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戏凰 >

第86部分

戏凰-第86部分

小说: 戏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突然想通了,其实不然,太子固然有错,但并非要排在第一位。”

    今日为大朝会,按例京城的官员以及在京的外官都会到场,故而殿中官员极多,大家自上官御史请奏之后便都觉出了朝局风云乍起,随后觉出皇上不欲群臣议此,便也就罢了,此时严正此语一出,个个重新精神百倍全神贯注地盯着殿中。

    但是严正似乎根本没有觉察出殿内诡异的气氛,依旧侃侃而谈,“若论兵败之责,第一在皇上,第二在太子,第三方才在群臣,第四则在太尉。”

 第123章 皆在私心

    严正之言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群臣们都放下各自的心事,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地静立不语,等着皇上的反应。

    皇上也以为严正会把邓太尉排在第一的; 在他的心里,青州兵败邓太尉果然也是排第一的; 而太子至多排第二。也许别人会觉得皇上偏心自己的儿子,因此才会把责任推给太尉; 但其实皇上真心如此认为; 就连皇后也是心知肚明,这些日子老实得就像不存在了一样。

    事情要追回到好多年前,皇上兵败流落到青州,邓家非但收留了他,还从此举青州之力归附了他,远较当时皇上的岳家陆氏更为全力以赴,而皇上果然也就此一步步走上了至尊的宝座。

    在皇上的心里,他便将青州许给了邓家; 毕竟前朝时邓家便割据青州。是以青州之事; 皇上一向不过问; 无论是官员任免还是派驻武将; 皆出于太尉府。

    可是太尉不应该对冀中动了心思; 在青州与冀中间挑起一项项事端; 到了此时,皇上亦是偏心邓家的,因此便派了太子前去处置。

    谁想到太子出了京城; 便在邓家的人的蛊惑下忘记了他本是一国储君,只当自己是邓家的外孙,一应该事情完全偏向了邓家,将牛通自富庶的冀中换到了青州一处偏僻小郡。

    当时皇上虽然觉得不妥,但只暗地里教导太子,天下将来毕竟是他的,邓家再亲近也只是外家,断没有帮着外家把自家的江山断送的道理;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身为新君对邓家既要用也要防;对牛通也要当成与邓家一样的臣子,不能一味打压。至于此次冀中青州之事办不妥,可待日后给牛通一些好处,缓缓将他调任到一处富庶之地,让他对朝廷心存感激。

    可皇上怎么也没有想到牛通就反了,初听消息他又是气又是恨,气的是太子糊涂,恨的是牛通恐怕早就心怀不轨了。可是最终他还是派太子去青州平叛,毕竟冀中之事唯有太子最知道底细,让他就势一并处置了最好,免得让天下人耻笑。

    至于平叛,皇上并非坚信太子会马到成功,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太子会败,毕竟他拨给太子的兵马远胜于牛通,且朝廷初建,当年跟着他打下天下的兵将们尚未刀将入库,马放南山,曾经打败牛通的人还在呢!

    但是太子却败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这一次兵败,皇上认为是太子被自己教导后不再偏心邓家,而邓家未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就一直掣肘太子所引起的。如果邓家能一力支持太子,与朝中大军夹击牛通,牛通安能一步步平安退出,最后伏击太子?

    是以,如果严正也看出青州兵败皆缘于太尉,皇上还是很欣慰的,而且眼下他也乐于看到严正对太尉的抨击,邓家的确有些太嚣张了,如今自己还好好地活着,他们就教唆太子将冀中划给邓家,如果自己若是百年之后,天下是不是也要分邓家一半呢?

    可是严正却把青州兵败之责推给了自己,皇上勃然大怒,一拍龙案长身而起,“严正!你若是说不出道理,朕砍了你的脑袋!”

    严正还是不慌不忙的,“当年还在山阳老家时,皇上几次想砍了臣的脑袋,可如今臣的脑袋还在臣的脖子上呢。”

    严正其实是最早跟着皇上起兵的人之一,但他先前一直留在山阳当一介小官就是因为他太过耿直,只要他认为对的,就是跟皇上也是一样的争执,免不了要得罪皇上。就算皇上后来已经不在意了,但难免还有些人会放在心上,一直打压着他。

    眼下,皇上想起了严正以前的直颜犯谏不觉就缓了神色,“你还是老模样,一点儿也不改的!”然后重新坐下,却笑道:“天子无戏言,朕既然发话了,你若说不服朕,脑袋依旧不保!”

    明明皇上已经开始戏言了,但严正却还不笑,“臣既然上奏,自然占着道义,臣的脑袋定然能保得住!”

    皇上就挥挥手道:“那你就说吧!”

    严正便道:“臣以为青州兵败,非朝廷兵马不够强壮;非军需粮草供应不够充足;非将士不够用命;非牛通有用兵之能,根本原因皆在于私心!”

    “从冀中之事起,皇上就以私心处之,从头到尾偏心太子,偏心外戚,却忘记了天下,忘记了青州、冀中的百姓!于是造成了如今的局面,责任最大!其二太子本为储君,当以天下为任,可是先私心于外家,再不肯分功于人,与军中诸将相互掣肘,最终以多败少,大伤新朝元气;其三便是群臣的私心,大家皆以为朝廷必胜,文臣没有犯颜反对太子将兵,臣亦在其间,武将亦因所获赏赐不均不愿用命;其四太尉一贯以青州为邓家囊中之物,见牛通节节败退,唯愿邓家一系人马接收土地财物,不愿朝廷大军深入,与太子再生龌龊,终至败局。”

    “众人皆有私心,太尉乃臣子,又为了邓氏一族,其情最可原侑,故而排在最末;群臣疏忽,未能为君父尽力,位列第三;太子身为储君把外家看得比江山还重,故而位列第二;至于皇上,虽然亦为爱其子亲其戚,但既然为天下之主,便应以天下为家,以天下人为子女为亲戚,是以私心一生,自然要排第一!”

    严正一席话,将朝中所有人都参了,包括他自己,朝堂上再一次寂静,大家全都低下了头,就是邓太尉再不服气也只铁青着脸不语。

    半晌皇上拍案道:“严正,不愧是朕的御史大夫!为君一席话,朕赏你黄金千两!”

    “国难之际,臣不敢领,请皇上尽数拨于京外设防军中!”严正声音并没有提高,可是语气里的沉重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得到,“新朝初立,国弊民穷,休养生息方才数载,京城内外才见繁华之景,却因为青州战事重见遍地流民饥民,且为了防卫冀中青州来犯,自各州调兵驻守于京外,军需陡增,严冬中兵士多有冻伤及至断肢者,惜哉!痛哉!”

    正是如此,新朝建立后海内平静,百姓休养生息,京城为首善之地,街面上眼见着日益繁荣,国库的积累也日益增多,但自青州乱起,一切又都不同了。

    陆相一声长叹,伏拜道:“御史大夫所言极是!朝中自皇上到下臣,没有一个不感同身受,老夫深自悔之!”

    又有臣子陆续出列请罪,大殿正中跪满了人。

    皇上苦笑道:“众卿皆请起,若论起罪责,朕为第一!眼下,错已经犯了,再不能改,唯有君臣一同商议平叛之事,重还京城、青州、冀中安定。”

    颖川王便扶剑而出,“皇兄,当年我们兄弟携手打下这一片大好山河,如今青州冀中事急,臣弟请将兵平叛青州!”

    “皇叔才自蜀州回来,舟车劳顿,还请暂歇。”长沙王自丹陛下走上前叩首道:“父皇!先前儿臣便请愿统兵出征,如今兄长兵败,京城不稳,还请派儿臣将兵收复冀中、青州!而后请父皇派官员重置郡县,治理民众。由此之后,无论冀中、青州还是何处,都为朝廷治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臣,莫非王臣。’再无私心偏重之地。”

    方才严正论起兵败之责,虽然把皇上排在第一,邓太尉排在最后,但是群臣难免都会想到他所谓的“私心”其实正是来源于邓家把青州当成他们的禁脔,之后才会生出牛通反叛等等一系列事情。因此先前心里赞同太尉带兵出征的人都不情愿他再次介入青州事务了。青州的确应该重新归到朝廷的治下,这一次平叛其实也是一个机会。

    在此之时邓家一系的也人也不敢公然反对,毕竟谁也不敢承担严正所提出的“私心”。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毛遂自荐的这两个人的,随后又有朝臣提出由胶东王带兵,毕竟胶东王如今是名声最好的皇子,在士林中颇多赞誉。至于河间王,他其实也属于邓家一系,且上一次太子出兵时他的所做所为着实令人齿冷。

    群臣七嘴八舌各的拥趸,相较之下颖川王不比胶东王和长沙王,盖他虽然年长,但当年皇上起事他多半留在后方,并未带过兵打过仗,且众人心里其实都明白,现在大家表面在推举谁带兵平叛,实际亦是推举新的诸君——如果另一位皇子成功平定青州之乱,太子的储君之位哪里还能坐得住?故而,颖川王便不大合适。而河间王因为上次妄图逼迫胶东王用小斗换官斗之事被揭开后几乎没有人支持,就是他自己一时间也不好意思跳出来要带兵。

    几番争论之后,一直沉默不语的陆丞相便躬身出列道:“臣有一言。”

    一直纷乱的朝堂便静了下来,就是在邓太尉最跋扈的时候也没有人会轻视陆相,眼下大家都静听他的意见,而且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会认为陆相会推举自已的外孙。

    即便严正刚刚骂了满朝的文武加上皇上太子的私心太重,但大家还是心知肚明,谁能没有私心?就是严正不也承认他自己也有私心吗?且这个时候陆相推举外孙也不能算是私心了,胶东王果然担起平叛重任。

    沉寂下来的朝堂上,陆相的声音浑厚又坚定,“老臣恳请皇上将练兵带兵之责交与长沙王。”

    “太子为一国储君,前番出征时老臣便曾道储君不宜离京,此时太子新败,于军中士气不利。便是太尉,依御史大夫之见亦不适合此时前往青州,不如暂且留京。”

    “长沙王原与青州无任何瓜葛,平叛中便能持公心,且他自小曾随赵无敌习武,于排兵列阵颇为精通,且这次皇上自西北抽调平叛兵将最多,其中多有长沙王旧识,将帅相和,也正为得胜之道。”

    “至于胶东王,本是老臣嫡亲外孙,开府前还曾在老臣府里读书,确为皇子凤孙,精通五经、才华过人,老臣自深爱之。但老臣亦深自知晓,胶东王自小体弱多病,养于深宫内院,从未曾经历兵戈,见到血污尚且会昏倒,哪里能出征打仗?且他长于读书,却不通武事,老臣秉于公心,不欲推荐于他。”

    陆相将胶东王的实情揭出,其实也就绝了胶东王带兵之路,便是一力举荐胶东王的严正也佩服,“丞相不顾血脉之亲一片公心,我也赞成你!”严正本是山阳一介小官,入京时日尚短,因此对诸位皇子的了解并不很深,且他推举胶东王只是缘于胶东王是皇子中最公正聪明的,此时自然也就信了陆相。

    陆丞相就谦虚地道:“老臣远不如御史大夫一片公心,此番不过肺腑之言而已。”

    至此,尽管太子和邓太尉依旧坚持已见,但满朝之上,却都认定再派太子出征,青州、冀中就是平定了,亦不可能重归朝廷治下,将来还会有无穷隐患,因此无人不赞同长沙王。大势所趋,就是邓家一派的人,亦不敢出面反驳。

 第124章 骗财骗色

    朝会散了; 皇上留下几位重臣议事,胶东王便退出含元殿坐上马车回府。

    留福放好车帘道:“昨晚赵无敌暗中派人拜见丞相。”含元宫不比后宫,是皇上临朝议事之所; 因此留福是不能进的,是以他并不知道朝会之所以议; 见了王爷便赶紧禀报才收到的消息。

    胶东王便道:“原来如此!”

    留福就担心地问:“王爷,丞相是不是又投向长沙王了?”

    胶东王点了点头; “不错; 丞相已经公开支持长沙王,他甚至还把我不能见到血迹的事情说了出去。”

    原来王爷终究还是没有得到出征的机会!留福想到这些日子的努力,想到王爷昨天受伤的手掌,还有自己因此没有吃上的鱼火锅,心里说不出的失落,“丞相可真是心狠!”

    “若是有必要,他也会将我痴傻的事情在朝臣面前揭开。”胶东王清醒地提醒他,“这就是我的外祖父。”

    留福恻然; 可他无能为力; 只能劝道:“好在王爷其实并不是真的痴傻; 现在邓家势力早不如过去了; 就是暴露出来也不大要紧; 我们再小心一些防范就是了。至于害怕血迹其实是因为被吓到过; 王爷以后以后一定会好的。”

    胶东王却轻轻一笑,“昨天王妃那么坚决反对我带兵出征,可能也是想到了此节; 只是她不肯说出来只怕我伤心。”

    王妃的确是如此心善,尽管昨晚起她就不许自己吃饭,可是留福还是要承认她对自己很好,而且她不只对身边人好,就是对府里最下等的仆役都十分客气,只要别人不害她,她从来都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王爷更是她最喜欢的,从来都捧在手心里,当然要全心维护。

    可是王爷对王妃也好呀!表面看起来是王妃一直服侍着王爷,但其实是王爷在护着王妃。王妃那天真不知世事的性子,若是没有王爷暗中保护,她恐怕早就香消玉陨了。就是王爷要争带兵平叛青州,其实也是为了王妃好,只有王爷手中掌控了权势,王府才能平安,王妃才能继续轻松愉快地在府里做做菜,睡睡懒觉,过着简单快乐的日子。

    只是王妃并不懂得王爷的难处,也就无从安慰王爷了,留福就替她劝道:“如果王妃知道王爷现在的处境,她一定会对王爷更好的。”

    “她对我已经最好了,不能再好了!”胶东王脸上的笑意不减,“留福,你一定觉得我很伤心吧。其实不是,我这次并不伤心,丞相把我怕血的事情说出去我也不难过,哪怕他说我傻我也不会放在心上。听着朝臣们议论出征之事,我突然就想到出征可能会遇到危险,那样就再也不能回来见王妃,我就觉得不争也没什么。”

    胶东王在奋力争□□势之中,从来没有想过失败会怎么样。他努力地活着,但并不是怕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