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惠妃和宁妃,宫里那些儿子有希望当太子的高位嫔妃,谁也没有因此失宠。
只有大皇子的生母,淑妃倒霉失了宠。
就算先帝查出来想包庇幕后凶手,涉及到柔嘉,福贞长公主也不会善罢甘休。
先帝查不出来,长公主查不出来,大皇子倒了霉……那个将大皇子引到昏迷的程蓉面前的人,一定是在宫里存在感非常低的,低到先帝和长公主、淑妃这些人调查时,下意识就会忽略。
不是嫔妃,会是宫人吗?
涉事的宫人都被处死了。
如果不是嫔妃,不是宫人,还能居住在宫里的,只有未成年的皇子和皇女。
不知为什么,俞显脑子里忽然浮现出“五皇子”三个字。
五皇子现在是蜀王了,是当今天子同一辈兄弟中,封了亲王至今还滞留在京城不去封地的。
程卿之前就让俞显留心蜀王。
以前的蜀王是什么样?
俞显对蜀王最初的印象,是千秋宴。
蜀王就是个小可怜。
经常被四皇子欺负。
可蜀王还是五皇子时,第一次担当重任,处理淮南赈灾事宜,又当了督军参与长巾贼平叛,却也一点乱子都没出。
虽然信任程卿,同样信任程知绪,程卿和程知绪都听从蜀王的调度。
就连俞显自己,都觉得蜀王十分平易近人,亲和中不失皇子的威严……这么厉害一个人,怎么会是小可怜呢?
就算生母还捏在宁妃手里,以蜀王的智力,想坑死四皇子也不难啊!
蜀王可以不用过得那么卑微,偏偏甘愿给四皇子当了多年的跟班。
蜀王的问题不在于宁妃和四皇子打压,就算没有宁妃母子,蜀王的生母原本只是宁妃宫里的一个宫女,大魏讲究子凭母贵,皇后生的嫡皇子比嫔妃生的皇子尊贵,出身名门的嫔妃又比家世普通的嫔妃强。
最次就是宫女出身的嫔妃。
宫女是皇宫里的奴婢,是伺候人的,这样卑贱的女子,先帝起了兴致会临幸,却不可能真正宠爱,蜀王的生母多年不得晋位,不仅是宁妃的阻拦,还有先帝个人的意志。
先帝就不想让出身卑微的女子身居高位,蜀王的生母才一直是个婕妤,死后才被追封为康妃。
和蜀王一样出身的,还有鲁王。
贤太妃出身也非常低微。
但贤太妃是潜邸时就成了先帝的妾室,得了先帝的信任,这才能位居嫔位。
排在蜀王前面的,从大皇子到四皇子,个个生母都比赵婕妤强,蜀王纵是表现的优秀,先帝也不会让他做太子,蜀王不想当隐形人,但在前头几位皇子没倒霉前,他不得不韬光养晦——
所以,将大皇子引去侵犯程蓉的人,为什么不能是蜀王?
反正大皇子倒了霉,四皇子倒了霉,三皇子倒了霉,只有蜀王好好的。
如果不是当今天子被先帝从民间寻回,如今继位的很可能就是蜀王!
谁得利最大,谁就最有嫌疑。
这件事,他得告诉程卿。
俞显没怎么考虑就做了这个决定。
至于第二封信,则是从山东寄来的,俞夫人催促俞显成亲,说家里已替俞显物色了一贤惠女子,俞显要是没空回山东老家,俞家可以把人送来西北成亲,女方家里是同意的……这也太轻率了!
别说他心里有人,绝不会娶别的女子,纵是心中无人,他也不会娶一个从没见过的女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重要,他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只为了尽孝,就委屈自己,俞显不是那样的大孝子。
家里催他娶妻,不就为了抱孙?
俞显铺开信纸,提笔就回家书,建议俞夫人现在可以着手在族里物色,看谁家儿子生得多养不起,过继到他名下。
若俞家没有合适的孩子,西北战场上有许多孤儿,他收养几个带在身边,不仅解决了将来无人送终的问题,还做了好事。
咦,越说越觉得这个法子好。
俞显给程卿写信时,就在信里提了提:
“你缺不缺儿子,我替你也养个?”
——儿子是宠物吗,可以随便帮忙养个的?!
第775章 :你该出京去封地了!
程卿想问俞显是不是有病。
竟然问她缺不缺儿子,打算帮她养一个。
俞显知道怎么养孩子吗?
养孩子又不是养鸡崽子,随便喂喂粮食就能等着吃肉了,实在穷且懒,小鸡崽们还能自给自足……孩子不是玩具,不是宠物,别管是不是亲生的,养了就得负责。
俞显收养孤儿没毛病,那是在做好事。
但若为了她才这样做,大可不必。
在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俞显的做法无疑是对她深情的表现。
正因为情谊深厚,程卿才难以承受。
她没有能回报俞显的东西!
程卿幽幽叹气,目光落在了信的下半段。
会被忽视的人,得益最大的人,俞显的分析倒与萧云庭的情报不谋而合。
在幕后推波助澜,害死了程蓉的人,会是曾经瞧着人畜无害的蜀王吗?
如果真是这样,蜀王的心机太可怕了。
程蓉出事时,蜀王才多大呀!
蜀王至今还赖在京城,到底想干什么?
程卿一连写了两封信,一封信给梅大人,另一封信则给了程六老爷,命人快马送回京城。
两封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事:蜀王该出京前往封地了!
梅大人知道程卿不会无缘无故提起蜀王。
平凉府官场的震荡,让朝野上下多了许多反对邺王萧云庭的声音,很多人说萧云庭的做法是在排除异己,想要把西北地区割裂,让新皇惩治萧云庭,削弱萧云庭的兵权云云。
这是看着西北战事有停歇的苗头,要对萧云庭过河拆桥呢。
早先可没人说要削萧云庭的兵权!
一些人反对萧云庭,可能是对萧云庭的做法看不惯,认为萧云庭践踏了皇权。
另一些人则是浑水摸鱼,也不知背后真正的主子是谁。
“蜀王的确该出京了。”
梅大人自己的女婿荥阳郡王因为被过继给毓章太子一脉,成了淮王,新皇特许淮王留京,又对淮王多有看重,淮王在京里的声望已经和蜀王不相上下了。
这个关头,梅大人上奏请蜀王离京,容易让别人误解。
梅大人想上奏就上奏了,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并不管别人怎么说。
程六老爷一看梅大人行动,自然不肯落后,也上了奏本。
内阁大臣和工部尚书,都在奏请让蜀王去封地,考虑到梅大人和程尚书的共通之处,让人不得不怀疑是谁想让蜀王出京。
是程卿吗?
程卿在西北当着小知县,还有空管蜀王去不去封地的事呢!
程卿可能也只是个幌子,真正想让蜀王出京的人是新皇,只是新皇不好自己开口。
——咦,蜀王好像是在京里停留太久了啊!
……
皇宫里,贤太妃也在和太后讨论此事。
“蜀王时常为娘娘寻些稀奇的新鲜物件进宫,又找来新的话本子让人编排成戏为娘娘解闷,真要离了蜀王,嫔妾一时还不太舍得。”
太后自从在帝陵中受过伤,身体就一直病恹恹的,养了整整一年多也不见好。
孟怀谨做了皇帝,大魏百废待兴,孟怀谨才登基一年,不知处理了多少先帝晚年积压的政事,就像是个救火的更夫,提着水桶到处灭火救灾,想日日陪伴太后都做不到。
孟怀谨没时间陪太后,蜀王这个清闲王爷可有大把的时间,对太后殷殷讨好。
太后心性稍微不坚定些,必然是被蜀王焐热了心,然太后可是为了达成目的能隐忍二十多年的顾家女,蜀王做的这些事,对太后来说没什么稀奇。
好歹是蜀王的嫡母,蜀王尽尽孝不是应该么?
“他离不离京,何时离京,哀家说了不算,皇帝说了才算。”
太后不咸不淡说了一句,瞥了贤太妃一眼。
这一年多时间来,太后和孟怀谨之间的确不如真正的母子那般亲近,太后性格强势,孟怀谨在政事上有自己的见解,太后有时多说两句,孟怀谨嘴里认同,掉转头后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太后的强势是在表面,孟怀谨的强势则在骨子里。
这两人,名义上为母子,实则是姑侄。
以前萧毓仲梗在中间,两人不能正大光明相认,反倒更亲近。
现在可以肆无忌惮亲近了,关系却出现了裂痕。
太后自己没说什么,贤太妃替太后不值。
为了孟怀谨能登基,娘娘付出了多少,孟怀谨又不是不知道!
这皇位是娘娘苦心谋划,才偷天换日落到孟怀谨头上,如今娘娘身体不好,孟怀谨也不知多顺着娘娘些……贤太妃的心态转换并不突兀,她一向是以太后为先,太后要让娘家侄子当皇帝,贤太妃自己的亲儿子鲁王都能往后排。
贤太妃自己事事都以太后为先,忍不住要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
孟怀谨对太后但凡有一点点“不孝”,在贤太妃眼里都会被放大,所以今天才会一反常态为蜀王说话。
蜀王可能有些小心思,但蜀王也是真的用心在哄太后高兴,孟怀谨怎就不能学学蜀王呢?
贤太妃就抱着这样的心态在替蜀王说话,被太后点穿,贤太妃脸红:
“是嫔妾僭越了。”
太后摇头,“这里又没外人,说什么僭越,哀家和怀谨近来多有冲突,但哀家知道怀谨是想做个好皇帝,其他事都要放在国家大事之后,如果蜀王去封地能稳固怀谨的江山,哀家又怎会因个人喜好拖怀谨后腿!”
贤太妃叹气。
娘娘的苦心,孟怀谨不知能不能看得见呢。
贤太妃打发人去告诉蜀王,他求得事办不成了。
蜀王笑笑。
想留的不能留,该走的却不走。
去封地已势不可挡,他早有了心理准备,找贤太妃说情不过是拖延点时间。
贤太妃没把事情办成。
蜀王自请去封地,临走前还要做个好人,向新皇求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公开为四皇子萧云烨求情,说萧云烨的臆症已经治的差不多了,希望新皇大度,能让四皇子有该有的封号位份。
第二件事,则是为邺王萧云庭请功。
然萧云庭已是邺王,封无可封,不如晋封萧云庭留在京城的弟弟萧云沛!
第776章 :除爵摘匾!
萧云庭在西北抵抗蛮人入侵,声势轰轰烈烈,亲弟弟萧云沛在京城则处境尴尬。
萧云庭是世子时,萧云沛是萧二公子。
萧云庭做了邺王,萧云沛还是萧二公子,身上没有爵位,在京城这种掉下块牌匾能砸到几个勋贵的地方,萧二公子着实尴尬。
谁能想到老邺王会走的那么仓促?
更想不到病秧子萧云庭会越活越精神?
瞧萧云庭现在的精神头,“活不过三十岁”的批语俨然是胡说八道,萧云庭一日不死,萧云沛就永远是萧二公子。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本来京里众人已经萧云沛忽略了,蜀王临走之前来这么一手,又把萧云沛翻了出来。
四皇子的情况和萧云沛差不多,两者都是被忽略的,都是孟怀谨还没想好要如何安置的对象,姑且这么含含糊糊混着,登基一年多以来,孟怀谨要处理的政事千头万绪,忽略了两个人,不会有人指责他。
蜀王要做这样的“好事”,蜀王自己倒有了好名声,却让新皇立场微妙。
蜀王想到了的事,新皇没想到。
经蜀王提醒,新皇才给了四皇子和萧二公子封号,这两人是感激新皇呢,还是更感激蜀王?
乔映真一点都不感激蜀王。
经过一系列变故,乔映真已经当初那个养在深闺的娇憨少女。
她必须要逼自己成长,不然如何保护女儿?
女子为母则强!
对政局一无所知,指不定哪天灾难就落在了头上。
乔映真不知道四皇子怎么想,但她不能坐以待毙。
在蜀王为四皇子请封后,乔映真就以四皇子侧妃身份,向太后上书,说四皇子的病情时好时坏,现在没有能力为大魏尽心,不能匡扶陛下,四皇子很内疚,万万不敢在此时受封爵位,那是德不配位!
当然,乔映真还感激了新皇的仁爱,一直有御医为四皇子治病,又给了她女儿郡主的封号。
太后看了就与贤太妃说:“这是个聪明人,可惜明白事理太迟了,若她能给四皇子当正妃,四皇子不会落到今天的处境。”
妻贤夫祸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已经死了的四皇子妃乔三娘,聪明都是些小聪明,只有野心没能力,有她的怂恿,四皇子越过越糟。
贤太妃笑笑,“不经事,乔侧妃也变不了。”
生来就聪慧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许多人都是经过摔打才成长。
在太后的默许下,乔映真这篇情真意切的上书流传了出去,算是破了蜀王一半的招数。
剩下的一半要看萧云沛是否够聪明了。
一天,两天,三天……乔映真都上书了五天,萧云沛还一点动静都没有。
太后心想,萧云庭在萧云沛这个年龄,已经比猴还精了,就萧云沛这脑子,留在京城才是最好的结果,真要放萧云沛回西北,在萧云庭手下走不完一个回合!
太后给乔映真生的小郡主赏赐了一堆好东西。
至于四皇子萧云烨,太后没提,孟怀谨也没提。
蜀王离京前的请封,就这么被忽略了。
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孟怀谨和太后不觉尴尬,现在就轮到蜀王尴尬了。
原来新皇并不是很信重蜀王呀,否则多少会给蜀王一点面子。
蜀王受了冷落。
与此相对的是,淮王频频被招进宫,淮王妃成了太后跟前第一得意人,每隔三五日必然要进宫侍奉太后。
蜀王临行前,淮王妃在太后宫里晕倒,被宫里的御医诊出了喜讯。
这个消息没有膈应到蜀王,把长兴侯府膈应到了。
长兴侯世子夫人之前还说梅蒹葭不能生,现在梅蒹葭有孕,彻底破了长兴侯世子夫人散步的谣言。
长兴侯世子夫人私下里和儿媳妇说,能怀和能生是两回事,怀得上不一定能生下来。
杨戴英的续弦不知要如何附和婆母。
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