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姬-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龚香前来拜访赵荟时,就被赵荟当面的一礼给闹得摸不着头脑。
“何事行此大礼?”龚香站在门外,一副如果你不说,我这就走的样子。
“兄乃王佐之才,以前是弟有眼无珠了。”赵荟叹道。
“……?”龚香高深一笑,跟他进屋。
送上两杯酒,赵荟开始跟龚香推心置腹。
龚香听了一阵,大概懂了。就是赵荟觉得他二人都是生不逢时,都没碰上姜氏出个好大王,当然,龚香的运气比他还是好一点的,至少他碰上的这个姜旦属于不找事型的大王;赵家当年碰上朝午王,那是名不正,言不顺,心还不定,哪哪都有一堆问题,赵荟说到痛处,起身大骂朝午王,他是真觉得赵家就是被朝午王给毁了的。王不贤,如何要求臣忠?王不智,如何能让臣心服?
如果是个好一点的大王,不必太好,只要是现在这样这个,赵家都不会落到如今的下场。
龚香一边听一边点头,嗯嗯嗯,你说的都对,然后问他:“要过年了,郑王还没提送粮的事,不知郑王是不是打算赖皮?赖过今年,明年再谈?”
赵荟立刻清醒过来,道:“我打听出来的是郑王已经决定要送粮过来了,但要求是鲁国要给钱。”
“给多少?”龚香问。
赵荟说,“这个,可能还不止是钱的事。郑国最近麻烦很多,你知道吗?燕国买粮不成,竟然明抢起来了。”
龚香做震惊状:“怎么会有这样的事!”
第380章 雄兵百万
龚香去见赵荟,把一个称得上是好消息的消息带了回来。
之前姜姬引燕人入郑抢劫; 说实在的; 没抱太大希望。她希望燕人能给郑人造成一点麻烦,但没觉得燕人真能闯出什么祸来。
但燕人还真就做得超出所有人的想像了。
据赵荟说; 燕人抢劫这件事很顺理成章的被郑人接受了。因为郑粮涨价; 燕人买不到足够的粮食; 索性就化商为匪,抢之!
漆四的儿子; 漆离有几分将才,他自家带了七千精兵,到了郑国后; 笼络住了许多郑国流民强盗,约定有饭一起吃,靠着这个响亮的口号; 他们横扫诸城,几乎从无败迹。
“从没败过一场?”她不信。
龚香信啊,他道:“我记得公主不是交待将军的人,打得过就打; 打不过就跑吗?”漆离的人一见打不过; 可是半点英雄包袱都没有,跑得可迅速了。
“……”姜姬茫然道:“他们两伙人联合了?”所以才这么互通有无?
龚香摇头:“这个倒是不知道。”
据赵荟说,这一伙突然出现在郑国的燕盗十分可恶!他们时而聚沙而堆,随随便便就叫上十几万人围城,给粮才走; 不给粮就不走。
时而又化整为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抢,大到城池坞堡,小到乡镇村落,甚至还专门守在城门口,专等坐马车出来的人,绑了以后就把空车加不知所云的要粮信送回城中。
更有一次,不知是漆离还是姜武的人出的点子,竟然找到了某一家的祖坟,然后就公然拿祖坟勒索,结果城里的人接到信就气疯了,点兵出来要把他们杀光,这些人转眼跑了个一干二净,连根毛都没被人抓到。
现在郑国是燕盗、郑盗、野盗等各种盗贼大集合,不抓住人问一问祖宗来历都搞不清抓的人是什么来路。
由于来源复杂,郑人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大城还有一战之力,小城只能认怂,不管哪边的大爷来勒索,都只能给粮,提都不敢提“打”这个字。
姜姬听完突然明白一件事!正如不是所有的世家都有钱一样,也不是所有的城都养得起兵!
她转头问龚香:“鲁国有多少城是没有兵的?”
龚香搞不清她怎么听着郑国的趣事又想起鲁国来,只听她发问就叫他胆战:“公主知道以后,意欲何为?”
“现在还腾不出手来。”她想了想,龚香一口气还未松,她就道:“我打算让姜武在各城驻兵。”
好处多多,驻扎在一城的兵,当然要由这座城来供养。这样她日渐窘迫的国库就可以放松一点了。
一座城里连兵都养不起,可见世家疲弱,那撤换这座城中的官员想必会容易很多。
“就算不撤换,添一个监理一类的官员下去应该也不难。”她道。
龚香听着,问:“公主一直想对国内各城动手脚,我能不能问一问,公主到底想让各城变成什么样呢?”变成什么样?
当然是都听她的话啊。
她站起来走向殿内那面巨大的纸牍,上面星星点点的城池,现在有几个是姓姜的呢?不多,只有五个。凡是被她打下来的都姓姜。
龚香看着公主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动,从北向南是辽城、浦合,从南向北是乐城、凤城、涟水,腹中之地则是安城与妇方。
公主是想打通从北到南的一条线?那中间的城池是——
他走过去,提起笔,在砚池里沾了沾,在涟水往前又点了七个点。
“贺城、梧城、陶郡、湘水、江北、江川、南山。”龚香放下笔,笑道:“公主,江北与南山二城的羊峰与年惜金今年考评是优异,可外放为官了。”
这二人就在二环的流民区当太平官。太平官是流民给这些官老爷们起的浑号,意思是他们是保太平的官。因为羊峰和年惜金都是杀人官。
她也是在给二环选官时才发现鲁国——或者说是梁朝的官吏制度已经非常完整了。越是小官,越是分工明确。
通俗点说,羊峰和年惜金就是专管刑法的官,轻到枷号送去干苦力,重到砍头抄家,进了他们的门,不死也要脱层皮。
一般都是直着进来,横着出去。没有直着进来,直着出去的。
姜姬在流民区搞的还是严刑重法那一套,一开始立规则,肯定是要重一点的,等局势稳定后再慢慢放缓。所以年惜金他们断案,一般就是两个结果:有罪,抄家;有罪,抄家加干苦力。
没有无罪的情况。前面那个抄家,就是给无罪或罪轻的人预备的。
她当时的指示是:如果觉得这人犯的事还不到被发去干苦力的地步就抄家;够干苦力了就抄家再去干苦力。
有没有错抓的?肯定有;有没有错判的?同样肯定有。事前无法预防,只能事后修理。
所以上级官吏一年审一次这些太平官,他们的下场分三类:干得不错,继续留任;干得不好,抄家;干得十分不好,抄家砍头。
羊峰和年惜金已经历练一年半了,现在再放他们回老家,他们还会心甘情愿的任人宰割吗?还会任由家族摆布吗?如果他们再手握重权呢……
当年的六百石,只要回乐城了,都如年惜金和羊峰一样,被安排在了乐城底层任小官吏。他们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飞快成长起来。
她给他们准备的剧本是复仇剧,还是逆袭篇。心境有了,手段有了,权力也有了,就差最后临门一脚了。
姜姬说:“等今年大宴时,大王会召他们上殿,亲自敬酒,倍加赞赏,然后年初就可以外派了。”
送他们回家“报仇血恨”。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人因为衣锦荣归,跟家人重修旧好。
不过紧接着的一道道征税、加赋、加丁的王令会让他们选择要么站在家族这边,被大王放弃,重新成为家族的弃子;要么站在大王这边,对家族举刀。
端看各人的选择吧。
反正一个家族也不会只有一个野心家。
“接下来就可以驻兵了。”龚香接着道:“这些兵马要么成为监理的后盾,要么成为他们的索命阎罗。”
姜姬诡异的看了他一眼。
她最近真是发现叔叔太配合她了,刚才还一副反对驻兵的样子,跟着就替她想好何时驻兵了,她还只是想欺负欺负没兵的世家城池,他直接就替有兵的世家预约了一份大餐——等兵驻过去,世家们掏钱是掏定了。
“叔叔说的对。”她点头道。
还是不跟自己的好运做对了。
她问龚香:“赵荟什么时候回郑国?”
龚香:“我看,他还真是不打算回去了。”而且,他好像还想让家族里的年轻人回来几个。
赵荟这是发现鲁国可以有所作为了。
赵荟修书一封,用的是公主纸,又轻又薄,可以贴身藏在衣襟内,外面绝对看不出来。
龚香说这是公主所造,他还感叹,那些吃喝玩乐的王公贵族偶尔灵机一动,还真有一点用处。
被龚香翻了个大大的白眼,鄙视他鄙视的眼珠子都快翻出去了。
赵荟被他这真情实感的嫌弃都要以为街头巷尾传言中的摘星公主是个绝世美女了,能叫龚香动凡心的那种。
他嘱咐从人:“见到赵理前,此信绝不可失!见过赵理后速毁!”
从人从乐城出来这一路没有受到丝毫盘问,过了涟水城后,乘船往郑而去时,在船上遭到盘问了。
前后都是涛涛江水,此时盘问,真是用心险恶!
从人被人叫到小屋里,一开始还费心编些瞎话,谁知话刚出口,审问那人就说:“说谎,投到水里去。”
从人立刻跪下求饶,对审问的人说:“我乃赵家从人!这句绝不是谎话!但君若继续追问我家主人之事,还请君杀了某吧!”
以前他出来行走时报上赵家姓氏就够了,但赵家逃了,再顶着赵氏出来就叫人羞耻了。
从人以为接下来必是严刑拷打,不料那人点头道:“既是赵家人,那就放出去吧。”
从人被人送出来时还有些不敢相信,跟着就是油然而生的身为赵氏从人的自豪感!这是他在郑国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
审问的人审了数天才下船,之后就送信回乐城:已截到赵荟从人,其往郑国而行。
姜姬每隔两天就能接到这样一封口信,她的人跟在赵氏从人身后,直到他到了郑国才罢休。
“继续盯着,直到这个人回来。”她道。
这就意味着,从郑到鲁的船要继续查下去了。
逍遥台上难逍遥。
郑王已经有数夜睡不好觉了,每天一闭眼就能想起赵国的咄咄相逼、鲁国的隔岸观火、燕人的趁火打劫,以及魏国!!
要说郑王最恨哪一个,当然是魏国!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魏王从背后捅一刀!
偏偏魏国遥远,他无论如何都腾不出手来去报这个仇!
燕国的事也叫他焦头烂额。那些抢粮的燕人……他派人去燕国质问,不料燕王不承认!使节说燕王根本不想理会这件事,很不客气的把他赶出来了。
殿上诸君说,燕人能悄没声息的从鲁国过来抢郑国,一定是鲁国在背后给的方便!
所以不如先跟鲁国讲和,他们要的粮食就快点送过去,这样鲁国可以帮着他们拦一拦燕人嘛。
只要没有援兵,他们郑国百万雄兵,难道还杀不了那几万盗匪?
郑国有百万雄兵吗?郑王不知。他只知道自己亲信的将军手中只有三十万人。已经有人提议让这个将军去打这伙燕盗了,但郑王哪敢答应?
这是他最后的王牌,几伙燕盗,只要没打到逍遥台下,他就不会派兵出征!
给鲁王粮食这个事倒是可以商量一下,他现在觉得,邻居之中,鲁国已经比其他邻居好太多了,要粮也是光明正大的要,何况他的女儿还在鲁王宫中,听说鲁王对她爱如珍宝。
跟鲁王交好后,燕国那边就能轻松一点了。
至于魏国……魏国如何处置呢?郑王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的!
第381章 有辣椒了!可以吃涮锅了!
赵家是隐姓瞒名逃到郑国来的,假称姓“周”。
赵肃选郑国一是因为郑国离鲁国近; 鲁国有个风吹草动的; 赵家都能很快得到消息,如果鲁国姜氏想捉拿赵家; 他们得到消息快一点也能赶紧跑。
二来呢; 则是因为郑国风气散漫。郑国先王修仙修得有多荒唐是举世皆知; 奇特的是他这么荒唐,王权还不小; 不然王都和王宫也不会成功改名,最后也就是逼死老臣的名气臭了一点,才不得不“规矩”起来。
郑国上下都不关心别国的事; 自有“上国”气度。哪怕是一江之隔的鲁国在郑国人眼中也是“疲弱”“荒唐”的印象——鲁国有一个朝午王就比郑国修仙的先王更荒唐了。
赵肃也选对了地方,赵家以“鲁国长山周氏”之名进入郑国后,称得上一切顺利。
在选择落脚安家的城市时; 赵家有人希望在郑国边境找个地方就行了,离鲁国近一点,好打听消息。
赵肃却一意孤行,带着族人直接进了郑国王都望仙城。
王城底下的日子自然不太好混。族中不是没人抱怨; 但这也避免了族人偏安; 一入望仙,赵肃立刻带着族中精干子弟出门交友、打探情形,虽然花钱如流水,却没人抱怨。
因为都知道到了王城脚下,如果不摸清情况; 很有可能不知什么时候就死了。赵家人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拼着节衣缩食过了一段苦日子后,赵肃看中了当时还是个小可怜的郑王,当机立断,举家投奔,而且一去就自报家门,半点不带隐瞒的。
这种态度讨好了当时被所有人忽视的郑王,也可能是求贤若渴,赵肃送出家中几个子弟,特别是把赵荟介绍给郑王后,郑王就收下了赵家的投效,赵家才算是背靠着郑王,在望仙城扎下根来。
不过赵家还真没占郑王什么便宜。
他们刚投奔过来时,郑王手中无权,别说给他们好处让赵家人当个小官,他自己都笼络不住什么官,手握重权的世家都不带看他一眼的。等郑王继位后,又迫不及待的要去拍世家的马屁,赵家还是没占到什么便宜。
“我对郑王,已经仁至义尽。”赵荟说。
龚香深有同感的点头。只要赵荟肯帮鲁国坑郑国,他现在说他是一心一意爱鲁国,是专门跑到郑国去给郑国下套的,龚香都能夸他干得好。
赵荟笑道,“我知兄不信我。”但他不能不表白心迹,不能不替赵家投奔郑王的事做一番美化:结论就是赵家待郑王曾经一片丹心,无奈郑王辜负了他们,所以他们已经悔悟了!已经觉醒了!
赵家还是鲁人,从身到心!
两人夜夜饮酒畅谈,赵肃也觉得差不多该到正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