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医妃有点毒-第6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季受不了自己身上的味道,拿上换洗的衣服,楼下浴室洗澡。
书院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随时都有热水。
想要洗漱,随时都可以。
杨季花了一点时间,终于将浑身上下给洗干净了。又变回那个一身书卷气的英俊年轻人。
衡哥儿哇的一声,“大变样啊!”
杨季摸摸衡哥儿的头。
“你们兄弟二人,怎么过来了?”
御哥儿说道:“大家都想知道杨兄考得怎么样,他们没胆子问,怕得罪杨兄。于是我主动请缨。我相信杨兄一定考得很好。”
杨季笑了起来,“你告诉大家,我就是正常发挥。到底好不好,还得看能不能入考官的眼。”
御哥儿点头,“杨先生还等着杨兄。”
“我这就去见先生。”
衡哥儿好奇问道:“杨兄和杨先生真没亲戚关系吗?你们都姓杨,都来自南边。”
杨季哈哈一笑,“衡哥儿,我和杨先生真的没有亲戚关系。我和杨先生虽说祖籍都在南方,不过我们两家隔着几百里远,真的扯不上关系。而且我家,本就是一般的小门小户。比不上杨先生的杨家,乃是世家大族。”
说完,他摸摸衡哥儿的头,这孩子真可爱。
他带着书,急匆匆去见三元公杨先生。
衡哥儿仰头望着御哥儿,再次问道:“杨季同三元公真的没亲戚关系吗?”
御哥儿摇头,“没有亲戚关系。明年杨先生的孙子会到山河书院读书,到时候你问问他。”
衡哥儿重重点头,“我一定会问清楚。”
……
杨季说自己正常发挥。
以他的水平,正常发挥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不差,至于能有多好,他也不敢打包票。
对于名次,他有想法,却不敢定太高的目标。
“天下人才济济,山河书院我能排得上号。放眼全天下,就不一定。”
“杨兄放心,你肯定榜上有名。至于名次,我赌前十名。”陈壮实拍着杨季的肩膀,一副我对你有信心的模样。
杨季笑了起来,“多谢陈兄,借你吉言。”
五日后放榜。
贡院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
等到红榜贴墙头,陈壮实带着严辞王学成一个劲的往里面挤。
杨季则留在书院等消息。
陈壮实美其名曰,“杨兄是要做官的人,岂能和大家一起往人堆里面挤,有失体统。你尽管放心,一有消息,我们保证比官差还快,快马加鞭,让你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名次。”
杨季也不好意思去贡院看红榜,从善如流,留在书院等消息。
“哈哈哈……”
严辞疯癫一笑,将周围的人全都吓了个半死。
“我看见杨兄的名字了,在最前头。快看啊!”他大声嚷嚷。
杨季的名字,赫然写在第二名的位置上。
陈壮实不服气,“我看看,第一名是谁?姓王,不认识。”
陈壮实替杨季高兴之余,又有点遗憾。
已经被点为第二名,只需要稍微再用点力,就能把第一名挤下来。如此一来,杨季就是会元。
解元,会元,再来个状元,妥妥的又是一个三元公。
梦很美好,他也知道不可能。
三元公又不是大街上的白菜,哪能随随便便就给。
“我考上了,我考上了,我终于考上了。”
有人喜极而泣,蹲在墙角,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是徐闻。”
徐闻,原本是国子监的学子。
后来偷偷摸摸报考了山河书院,被国子监同窗发现,还在报名处大闹了一场。
徐闻,如今是三元公杨先生名下众多学生之一,也参加了今年的科举。
山河书院同国子监的人,没有不认识徐闻的人。
看他哭得像个孩子,很多人都是感同身受。
徐闻年近不惑,终于考上了。
王学成亲自给徐闻办的报名,对他比较熟悉。
他走上前,递上手帕,“恭喜徐兄,榜上有名。”
徐闻抬头,泪眼朦胧。
“你是?”
“我就是一无名小卒,我知道徐闻的经历,很佩服徐闻的决心。”
徐闻接过手帕,擦拭眼角,“谢谢兄台。我,我失态了,会不会给书院丢脸。”
“当然不会。大家只会替徐兄高兴。徐兄可有安排?若是不嫌弃,一起回书院?”
“我,我还要回家一趟,家里还等着消息。我都没敢告诉他们。”
“徐兄快回去。我替徐兄租一辆马车。”
“谢谢!太感谢了。”
车马行向来是哪里人多往哪里凑。
王学成一招手,就有一辆驴车赶过来,“先生坐车?”
“包车。将徐兄平安送回家中,这是车费。”
徐闻连连摆手,“怎能让兄台破费,我有钱。”
王学成拦住徐闻的手,“徐兄不要同我客气。徐兄很快就是进士老爷,说起来是我沾你的光。让我为你略尽一点心意,还请徐兄不要推辞。”
“多谢,太谢谢了。我们都是书院学子,将来一定要相互扶持。”
“徐兄说的对!”
王学成目送徐闻离去。
陈壮实和严辞来到王学成身边,“王兄在教务处历练了两年,果然不一样了。想当初,王兄初来新民县,略显木讷。谁能想到,几年过去,王兄不仅能言善道,还擅长结交人脉。”
王学成摇摇头,“你们都误会了。当初是我给徐闻办的报名,那天国子监的人冲到报名处想打他,我和护卫们一起拦在他面前。他当时说了一番话,如今想来,依旧令人动容。大家寒窗苦读都不容易,能帮就帮。不过徐兄太能哭了,第一次见他,他在哭。这回又在哭。”
说起徐闻的哭,那可是很有名的。
大家哈哈一笑。
……
“夫人,成绩出来了。”
丫鬟小雨一脸兴奋地从门房跑来。
“赵公公带来了好消息,说是山河书院完成了基本目标。”
顾玖一听,难掩激动。
“快叫赵民发叫进来。”
赵民发给顾玖带来了好消息,“启禀夫人,书院上榜之人,共有三十一人。完成了当初定下的三十人目标。”
顾玖如释重负,“不错,不错。相关师生皆有重赏。”
当初书院定下科举上榜三十人的目标,顾玖生怕目标定得太高,压力太大。责令书院不准提目标一事。
虽说不提目标,然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
到今日,一直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踏实落地。
“国子监呢?国子监上榜多少人?”
第817章 不拜菩萨拜山河书院(十二更)
国子监上榜十二人。
这个成绩好吗?
以国子监的底蕴来说,这个成绩一般般。
不过考虑到国子监去年经历了大震动,还能有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上榜十二人,放在任何书院,这个成绩都值得夸耀。
国子监在换了新的领导班子后,依旧保持了一贯水准。不错,不错。
顾玖长舒一口气,“新上任的国子监官员,能力看起来还不错。”
赵民发说道:“国子监总归比不上山河书院。这一回,山河书院彻底出名了。三十一个人上榜,未来三年,所有人谈起今年的科举,都少不了山河书院。可以预见,报考山河书院的人会越来越多。”
顾玖点点头,“这的确是好事。有这个成绩,书院师生都付出了很多,一定要重赏。不过接下来还有殿试,未免分心,奖金会在殿试后发放。”
如果说乡试,会试是淘汰赛。那么殿试就是排位赛,不进行淘汰。
这就是为什么,会试榜上有名的人,个个都喜笑颜开。
通过了会试,百分百会考取进士功名。
差别只是名次排位。
很可惜,杨季排在第二名,不是第一名。
极大可能,殿试的时候,他不会被点为状元。
顾玖问赵民发,“记不记得三年前的科举,状元是哪里人?”
赵民发愣了下,“好像是北方人。”
顾玖嘀咕道:“这一次的状元,很可能是南方人。”
咦?
还有这讲究?
顾玖笑了笑,“科举也要讲究平衡。南方文风昌盛,北方这一点同南方还有差距。但是科举,尤其是殿试,不能光看谁的文章写得好,还要考虑到南北差异,考虑到考生情绪,考虑到朝廷平衡。
朝堂上,不能全是南方人。北方人必须形成了一个集体,才能挡住南方集团对朝堂的操控。类似的平衡,在殿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可惜,杨季虽是南方人,却没机会被点为状元。唯一的希望,他能进入头甲。”
杨季考不中状元,能考个榜样,探花也是极好的。
最次最次,也该是传胪。
顾玖希望山河书院不仅上榜人数多,还能有个好名次。
这一点,她和书院的师生的心情是一样的。
赵民发提到,生活秀同书院报都准备写文章庆贺山河书院在会试上取得的骄人成绩。
顾玖说道:“书院报可以提前发表庆贺文章,生活秀必须等到殿试结束,金榜题名之后。”
赵民发不明白。
顾玖说道:“参加会试几千人,只录取区区二三百人。那些落榜的举子,都是不稳定因素。偏偏又都是读书人,又有举人功名,闹起来,朝廷绝不会等闲视之。
山河书院会试成绩好,被人艳羡的同时,也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金榜题名之前尽量低调一点,落榜的人不足为虑,却也没有必要刺激他们,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我不希望因为一篇文章,引起陛下对山河书院的不满,从而让有可能进入头甲的杨季,被拙落到二甲。记住了吗?”
“小的会将夫人的话转告黄公子,提醒他生活秀暂时不要惹麻烦。”
顾玖接着又提点道:“让黄去病给国子监那边传个讯息,国子监暂时也该保持低调。山河书院不想被国子监牵连,相信国子监也不想被山河书院牵连。”
两边打嘴仗归打嘴仗。
牵扯到共同的利益的时候,山河书院同国子监也会抛弃前嫌,暂时合作一把。
当人们攻击山河书院的时候,难保不会将国子监牵扯进来。
同理,国子监被攻击的时候,身为同城劲敌的山河书院也不能幸免。
赵民发将顾玖的要求一一记住,然后急匆匆离去办事。
……
面对下人的时候,顾玖还能保持喜怒不形于色。
等到下人不在,只有刘诏陪在她身边的时候,顾玖哈哈大笑,笑得得意忘形。
她枕在刘诏腿上,异常兴奋。
“以为能上榜二十来人,就已经很了不起。没想到这次竟然有三十一人。而且名次都还不错,最差的一名也排在两百名以内。”
顾玖太兴奋,太得意。
她要和刘诏分享。
“我太高兴了。多年的投入,总算得到了丰硕果实。啊,此刻我感觉神清气爽。就好像自己下场参加了一场会试。”
刘诏忍俊不禁。
“你要是想体验会试,我让人在院子里仿造几间号舍,我们一起进去考。”
“不要!”
顾玖打滚,坚决反对。
她虽然激动兴奋,却也没想过要自己下场体验一番科举。
号舍,三尺见方,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二月天气乍暖还寒,那是人过的日子吗?还要在里面答题考试。
妈呀!
科举考试制度,完全不人性化,极度恐怖。
难怪每次会试,不下百人被抬出来。
能坚持到最后的,不管有没有考上,都是牛人。
刘诏说道:“这次会试,山河书院出了大风头。你打算怎么庆贺?”
顾玖笑道:“没有任何庆贺方式,比得上金钱奖励来得实在。我决定重赏每一个榜上有名的学子,对付出甚多的诸位先生也要重赏。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发光发热,教出更多进士学生。彻底打响我们山河书院的名声。”
“山河书院的名声已经足够响亮。”
“还需要更响亮,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周第一书院。”
顾玖力争上游,刘诏全力支持。
……
转眼到了殿试。
转眼到了放榜的日子。
一如之前的判断,状元是南方人,剑南道人士。
榜眼不出意外,妥妥的北方人。
杨季则被点为探花。
这是山河书院成立以来,在殿试中获得的最好名次。
科举落下帷幕。
几家欢喜几家愁。
生活秀再无顾虑,大书特书山河书院的丰功伟绩,连着三期,为山河书院做了一回效果极好的软广告。
弄得很多落榜的举子心动不已。
免费读书?
免费吃饭住宿?
免费笔墨纸砚?
还有免费的衣服鞋袜。
还有开放式的图书馆,藏书上万册。
还有机会得到三元公,孙状元,前中书令李大人的亲自指导。甚至有可能成为三位大佬门下弟子。
诱惑力太大了。
不能不动心啊。
就连国子监落榜考生,也都生出了转学到山河书院读书的想法。
“以前徐闻的文章还不如我,结果呢,这回徐闻榜上有名,而我名落孙山。想来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没有遇到名师指导。”
“此话有理。”
“徐闻当初什么水平,大家心知肚明。在座的,谁自认比徐闻差?结果最差的徐闻上了榜,我们一个个却都榜上无名。”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不服气啊!
“真要报考山河书院吗?”
“国子监已经有所改进,或许我们该继续留在国子监。”
“国子监现在搞的那一套,都是照搬山河书院。与其继续留在国子监,不知道下次会试什么情况,不如去山河书院搏一把。”
“徐闻都能拜师三元公,我们不比他差,想来也能顺利拜师三元公。”
一群国子监落榜学子,很快分为了两派。
一派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更倾向于留在国子监。
一派则是坚决要去山河书院。
很快,文青书局售卖的考试冲刺习题集,又迎来一波销售小高峰。
买者如云,而且很多都已经取得了举人功名。
买书的时候,还不忘问一声,“山河书院报名处在哪里?”
“集市公房,知道在哪里吗?不知道啊。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