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升官日常-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大魏朝的历史上永远有他这么一号人物,他在朝堂之上大胆谏言,力排众议,设计了中州巨舰,改变了大魏朝的历史进程,而他设计的中州巨舰也成为了航船行业的里程碑?
这感觉让张彦瑾精神振奋,以前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居然如此简单就实现了?万恶的封建时代可真是好啊,他喜欢!
中州巨舰建造完毕,张彦瑾和黄修均也结束了在工厂居住的生活,回到了长安城内,跟着张仲谦一起上下朝。
这日,他正在朝堂上遐想万千时,却猛然听到有人点了自己的名字。
他一个激灵回过神来,发现隔壁的武将们齐刷刷地看着他。
“说你酿酒把粮食浪费光了……”站在张彦瑾身前的黄修均低声提醒道。
张彦瑾望着站在含元殿殿中央的谏议大夫刘岩时,彻底无语了。这刘岩时是和他杠上了吗?前两次得到的教训还不够吗?
“臣有请皇上限制酿酒数量,加大对酿酒业的赋税,免得出现灾祸之时,再出现赈灾粮食不够用的情况。”刘岩时见张彦瑾没有说话,便继续说道。
他这话一出,张彦瑾算是大致明白了刘岩时刚刚说什么了。无非就是中州赈济的粮食不够用了,想要在老百姓手中购买粮食,却购买不到多少,说是他酿酒把粮食卖光了。因为他的酒,每天出产几万台都被商人买走,张彦瑾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生意,已经扩大了好几个酒厂,粮食自然也购买得多了。
他看着刘岩时挺得笔直的背影,刘岩时这是开始想要断他金钱来源了?若是此次他让步了,刘岩时下一步是不是就要提出加大煤炭赋税之类的提议了?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感觉进度有点快,但是又怕大家没耐性,只能快速一点,让男主升官掌权
第66章
“诸位大臣怎么看?”皇上扫了一眼始终没有说话的张彦瑾; 将问题推了出来。
皇上很清楚刘岩时性格刚正不阿; 却也认死理; 自尊心甚高,当初张彦瑾在朝堂上和他针锋相对; 把他辩驳得无话可说; 他心中过意不去,自然会针对张彦瑾,皇上也猜测到了七七八八; 故而对于刘岩时今日说这番话,他并不觉得奇怪。
当然; 他也没有想过要偏袒谁,对他而言; 朝堂上本来就是各种势力相互交错; 他作为帝王,要的是解决问题,平衡各方势力,让大臣们为朝廷办事,发展大魏朝; 同时不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这便是他奉行的君王之道。
张彦瑾酿酒所得的收入也着实是一大笔收入; 若是真的能用来充实国库,于他而言何乐而不为?
“臣附议。”中书侍郎高世杰突然站出来道:“启禀皇上,臣调查过,张彦瑾的酿酒厂从开业以来; 酿酒所花费粮食已经达到了三万石以上,如今还在紧急调粮,据说,三十万石都满足不了张彦瑾的酒厂,这么多粮食足够一郡的产粮了。”
“臣认为张员外郎的酿酒厂着实是用了太多的粮食,而且还轻轻松松就从中获取了暴利,着实应该多缴纳赋税。”
中书侍郎高世杰一出声,其他人也都纷纷跟着附议。毕竟中书侍郎这话说得是有理有据,也着实让人信服。
再加上他们看到张彦瑾没有第一时间反驳,以为张彦瑾这是无话可说,就默认了张彦瑾这是辨无可辩,纷纷站到了统一战线。
反正张彦瑾缴纳赋税又不是他们缴纳赋税,更重要的是,张彦瑾这一段时间赚了太多的钱,而他们却只有眼巴巴看着的份,这确实让他们觉得不爽。
观看满朝文武百官,唯有和张仲谦关系极好的几个大臣和国公没有说话。
就在大家以为这事情就要成定论的时候,张彦瑾眨了眨眼睛,从队伍中走出来道:“启禀皇上,臣有话要说。”
张仲谦见状,心中微微松了口气。他作为一代老臣,自然是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也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更知道君子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
这也是当初他为何不顾张彦瑾的想法直接提出把水泥厂交给皇上,这也是替张彦瑾铺路,怕他以后被人弹劾。
却不想,张彦瑾的酿酒厂还是遭到了弹劾。此时看到张彦瑾主动站出来,他便以为张彦瑾这是开窍了,准备主动交出酿酒厂利益。
“臣有一事不明,还请侍郎大人解答。”在得到皇上准许后,张彦瑾慢条斯理地反驳道。
中书侍郎高世杰出言弹劾于他,他一点都不惊讶。毕竟在他了解的历史知识当中,高世杰可是周勤一党当中的重要成员。
高世杰看了一眼张彦瑾,虽然心生蔑视,可他外表的基本礼仪却做的滴水不漏,他侧身道:“请提。”
“不知道侍郎大人说得是哪一郡的粮食产量?”张彦瑾依旧不紧不慢道。
他这一提问确实出乎众人意料。不过张彦瑾每一次都不按牌理出牌,大家也都习惯了。
刚刚附议中书侍郎的朝臣们则在心中捏了一把汗,毕竟张彦瑾的前几次的辩论给他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意识到了张彦瑾并不是一个只会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不懂的纨绔子弟。
高世杰一时间有些哑然,只有户部官员才知道每年朝廷所收粮食数量,而户部尚书乃是陈德让,和宁国公张仲谦关系甚好,他虽是中书侍郎,却是无权擅自查看的。
他想要查看,必须经过陈德让的同意,若不得同意,那就是图摸不轨。如此,张仲谦和陈德让两个心思缜密的老狐狸可就要说话了。
为了给张彦瑾出其不意一击,他们才联合刘岩时来了这么一出,事先没有让张仲谦得到一点风声。
不过他手下官员凭着印象估计一郡粮食产量,也着实让他没有办法回答张彦瑾提出的问题。
其实刚刚高世杰说出那一番话之后,他便在脑海中粗略计算了起来,发现中书侍郎所说的话并不假。他的酿酒厂已经慢慢在大魏朝各地都开了分厂,每日买酒的客人络绎不绝。
不过中书侍郎所说的一个一郡的粮食他却心存疑惑。大魏朝经济发达,人口数量大约是六千万,不过农民们自古精耕细作,每一个粮农除过自身需要之外,所缴纳的粮食数量大约在四百斤左右,绝不至于像高世杰所说的三万石粮食就用光了一个一郡粮农缴纳的粮食。
这些都是他在开酿酒厂之前让张伍一和张伍二他们调查所得,毕竟酿酒数量要根据人口数量来衡量,而购买粮食的数量决定了酿酒的斤两,他清楚这些并不奇怪。
户部尚书陈德让听到提到了户部所管辖范围内的问题,便站出来道:“回禀皇上,根据各地缴纳粮食的数量记载册,我朝每个粮农除过自身消耗粮食,剩下的粮食在四百斤左右,缴纳的赋税粮食大约在一百五十斤左右,我朝人口数量则在六千万左右。三万石粮食数量和总量相比,确实是杯水车薪。”
陈德让怎么会不知道这是高世杰这一行人在故意挤兑张彦瑾?虽然他事先不清楚,可是经历过宦海无数波浪的他,只需细细一想便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不禁对高世杰等人有些反感。
高士杰真兀自懊悔,却听见陈德让又道:“启禀皇上,臣以为加重酿酒厂赋税此法不妥,一来不符合我朝商法法典,二来会引起百姓恐慌,有失朝廷公信,有失陛下威仪!”
刚刚没有附议的几人也都站出来反驳,与高士杰等人站在一边的朝臣此时都默默不说话。
张彦瑾打量着众人,犹如一个旁观者。这世上本无公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以皇上为主的时代,皇上就是规则,所谓得君心者才可长久。
皇上再贤德又能如何?他也是一个人,更何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这个时代每个人的骨子里。
正所谓明有沈万三,清有胡雪岩,他决不能重蹈覆辙。
“启禀皇上,臣有一策,不知当讲不当讲。”张彦瑾沉吟半晌开口道。
皇上随意地抬了一下手道:“有何不当讲?讲罢。”
“臣以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不断地接济那些受灾百姓,不如给他们一个安稳长久去处,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是长久之计。”张彦瑾侃侃而谈。
高士杰闻言直接反驳道:“说得轻巧,每一块耕地都是按人头分配,何来给那些受灾百姓找耕地,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中书侍郎误会了,我所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不是指耕种。”
张彦瑾说罢,这才细细道:“农民耕种,用粮食和商人换取商品,商人用商品换粮食,故而臣愿意让这些灾民去臣的采煤厂,臣会给他们工钱,提供住处,等到灾情过去,他们想回故乡耕种,可回故乡耕种,想留下也可继续留下,陛下觉得如何?”
皇上有些没反应过来,不过他转念一想,又觉得张彦瑾能出这么一个计策也在情理之中。
张彦瑾的计策等于说既帮他解决了灾民,又让外人无法说闲话,更不会引得百姓恐慌,简直是再完美不过的法子。
“好!难为你想出一个如此两全的法子!”
随后皇上起身,淡淡的说道:“张彦瑾先是设计中州巨舰,解我中州灾民之困,以防流民动乱,是我朝栋梁之才,朕要加封员外郎为宁安县子!”
满朝皆惊。
张彦瑾才封了男爵才多久啊,这又封了子爵?
这年头不是开国之时的,寻常要得爵位可难上加难,怎么到张彦瑾这里……
“多谢皇上!”张彦瑾行礼授封。
大魏朝爵位分为九等,从正一品的王到从五品上的开国县男,总共九等。张彦瑾以前被敕封的男爵便是最低等的开国县男,从五品上。
作为县子,张彦瑾的品阶自然比作为员外郎从五品上还要高,如此一来,他的品阶便按照从四品来全,比他的上司黄修均还要高。
不过张彦瑾并不担心黄修均会觉得如何,他知道黄修均根本不在乎什么官阶,他只是喜欢从事修建设计。
不论是大魏朝还是其他朝代,凡是封建时代,民族资本还没有崛起之时,重农抑商一直都是一种不用言说的事实。商人们虽说有钱,可地位却一直不如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故而大部分地区的商业一直发展缓慢。
甚至只有家中贫寒,被逼无奈才会出去行商,这也是著名的徽商中会流传着“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种歌谣。
这也是为什么皇上没有反应过来张彦瑾安置灾民其实是对他自己有莫大的好处,不仅省掉了找人,而且劳动力也十分廉价,还获得了皇上的敕封。
下朝之后,张彦瑾便去见了皇上。
“启禀皇上,臣想要辞官。”张彦瑾在行礼之后,便说出了自己来的目的。
皇上身子一顿,放下手中的折子道:“为何啊?”
旁边的李明锐都几乎要看愣了,一来是张彦瑾放着好好的五品京官不当,居然要请辞,二来是平常人来找皇上做什么事情,必定会说一大堆理由,像张彦瑾这么直接的,他还是第一次见,在觉得失礼的同时却又觉得十分新鲜。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
第67章
张彦瑾不假思索; 当即把自己早就想好了的理由拿了出来道:“臣安置灾民; 粮食不够; 需要去外地卖粮,路途遥远; 需要跋山涉水; 无法再在朝廷任职。”
他本来就不想做这种敲钟点卯的官职,在朝里被盯着,还不如去立功; 有这救命名声,日后想攻击他也得看看要不要脸。
如今又可以恰当表示一下自己被群攻的委屈; 向皇上卖萌诉苦,有何不可?当下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他怎么能不利用呢?没看到皇上现在这会儿心偏向他了; 像个长辈一章关心他了?
“去哪里买粮?你若是想要购买,朕让人给你调过来即可。”涉及到灾民,皇上十分慷慨,他温声说道。
张彦瑾一拱手道:“启禀皇上,臣听说海外有一个地方叫占城; 那里有一种高产的稻谷名叫占城稻; 这种稻谷不仅高产; 还早熟、耐旱,所以当地人囤积了很多粮食,臣想要去看看,若是能购买到粮食; 便可以解我大魏朝的燃眉之急,还可以将占城稻这种优质稻谷的种子引进我大魏朝,让各地的粮食产量翻倍。”
“占城,在哪里?”皇上有些疑惑,他抬手对李明锐道:“把地图拿来。”
不一会儿,挂在高架上的清晰地图就被几个太监推着移到了大殿中央,这地图长有三米半,宽约两米八,大约是按照一比五的比例绘制而成,上面清晰地标记出了各地的地形,河流等经过实地勘测得出的地貌特征。
若是按照这个地图,很容易就可以模拟出沙盘。
张彦瑾望着手绘的清晰地图,心中震撼,这地图真不愧是大魏朝帝王御用的地图,果真豪华大气。
知道皇上在等着自己回答,张彦瑾也不墨迹,他大步走上前,从太监手中接过木杆,指着大魏朝南部和南洋群岛相连的地方道:“回禀皇上,臣要去的地方就是这里。”
占城稻便是长在南洋群岛的稻谷,这种稻谷高产、早熟、耐旱,是在宋朝的时候流入中国的,后来便在江南一代迅速推行开来,在历史记载中称: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占城在这个时候应该还是一个位于南洋群岛的小国家,名叫占婆国,有自己的国王。不过后来就被其他国家占领,成为占城,这也是占城稻这种稻谷名字由来。
这时候的占城应该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缓慢,商业不发达的地方,唯一多的便是占城稻。若是他能率先到达,非但能把粮食和稻种引进大魏朝,还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岂不美哉?
大魏朝繁荣昌盛,民风开放,经常有海外的人来大魏朝,他给皇上说他听说过占城这个地方产稻谷,也不会引起皇上怀疑。
他用手中的木杆把占稻城的大致方位画出来道:“臣经过调查得知占城的大致方位就在这里,由于臣不知传言是否为真,故而臣想要亲自去看看,若是传言属实,便能大量引入粮食和稻种。”
他顿了顿又道:“若是传言所传为虚,臣也可拿着我大魏朝的商品过去交流,将我大魏朝的商品倾销到海外,形成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