小五去淮南赈灾呢?如今长巾贼猖獗,小五去淮南危机重重,朝堂上那些弹劾小五的大臣,也不知是受谁指使,臣妾真的很想知道,他们是看小五不顺眼,还是看臣妾不顺眼……或许小五唯一做错的,就是不该和臣妾亲近!”


第491章 :皇帝的补偿(1更)
  皇后居然如此直白的把话说了出来。
  朝堂上针对五皇子的弹劾,都是因为储君之争!
  五皇子和皇后亲近,别的皇子就觉得五皇子有了倚靠要下场夺嫡了,所以五皇子去赈灾,其他留在京城的皇子们就拼命扯后腿——当然不用皇子们亲自下场撕,皇子们是暗地里指使大臣们弹劾五皇子,其中比较严重的指责就是五皇子在赈灾途中收受贿赂。
  皇帝当然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儿。
  五皇子又不傻,收了商人们的“捐款”还闷着不出声,早就以密折形式上报。
  国库吃紧,赈灾淮南,皇帝只拨了十万两银子和四十万石粮食,有商贾愿意捐银,皇帝是乐见其成的。
  至于商贾们是否自愿……皇帝需要在意吗?
  皇帝把朝堂上弹劾五皇子、程卿等人的奏折压下,却又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未将五皇子陈情的密折内容公布。
  没想到皇后当着孟怀谨的面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皇帝有些尴尬,按理说孟怀谨应该很有眼色告退的,偏也杵在殿内不动。
  皇后要等皇帝一个答案,孟怀谨也直言道:
  “臣认为五殿下和程卿他们前往淮南赈灾,九死一生,应该得到朝廷的支持才对,微臣曾为五殿下讲学,更与程卿同窗,不相信他俩会在赈灾途中索贿,望陛下给他们正名。”
  “孟少卿,你大胆——”
  皇帝身边的内监尖着嗓子训斥孟怀谨。
  皇帝脸上的神情也微冷,“孟怀谨,你是大理寺少卿,不是御史,朕不需要你上谏。”
  “如果只有御史才可以在陛下面前说真话,臣愿意做御史。”
  孟怀谨一点也不退让,皇帝真生气了,皇后抢在皇帝发怒前命孟怀谨退下:“孟大人,本宫与陛下是夫妻,纵是有什么分歧,也是夫妻间的事与前朝无关,还请孟大人不要借题发挥。”
  皇后侧目望来,与孟怀谨的视线相撞,又若无其事移开。
  孟怀谨低头,“娘娘教训的是,是微臣冒失了,既如此,微臣先行告退。”
  皇帝哼了一声。
  “还不赶紧退下!”
  孟怀谨退下后,皇帝仍怒意未消,与皇后说道:“朕的确挺看好这个孟怀谨,他年纪虽不大,办事却老练稳当,朕有意将他打磨一番留给新君重用……莫不是朕对他太过看重,他竟也开始恃宠而骄,如今要反过来教朕做事了!”
  皇后生气:“陛下,您还未回答臣妾的问题,现在臣妾要说的不是孟大人,您又何必靠污蔑孟大人的忠诚来转移话题呢?”
  皇帝被皇后揭破了心思,顿时尴尬。
  被皇后目光灼灼看着,皇帝有一瞬间恍惚。
  皇后年轻时候就个性要强,还非常较真,有什么事一定要辩个清楚明白,皇帝曾爱极了皇后的性子,在他做下了愧对皇后的事后,又怕极了皇后这要强较真的性子。
  皇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些年就与他做了“相敬如宾”的夫妻。
  现在,皇帝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怕皇后较真,他是很怀念皇后的较真——皇后不在乎他时,都懒得和他较真呢,已经很久没有如此‘逼问’他。
  皇帝忽然放软了语气:
  “咱们的孩……你若喜欢小五,朕就把小五记在你名下,他生母已逝,母族无靠,为了以后的前程都必需要孝敬你,待朕百年后,你也有子嗣奉养。”
  皇帝现在也后悔的很。
  年轻时候总以为时光是无穷的,就算有了隔阂和矛盾,并不一定需要立刻化解,以后的岁月还长嘛。
  可蹉跎着误会着,蓦然回首,大半生都过去了,有些遗憾是再无法弥补的!
  比如现在,皇帝就是想和皇后再生个孩子,不拘男女都能陪伴皇后,然皇帝还能勉强生得出来,皇后却不能生了。
  皇帝想要将五皇子记在皇后名下,并不是忽然起念,皇帝自己已经考虑挺长一段时间了,只是这次忽然昏迷,皇帝才下定了决心。
  他是想补偿皇后的,五皇子记在皇后名下,就是半个嫡子。
  如果五皇子平安从淮南归来,皇帝也可以顺水推舟将五皇子……皇帝考虑的挺周全,却不料皇后想也未想,直接拒绝了皇帝的提议。
  “臣妾不同意。”
  “臣妾有自己的孩子,那个孩子虽然不在了,但臣妾忘不了他,臣妾也不想抢别人的儿子。”
  “康妃活着时在宁妃宫里忍气吞声,就是为了五皇子,臣妾不愿康妃在九泉之下都有遗憾。”
  康妃?
  哦,就是赵婕妤,死后被追封为康妃。
  皇帝皱眉,把五皇子记在皇后名下,康妃就算活着都要感激涕零,一个母亲爱孩子,自会希望孩子有远大前程。
  做妃子的儿子和做皇后的儿子,自然是后者更好!
  可惜皇后竟不愿意。
  皇帝还以为皇后挺喜欢五皇子呢。
  皇后仿佛看穿了皇帝的心思,“陛下不必为臣妾担心,将来不管哪位皇子做了太子继承皇位,臣妾都是他们的嫡母,有孝道国法压着,他们不敢不孝顺臣妾。”
  那怎么可能一样。
  别的皇子继位,有自己的生母,待皇后这个嫡母肯定是面子情。
  “你知道朕的意思,将五皇子记在你名下,朕自是有意要立他当——”
  皇帝还要再劝,皇后却打断了他:“陛下,您要立谁当太子,应该是看他适不适合继承祖宗的家业,而不是看他是谁的儿子。江山大业,有能有德者居之,如果五皇子适合继位,就是不记在臣妾名下,他难道就不是陛下的儿子了?”
  皇后是真不想要和五皇子确定母子名分!
  意识到这一点,皇帝心情更复杂了。
  皇帝知道皇后说的有道理,正因为有道理,才叫皇帝感动。
  ……
  孟怀谨退出干清宫,差点和一个宫人相撞。
  孟怀谨扶了对方一把,宫人诚惶诚恐的感谢孟怀谨。
  分开始,孟怀谨手里多了一个纸条,他不动声色出宫。
  回了孟家,他将今日在干清宫所见所闻告诉母亲孟夫人,孟夫人肩头轻颤:
  “……真是难为娘娘了。”


第492章 :火攻(2更)
  孟夫人只要换位想想,自己若处于皇后娘娘的位置,要在皇帝面前表演夫妻情深,孟夫人就恶心想吐。
  娘娘真不容易。
  孟夫人抬头想和儿子孟怀谨说说话,却发现孟怀谨在走神。
  “怀谨,你……”
  孟怀谨站起来,“儿子在想萧云庭的病,按理说,儿子已经亲自去探过病了,不知为何,就是没办法完全信任萧云庭。”
  萧云庭所做的一切折腾,都是建立在他能撑到三十岁的前提下吧?
  如果活不到三十岁,萧云庭折腾个什么劲儿!
  孟怀谨这样想着,又打开了今日在宫里收到的纸条。
  纸条上的字迹,娟秀中带着刚毅,并没有什么殷殷叮嘱,只写了个“等”。
  等什么?
  是叫他不要急躁,耐心等待吗?
  孟怀谨将纸条烧掉。
  他倒是能等,淮南那边局势那么坏,程卿如何等?
  想到程卿此时或许已和长巾贼正面撞上了,长巾贼才不会管程卿是不是六元及第的状元,说杀就杀,孟怀谨的胸口有点发闷。
  他出了厅堂,独自走入到书房里,扭动了架子上的笔洗摆件,书架转动,露出了一条黑乎乎的地道。
  地道幽暗,仿佛藏着什么可怕的妖物。
  孟家的宅子在京城极普通,没想到竟藏着这样的机关暗道!
  风光霁月的少卿大人,却十分熟谙这条地道,毫不迟疑走了进去。
  ……
  虹县。
  长巾贼刚刚发动了第三次攻击。
  程卿带着虹县上下再次扛住了长巾贼的进攻,长巾贼没讨得好处,虹县也没占什么上风。
  程卿也纳闷儿了,长巾贼在城外已经停留了两天,对虹县发起了三次进攻……是彻底和虹县耗上了?
  这是不怕淮安派出援兵啊!
  程卿盼着淮安会派出援兵,现在虹县和长巾贼是胶着僵持的状态,虹县没有兵力出城追着长巾贼打,长巾贼一时也攻不进城,程卿迫切需要有第三方势力加入进来打破僵局,那样她就能反过来把长巾贼抢了!
  不仅是程卿,郎千户也是这样想的。
  这两天长巾贼攻了三次,虹县也守了三回,郎千户对长巾贼的实力也有了估算。
  对方统兵的主帅本事有限,搞来搞去都只有那三板斧的招数。
  贼人的军事素养也不高,一群乌合之众,也就仗着人数多才敢嚣张,郎千户手下若有五千正规兵,一定冲去城去杀长巾贼个片甲不留。
  “大人,这仗打得也太憋屈了!”
  郎千户大口嚼着嘴里的马肉干,坐在火堆旁边向程卿抱怨。
  程卿也坐在火堆边上。
  现在已是十月份,夜里天冷,程卿让人在城墙上生起火堆,既能给守城的兵卒们御寒,火堆的光亮也照亮了城墙附近,避免贼人的探子趁着夜色摸近虹县。
  听了郎千户的抱怨,程卿失笑:
  “千户大人,我们一开始的目标只是守住虹县,这个目标眼下来看是达成了。县里粮食和水源都能自给自足,长巾贼的军队不能一直围困住我们。”
  程卿带着的两万石赈灾粮都没怎么动用,她允许乡下的富户来县里避难,自然要收他们保护费。
  乡下的地主缺什么都不会缺粮,把粮食留在乡下会被长巾贼抢走,只有把存粮运进虹县才能留住,
  程卿亦鼓励他们以粮食支付进城费用。
  还有县城里的大户,捐银子捐粮还出人守城,长巾贼就是再把虹县围困个十天半月的,县里的百姓也饿不死。
  但长巾贼不可能真的在城外滞留十天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