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番外完结-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在其他人的眼中,陈梦球研究所的官“丢了”,贬官贬到了福建提督姚启圣的身边,等春天一到就动身去福建,好好的京官成了地方官,可不是变相降职了吗?
所以,陈梦球身后的那位小殿下,可有出手来做些什么?
“一切有高大人在,”陈梦球面不改色道。
对比起闲下来有时间与姚启圣喝茶唠嗑的陈梦球,陷入水深火热中的高士奇则忙得够呛。
研究所管事的职务是大麻烦,亦是一份肥缺。高士奇怎么也没想到,太子殿下当真洒脱到将所有的研究成果皆留给皇上。
大阿哥与太子二人借着“阅兵”之由,与两位兵部尚书一同上奏,在帝王的首肯中成立了大清的火器营。
现在这研究资料中,连火器的改良研究提案都有!
如此至关重要的大事,高士奇唯有进宫请皇上来定夺。
天气一点一点变冷,胤礽已经换上了冬衣,年末将至,官员们又要开始为了年休的一个月而加班加点地干活。
随着研究所“天然杀虫剂”一案的审理完成,高士奇在年节期间仍然任劳任怨前来工作,研究所良种繁育的开发有了新的进展。
一场悄声无息的大雪,在一夜之间覆盖在了京城之上。
胤礽一觉醒来,推开窗户去望外面的银装素裹,他总觉得自己窗户外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于是让人移植了一棵梅树,在冬日里看梅花配白雪尤其好看。
“今年比前几年都要冷呢!”胤礽托腮看梅花:“怎么感觉这雪越下越大,可别把梅树压坏了。”
胤礽与康熙都没想到,年初时雷声大雨点小布置下去的“防灾减灾”指南,没能在年初迎来大雪,却在这一年的年末派上了用处。
自第一日下雪起,温度骤降,一夜之间寒潮席卷而来,雪封巫山,冰冻太湖,船只撞上冰礁,茅屋民舍压垮数千。
大雪如同死神降临,收割着寒冻中百姓的生命。
在一片寂静的夜晚中,村庄里响起了铜锣激烈的敲打声,官府衙门大开,传来了各种吆喝声。
“快一些!大人有令,今夜定要建好收民所。”
“驻军救命,为保护道路畅通,当速速在道上铺土!”
“哐哐哐哐——衙门人手不够,县令下令速召百姓青壮联合抗灾!”
地方官们人手一本防灾救灾指南,按照指南所写,减少灾情危害,控制粮价,救助民众,保护麦苗,一切都在匆忙紧急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第155章
雪灾带来的影响,除去冻死人以外,还有交通不通、冬苗损失、房屋倒塌等,今年的雪灾发展在江苏、太湖等地的尤其严重,湖中结成的冰造成船只不通,地方官府当即下令封湖,禁止船只通行。
靠湖吃湖的百姓,则靠朝廷救济粮撑过这段时间的艰辛。
胤礽跟在康熙身边,接收到最多的就是各地雪情、灾情的上奏。
康熙道:“朕尤记得年初时,保成担忧连日大雪造成灾害,与仙兽一同将那防灾减灾书归纳成册,刊印数发于地方,大雪不停,朕心亦忧,下令各地方官、各地方驻军潜心学习。”
还顺着保成的意思,下令令百姓也跟着学,要求地方官派小吏张贴布告,朗读防灾救灾手册。
“如此前前后后折腾了一通,结果雪停了,也还好雪停了。以年初时的储粮情况,及防灾减灾的准备情况而言,损失必不会小到哪里去。”
这防灾减灾,防患于未然,今日用不到,未来总会用到,折腾一番好歹将该布置的布置下去了,也不算是白白浪费的。
“朕继位以来,所遇上大大小小的灾情数不胜数,难道真是朕这皇帝当的失德,令老天都责罚吗?”
帝王在御前自嘲,而应召前来的官员不敢轻易搭话。
胤礽见气氛有些凝固,无形的压抑感觉,令处理政务的御书房中都冷上了好几度,开口道:“汗阿玛明知道地理知识与天文知识,怎么又怪起老天爷和自己来了。”
这话也就只有太子能说得出口,也唯有致力于推行防灾救灾指南的他,在这个时候开口最能宽慰到康熙。
康熙摇了摇头:“朕知道又有何用?”
天下人不知,百姓不知,日子过得不好,则生民怨,起乱子。
也亏得年初布置了一番,因朝廷雷声巨大的推行,各地方官员诚惶诚恐照着做,在无灾时安排好了充分的防灾措施,无论是药草、粮种、还是粮食储备,都比前一年高出三成。听了小吏通报防灾指南的百姓家中加固房屋,但凡是在这一年中有好好按照手册做预防工作的,遇灾之时抗灾能力都坚韧不少。
寒潮不可避免,现在朝廷所能做的,唯有下达各项政令将灾难损失降低到最小。
江苏巡抚丁思孔,待在巡抚位上四年没能挪过位置,因帮助于成龙查案而得罪京城朝廷权贵,升迁之事遥遥无期。
年末雪灾,江苏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也是这丁思孔,在年初官府推行下来防灾救灾指南时,严肃地将其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一步一步,皆按照朝廷要求,甚至做得更多,他不仅派遣小吏们张贴布告,朗读其内容,还出钱招当地读书人抄录起来,传达给各乡里,要求百姓们将这些知识牢记在心。
以丁思孔在江苏“青天大老爷”的良好名声做担保,百姓们如实照着做。
丁思孔与于成龙写信中提到:
这防灾减灾,是年初时朝廷下达命令推行下来的,令底层百姓们都学得、知晓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应对灾难时心下就安定,知道该怎么做了。民智的开化教育重要之处就在于此。所以我在地方上兴建学堂,招底层百姓进行启蒙教育,驱除蒙昧,这事做得正确。若我的治下能够人人都识字,人人都懂一些知识,也许结果会更好。
百姓识字明事理,丁思孔的说法有些过于理想了,若真如此做,恐怕不为朝廷所接受。
沉浮官场一生的于成龙隐晦地劝说了丁思孔:我朝自先祖以来,就奉行愚民之策,民智未开,方能好治理,这事儿你我皆要心中有数,嘴上不能说出来,但心要如同明镜一样知道上头在忌讳什么,这样才能安稳地在官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才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丁思孔这官场新人,有几分于成龙年轻时的影子,能力绝佳,还认死理。
这究竟是不知变通,还是因为年轻,没有见识到黑暗一面,心中对光明,对朝廷仍然抱着美好的期望与幻想呢?
丁思孔反驳了于成龙,听懂了他隐晦的提醒,却不赞同,并且还上奏了一份奏书,递交给上级,请求送往京城。
奏书讲的自是劝说朝廷开化民智一事。
丁思孔:微臣以为,百姓懂字,明白事理,只会令地方官治理时更加轻松,政令推行下去时可以解释清楚、大家都弄得明白,如此百姓们就愿意配合,政令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去完成。
在他的心目中,底层百姓是多么的淳朴又美好,他们有勤劳的双手,有朴实的内心,而他们的诉求,只有吃饱穿暖,谁若是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媳妇孩子热炕头,谁就是他们的青天大老爷。
开化民智不会令这些朴实的百姓改变自己的本性,他们也不会好端端地去造反,就如同这一回的防灾救灾指南,正是因为推行了下去,百姓与官府之间多一份理解,江苏虽然受灾最为严重,却也是最团结、凝聚的地方。
丁思孔还在上奏中提到了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官民矛盾。
官民矛盾,是造成百姓造反,威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大清的官员在百姓的心目中,往往是高不可攀的,百姓不理解政令会带来什么,只知道自己的日子越来越苦,天灾人祸的降临令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于是心怀怨愤。
缓解官民矛盾,仅仅依靠地方官德行高还不够,还需要开启民智以令官民之间可进行沟通,依靠律法,可以使地方官做到公私分明。
丁思孔的上奏,在一片成熟雪灾的奏折中尤其醒目。
谁都知道江苏是最严重的受灾地方,可江苏按察使金镇在监督江苏布政使巡抚丁思孔时,上奏夸奖了江苏对灾情“应对得度”,甚至用了“江苏百姓凝集一心,共抗灾情”,“众志成城,令臣心生动容。”等句式。
有了这样一份优秀的治理例子在前,丁思孔的奏折有了“实践”的说服力。
也正是因为对江苏灾情的重视,这份奏折先是到了内阁手中,又送到了康熙手中。
内阁学士们不会因为丁思孔所提意见不合适而压着奏折不上报,是生是死,一切皆在于丁思孔,与他们何干?
胤礽也瞅见了这份奏折,康熙见他关心江苏灾情,心里冒出了个念头:若是保成见到这奏折,怕是赞成丁思孔所写的。
然开启民智四个字,说得容易,所带来的后果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道清的?
丁思孔建学堂,开蒙学那只是小打小闹,还能做为政绩来上报,再多的就不能有了。
康熙没有犹豫,而是将那封奏折,递给了胤礽看。
胤礽眼睛一亮:“这是丁思孔治理江苏成功的心得啊!难得他愿意将心得分享给大家,值得借鉴。”
康熙眉头一跳:“你很赞成丁思孔说的开启民智之事?”
胤礽点了点头,如康熙所料地大力称赞了丁思孔:“待在紫禁城中看雪,那雪洁白又美丽,唯有手中沉甸甸的奏折,在诉说着紫禁城这一方安逸天地外的民间疾苦。防灾减灾指南,其实就是开启民智的一种,丁思孔的意思,也不知让百姓们去学那些之乎者也,其根本目地,在于增强百姓的‘生存能力’,如此可应对天灾人祸,就如这一次的雪灾,没有一个人说年初时推行防灾减灾指南不好。”
“汗阿玛,丁大人说得也不完全正确,他的想法确实有些理想化,但是他却将它们运用到了实践中,证明这是可行的。”
胤礽总是会说一些比较新颖的词汇,康熙琢磨那些字句的意思,倒也能听个明白,偶尔还能记住一些胤礽的话。
“你又要说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胤礽瞥了一眼偷笑的小美,点了点头。
每当胤礽用新词的时候,小美都会是想笑又憋着的样子,比如他的用词“理想化”、“生存能力”,这些不都是小美教的,也不知道它在笑什么。
“儿臣觉得,丁思孔的治理经验很值得借鉴,开启民智的事儿,也可以交给文部来做,比如这一次雪灾,朝廷花大力气去防灾,治灾,光做怎么够呢?得说给天下百姓知道,这就是丁大人所说的缓解官民矛盾,加深沟通。”
胤礽还指出了几个人名,尽是在平日里给康熙上奏拍马屁,不言实事的官员人名。
帝王批阅奏折,看到这类奏折心情好的时候会拜读一下,大部分时候则是批个已阅就得了,几个文采斐然,善于用各种言语夸他的臣子,那名字都眼熟的很。
他一听胤礽提起这几人,右眼皮就突突跳了两下。
“你提他们干什么?现在是治灾的时候。”灾情期间就不必要这群马屁精上奏来夸他了吧?
“平时他们可以变着花儿来夸汗阿玛,可见他们的文采功底特别好,现在文部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来投稿帮忙搞宣传。”
“夸一夸朝廷的防灾救灾指南,夸夸大家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立几个好的地方官榜样,再为雪灾以后的重建做做动员,最主要的是,要夸夸老百姓们自己以勤劳的双手去对抗天灾,灾难是无情的,但是人有情。夸百姓很有用的,增加的参与感,认同感。”
康熙:“……”
“汗阿玛,宣传可以增加理解,缓解民怨,天灾无情,没人会把它怪到您的头上。地方官天高地远在外,若蒙蔽汗阿玛,除去按察使监督以外,在以往唯有靠汗阿玛巡视方能体察民情。现在增加宣传,让百姓们都知道您下达的救灾政令,哪一位地方官在这事儿上偷懒不就一目了然了?文部成立至今,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此了。”
总之,在胤礽眼中,没有一个朝廷官员是无能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潜力的毛驴,即使是几个马屁精,那也能在特殊时期派上用处。
第156章
朝廷赈灾救灾,是理所应当的,有什么可以夸的?
以往朝廷都是这么做来,平息灾难造成的民怨还来不及,哪里还有空去吹嘘一下自己赈灾赈得有多好,发生灾难是光荣的事吗?
自古以来就没见哪一个朝代会因为赈灾之事而造势去吹自己的功绩,这事儿到了康熙面前,倒成了新鲜事,开先例了。
康熙原先第一反应还是胤礽说的话并不靠谱,后来就逐渐给他举例子说出来的歪理,给说得懵了。
还有这等操作?
还能再厚颜无耻一些吗?
胤礽当然做不到“厚颜无耻”,可马屁精们,已经深谙拍马屁的精髓,摒弃了道德底线与脸皮,修炼出了磐石一样的心灵,他们但凡是要夸赞一个人,真正可以做到“不动声色”地厚颜无耻。
胤礽只是点了一下关于舆论的造势,为了让汗阿玛点头答应,他还提议:“不如就以江苏为试点,先让大臣们向文部投稿,也能令文部在宣传一块的事务上练练手。”
康熙给他说得心生狐疑:“如此做,当真能够凝聚民心,缓解民怨?这莫非也是仙兽教你的知识?”
胤礽说服康熙时候,丝毫没有为自己再次给朝臣们带来多的工作量而感到脸红与不安,反正不是要他干活了,让平日里混日子的马屁精们一个个提笔上阵,他的良心一点都不难过。
“所以汗阿玛试过便知了,儿臣说得您不行,有了实践摆出事实来,您再信也不迟。”
康熙勉强认同胤礽的说法,要试试,那就试试吧!
丁思孔所在的江苏,民怨控制得很好,他又在民间声誉上佳,倒是可以一试。
即使搞砸了,有丁思孔过去的声誉与政绩,江苏也不会生乱子……
“于是,汗阿玛就下令给朝臣:给我夸!使劲夸江苏,夸丁思孔。”
胤礽发生了什么事儿,都喜欢说给弟弟们听,一有空不是往礼部跑,就是往上书房跑。
曹珍给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