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六零甜丫头 >

第179部分

重生六零甜丫头-第179部分

小说: 重生六零甜丫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笔等山娃娃玩具或文学用具。
  货郎做生意都很随意,粮食鸡蛋钱票、使用完的牙膏皮,破铁兰铜等,样样都可结账,也不知道他会把破烂卖到哪里去。
  走村串户的货郎也带来老百姓对山外世界的了解,市集不是天天都有,商贩们手段有高有低,平日一样过活。
  甜妹儿曾经见过,过年期间,积雪深厚,穿着破旧棉衣老货郎一步一陷,挑着扁担赚几毛钱的场景。
  辛酸苦泪不用多说,还会受到部分热血进步青年,当着他的面,讲一些什么‘小资主义’之类的嘲讽。
  部分好身份农民工人一边卖东西,一边鄙视嘲笑商贩们,他们大多数都是被打成的不好分子家庭,找方法混口饭吃而已。
  村里有人也羡慕贩子们‘吃香喝辣’。
  但实际有人当上过卖货郎,一年四季都在赶路颠簸,甚至终年踏不进家门几脚,心中悲伤苦闷又有谁人知。
  别说农民苦,备受歧视的商贩们,生活同样不好受。
  至于骗钱骗喝抢劫,‘评定不良分子’商贩们绝对不敢,只能凭借多年小技巧,来获得利益。但这种利益是有巨大风险的。
  比如在黑市集里,抓到农民工人等,通常只会没收罚款警告处分。但商户地主等,一定是会被关笼子的,基本无例外,除非他真的有过硬后台。
  若是林君英刚才去阻止,仅仅凭着她一身绿工装,那个中年壮汉被安一个罪名,被管理员抓进牢笼里都有可能。
  林君英跟曾经的叶诚一样,有些不知现实生活幸苦,太过理想化。
  老一辈村民们都懂。
  他们度过拆庙拆地主墙、胡乱安罪名、富人们惊慌失措的建国初动荡年代。
  哪怕是在现如今,某些生产队,曾经被认定的不良家庭做累死累活的事情,也只得到最少工分,甚至每年分得口粮最少,他们只祈求能平平安安过下去,有地耕种、有粮食吃。
  这年头,做被歧视的职业商贩,有的确实背后有一些势力、图谋巨利,但村镇更多是各种逼不得已。
  “他并没有卖虚假产品,也没有提供□□假票,正常讨价还价而已。市集上也不是谁都会吃亏上当的,怕吃亏的话,以后可以直接卖给国营供销社。”
  别以为供销社称粮食重量就会特别准确,遇到不对眼的售货员,偶尔还会故意扣除几两粮食皮壳价格,吃亏也没法子讲。
  林君英若有所思点点头。
  山绅沉默不语,一对漂亮笑眼里却透露着淡淡忧伤。
  山家本来属于‘富农旧官僚’阶级。
  若不是在人情乡情浓郁的碧山村,而且花费巨大代价以及一些旧人情,还遇到村里好领导,早就跟文景深曾经处境一样。
  他有听妈妈讲,在五十年代初,曾经未分土地的山爷爷,深更半夜里去挑货卖,卖得都是家里藏的东西,专门换成口粮,喂全家人肚子,但小脚的山奶奶依旧去世。
  至于打猎?
  山林都属于全国人民的分配,他们家那时野菜都不敢明着挖,还要靠村里老人们的私底下救济,光明正大会一起被批的。
  比如,镇上有人捡到一个瓷器还给地主家,他整个家庭也称为不良分子。群众们被迫畏惧不良家庭为老鼠。
  山爷爷放下面子,用曾经一直享福的细皮嫩肉少爷,担负全家人的两年生活,至今还留有怕雨怕冷怕热的毛病。
  后来总算幸运得到一个‘中农阶级’家庭,可以得到土地,有进山林的权利。
  然而,直到现在,山家人依旧看病都不敢白日里直接去白家,生怕给有的人留下‘精贵公子哥’的不良印象。
  山文龙平日里干活下地特别勤快。村里每次来陌生外客,山家人内心都会慌张,差点没把祖宅家院给直接推平。生活艰难的时候,他们哪怕饿肚子,也不敢轻易去借粮食……
  各种各样表现都清楚地告诉山绅,山家跟普通村民家是不一样的,时时刻刻注意,才能换得全家平安。
  见气氛有些沉闷,甜妹儿眨眼睛盯着晓丫头,笑道:“我记得三姐姐抽过鞋垫,脱过毛线衣,跟货郎爷爷换薄荷糖红薯糖玉米花,回家被叶妈妈揍屁股。”
  “噗哈哈哈——晓丫头你——”
  果然,小二黑立马接话嘲笑。
  “小二黑你还偷过家里的锄头去换风车哩!”
  晓丫头哀怨瞅一眼甜妹儿,转身加入与阶级敌人的斗争中。
  甜妹儿用胳膊肘撞一下愣神的山绅,拿起一个黑红木的弹弓玩具,笑兮兮问道:“这个给我便宜五分钱钱,我买一个回家给小五玩,他最近喜欢去树林那边打鸟儿。”
  “少一分也不卖。”
  山绅看她一眼,悄咪咪翘一下嘴角,最后认真严肃回道。
  “小气鬼。”
  “皮猴儿。”
  “小学究。”
  “幼稚娃。”
  ……
  两人吵得十分幼稚。
  李连长好笑摇摇头。
  他并未发现旁边有一个学着他,做一摸一样动作的‘小大人’大海宝。
  文阳熙:……无聊。
  **
  尽管买主很难等,但报价却不能一味降低,否则也买不值几张钱票,做生意不能着急,小贩们最喜欢遇到此类大集市。
  因为绿军装问题,很少有商贩敢跟他们讲价,而有的村民客人倒是会,他们只能等市集上粮食买卖进入高潮的时候。
  林君英也估摸起差距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林君英与李连长见有山娃娃目光止不住往两边瞟,看看热辣辣天气、预估时间后,起身去旁边老夫妇的摊位上,花钱买下九碗麻辣或麻辣酸俱全的豆腐脑,与九个玉米饼。
  几个山娃娃们也凑钱,买数颗又酸又甜的大糖蒜,一分钱一个的臭豆腐乳,以及有分红黄绿三色的薄荷糖。
  碧山镇当地豆腐脑不甜不咸,通常都讲究麻辣味儿,也有喜欢添加醋的。细粉香滑弹性十足、麻辣豆腐、香浓汤底,吃得大家嘴红彤彤的,十分畅快。
  午饭后,再把手心里的四个尖角薄荷糖,咂在小嘴里,小嘴巴“哩啦哩啦”连舔吸几下,“咕咕咕”地咽下甜甜口水,还凉丝丝的。
  呵一口气,满口糖香,回味无穷,绝对是世上最甜最美的东西。
  一粒小小的薄荷糖大于一碗豆腐脑价钱。
  对于这个年代普通人群,糖票肉票布票是最精贵的。每年的糖票按人头计算,每人约八两,一年分两次,每次均分四两。价格也不议论,买糖相当艰难。
  “这当兵娃娃,也太宠小娃娃们。”
  “有个馒头啃就不错啦,吃糖有吃豆腐乳,还是豆腐脑,钱不是这么子花法。”
  “他们吃这些东西,恐怕花一块多都不够?造孽啊!败家子。”
  还未等到大客户上门光顾,败家子甜妹儿等人,已经美滋滋地在市集里吃下不少钱票,看得旁边摊主路人纷纷瞅着他们好几眼,有眼红着小声议论着。
  甜妹儿舔着臭豆腐乳,闭目养神,把议论声抛到九霄云外。
  “请问这弩·箭怎么卖?”
  几位黑幞头、银色大耳环丰姿隽逸的少数民族姑娘,走到他们摊位前面,用磕磕碰碰的普通话,问道。
  看其穿着打扮,竟以佩戴银饰为流行时尚,应该是彝族姑娘们,因为彝族是特别崇银尚银的民族。
  在距离碧山群不远地方,生活着一群少数民族山民,被当地称为“倮倮村”或“夷人村”,夷是外族的意思。
  其实那里有好些个村落,里面民族也不止彝族,还有其他七、八个民族,也不知道怎么聚集在一起的。
  解放后,最高主席提出把“夷”族改为“彝”族,认为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过得富裕。
  山绅忙回道:
  “每把普通弩一块五毛钱,特制弩每把六块钱,靑竹箭一分钱两支,一毛钱二十五支,不讲价。”
  特制弩比不得山家那些宝贝弩,但制作一把也需要数个月,还要挑选上好木材,自然价格不便宜。
  从建国以来,国家比较重视民族团结友好问题,对于高考等各类大事情,少数名族都有优惠,当地倮倮村被允许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
  比如银饰。
  本地彝族喜银器,黑彝家里有许多银质餐具、酒具、马具、刀具、宗教用具和佩饰等,有的则会刀具套外包一层银皮或镶嵌银片。银子是身份、地位、富贵的标志。
  要是换其他村村民家庭,这样子可能已经被削成光棍。
  还有打猎。
  本地彝族最爱打猎,猎狗、□□、弩、弓、网等捕猎工具,家家户户都有,平日里他们常在猎物出没的地方,设下陷阱,等待猎物的的自投罗网。
  彝族姑娘汉子们都挺强悍,他们基本不缺肉吃。
  外人进入倮倮村树林,十九□□会踏入陷阱,有可能丧命,因为语言等问题,本地人与他们往来其实并不多。
  但见,那位瘦高个子精壮的黑姑娘对着普通弩瘪嘴不屑,她把定制弩拿起来,用尽全力拉弩——
  结果有点尴尬。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么么哒~
  吃不来甜咸豆腐脑,叶子只吃得来家乡辣的^_^,要加醋,里面粉特别好吃。蒸肉要肥肠或牛肉的。饼其实并不好吃,省略。


第248章 猿粪与咻咻
  结果是明显的:没拉开。
  彝族姑娘惊讶瞪圆眼睛; 嘀咕一句普通人听不懂的民族语言。
  她有一股不服劲儿; 把银手镯取下来; 再转转手腕; 使劲儿拉弩,憋得满脸通红,手上结实肌肉鼓起来,却只将弩拉至七分满; 根本上不好竹箭; 何谈狩猎。
  甜妹儿敲一下山绅脑袋; 凑过去瞅他一眼,问道:“常人拉都拉不动,你摆摊是要把弩买给谁呢?”
  山绅漂亮眼睛非常亮,他笑道:
  “自然是狩猎的村民们; 他们最爱各种弩·箭·弓,也在乎武具的精良。”
  甜妹儿眨巴眨巴眼睛,长睫毛抖动一下,歪歪头盯着彝家姑娘手里的弩,看起来远不如师父赢来那把。
  话说——
  “三声学弟; 师父的那一把订制弩还有多久做好?”
  山绅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样,笑而不语。
  见精壮彝族黑姑娘拉不动弩,旁边的几位女同伴们惊讶瞪大眼睛,她们知道同伴已经十分认真,几人当场叽里咕噜说着什么“阿措阿合”类听不懂的语言。
  当地彝族几乎活着与世隔绝的山林生活,十几年前还是奴隶社会制度。而狩猎是彝族的一部分。
  彝族生活村落里跟碧山群山类似; 都是原始森林,里面同样有许多有野猪、猎猪、山羊、猎狗等猎物,以及许多珍禽异兽。
  村民们经过数千年的劳动生活,形成一套特别的自给自足生存方式。他们特别擅长狩猎总结经验。
  彝族民族团结,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比如“围猎”、“设陷阱”、“置捕机”、“肉□□”、“装暗弩”等,捕獐、猎羚羊、猎牛、猎鬣羚、猎野猎、猎獾、捕猴、借虎、猎熊等都每种都有一套完整传承的工具与技术,并且不断更新。
  本地村民居民很少与他们来往,除去强悍语言的原因,还因苗族彝族都擅长剧毒,狩猎虎熊等猛兽,用得就是苗家彝家山寨里的特制□□,据说见血封喉。
  至于毒后吃肉?
  根据本地彝族传说,老虎、熊、豹子、猴等几种动物动物,是人类近亲,与人类的始祖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只能取毛皮,不能吃肉。
  至于苗族毒蛊更有神奇功效。
  它们可以毒死兽后,还被村民们吃进肚子,吃的人连拉肚子都不会,据说除去草毒,还有蛊虫什么的,听听令人起鸡皮疙瘩。
  因为汉族与各民族有很多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过高武力值使毒技术,而封建社会制度约束力太小,导致普通人怕他们。
  建国后,出现一些少数民族英雄。
  村里部分族人才开始与外界稍微有一点接触,大集市里也开始出现一些身着不同服装的姑娘汉子们。
  彝族崇拜狩武力值高大的猎神。
  哪怕是强悍猎狗,也能得到全部村民的尊敬与爱戴。
  皮肤黝黑姑娘有一身健壮肌肉,看起来跟练健美运动员一样,强壮有力,是村里最强悍的女人,但竟然将弩拉不开。
  这让其他彝族姑娘们惊讶不已,不顾还在市集里,比划讨论起来,引得围观群众驻足停留,离得远远地围观,指指点点都不敢。
  毕竟,少数民族特别喜欢用刀类武·器做装饰,各种各样彪悍民风民俗,以及封建高官们的刻意宣传,还是在人民心中留下一些深刻印象。
  甜妹儿只能听到许多句‘嗡嗡嗡’,英语她还能听懂一两句单词,这少数民族语言,实在没办法,跟听天书一样。
  彝族姑娘们讨论够后,黑姑娘指着弩,结结巴巴地称赞一句道:
  “它很厉害!你们的弩很厉害,但我们还要试一下才行。”
  李连长一边伸手,一边点头笑道:
  “应该如此,应该如此。”
  山绅来不及阻止,便看见思丫头立马捂住眼睛,紧接着是大海宝文阳熙小二黑,也干脆利落选择用有缝隙的两手捂着眼睛,掩耳盗铃,眼不见心不慌。
  瞅着一排排捂着眼睛高高低低的小萝卜头,林君英不解看向唯一睁大漂亮眼睛的甜妹儿,询问他们为啥这样子。
  甜妹儿尴尬笑笑,也捂住眼睛,清脆道:
  “天好黑,我什么都没看到。”
  林君英:……
  但见,李拿起另一把弩。
  使劲儿拉,他心里咯噔一下,暗叫恐怕得丢面子。再继续使劲儿,脸色憋红,弩绳渐渐拉开。继续把吃奶力气用上。
  一点两点三点。
  蛮力竟然只拉到六分半满,还不及刚才从小学用弩的彝族年轻姑娘。
  他脸色涨得通红,也不知道是羞涩,还是尴尬。
  “啊——高大一片乌云。”
  “我眼睛坏掉啦!”
  “呜呜呜,这是哪里。”
  ……一群睁眼睛说瞎话的萝卜头们。
  听得懂汉族语言的只有两三个彝族姑娘,她们咯咯咯地笑出声来,再叽里咕噜翻译给同伴们听,惹得几个哈哈大笑。连围观群众都有忍不住笑得。
  李连长哀怨地瞅一眼山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