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科举)-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阁老,您这是……”那阁官见着袁振如此,不禁有些诧异。
袁振一面整理自己的官帽和衣裳,一面简单地道:“本官即刻便要用马车,你且去嘱咐车马司准备着。”
他们内阁距离皇宫虽是不远,但还是有一段路程,因而专门设有车马司,放便这些阁老宰相们出门。
但一般来说,阁老们出门都是坐轿子的。
轿子气派啊,八抬的大轿,在加上紧随其后的护卫侍从,走到巴黎都是乌央乌央的一大群人,简直如众星拱月一般,多拉风啊。
然而此时袁振却是不准备用轿,而是让人准备马车?
难道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入宫觐见?
那阁官乃是袁振心腹,当下便猜到了其中缘故,也不敢多问,只急急应下道:“下官这便去吩咐车马司。”
这里袁振看着那阁官出去,复又瞥了一眼手中的奏折,眼中带着几分无奈之色。
还真是胆大包天!
只是这事怎么偏偏在他当值的时候遇到了……
第156章 第156章:所谓‘党派’
湘省王守明贿赂官员并瞒报田地一案; 虽然只牵涉了三位湘省的知县,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毕竟那王守明身份特殊,乃是前任户部尚书王守和的堂弟。
而且又涉及元化帝最为重视的税改之事,自然是颇为引人注意。
内阁禀奏此事之后,元化帝龙颜大怒。
直接令刑部罚没王守明的全部家产; 判了流放之刑。对于涉案的三名知县; 则是一律革职查办。
刑部尚书杨海生知晓这里面的牵扯,自然不敢大意,不过数日的功夫; 便将此案调查清楚了。
最后查出那涉案的三位知县在任上的其它事情; 刑部上奏元化帝之后,对此三人数罪并罚,直接判了斩刑; 于秋后处决。
好似对于这三位知县所行之事很是厌恶; 元化帝又直接下令刑部,亦是判了三位受贿知县的家人流放。
经此一案; 朝中上下无不惊诧。
看来这位即位不久的年轻帝王; 是真的下了狠心要将税改进行到底的。
这简直是杀鸡儆猴嘛!
在处置了那湘省那三位受贿知县之后; 又过了两日; 可能是元化帝想起此事,仍是心中不悦; 直接召了翰林院的待诏官员拟了一道圣旨。
并令人快马加急; 直接送到了已经辞官的原户部尚书王守和的手中。
自然; 这并非什么恩赏的旨意; 这道圣旨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字——训。
那简直是劈头盖脸地将王守和好一通训斥。
不得不说,因着王守明行贿瞒报田地一事,整个王氏一族都受到了牵连。
好似单单处理王守明还不能解恨一般,元化帝还下令礼部尚书袁振,自王守明之后五代之内,王氏一族子弟都不得参加科考,即便现今有功名在身的,也不得入仕为官。
要知道王家原本自王守和告老辞官之后,仍有王守和的两个儿子身处官场,甚至皆是为政一方的正四品知府。
元化帝此令一出,那王守和的两个儿子自然是要被革职的了。
对于这件事,满朝上下都是有些意外。
虽然那王守明胆大包天,但总归与王守和一家只是族亲,现在的如此处置,那可是等于断了王氏一族在官场的前途啊。
五代之内不能考取功名入仕为官……
王家只怕就要这么没落下去了。
不过王守和原本在朝之时,便是一个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甚至因着政见不和,多年来,一直与右相孙惟德对着干。
对此,朝中的官员们也都是看在眼里的。
虽然那王守和当初身为户部尚书,乃是九位阁臣之一,但人家孙惟德可是右相啊。
右相是何许人也,若是严格而论的话,右相甚至比左相还要高上半截,是三位宰相之中的地位最高的,是皇帝之下的头号人物。
一个寻常的阁老,与右相相争,也真是艺高人胆大。
当然,这仅仅是那些低层官员所看到的。
朝中的大佬们却是都能理解这王守和与孙惟德的纠葛。
王守和是个行事严谨固执之人,而孙惟德本质上是个出了名的‘老狐狸’,两人互斗了多年,却不见真的让谁万劫不复。
这并非是堂堂右相大人无能,也并非是王守和心慈手软,而是两人互相都有一个默契。
那便是要为自己留一个对手罢了!
特别是身为右相的孙惟德,本就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手握大权,若是没个与自己政见相左的人立于朝堂,时不时的与自己相争一下,那又如何能让帝王放心呢?
当然,这乃是孙惟德心思,虽然朝中的大佬们都隐隐有些察觉,但对于那些底层官员而言,却并不是都能看明白其中缘由的。
因而,在华朝上下,大小官员都是晓得——原户部尚书王守和与右相孙惟德不睦多年,也互斗了多年。
现在王守和已经告老还乡了,所谓人走茶凉,又因着孙惟德的缘故,所以王家之事一出,满朝上下却是没有一人出面为王家求情。
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官员批判王氏一族家风不正。
在看到了这一切之后,顾云浩久久不言。
官场之上,还真是毫无什么底线、道义可讲。
顾云浩心知,元化帝今次如此龙颜大怒,不仅对受贿的三位知县处以极刑,更是对王氏一族如此重罚。
其目的便是要一个威慑的作用。
毕竟新政之事,乃是从税改开始,只有税改顺利了,后面兵部、工部、礼部的改制才能推行。
眼下虽然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在丈量田地,准备实行新税制,然那些守旧派的豪门士族门,其实还在观望。
若是在这个时候软弱了,退步了,守旧派们必然会趁势反扑,全国上下皆相效仿湘省一事。
他们新政税改,杀鸡儆猴是可以的,但也有个法不责众的说法,总不能将全国上下的守旧派官员和豪门士族都杀了吧。
只是王守和那边,确实是有些倒霉。
先前为了空出户部尚书的位置,王守和被元化帝逼迫的辞官归乡,现在又受到族人的牵连,不仅自己被训斥,更是连累了的坏了两个儿子的前途,甚至五代之内,都不能翻身。
想这位王阁老,原本也是门生故吏众多之人,现今出了事,却是没有一个人出面说一句公道话的。
对于此事,顾云浩私下也跟他的右相师祖孙惟德谈论过。
不过孙惟德不愧是当了多年的内阁大佬,对于此事,他看得却是比顾云浩更超然许多。
“明哲保身本是寻常事,毕竟,王守和已经辞官了。”
孙惟德吃着茶,淡淡地道。
闻言,顾云浩满心复杂的看着自己的师祖。
这些年来,师祖亦是提拔了不少人,甚至在朝中自成一派。
然而如今出了王守和之事,他却能如此平淡地看待。
师祖是知晓官场上情义淡薄,人走茶凉乃是寻常事,却还是一力扶植跟随在自己身边的官员……
想到这里,顾云浩只觉脑中似抓住了什么,随即眼前一亮:“师祖,还是您看得通透,学生现今方才明白,实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人到了哪个层面,便应该去做与地位相对等的事。
孙惟德身为右相,手中的权柄不小,地位颇高。
官位、权力到了一定的层面,有的事情那也是由不得自己的。
身为华朝内阁的大佬,不管是右相孙惟德,还是其下的左相、副相,以及一众阁老们,都各有人依附跟随。
毕竟官居极品之后,有的事情自己不方便出面,总是需要有人替自己去做才是。
另外,在这个□□的时代,官位越高,越是接触权力中心,面临的处境便更为复杂。
若是在朝中没有自己的势力,那么是极为容易陷入危局的。
官场本就是一个捧高踩低的地方,若是一人手握权柄,势力颇大,即便是皇帝想要动他,也是要思量思量。
但若是那人势单力孤,即便没有犯什么事,也极有可能是各种天外飞锅。
要知道,官场上的人脉关系乃是极为复杂的,许多阁老重臣配置了自己的势力和人脉之后,即便退休还乡了,还借此在维持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为自己家里入仕为官的子孙后代开路。
想来那王守和若是没有赶上税改的节骨眼,惹得元化帝龙颜大怒,王家也不至于如此陡然就败落下去。
若是王家没出事,那些曾经依附于王家,被王守和提拔起来的官员,只怕还是会自成一派。
王守和的两个儿子,说不定便能借着王守和为官时候的人脉,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
只是王守和此事闹得元化帝那般大怒,基本是没有什么转圜的余地。
毕竟在朝为官,谁都不傻,没有谁愿意拿着自己的乌纱帽去冒险替王家说话。
当然,也有一部分官员热衷于提拔‘自己人’,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顺利推行自己的政见。
只是这种官员,总归乃是少数。
因而,即便是孙惟德知晓这种官场上的攀附,是不可靠的,也仍是要提拔自己门下的官员们。
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官员依附着他,更是他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右相的地位方才能稳固。
所谓‘党派’,其实不过是互为依存罢了。
“不碍的,你毕竟年纪轻,入仕不久,现在想明白,也算是不错了。你那榆木脑袋的老师,只晓得个是是非非、曲曲直直,却就是转不过这个弯。”
看顾云浩明悟的样子,孙惟德也是颇为满意,但随即便想到了自己的弟子江程云,又是忍不住吐槽两句。
闻言,顾云浩却是微微一笑。
他知道,其实师祖是很看重老师江程云的,也正因为挂念着,所以时不时便提上一句,吐槽吐槽。
顾云浩跟着江程云身边数年,最是敬重老师的为人和品性。
现在虽然看着王守和此事,让他看他官场的人情淡薄,但顾云浩心里明白,他的老师江程云,绝对是个有情有义之人。
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师祖孙惟德,江程云都是诚挚相待。
有这个虚情假意的官场,有这样的老师跟师祖,他顾云浩是何等的幸运。
“师祖,老师乃是个君子,并非是看不明白,只是不愿……”
见着孙惟德心情好似不错,顾云浩也大着胆子准备为自己的恩师解释两句,却不想话还没说完,便被师祖孙惟德打断道:“好了,不说你那老师,听到他的名字,老夫便脑仁疼。”
闻言,顾云浩只好闭上嘴,止住了这个话题,又说起另一件事:“弟子这里有件事,想请教师祖。”
第157章 第157章:吏部
见着顾云浩一脸的肃然之色,孙惟德也是猜到此事不小。
“莫不是户部那边有什么事?”
闻言; 顾云浩坐直了身子; 端起面前的茶碗猛灌了一口茶; 方才说道:“师祖,弟子这两日清查出闽省之事,实在是让人看着心惊。”
“哦?”
孙惟德亦是正色道:“闽省文风鼎盛,士子又大多擅考; 也因着如此; 朝中闽省的官员亦是不少,甚至堪比苏杭,然而这闽省虽是人才辈出,然却是有利有弊。”
说到这里; 孙惟德顿了顿,复又叹息道:“当初吏部调任你往户部; 老夫也是知晓一些消息; 虽是觉得此事不同寻常; 只是你一心放在税改之事上,且老夫知晓此事之时,吏部调令已出,老夫也不便阻拦。”
“现在,户部那边如此不安稳,约摸当初你的调任亦是再有别的缘由。今日想来; 却是有些后悔了; 当时还真是该不顾那许多; 直接拦下此事才好。”
说完这话,孙惟德更是满目的忧虑。
顾云浩是第一次知晓这件事情,当下亦是心惊不已。
怎么,当初他调任户部,吏部发出正式的调令之前,师祖是已经知道消息了?
吏部调任官员,难道不应该是寻常事么?怎么会传出风声让师祖知晓……
而且,孙惟德虽然乃是自己师祖,但亦是当朝右相,平日里思量处理的都是军国大事,即便是厚待自己,也应该不至于会时刻关注着他的事情才对啊。
不过师祖右相一派在朝中权势不小,而吏部,原本师祖就曾主政吏部,吏部的官员之中,有一大半都是右相一派的。
听闻他师祖谈及当时调动之事,顾云浩也觉得其中有些蹊跷,遂先是压下心中之事,直言说道:“师祖,当初弟子调任户部,不过是一从五品官职,您老人家怎会知晓?”
要知道,本朝惯有旧制,正四品以下的官员调动任用,一并只交由吏部主理,只有正四品及以上官员的任用,方才需要单独上折内阁,禀奏皇帝。
当然,吏部管着整个华朝上下的官员,即便是正四品以下的官员调用,也不是个小数目,因而一般来说,四品以下官员的调动,基本上都是一批一批的,吏部若是要禀奏皇帝,只需在奏文里说个总体情况便可了。
顾云浩先前为翰林院的从六品修撰,后面调任的又乃是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
如此前后的官职都未达到四品,这般来说,按道理吏部是不需要呈折子给内阁,从而禀奏元化帝才是。
虽然经过冠礼一事之后,朝中的官员基本都知道,他顾云浩乃是右相孙惟德门下的得意弟子。
若是当时他的调动是有什么旁的缘故,有人急急将此事告知了师祖孙惟德,倒也是有可能的。
一如顾云浩所想,孙惟德听他问及,也是点头说道:“当初吏部左侍郎孟盛来寻了老夫,言及你调任户部之事,说是其中似有不妥,老夫虽是不愿你掺合进户部里面去,然那时吏部奏请官员任用的折子已经经由季铭亲自送交与陛下面前。”
说到这里,孙惟德似对季铭如此行径有些不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说道:“那季铭如今为新政之事总裁,又深得帝心,在内阁之中,也是不同寻常,只是不想竟是连老夫都已经不放在眼里了。”
这是顾云浩第一次见到孙惟德如此失态,亦是第一次见他这般直言对一位官员的不满。
“师祖……”
不知为何,见着师祖方才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寒光,顾云浩亦是背脊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