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古代升官日常 >

第58部分

古代升官日常-第58部分

小说: 古代升官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若是有困难,可寄信给家里,我帮你想办法。”
  张仲谦这番话完全是对即将远行的孩子的殷切嘱咐,宛若一个盼望着孩子成长,又担心孩子在外面受苦的老长辈。
  张彦瑾扭头看着两鬓已经微微有些斑白的张仲谦,心中柔软得一塌糊涂,他笃定道:“伯父请放心,侄儿定然会做好中州重建的事务,不让伯父担心。”
  他顿了顿又道:“侄儿此去,还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长安城,还望伯父保重身体,待到侄儿完成重建中州的各项事务后,定然邀请伯父一睹中州的新风采!”
  “好好好。”张仲谦说不感动是假的,他望着张彦瑾神采奕奕的模样,恍然间又觉得自己似乎老了,张彦瑾已然已经能独当一面了,他可以相信他。
  只是男人总是不像女人那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到头来他只是拍了拍张彦瑾的肩膀道:“伯父等你邀请伯父去欣赏新中州的那一天!”
  张彦瑾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发现,尽管他和张仲谦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之间的亲情将他们的心紧紧拉拢在了一起。


第76章 
  回到宁国公府邸之后; 张彦瑾告别了张老夫人; 便开始让张伍二着手收拾东西; 他则窝在房间里想中州到底有什么优势。
  中州如果在他那个世界,那就是后来的河南; 中州是河南的古称; 中州位于中国中东部万里母亲河黄河中下游,周围群山连绵不绝,可谓是山水河岳壮美、绵长相连; 绝对当得起“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种赞美。
  毕竟自古有天下名人; 中州过半的说法。再者; 中州也是古都盛产之地,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四个及商丘、南阳、许昌、濮阳等古都位于中州。
  可张彦瑾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到中州日后在工业上有什么大的发展,毕竟在现代,中州位于西部内地; 经济上也说不上有多么发达; 不像西州和榆林; 凭借着当地的资源蓬勃发展,崛起成为经济重镇。
  他眉头紧皱,面色凝重,在看到窗外盛开的繁花时; 眉头却渐渐松开了。
  他发现他把自己的思维限制住了,工业固然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可未必发展经济就只能凭借着一些重工业不是?
  中州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条件适宜,尤其是夏季雨水极为丰沛,后世正是凭借这一点,在中州推广北花南迁、南花北移,种植出了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被后世称赞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甚至到后来,还在美国费城和日本建立了“中国牡丹园”。
  后来中州这里还种植出了菊花、南阳月季,以及各式各样的月桂和冬梅,其中鄢陵腊梅等名花卉更是进入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和美国林肯纪念馆。
  现在他打通了南洋海路,有刘俊义在,把这些花卉卖出海外根本不是难事,更重要的是,他还可以引进一些海外的名花品种,种植之后,倾销在大魏朝。
  再者,随着河西走廊道路的打通,他还可以开辟西边市场,把花卉销售到那边去。
  市场一旦打开,这其中的利益便会源源不断的产生。
  更重要的是,他还可以在花卉生产基地旁边建立一个香水生产厂不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女人用香水,只是把新鲜的花瓣摘下来放在衣橱当中,给衣服上沾染一些鲜花的香气。
  而大魏朝的男人所用的去污除秽的香料更为奇怪,都是在香囊当中装一些大料。这大料不是其他,正是现代炒菜的时候才会用的大料,也就是桂皮之类的东西,每次张彦瑾闻到都觉得别扭不已。
  没有一个女人是不爱美的,对于大魏朝而言,香水市场这里还是一片蓝海,若是他能率先生产出香水,岂不是会造成一段时间的垄断?
  张彦瑾赶忙把脑子里蹦出来的这些想法记在纸上,至于中州该如何重建,张彦瑾决定还是先去中州各地转一转,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毕竟谁都不知道经过这一次洪水之后,中州各地的地势,环境到底有没有改变。
  张彦瑾和黄修均,还有司农少卿宇文上恺来到中州之后,发现洪水早已退去,所留下的乃是一片满是泥泞的土地,甚至有些地方还变成了沼泽,有些地方则还存在着深深的水坑,其中时不时有鱼儿蹦出。
  张彦瑾干脆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道:“咱们对中州目前的地势不了解,中州以前的地图在经过洪水之后也不能准确描述各地地理情况,我想不如我们三人带着工匠们先走访一遍中州各地,一边绘制中州的地图一边商量要如何重建如何?”
  黄修均和宇文上恺都有此意,便纷纷答应下来,张彦瑾和宇文上恺,还有黄修均就踏上了走遍中州的征程。
  以往繁华热闹的中州,由于洪水的侵袭和灾民的迁出,这里居然变成了人烟稀少之地。基本上他们三人走许多里地才能看到一两座简单的窝棚,里面居住的都是少数幸存的,靠着官府运来的粮食过活的人。
  张彦瑾和黄修均,还有宇文上恺和其他工匠们最后干脆就随身携带简易的帐篷和褥子等东西,白天走访,晚上则在帐篷中休息,其中随行的还有负责做饭的家仆,发展到最后,他们这一支走访队伍俨然变成了一支简易的行军小分队。
  当地的老百姓一看张彦瑾他们来了,都感激不已,这一次灾难,朝廷应对的非常好,所以不但没有暴动,反而让中州老百姓看到朝廷的人过来就生出希望,毕竟若非朝廷的船和将士官员,他们早就淹死在洪水当中了。
  只是他们的生活现在都是捉襟见肘,只能对张彦瑾他们表示口头上的感谢。
  不过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每到一地找了几个了解当地情况的山民,给他们领路,顺便询问当地的情况。
  这些山民们一听张彦瑾他们是过来负责中州重建的工作的,又看张彦瑾他们尽心尽力,每日不顾天气炎热,坚持走访每一地,都纷纷主动给张彦瑾他们带路。
  就这样,一直走了一个月的功夫,张彦瑾和黄修均,还有宇文上恺三人才回到洛阳临时搭建的府邸,因为洛阳城被毁得差不多了。
  张彦瑾原本就略黑的皮肤此时更是晒得黑了好几度,甚至还闪闪发亮,就像是一个少年武将。
  黄修均和宇文上恺以前都没有像这样在外面跑过,和刚来的时候白白净净相比,现在的他们被晒得是黑红黑红的,尤其是黄修均,皮肤都晒蜕皮了好几次,可他却依旧坚持要跟着张彦瑾和宇文上恺他们跑,这一趟下来,皮肤上比以前粗糙了不知多少。
  路上不方便洗澡,三人刚开始还有些不习惯,到最后也就习惯了,甚至直接抛却了以前穿习惯的绫罗绸缎,开始和当地老百姓一样,穿起了粗布短衫的衣服,只为方便行动。
  这时候已经是完全入夏了,中州夏季的气候炎热而潮湿,蚊虫尤其多,张彦瑾、黄修均和宇文上恺每天晚上都是在蚊虫嗡嗡叫声中度过的。
  三人到最后甚至开始苦中作乐,每天早上起来比看谁身上被咬得疙瘩多。
  洛阳府衙内一个临时搭建出来的棚子中只有一张薄席子,一张案几。这环境可谓是相当简朴了,若不是洛阳府衙那块大的匾额还存在着,说不定就有从这里路过的人,把这当成卖水人临时搭建出来的草棚子,上前来讨水喝了。
  张彦瑾、黄修均和宇文上恺三人坐在席子上,案几上则铺着一张新绘制出来的中州地图。
  和普通地图不同的是,这地图上不仅有中州的地形,还有一些小小的物产标记。
  这是张彦瑾新设计出来的,他们每到一地,就询问当地老百姓当地盛产什么,也亲自去观察当地有没有什么资源,以及是不是可以种植其他物产等。
  在得到大致的结论之后,张彦瑾就让人记载下来,然后等到晚上绘制地图的时候,就按照白天所记载的物产和资源,将与之对照的符号标记在地图上。
  久而久之,他们也都记住了地图上所标记的符号都代表着什么意思,现在看到地图上的符号,当地的物产和资源就跃然纸上,十分清楚。
  黄修均打量着地图,喝了一口凉白开,忍不住称赞道:“二郎,这把物产和资源标记在地图上的办法可真是简洁明了。”
  并非是黄修均不愿意喝茶,而是大魏朝的茶水当中,除了有茶叶之外,还有葱、姜、胡椒、花椒,大枣、苏桂、桔皮薄荷、酥酪、牛羊猪肉炸出的油这些东西。
  若是在长安城还好,大家夏天炎热之时,还有心情喝这么一两口茶水。
  可在这炎热潮湿的中州,就算是黄修均这种从小饮茶的人,也喝不下去了,毕竟太腻了,再加上这里炎热,人坐下不动都不断地出汗,还是几口凉白开来的实在。
  至于张彦瑾,他本就不习惯大魏朝人喝茶的口味,冬天的时候他还愿意喝一些暖暖身子,其他季节,他可是碰都不愿意碰。
  坐在一旁的宇文上恺虽没有直接说,可在看向张彦瑾时,也是佩服不已。
  在来中州之前,他一直以为张彦瑾是一个纨绔子弟,只是有些胆气和小聪明而已,毕竟他博学多识,便对不学无术的人隐隐有些排斥。
  可是经过这一次中州巡游,他彻底改变了对张彦瑾的看法。
  他发现,一路上张彦瑾行动果断,从来不吃苦喊累,也不搞那些虚得花样,和传言中的放荡不羁形象完全不同,简直就是一个踏踏实实的实干家。
  这种品质还是宇文上恺在长安城的五陵子弟中没有看到过的,想到张彦瑾如此年轻就能做到这个程度,他越发对张彦瑾佩服,也不再反感张彦瑾比他年纪小就成为工部尚书这件事了。
  毕竟他和黄修均一样,都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加上他从小就是贵族阶层出身,对官阶并不在意,便和张彦瑾之间没有任何嫌隙了。
  黄修均本来和张彦瑾关系就不错,只是想要一心把摧毁的中州在自己手上重建起来。
  这样一来,张彦瑾、黄修均、宇文上恺三人就形成了铁三角。
  “你们觉得应该如何重建中州?”张彦瑾打量一番地图之后,询问宇文上恺和黄修均。
  屋子里的三人似乎都陷入了思考当中,草棚子中唯有绕着他们飞来飞去的蚊虫的嗡嗡声,和经历洪水却依旧顽强存活的老槐树上,知了那一声声竭力的嘶鸣声。


第77章 
  黄修均拿起棉帛擦了擦额头上渗出的汗珠; 过了好一会儿才道:“现在有个难处就是当初在中州的士族们都逃到了外地生活; 不愿意回来了; 这里只剩下一些穷苦老百姓了,还有好一些还被你安置到了西州和榆林; 也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回来; 没有人,重建恐怕就是一句空话。”
  毕竟有人才能重建,没有人; 规划的再好,那也是纸上谈兵; 一句空话而已。
  张彦瑾倒是觉得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他甚至还希望那些以前盘踞在中州的老士族们最好别回来; 毕竟这些老士族们盘根错节; 可能会影响他的规划,对付起来很棘手。
  至于当时被他安置到西州和榆林的灾民他更是不担心,自古以来,生活在九州大地上的炎黄子孙就讲究一个落叶归根,谁都有对故乡的眷恋; 到时候只要他一煽动; 这些人定然会回来。
  “被我安置在西州和榆林的老百姓你们不用担心; 他们会回来的。”张彦瑾笃定道。
  随后他扭头看向宇文上恺道:“你觉得应该如何?”
  宇文上恺指着地图上的洛阳道:“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 西挟关陇。周围群山环绕,东据虎牢,西控函谷,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可谓是山河拱戴,形势甲天下。”
  张彦瑾闻言,心中不由得大为佩服。怪不得宇文上恺当初被名为工部尚书,总领中州重建工作,人家这可不仅仅是有两把刷子,肚子里可全部都是干货,简直就是行家一出口就知有没有。
  他记得当初中州的洛阳重建工作这一年的六月份开始施工,到十二月基本竣工,次年三月就正式迁入使用,前后仅用时九个月。
  建设速度之快着实是超越了当初大魏朝的整体水平,非但如此,洛阳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力、物力的组织和管理都相当精细严谨,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才能在大魏朝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这也是为何宇文上恺能如此被后人推崇的原因。
  宇文上恺如此分析洛阳着实没有虚夸洛阳的成分,从洛阳最高处北邙山放眼望去,北边黄河浩浩汤汤襟挽大地,南面龙门神秀,伊阙山云天低垂,当真是山河拱戴,形势甲天下。
  这也是为何后世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的原因,更是洛阳为何成为八朝古都的原因。洛阳乃是风水宝地,葬于此,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便可以荫蔽后代子孙。
  就在张彦瑾沉思的时候,宇文上恺又指着开封道:“至于郑州,结穴于嵩山,西靠嵩山,东临平原,北依黄河使龙脉结于一体。”
  随后,宇文上恺又分析了开封、安阳、商丘等地的风水,最后才得出结论道:“我认为,应该结合各地的地势,风水来修建内城,郭城。从内而外修建。”
  不管是在大魏朝,每一地城区的修建,都是按照内城和外城修建的,郭城便是所谓的外城,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郭城就是外城。
  张彦瑾点点头,表示同意,其实刚刚在宇文上恺说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黄修均擅长建筑和建造,宇文上恺擅长城市规划,可结合当地风水,地理形势来建造城池,而他则最为擅长发展每一地的经济牵动点。
  既然如此,那他们三人都各自负责各自最为擅长的情况,这样一来,便可达到分工明确,最佳搭配的程度。
  于是,他看着宇文上恺和黄修均道:“修均擅长建筑和建造,不如修均主要负责各地城郭的建造如何?上恺擅长以城池地域规划,不如就由上恺负责各地城池规划如何?而我,则负责振兴各地经济,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如何?”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